水养绿竹图片: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3:06:08

    前一阶段,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不断以实际行动和有力举措稳定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 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有的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比较低、困难比较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仍然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农村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的国家,其中农村人口8亿多,县域以下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

    在长期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思想引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唯GDP论,成为各地发展的总体思路。各地区重视研究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忽视对非建设用地的系统研究,导致在实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带来了农村建设规划的滞后性和农村发展的无序性等系列问题。农村地区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影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区域差距大,起步标准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元,收入增加了30多倍,但区域差距却越来越大。在全国百强县中,仅浙江就占据了30多个,农村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而西部的一些县,人均收入超千元的都不多。按照国家有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东部农村目前已经实现。正如西部有些领导所说:“东部现在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所要拆掉的旧农村,就是我们将来要规划建设的新农村。”

    (二)城市近郊发展快,远郊腹地较落后。由于受资源、交通、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在城乡发展与建设过程中,“重城轻乡”、“重镇轻村”、“重工轻农”、“重近郊、轻远县”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各地区在规划中重视城镇而忽视农村。再加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形成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省城及中等城市的郊区发展快于偏远县城,县城周边的村镇快于远离县城的村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村镇公共设施短缺,环境恶化状况较严重。据统计,2007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89.7%,燃气普及率81%,污水处理率59%,截止到2006年底,农村乡政府驻地用水普及率仅有60%,污水处理率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2%,而那些远离乡政府驻地的偏远农村的污水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一些东、中部偏远农村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家打的极易受污染的浅地表水井的水,而一些西部缺水地区的农民用水只能靠水窖积攒的雨水,特别是近些年,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不适当的耕作方式、灌溉模式,造成了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严峻。再加上农村地区人口多、分布散、经济实力薄弱,造成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形成当前农村中环境卫生及环境恶化严重,甚至造成瘟疫出现。由于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缺乏,再加上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村庄公共设施及村镇建设只能因陋就简,形成村镇建设依路布局,居民点是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大多成点状或线状。农民自行随意翻建民宅,一些原有的村庄是村外是新楼,村内是旧房,人畜混乱,污水横流,有新房没新村。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

    近几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盲目实施撤村并庄。在一些较发达或次发达地区,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将新农村建设错误理解为建设低级城市,盲目实施撤村并庄,并说这样既可以节约耕地,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又可以推进城市化建设。当一幢幢楼房代替传统农房在农村拔地而起时,带给农民的却是搬运粮食和存放生产工具等诸多不便,致使许多农民对这些楼房口出怨言,称其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实际上对于这种撤村并庄造成的浪费远比整治一个村庄要大得多。据测算,搬迁一个村庄所需的费用大约是整治一个村庄的六倍。在撤村并庄过程中,虽说农民住上楼房,节约了住房建设用地,但由于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和收获的粮食无处存放,需要搭建许多临时棚,仍占据不少耕地,不但没有减少耕地,反而给农民生活带来不便。

    (二)忽视农民实际情况,盲目实施房屋统一建设。在中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后,有些地区无视农民实际情况,忽视农民收入差距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农居盲目实施统一改造,搞一些看上去漂亮、整齐划一,而实际上并不实用。还有的地方不考虑农民家庭实际收入和所承包的农田位置,让农民搬迁到乡村公路两侧统一建房,所建房屋按乡镇规划要求大小一样、高低一致,造成经济条件好的想好好不了,经济条件差的负担重、压力大,甚至有的居所远离承包农田,干农活很不方便。

    (三)一味跟着项目跑,盲目安排整治的时序。有的地区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以重工业、上项目为主,重单一建设项目,轻综合发展,有时为了争取到国家相关部门项目,在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危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建设中,不顾实际地进行规划整治,结果是村里的路是土的,农田小道却修成水泥的;水渠里的水全是污染的,水渠两岸却修成水泥护坡;农民用的都是自打的压水井,地里却铺上自来水管;村里的学校、农民的住房都是危房,村委会高标准修建的各类活动室却在那儿闲着。

    (四)村庄建设规划多,基本农田规划少。有些地区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考虑更多的是农民的住房建设,对基本农田的有效利用与整合考虑很少,有的已造成耕地浪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先前的土地承包、分田到户制度形成的。一块很大的地,每家每户都要拥有一部分,每户之间的地以田埂作分界,无数条田埂占用了不少耕地。另一方面是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造成的。以前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大多交通不便,远离公路和集镇,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眼界开阔和思想开放,便陆续迁移到公路两边和靠近集镇的地方,以前居住的自然村大多形成只有一、二户居民居住的空心村,而重新建房所占的几乎全是农民自家或邻居先前承包的耕地,没有统一的建房规划用地,降低了土地综合利用率。

    (五)村庄规划缺乏科学性,农居安全隐患大。一些地方在搞新农村建设时,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有的依据原有公路及开采矿区等现有基础设施集中扩建,对保持原有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乡村特色不重视,甚至导致一些村庄建到地震带、泄洪区、泥石流易发区、地下采空区;有的村庄按公路长线布阵,甚至被过境公路穿村而过,这些村庄选址不安全,结构安全隐患突出,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有一些地区农民还居住在泥草、土坯等简陋破烂的危房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险情随时可能发生,农居安全隐患巨大。

