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指琴魔 mkv: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牢牢掌握职场主动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08:37

  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方法

  1工作中常见的通病

  职场中,一些自认为聪明、能力较强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对一些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视而不见。这些问题看小实大,警觉的人会想办法避免它们发生,可是误入其中的人依然很多,你可能也在其中,不及时自省,它们对你的危害就可能越来越大。

  推脱责任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难免出现失误,但是,当问题发生后,只知道一味地怪罪别人,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你可能也是这样做的,当上司指责你工作中的错误时,你会马上找出许多借口为自己辩解,并且说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别人不采纳我的意见”,“我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做的”等等,你以为这些借口能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能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也可能上司会原谅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会感到不快,并会对你产生“怕负责任”的不良印象。你这样做,不但无法改善现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会让情况更加恶化。如果以后出现问题,你还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令上司无法信赖,那么你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可能离另谋高就的日子不太远了。

  英国大都会总裁谢巴尔德在位时有一句名言:“要么奉献,要么滚蛋。”他强调:“在其位,谋其政,不要找任何借口说自己不能够,办不到。”他要求他的下属在他面前不能因干不好工作而找理由推脱责任。一次,一个员工为了一件极难办的事找他,说自己尽力了,并说出许多客观理由,最后说无论怎样,这件事都“办不到”。谢巴尔德听后觉得这个下属就是怕得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于是就轻声对他说:“够了,够了,现在我需要的不是这些好理由,而是要你仍旧照我的命令去做,否则,你就别做这个部门的经理。”

  谢巴尔德的做法很正确,他就是要让下属明白,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该负责,而不能随便找个理由推脱,这样才是一个称职的员工。

  每个人都不希望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在有错误发生时,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自己而起,就应该努力承担,并弥补错误,这样可以给人一种负责任的印象,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则会破坏与同事和上司的关系,使自己的工作陷入无助的境地。

  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行,是自己的责任就要一肩挑,一定不能推脱,否则就会失去老板对你的信赖,看低你的道德品行,老板如果这样看待你,就不会再对你委以重任。

  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成为一个敢于负责任的人,就必须改掉推脱责任的坏习惯。犯了错误有什么理由要解释时,你自己首先要反省,我的理由是不是客观事实,真实可信?是不是只是想用来掩饰自己的错误?然后回头看看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确实有错误的地方,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责任,诚恳地承认错误,并且要改正自己的行为,积极地寻求补救的办法。

  这种对自己的严格检查,可能刚开始时有些困难,但是你要相信,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错误确实不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那你也不要急于替自己辩解,而应着眼于整个公司的利益,等事情得到妥善的处理后,事情的真相自然会浮出水面。如果你确实被误会了,你的上司也自然会在事实中看到,还你一个清白。

  聪明的员工,要勇于承担起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积极地寻找并把握谋求公司利益的机会。也只有这种员工,才是老板心目中值得栽培的人才。

  让恐惧统治自己

  在工作中,恐惧不时出现在我们身边,它让很多人在挑战面前莫名其妙地退却,它能够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妨碍一个人更好地利用、把握时机。

  可以说,对于任何人来讲,无论在事业的追求,还是处理人际关系上,恐惧都是走向成功的头号敌人。

  在工作中,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比如:害怕犯错误,担心该做的工作做不好,觉得自己可能会被公司开除,害怕同事在上司面前打你的小报告等等。这些恐惧想法在大脑中相互交叠,如同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一样,笼罩着你的工作,时时压迫着你的神经,使你变得神经兮兮,处事盲目,迷失在各种担忧和恐慌的纠缠之中。更糟糕的是,就算没有具体、实际或明显的理由,你还是会感到莫名的恐惧。这些障碍不仅会让你的活力尽失,而且会让你不愿意在工作中冒任何风险。

  乔治是一保险公司的职员,他生来遇事便生恐惧。每做一件事情,他总是先想别人会怎么评价他。一想到别人会提出反对意见,会否定他的做法,他就不寒而栗,于是事情也就做不好了。他总想自己长相不好,没有亲和力,从而不再敢与客户接触。更严重的是,上司无意中的一句冷语,一个漠然的表情,都令他感到失业的恐惧。结果,他的工作成绩总是不能让人满意,致使上司真的开始考虑他的去留问题。

  毫无疑问,乔治是自我恐惧心理的牺牲品。恐惧会令人停滞不前,而且使人们的潜能无法正常地发挥。其实,这不是工作或社会环境为你设下的壁垒,障碍就存在于你自己心中,惟一令人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在工作中,你如果受到了恐惧的控制,那你就不可能有新成就。有一位哲学家说过:“恐惧是意志的地牢,它跑进里面,躲藏起来,企图在里面隐居。恐惧带来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剑,伪善者用它来刺杀灵魂!”

