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竹的寓意: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8:46:28
邵建
1945年的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了世界上的第一颗原子弹。当蘑菇云腾然上升的时候,人类不幸的命运揭开了新的一页,从这一天起,人类第一次做到了可以自我毁灭,而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这一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是人类史上一个灾难的日子,当年美国首批制造的原子弹一共就三枚,在首次试验不到一个月,美国军队就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毁灭了两个城市,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虽然,作为中国人,我的国家不妨是原子弹最大的受惠者,日本的投降,提前结束了中国的抗战。但,自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就充满了恐惧。那是文革后期,城市普遍进行备战教育,其中一项内容就是防核,什么冲击波,什么核辐射,那些陌生的名词充塞着童年的记忆。
两年前的7月16日,美国举行了纪念原子弹爆炸60周年的相关活动。比如阿拉莫戈多沙漠是美国核基地,这一天它破例向公众开放一天以示纪念,除来此参加纪念活动的数百名游客外,美国政府还特地组织5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学生进入这片禁区,寻找当年爆炸遗留的痕迹。真不知道这样一个日子有什么好纪念的,难道是纪念一种超级杀人武器的诞生?原子弹从它诞生的那天起,给人类带来的就是死亡、灾难、威胁和恐惧。虽然,它提前结束了二次世界大战,但,其中所涉及的战争伦理,至今还是一个争论未已的问题。在我看来,作为战争武器的原子弹,它的投放不是在战场,而是在城市,不是对军人,而是对平民,这本身就违反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它是二十世纪最早的一次“超限战”,只要听听当今的战争狂人动辄就声称用核弹头瞄准多少多少个城市,就知道是谁开了只要打赢战争便不择手段的恶例。
当然,没有原子弹,当年的太平洋战争就不能在它投放后立即结束。因此,原子弹爆炸60年的纪念,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的纪念。不过这个纪念给人带来的沉思是:有了原子弹,我们就走出了战争的阴影了吗?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这一点,当年原子弹的制造者其实很清醒:“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原子弹试爆成功后,作为主持人之一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引用了印度的《薄伽梵歌》的诗句表达他复杂的感情。爱因斯坦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他,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爱因斯坦的回答耐人寻味,思索过后却令人毛骨悚然,它不但明确地暗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武器是什么,也相当机智地道出了原子战争将带来的恶果:那就是人类文明的毁灭。人类将倒退到史前的旧石器时代,它们手中剩下的或拥有的是且仅是石头。多么可怕的人类末世图景。其实,爱因斯坦仍然没有把话说到位。根据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核当量(仅美国就拥有1.06万个核弹头),它足以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毁灭若干次。这就不是人类文明毁灭的问题,面临灭顶之灾的直接就是人本身。
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今天它已小到一个“村”的程度。那些一心只想把核弹头对准别人而自己想侥幸取胜的人不妨多想想爱因斯坦的回答吧。一旦核战争爆发,绝对没有胜利者,受害的甚至不是双方,而是整个“村民”,是人类整体的倒退和灭迹。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极不安全的时代,我们头上那柄高悬着的“达摩克力斯之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我个人认为,极不安全中的一种“最不坏”的安全,是核垄断而不是核竞争,核竞争“最”不安全,一旦擦枪走火,后果不堪设想。当然,核垄断对世界各国来讲又极不公平。因此,可以公平的是(能否做到则天晓得),世界各核拥有国按比例销毁核武器,待各国的核武不复存在,最后的拥有者则销毁最后的拥有。不要让这个世界存在一枚核弹头,也不要再开发任何性质的核试验,哪怕它确实能造福人类。剑固然双刃,甘蔗却没有两头甜。这是一笔可以算得过来的帐,只要它对人类具有毁灭的威胁,再大的功利也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