    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进一步把握的原则

    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应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空间差异化协调发展的思路进行。近些年来,一些城市郊区县发展的“农家乐”、生态休闲、采摘观光等,就是将农村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及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土特产品、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完全区别于城市的新农村发展形态,这种形态的价值效应、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各地区应遵循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原则,因地制宜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进一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保护水、森林、草地、湿地等农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尽可能的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形地貌及自然形态,遵循生物的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生存规律,重视传统农业耕作土、肥、水、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的使用,避免盲目推广机械化耕作、化学施肥、化学除虫除草,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粮食及蔬菜的污染,破坏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动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进一步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当地土地、空间、季节气候等自然规律决定的。比如南方种植的多季稻,北方种植冬小麦等,都需要特定的农田、水、季节气候等,如果违背了这些自然规律,而改在北方种植多季稻,可能就会出现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再比如,农村散养的鸡、鸭、鹅、猪等家禽,只有养在住房旁边,才能做到将吃下的剩饭,洗碗后的泔水喂养家禽,家禽的粪便施到自家种的菜地或田地,种出的有机蔬菜和粮食供自己食用,这样才能够形成低成本的生产、生活循环过程。不顾这些自然规律的特殊性,机械地按照城市规划来实施新农村建设,将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进一步坚持提升生活质量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我国大部分农民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的健康很大程度依赖于居住生活的周边环境。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贯彻以人为本、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原则。对为农民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作用的水源、土壤、自然环境等良好的生态链予以重点保护,对森林、草原、水土、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不能破坏,特别是那些地处高寒、高原、易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更应加强保护。如果这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一地区的农民将面临着生活质量下降,生存能力蜕化的风险。在他们周边地区实施工业开发时,应考虑这些地区对废气、废物的吸收、分解能力,保持他的生态承载力,保护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重庆武隆山垮塌事件就是因为过度进行矿石开采,破坏了自然生态的承载力,造成山下村庄被埋,几十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四)进一步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将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区别对待,充分体现当地的山水人文优势、历史内涵和区域特色,尊重与保护当地村庄的文化遗产,避免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要加强对基本农田、湿地、生态涵养区的保护;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当地的风俗习惯、自然规律。对一些地震多发带,山洪泥石流多发区,要沿袭历史悠久的自然村庄选址规律。能够保留下来的历史村庄,是经历了与自然环境共存的时间检验,是村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五)进一步坚持科学统筹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县、乡、村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及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应坚持科学统筹农村的社会发展,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县(市)、乡村规划编制方法。对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编制规划时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形成优质特色农业、实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主,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供(排)水、环境、生产、仓储、物流、消防、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投入为重点,统筹行政区域区的整体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在区域范围内的全覆盖。对于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结合实际、着眼长远,借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科学合理的编制中、长期规划,避免因规划不合理而导致资源浪费、投资重复、发展单一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达到弯道超车的目的。 

    (六)进一步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转变旧观念,打破对农村城镇的传统认识,突破城镇规划的地域范围,发挥城镇总体规划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乡发展相互促进。如浙江龙游通过县域经济的总体规划,集中对农村的管网、路网、电网进行改选升级,推进了村庄整治、农民饮用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北京一些郊区县,通过制定城镇规划,明确了产业布局,依托农村,建设服务城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了大兴西瓜、平谷桃、怀柔板栗、密云鱼,打造“一区一品牌、一镇一产业”,实现了城镇的差异化发展。在制定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规划时,必须坚持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依据各地区特点和特色产业,确定其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基础上,统筹利用区内土地资源和空间布局,避免职能交差、产业重复和恶性竞争。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共同期盼,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要进一步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更高的层次上寻找切入点,从更宽的视野中选择突破点,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

    (一)先公共设施,后个人居住。村镇规划建设的时序点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做到先公后私、以公带私,梯次推进。对那些水、电、路、厕等基础公共设施优先规划建设,解决农民的吃水、出行、用电、入厕难的问题。在解决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合理引导农民进行个人居住环境的整治,做到大环境根治了,小环境也要改善。

    (二)先整治后开发。在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历史文化名镇村落不被破坏基础上,划分先进制造区、高端服务区、交通物流区、粮食主产及农副产品加工区、生态涵养区、新型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不同区域类型,按照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规划整治开发。

    (三)先地下后地上。在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吸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教训,避免经常“开膛破肚”,在保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改变自然水系、不损害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对这些自然建筑群和规划的自然村庄地下管网线路进行优先整治改造,确保在今后的建设中不重复实施地下给排水等管网投资,使有限的新农村建设改造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四)先环境后实体。新农村建设的“新”与原有的旧农村相比,主要体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进、人居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观。现在还有一些偏远农村乡村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内垃圾粪便随处堆放,苍蝇满天飞,老鼠满地跑,不仅污染了周围的环境,而且污染了地下水源。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进一步对这些乡村道路和环境进行整治,方便农民生活、改善居住条件,尔后进行实体开发,这样既便于开发建设,又便于规划的实施落实。

    (五)先机制后实施。为保障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实,各地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农村建设的法规制度,使城乡规划建设有法可依。要进一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农村建设用地,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优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同时,要切实进一步建立有农民参与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任务十分复杂,各地区、各村庄情况不同,特色不同,民族风俗不同,其建设的风格和规划标准也应不尽相同,应按照县统筹、乡制定、村实施的三级连建、连管机制,保证每一级管理机构都有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增强各级机构的管理力度;保证每一村的规划都有村民参加,保障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让农民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干什么,赢得他们对乡镇规划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确保所制定的规划依据实际,操作可行。另外,要进一步建立公共财政对乡镇公共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的长效机制,实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应根据农村公共设施现状,结合公共财政能力,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投入转移支付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耿其昌/中共中央党校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