  所以,当恐惧的想法开始侵占你的思想领地的时候,你需要转变思想,如同弃绝不良行为一样弃绝恐惧。

  战胜恐惧的第一步,就是要鼓起勇气采取行动。一个伞兵教练曾说:“跳伞本身真的很好玩,让人难受的只是‘等待跳伞’的一刹那。在跳伞的人各就各位时,我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时间。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晕倒。如果不能鼓励他跳第二次,他就永远当不成伞兵了。跳伞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没有信心。”

  同样,在做工作时,每个人心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恐惧,但一名优秀的员工会鼓起勇气把恐惧转化为采取行动。行动能够平抚焦虑不安的情绪,提升人们的信心,在锻炼中不断战胜内心的恐惧。而你若一味地等待、拖延,只会增强恐惧感,让你永远停滞不前。

  当你接手一项你没有把握的工作时,你要记住一定要马上行动,不再犹豫。很多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困难,你可能会很顺利地就做完了。即使第一次没做好,你也不要被恐惧吓倒,同样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你可以认真分析一下问题的症结所在,看看自己做的是否符合上司、部门和公司的要求,是否对公司很重要,如果你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与同事讨论或向上司请教,赢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再去做。如果工作确实有难度,你还可以将它细分成容易执行的小任务,各个击破,一步一步地完成。当你始终处于行动的状态中时,你就不会感到恐惧的存在,它会慢慢地从你的身上溜走。当你圆满完成任务时,再回头看看,你会感到克服恐惧原来也很简单。

  恐惧会让你故步自封,窝在自己的小城堡里不去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也不愿去迎接工作中的种种挑战,使你失去创造性,这时,你需要训练自己,在考虑任何工作时,把比较有创造性的想法列成清单,同时列出利与弊,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挑选出最好的方法,用它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样你就会充满自信,控制住心中的恐惧,让自己变得更有行动力。

  不善于与他人合作

  如今,有许多人都信仰个人英雄主义,自认为凭借自己一己之力就可以打拼天下,就可以撑起一片蓝天。因此,很多人往往会忽略应有的合作意识,不善于与人合作,而只是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希望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来赢得老板的青睐。

  但是,现实却往往会令他们非常失望,他们非但没有得到令人钦佩的成绩,相反却总是因为自己的做法不符合公司的需求而被炒鱿鱼。其实,作为一个个体,就算你才华横溢,无所不能,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仅靠自己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业绩。

  你可能也存在这种“独行侠”意识,接手工作后喜欢单独蛮干,从不和其他同事沟通交流,并且好大喜功,专做一些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展现自己。

  如果你继续以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对待工作,那么你的前途必将是黯淡的。因为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应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在一个公司里,几乎没有一件工作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大多数人只是在高度分工中担任一部分工作。只有依靠部门中全体职员的互相合作、互补不足,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整个部门,或是整个公司的工作都失败了,那么你本身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家生产汽车电器产品的公司,业务科负责采购某一原材料的采购员因病住院,无法及时回公司采购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而业务科其他采购员只愿忙自己的任务,并以业务不熟悉为由不愿出面帮忙,他们把自己负责的采购任务出色完成了,其原材料堆在仓库里一年都用不完。而生病住院的采购员负责采购的原材料没能及时供应上来,结果造成公司因缺原材料而停产了一个星期,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一个没有合作意识的员工,即使个人的工作干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就像这事例中的采购员一样,只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但因其不善于合作,即使做得再出色,采购的原材料再多再好也没用。这种不善于合作的结果,会影响整个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效益。

  作为职场中的个体,你可能会凭自己的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你绝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如果你能善于合作,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团队当中,凭借整体的力量,你就能把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解决好,老板会因此对你高看一眼,从而提拔你。所以,一个人在工作中最明智且能获得成功的捷径就是善于同别人合作。

