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飘天文学:教育,让生命在场——张文质谈生命化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9:30:55
教育,让生命在场
——张文质谈生命化教育
本报记者  茅卫东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倡导者、研究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慢教育》丛刊主编。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教师的成长。
    主要著作有《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想——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等。主编有全国第一套《生命教育》实验教材、《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生命化教育丛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二辑等。
    个人博客 http://blog.cersp.com/34964.aspx     教育是慢的艺术,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   中国教师报: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说,这些年冠之以“某某教育”的提法不下数百种。您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是一个什么概念?
  张文质:我一直在避免直接回答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因为读解的同时,可能会把它开放的意涵给限制了,我们应该把一个新理念放在尽可能更开阔的理解领域去探索。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必须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和勇气,即你必须去实践、去推动、去尝试,才能知道什么是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它本身就需要用一种生命的方式去直面教育的现实,去理解教育的困难;同时,用这样的生命在场的方式成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每一个教师也将因为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不断地去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断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中国教师报:您能更为详细地介绍一下生命化教育的内涵吗?
  张文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吧。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我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化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的是方法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这里我还是引用黄克剑教授的表述,他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个人是最有意义的,他的教育认同感的确立,他的心态、行为方式的变化一定能够带来虽然有限但却是真切而积极的教育影响   中国教师报:您上面所说的内容,似乎可以说就是教育本身的目标和意义所在,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新的理念还是教育的回归?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化教育它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张文质: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存在着返本开新的特点。古今中外,教育的研究者都试图找到最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很多教育理论也总是要回到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与成全上来,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一种“返本”。但是任何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教育思想,肯定又是与时代精神相通、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虽然它的表达方式看起来可能是“旧”的,但它却能唤醒人们“新”的热情。生命化教育也是如此。
  基于我们的民间立场、草根情怀,我们更为强调的就是要直面历史、直面现实,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抉择。面对中国今天教育的深层处境,生命化教育主张的是“被动的主动性”(佐藤学语),或者说是“消极”的教育变革,也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累积进步,有所作为。
  我们很难干预也无意于干预学校的生存形态,但是,面对教育现实,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研究者,我们也有自己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方式首先意味着教育的变化是可能的,所有的努力一定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对自己努力的目标不过于急切,我们就能够找到更为恰切的推进教育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具体的教师个人。我相信,个人是最有意义的,他的教育认同感的确立,他的心态、行为方式的变化一定能够带来虽然有限但却是真切而积极的教育影响。其实这点说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好、生命的美好,只要我们仍然葆有积极的建设者的态度,你就能够感受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变革者。
  生命化教育强调个体,强调每一个个人,强调每一次的相遇,强调过程,它是一种可实践的理念。我经常感念的是朱熹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有了这样一种心态,我们的生命就能变得更为从容,更有耐心。
    教育是服务,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教育需要生命在场   中国教师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和理解的层面,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您似乎很强调生命化教育的实践性,那么您对生命化教育实践性的强调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在里面吗?
  张文质:为什么要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有什么样的教育诉求,这是每一种教育理念都要回答的核心问题。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生命的在场,其核心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人”,要与这个“具体的人”不断地进行对话。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你才能发现差异,同时明白理解与尊重差异是多么的重要,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结果,看重班级的平均分,却看不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看不到教师工作的艰难与独特,这样的管理模式简单而粗糙,从哪里能谈得上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呢?   中国教师报:生命化教育,听起来像是一个励志性的理念,那么,在教学中怎么贯彻、体现这个理念呢?