  被挫折吓倒

  一个人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比如,你的想法得不到上司的支持,公司里有人阻挠你的工作,当你试图主动提案时,总是遭到失败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在职场上奋斗的人几乎都经历过的挫折,是很难避免的。解除这些挫折是不可能,如何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昂起头来,才是你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但很多人心理素质薄弱,意志力较差,经不起一点点的失败。在工作时,遇到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不行,一天到晚愁眉不展,怨天尤人,根本无法振作精神,即使有好机会使问题出现转机,也被这拉长的苦脸吓跑了。如果你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到最后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失望。最后自己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了,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一位大学刚刚毕业的新员工,因他提的建议被老板一一否定了,他就认为老板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与同事们关系处理得不好,他认为同事们都在排挤他,于是他觉得再也呆不下去了,想到了辞职。但由于所学专业是冷门,苦苦找了半年的工作都没找到理想的去处,就因承受不了这样的挫折,他最终自杀了,而准备录用他的公司得知后则庆幸:“幸好没有录用他,因为他经不起挫折。”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有才华的人就因这么一点点挫折而辞职、自杀,放弃了努力,放弃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实在让人觉得遗憾。

  其实,面对挫折,与其黯然神伤,自怨自艾,倒不如乐观一点,马上把情绪调动起来,尽快恢复冷静,别老想着挫折,也不用因此就认为将来无望,而要聚精会神把握好现在,把所有的心思和知识都用到工作中去,凭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自己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培养信心的机会。

  当你的提案遭到上司否定时,你可以检视自己哪一方面存在问题,以后有想法时,先与上司讨论是否可行,然后正式拿出企划提案,以免徒劳无功;当你的工作得不到上司支持时,你要想到这一点,能让上司支持你想做的一切,是少之又少的,只有不断地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才能取得上司的支持;当同事对你的错误提出反对和怀疑时,你应该从错误中学习,将他们的建议列入工作计划中,将他们的忧虑尽量减至最少;当你感觉技能不够工作很吃力时,你要自己想办法去培养,只有自己准备好,你才能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挑战。

  当然,每个人都很难一下子就抛弃了挫折感,很快从苦恼中走出来。这时候,你可以记下自己的烦恼与不安,然后再慢慢思考,寻求解决之道。

  美国著名的玉蜀黍大王史坦雷先生在16岁的时候只是一家五金公司的收银员。他每天都卖力地工作,希望能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步步高升。他做起事来,永远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处处小心留意,一心想把工作做得最好。他希望以此能获得经理的信任,提升他为推销员,可他万万没想到经理对他的印象很坏。

  有一天,他被唤进经理室遭到了一顿斥责,经理说:“老实说,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生意,我这里用不着你了。”

  这一番话,对于当时的史坦雷来说,无异于平地响雷,他想不到自己的努力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一个年轻气盛的人,踏入社会不久,便遭到这样的挫折,换了谁也受不了,可能换作你,早就气得暴跳如雷,从此消极工作,不肯“劳而无功”了。

  但史坦雷却平静地对经理说:“你说我无用,这是你的自由,但这并不减损我丝毫的能力,无法磨灭我的意志,看着吧!迟早我要开一家公司,规模比你的大10倍。”

  史坦雷从挫折中走了出来,并借着这一次挫折的激励,努力上进,几年后,果然就有了惊人的成就。

  学着用一颗忠诚、上进的心去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吧,它能很快调整你的心态,充分调动你的精神,战胜挫折。

  2了解自己的工作,并发现其中的问题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指出:“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他的工作速度。”速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个工作速度快、处理问题速度快、适应环境速度快、对意外情况反应快的员工,无疑会做出优异的工作成绩,成为老板心目中最优秀的员工。然而,一个人要想快速做好自己的事,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工作。

  不要认为自己已做到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的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并不了解自己的工作。他们只不过是接受了命令,然后按照指示做出一些机械的行动而已。

  这里所讲的了解工作,并不是说知道你的工作属于什么性质,工作宗旨是什么。“了解工作”的真正涵义,是你应该了解你的工作每天在朝哪个方向进展,你具体在做什么,工作进行得如何,以及工作进度对企业总目标的影响等。

  怎样才能了解工作呢?具体的做法是:建立与老板的沟通渠道,多问多听。每一位员工都应该具有这种沟通的本领。只有这样,你才能弄清工作的原委。此外,还应利用同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工作。“你能告诉我有关的情况吗?”“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这项任务的着手点应该在哪儿?”“你能解释上司说的……事吗?”等等。这些非正式的问题往往会使当前工作的更加清晰,有助于你从整体上正确地把握工作。

  清楚地了解你的工作意味着看清工作的前景和优势,同时客观地评价工作的困难和障碍。相对于前景和优势来说,困难和障碍更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否则,我们可能就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然而,没有人喜欢困难和挫折,很多职场人士总是对工作的前景和优势夸夸其谈,而一旦谈及工作的困难时,却总是讳莫如深。如果再问他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些困难时,答案更是含糊其辞。

  接受现实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上无数困境,工作上更是如此。如果你的解决方式是逃避,那么困难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造访你。逃避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勇敢地接受现实的挑战。

  在最黑暗的时期,整个欧洲大陆和北非都处于纳粹的铁蹄之下,而美国又竭力保持中立,希特勒于是全力对英作战。在当时,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英国一定会屈服。但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一直坚信:大不列颠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仍将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面对纳粹的战争威胁,丘吉尔向全英国人民表示:“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希特勒的纳粹统治摧毁。对于这一点,什么也不能改变我们,决不!我们决不屈服!决不向希特勒或他的党羽妥协!……”

  即使有这样大胆的设想,丘吉尔也没有忘记要面对最严酷的现实。为了让消息真实地传到自己手中,战争一开始,丘吉尔就在普通的信息渠道之外,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统计局”。整个战争时期,丘吉尔就是依靠“统计局”获得了最新、从未粉饰过的真实战况,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最终战胜了入侵的纳粹分子。

  尽管这是历史事件,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中的道理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对于一个人而言,勇于接受现实是负责精神和敬业的表现。勇于接受现实就是像勇士一样去工作,去完成任务,它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思想影响态度,态度影响行动。一个勇于接受现实的员工,肯定是一个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勇于负责的员工,他的工作进度一定会超出常人一大截,工作质量更是好得让人佩服。

  一位公司主管经观察得出这样一个观点:高效率的优秀员工的看法很少有相同的时候,一个人深信不疑的事,另一个人却深存怀疑。他们当中只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敢于面对现实,愿意冒险。

  不要以为面对现实就是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没有那么糟糕。事实表明,勇于面对现实不仅会带给你强劲的工作动力和负责精神,还会给你一个高绩效的未来。

  理查德是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由于当时正值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衰退的时候,理查德的保险业务开展得很艰难,再加上他生性腼腆,被客户拒绝一次,便不再上门。因此他的业绩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那个时候,理查德最关注、最担心的是下一个月是否会失业。

  “年轻人,你认为在未来的三个月内,你的工作成绩会上长到什么程度?”一天,公司经理问理查德。

  “哦,具体的我没有想过,但我认为肯定会让您满意的。”理查德小心地回答道。

  “这我也相信,”经理回答道。“可你想没想过怎样对待阻碍你工作进展的问题呢?”

  “经理……我没有想过。”理查德低声回答。

  “没有想过现在就要好好地想一想。”经理严肃地说道,“不管你打算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何种水平,只要你肯做,你就会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不管情况多么艰难——只要他肯敲门、肯尝试、肯努力!”

  就是因为这次谈话,该保险公司的裁员名单上少了理查德的名字,而多了一位高绩效的优秀员工——一位曾把每个客户的门敲响十数遍的人。

  接受现实是解决困难的第一步,只有正确评价工作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困难和障碍,客观地看待它们——既不能把它们看小,也不把它们夸大,你才能制定有效的办法解决它们,减少它们对于任务达成的障碍,最终取得好的成果。

  在开始工作前找出那些阻挡你的障碍是相当有必要的,这可以减少工作的阻力。但要想在工作前就把所有的阻力都清除是不现实的,如果你固执地坚持这一点的话,你的工作永远都不可能开始。优秀员工并不是工作前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任何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问题是随着工作的进展而不断产生和变化的。事实上,优秀员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或什么活动,遇到麻烦都会立刻想办法处理,他们的这一举动就像前进中遇到沟壑就跨过去一样自然。

  培养洞察力,发现问题

  勇于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发现问题。发现是解决的前提,只有发现了才能解决。“发现问题”是“了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现问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但许多员工往往忽略了它。其实不仅仅是员工,许多优秀的领袖人物也常犯这个愚蠢的错误。

  “我告诉你们,威灵顿是个劣等的将军,英国部队也不堪一击。我们在午餐之前就可以解决他们。”

  这是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前,对手下的将军的早餐谈话(1815年)。

  “我估计全世界大概只能销出5台电脑。”