  张文质:其实,所有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一定都是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对所有生命个体内在热情的激发。生命化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在的温度,感染、启迪了它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够持久地围浸在自己探索与创造的激情之中。我相信,正因为我们强调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强调教育的生命在场,所以就必然会更看重教师个体的经验与智慧。好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教师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努力理解学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服务。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信仰的果实是爱,爱的果实是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一定会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千变万化。
    教育的艰难和生命的差异不是你带上几个锦囊妙计就能解决的   中国教师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课题?一路走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文质:我们是从2001年开始这个课题实验的,我们从走进一所学校开始,从与一个教师的对话开始。今天,福建、广东、海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山东、河南、云南等地,都有我们课题的实验学校,此外还有更多地区的教师以个人的方式参与了我们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实验。
  说到困难,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教师的素质,也不在于校长的教育观念,因为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要共同变革的。中国基础教育今天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严酷的教育现实。我走了很多学校,发现这些学校基本上处于这样三种状态:检查团要来了、检查团刚走和检查团正在学校。滔滔不绝的各种检查与评比,使学校丧失了起码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校长们很被动,根本静不下心来思考教育,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天听两节课的校长现在完全是不可能了。教师要潜心课堂教学也很难,他们时常要被各种检查与“荣誉”所困扰,而处于浮躁与焦虑状态之中。这样的处境对学校的伤害很深,同时也在为功利化的教育推波助澜。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今天更多的基础教育学校尤其乡村学校仍然相当贫困,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可以说是甚为微薄,这种责任的缺位所造成的后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思考。生命化教育正是在各种困扰之中,用心而坚韧地扎下自己的根。我们也应该诚实地说,并不是付出努力都能够有收效,我们不生气,也不泄气,更不会放弃。   中国教师报: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很少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这会不会陷入一种虚无?就像以往有些教育实验,刚开始时大家都很兴奋,一段时间后,慢慢平静下来,最后无疾而终。生命化教育会重蹈这种覆辙吗?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没有具体的操作模式,而是大家共同探索、实践。你去听课,其实就是走进教育的现场、生命的现场,教育的艰难和生命的差异不是你带上几个锦囊妙计就能解决的。生命化教育理念看重的是教育理解与教育现实相遇时的顿悟,在这里,谁也不是先知先觉者。而且,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重视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努力,而不是组织化的课题机构,它也没有所谓的团队核心,我认为自己只就是一个倡导者与召集人。我觉得,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我们都要特别警惕每一个人身上的集权倾向,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独裁者。
  为了避免轰轰烈烈走过场,我们更强调理性思考,学校思考怎样选择发展道路,教师思考如何对自己的、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大家一起走进课堂,共同探索、提升对教育的认同,激发对教育的热情。这两年来,我们尤其强调对教师个体的关注,以民间化的立场努力构建“教育思想共同体”,注重个人教育的实践,通过“1+1读书俱乐部”、“网络在线讨论”、“博友专业研讨”等互助的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认同,打破教育探索者、先行者的孤岛状态。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团队中,我们既是合作性的同事,也都是对“伟大事物”的探索者和分享者。
    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虚度此生   中国教师报:您对生命化教育的前景很有信心。
  张文质:现在,整个社会都很功利,教育也不例外。急功近利其实也就是对未来的茫然与恐惧,所以只想拼命抓住当下的一根救命稻草。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生命化教育更强调个体的价值,我相信,在教育工作者队伍里,会有更多觉醒的个体,而教育变革也由此变得更有可能。人性的光辉或多或少地在每个人身上闪耀着,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是有善端的。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坠入更可怕的深渊的原因所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心中的信仰,反思自己精神状态出现的问题,同时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教育变革是很困难的事,生命化教育走进学校也不容易,但是,这几年,校长、教师的精神状态在发生变化,共鸣越来越强烈了。比如我们的“生命化教育研究”博客自2006年初正式建立以来,点击量达200多万,评论数达4万多条;生命化教育群组自2006年7月创建以来,点击量近3000万。
  对我来说,人生的价值就是在对职业、对事业的认同中,努力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自己的命业。从事教育工作总是有意义的,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虚度此生。记得有一次,我到广州讲课,课后,主持讲座的校长流着泪说:“听完讲座,我明白以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苛刻了,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就要对孩子好一点。”我想这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觉悟,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这样的每时每刻的“悲欣交集”之中吗?     张文质教育小语:
    1. 在现行体制之下,所谓的“好教师”往往是心肠比较硬的人。那些个人心性与教师职业要求严重矛盾的教师,往往特别的痛苦。
    2. 在竞争剧烈的环境中必然人人自危,彼此间充满敌意,真正的合作、惺惺相惜是不可能的。
    3. 好教师从来就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期许,才是好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4. 对生命的热情,对知识的热情,对未知的探究的热情,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奥秘所在。“热情”应成为教师的第一品格。
    5. 如果没有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关注、尊重、宽容,我们怎么能说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呢?
    6. 教师不仅不能用言语伤人,还要警惕习惯性的“用眼睛杀人”;不仅要学会等待,还要学会忽视,大题小作,甚至视而不见。
    7.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生的事,所谓“恍然大悟”,从来就没有在儿童身上发生过。儿童改正不了自己的错误,儿童不断重犯同样的错误,这些也许都不是儿童的错,或者可以说儿童只能这样犯错。
    6.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7. 以我有限的学识和遭遇所获得的判断,我厌恶“轰轰烈烈”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
    8. 今天谈论教育,要丢掉幻想,避免虚拟,甚至也很难勾勒未来,你是不能等着各种条件改善的那一天的,能够以更健康积极一些心态做力所能及的改变,已经善莫大焉。
    9. 任何有意义的变革都是在人内心发生的,教师需要为自己心灵的自由预留开阔的空地,教师也应该为自己优质的生活承担更多的责任,实际上所有进取的努力都可能意味着一种自我救护、一种有助于提升生命的自我期待。
    10.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秉持这样的信念: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这就是我们对自己对家庭承担的最大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社会做出的最基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