  托马斯·华森,“蓝色巨人”IBM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在1943年如是说。

  “我不需要保镖”。

  吉米·霍华在1975年他失踪前的一个月夸下海口。

  敏锐的洞察力是发现问题的根源。任何追求卓越业绩的优秀员工,都应了解这一点。具体来讲,洞察力有利于你:(1)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2)加强对问题的解决,可以让你直捣问题的核心;(3)评估各种选择以获取最有利的局势。

  总之,一名优秀员工必须做到认清事实,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否则,你的决策有可能变成不切实际的计划,你的行为就会因“盲目”而失去意义。而这一切的结果,则会让你的工作进展得更加缓慢而且艰难,最终陷入失败的深渊。

  3不要打乱职场规则

  在现代职场上,规则无处不在,这些规则可能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人对你刻意提示,但这是你必须严格遵守的。如果你不加注意,打乱了这些职场规则,你在企业的发展前途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要加入小帮派

  在公司里,由于你与几位同事合作比较密切,又比较谈得来,于是你们几个人便经常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们的情谊越来越深,工作上也只为你们几个人的利益考虑,把公司利益放在一边,甚至为了你们的小集体的事而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就这样,在公司其他同事的眼中,你们形成了一个小帮派。

  你可能还在为自己的好人缘而高兴,殊不知,你们此时已经使老板感到不舒服了。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老板不喜欢那些搞小帮派的人。如果你与他们走得太近,你可能就会受到牵连,你必须从小帮派中退出来,否则,一旦老板把你当成小帮派的一员打入黑名单,你就会得不偿失,因为老板对小帮派总有不信任感,对小帮派里的人,会有很多顾虑。他会认为小帮派里的员工公私难分,如果提拔了圈内的某个人,而与之关系好的“哥儿们”可能会得到偏爱放纵,对公司的发展不利,对其他员工也不公平。另外,老板会担心小帮派里的人不忠诚,经常聚在一起的人脾气相投,若老板批评其中的某个员工或某个员工与其他同事发生冲突,这几个人会联合起来对付上司,影响公司团结。再说,即使上司想单独给其中某个人嘉奖或发红包,这个人很可能泄露给圈内的朋友,因为红包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其他同事知道后,会认为老板不公平。

  而且,在小帮派里的人应酬较多,私人事务也增多,很难抽时间加班或学习专业技能。如果在一个办公室,他们可能会在上班时间聚在办公室聊天。

  所以,在工作中,你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加入已经形成的小帮派,否则,你在公司里的发展前途就基本结束了。

  当然,不搞小帮派并不是反对你与人交往,而是要你在公司里建立起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般,你要注意以下几点:

  公私分明。与同事相处,特别要注意公私分明,不能因为跟谁关系好而在公事上带有感情。即使关系好的几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上班时间也要公事公办,不要经常粘在一起聊天说闲话。

  团结为重。当你因工作上的事受到上司的批评后,不管上司是对是错,你都不能因一时之气与关系较好的人煽风点火,联合起来对抗上司。而要把团结放在第一位,尽量缓解同事与上司之间的紧张气氛。

  PART4 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方法(7)

  扩大交际范围。在公司里,你不要把自己的交往对象只限定于三五个同事,而应与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乐于帮助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误以为在搞小帮派了。

  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提升你在公司里的名望和地位,吸引老板的目光,为你的发展铺平道路。

  不要打越级报告

  公司的组织机构是逐级上报的,绝大多数员工都有直属上司、顶头上司。在工作中,越级报告意味着要越过直属上司,直接与顶头上司说明你的看法或争取权益。

  通常打越级报告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会产生众多不良后果,往往容易伤害到自己。顶头上司不喜欢越级报告,一般会“退回原级处理”,你无法收到预期效果。这还有可能导致你与直属上司之间关系恶化,因为你这样做明显是对他的不尊重。事后就算他不炒你鱿鱼,也难对你委以重任。你的报告如果被同事们知道了,他们可能会攻击你而使你“里外不是人”。

  就算你的报告是非常正确的,你也是破坏了单位的正常运行程序,这会使顶头上司头疼。即使你成功了,他们也会心存芥蒂,认为你对他们也可能采取同样的行为。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要打越级报告。

  克劳迪就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当公司安排了一项重要的工作项目之后,部门主管反复考虑,犹豫不决,难以下定决心,拿不出可行的方案。这时克劳迪就越过部门主管,直接向总经理说自己承担这项任务没问题。他的这种做法无疑严重伤害了部门主管的感情。其实,他本应该跟部门主管商量对策,分担他的压力,拿出方案来,这样不仅为部门主管解了忧,也能使部门主管对自己有个好印象。而就在部门主管需要帮助的时候,克劳迪不但没有给予安慰和分忧,反而施加了更多的压力。这种做法使部门主管对他很不满意,事后时间不久,就找了个理由把克劳迪辞退了。

  在工作中,你若是想打越级报告,需要先检视一下自己的动机,是为公司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确认了这一点,你就能选择正确的做法了。

  所以,在工作中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需要打报告时,一定要逐级上报。最好先与直属上司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不要在公司内飞短流长

  在公司里,总有一些人嘴巴闲不住,到处乱讲话。他们一有空就会凑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说起某部门的坏话或议论同事的私生活。你可能也会经常参与其中,把自己听到的小道消息四处传播,在背后飞短流长地议论别人。

  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在背后说人闲话都是一种极不好的风气,既影响公司内部的团结又会引发人际关系危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光明正大、坦诚相见的。即使有意见,也该用正当的渠道传达,而不应该在背后嘀嘀咕咕。

  公司是一个整体,各个员工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才会有所发展。如果这种说长道短的坏风气在公司弥漫开来,就会出现不团结的裂痕,你个人的工作也一定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有背后议论他人的行为,就必须对其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这样做对己不利,也同样会被别人所厌恶,给人留下坏印象。这时,你需要把这些行为一一挑出来,或改善或抛弃,并尽量少去接触小道消息。当你想参与这种议论时,可以自问一下“这是真的吗?”“这样好吗?”“这样做有必要吗?”

  作为公司的一员,你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这样做对公司、对同事、对你都是有益无害的。

  6小地方容易出现大纰漏

  凯斯特是一家公司的采购部经理。一天,他看到公司定制的圆珠笔、复印纸异常精美,便不断地拿些回去,给他上学的女儿使用。这些东西被女儿的老师看见了,而该老师的丈夫,恰好正是与这家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高级主管。

  该高级主管了解这件事后,说道:“这家公司的风气太坏了,公司的员工只想着自己而不是公司!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有诚意做好生意呢?”于是,他中止了与该公司的合作计划。

  谁会想到计划的中断,竟是由一些复印纸造成的呢!

  因此,“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工作中许多不良习惯,哪怕它如芥粒,非常之小,其所造成的危害,常比你想像的要严重得多。对于员工来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小毛病,还常常决定他本人的前途命运。理智的老板,常会从细微之处观察员工、评判员工。比如,站在老板的立场上,一个缺乏时间观念的员工,不可能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员工,在工作中无法与别人合作沟通;一个做事有始无终的员工,他的做事效率实在令人怀疑……一旦你因这些小小的不良习惯,给老板留下这些印象,你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封闭。因为你对老板而言,已不再是可用之人。

  工作期间公私不分

  如果你通常在工作期间处理私人事务,老板会感觉你不够忠诚。因为公司是讲求效益的地方,任何投入必须紧紧围绕着产出来进行。工作时处理私人事务,无疑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和时间。

  一位老板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当着他的面打私人电话的员工:“我想,他经常这样做,否则他怎么连我也不防?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有背于职业道德。”

  另有某公司的老板说:“我不喜欢看见报刊、杂志和闲书,在工作时间出现在员工的办公桌上,我认为这样做表明他并不把公司的事情当回事,他只是在混日子。”

  ……

  对老板来说,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员工工作的心态。有些老板通常把私人事务的多少,当作一位员工是否积极上进、安心本职工作的考核标准。因此,公私不分,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既影响你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

  做事有始无终

  许多人有一种把工作做了一会儿,就放在一边的习惯。而且他们充分相信,他们似乎已经完成了什么。

  事实果真如此吗?你这样做,犹如足球运动员在临门一脚的刹那收回了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力气。

  对一位积极进取的员工来说,有始无终的工作恶习,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危险性。它会啃噬你的进取之心,它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而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坏习惯,他永远不可能出色完成任何任务。这时他也许会运用一些小伎俩来蒙混过关,欺骗老板。可惜,重过程更重结果的老板很少会受其骗。

  如果你有能力,业绩却远落后于他人,不要疑惑,不要抱怨,问问自己是否把工作进行到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你无法取胜的原因。对于任何一件工作,要么干脆别动手,要么就有始有终,彻底完成。有一句话说的好,“笑到最后的,才是最美的。”

  有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十分重要。不加注意,就会使你的努力付之东流。

  9把问题转化成机遇

  问题,究竟是令人讨厌的麻烦,还是一种好的契机呢?

  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前者,但那些优秀的员工却有不同的答案。

  问题意味着机遇,这是所有优秀员工的最基本的观念。在工作中,每当他们面对问题时,他们总会这样想:“这里面藏有什么样的机会呢?”

  在优秀员工的眼中,问题永远不是“无法完成任务”的预言家,而是“机遇”的乔装者。无论所面对的问题难度有多大,优秀人士所做的,首先是坦然地接受“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作出冷静、清晰的分析,积极行动,让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机会浮出水面。因此,每当问题到来,他们总会说:“感谢上帝!又有巨大的机遇等着我去发现了。”而不是放下工作,中途逃避、退缩。

  国际影星奥黛丽·赫本曾立志做一名芭蕾舞演员,但老师却认为她不具备这方面的才华,她痛苦极了。最后她果断地放弃了这一梦想,毅然进军好莱坞。凭借高超的演技和天使般的形象,奥黛丽·赫本成为了一名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电影明星。

  西班牙歌手胡利奥,是誉满全球的歌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胡利奥最大的愿望不是做歌手,而是做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事与愿违,当他一心一意训练自己的足球技能时,一场不幸的交通事故发生了,这使他不得不放弃钟情已久的足球事业,而转向歌坛方面发展。

  日本著名作家井伏鳟二,从少年时代起便爱好绘画。毕业后更是迫不及待地叩响了日本各名画家的门,却被一一拒之门外。梦想破灭之后,井伏鳟二决定开辟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后来,他考入早稻田大学,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

  奥黛丽·赫本、胡利奥、井伏鳟二从挫折中崛起的奇迹,就是对“问题就是机遇”的最好诠解。

  有专家调查,一般情况下,人们只使用了自身全部能力的3%,而绞尽脑汁地思谋对策时,则会调动出平时未使用的97%的潜能。所以,工作中遭遇挫折时,千万不要轻言退缩。

  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事实上,即使身陷问题深渊,只要你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利用逆向思维,就会发现:将自己逼入绝境的困难和挫折,正是开掘无限潜能的绝佳机会。从问题中发现并把握住机遇,就能变不利局面为有利局面。

  卡耐尔·桑达斯是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卡耐尔·桑达斯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补贴家庭的支出,开始到田间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卡耐尔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但卡耐尔是个性子暴烈,不实现自己的愿望绝不罢休的人。这种固执的性格,使得他总与别人争吵,他为此不得不多次变换工作。他讨厌被别人使来唤去,便自己创业。开始时,他经营一家汽车加油站,但不久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油站倒闭了。第二年,他又重新开张了一家带有餐馆的汽车加油站,因为服务周到且饭菜可口,生意十分兴隆,但是,一场无情的大火却把他的餐馆烧了个精光。他最终还是振奋精神,建立了一个比以前规模更大的餐馆。餐馆生意再次兴隆起来,可是,厄运又找上了门。因为附近另外一条新的交通要道建成通车,卡耐尔加油站前的那条路变成背街的道路,顾客因此锐减,卡耐尔不得不放弃了餐馆。这时卡耐尔已65岁了。然而,卡耐尔并未死心。他想到手边还保留着一份极为珍贵的专利——制作炸鸡的秘方。现在,他决定卖掉。为了卖掉这份秘方,他开始走访美国国内的快餐馆。他教授给各家餐馆制作炸鸡的秘诀——调味酱,每售出一份炸鸡他获得5美分的回扣。5年之后,出售这种炸鸡的餐馆遍及美国及加拿大,共计400家。到1902年,由他创建的肯德基炸鸡连锁店在全美国就达到4000多家。

  卡耐尔的成功告诉我们:把问题化为机会,并不像常人想像的那么难。更多的时候,把问题化为机会,往往只需要一个想法,紧跟以实际行动。

  不要让错误的意识占据大脑。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从积极的一面赋予“问题”以新的涵义。在很多情况下,一些问题虽然高举“此路不通”的警示牌,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它周围还有比以前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这就是“机遇”。

  从思想上认识到“问题”积极的一面,还远远不够,你还要从行动上有所表示——勇于挑战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你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在心理上向问题宣战,要以百倍的信心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走出阴影,你才能看见前面那方晴朗的天空——最有利的机遇。

  第二,不要对已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问题不是解决了一个就永远消失的,随着工作的推进,它会以不同的新面孔出现。所以,今天,你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挑战问题;明天,你则要尽更大的努力去挑战更大的问题。只有时刻保持“从问题中寻找机遇”的意识,“问题”才不会成为你“高效工作”的障碍,而是垫脚石和跳板。

  第三,在挑战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像一名优秀的特工一样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把问题化为机遇的关键环节。

  善于捕捉信息

  那些优秀的员工总是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遇,善于把“问题”变成机遇,变成高绩效的资本。美国曾经掀起过淘金热潮,淘金生活异常艰苦,最痛苦的是没有水喝。人们一面寻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甲说:“谁让我喝一壶凉水,我情愿给他一块金币。”乙宣布:“谁让我痛饮一顿,我将给他两块金币。”丙发誓:“老子出三块金币!”当时也是淘金者的亚默尔,同样也遭遇到没水喝的困境,也发出过没水喝的抱怨声。

  但后来亚默尔不再抱怨了。他从“没水喝”的问题中发现了机遇:如果将水卖给这些人喝,比挖矿更能赚钱,于是他毅然放弃淘金,用挖金矿的铁锨去挖水渠,将水运到那里,一壶一壶卖给找金矿的人。一起淘金的伙伴们都嘲笑他:“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这种蝇头小利的买卖。”后来,那些淘金者大多空手而回,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发了大财。

  上帝是公平的,机会是平等的,“没水喝”的问题摆在所有淘金者面前,可是人们却忽视了它,根本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的机遇,甚至还嘲笑那些把问题化成机遇的人。现实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工作中,平庸者往往从表面上找原因,他们把自己的“落魄”归之于条件,归之于机遇,殊不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态度和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决定了你能否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的机遇”。它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为你剖开问题的表层,让你看到紧裹在其中的“核”——机遇。

  问题往往被看成阻碍任务完成的最大绊脚石,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逃避问题。但那些真正的优秀者从不在问题面前俯首称臣,他们总能从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从中寻找机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打破绩效瓶颈,实现业绩的大幅度提升。

  1锁定目标,追求高绩效

  在生物界中,有一种专在松树上结网筑巢的毛毛虫。每当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集体外出觅食。排成纵队,一只紧跟着一只。

  一天,一位法国昆虫学家突发奇想,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队毛毛虫引到一个花盆的边沿,让毛毛虫围成了一个圆圈,然后在花盆中间放上可口的松叶。结果,毛毛虫一只接一只,绕着花盆边沿转了一圈又一圈。每一只毛毛虫都紧紧跟随着前一只,没有一只清楚它们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七天七夜之后,整队的毛毛虫都因饥饿而死去。

  没有目标的行动与梦游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你在工作时没有目标,就会失去方向,这样自然不利于提高工作速度,更不要说什么更高的绩效了。如果你想让现有的效率有所突破,达到更高的水平,首先一定要确定自己的目标。猎豹是众所周知的捕猎高手,它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捕猎成绩,是因为它在每次捕猎行动前,总是先锁定一个清晰的捕猎对象。

  目标是本,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以目标为中心。它是一种“行动的承诺”,有助于推进工作速度,藉以达成你背负的使命,它同时又是一种“标准”,藉以测度你的行动绩效。对于一名员工而言,只有把注意力凝聚在目标上,你才能清楚地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并能准确评价自己做得怎么样。也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能更好地执行工作任务。

  只有目标明确清晰才有指导意义

  在设立目标时,你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否则你付出的努力再多也是白费。这就犹如一个弓箭手,如果无法看清靶心,姿势摆得再正确、弓拉得再满也没有多大意义。

  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是你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的基础。清晰的目标会维持和加强你的行动动机,让你总能有足够的动力推进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某商学院的学生集体到野外登山,老师想让这次活动更有意义,于是预先将一面红旗插在隐蔽的地方,对学生们说:“在这座山上我插下了一面红旗,你们现在就出发去找到它。最先找到的人就将拥有这面红旗。”于是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出发去寻找了,可他们越找越累,最终失去了兴致,都在山石上坐了下来。

  老师鸣哨集合,对大家说:“现在我把红旗放在了下一座山头的山顶上,从这里到那儿有四五条路径,你们分成三组,各选一条路,哪一组能率先到达,哪一组就能拥有这面红旗。”于是三组学生各自推选出了一名队长,这三位队长各自选了一条路,同时出发了。

  他们先后接近山顶,就在他们即将到山顶处时,都发现了那面红旗,结果是每个队员都奋力向前,没有一个人因为劳累和疲倦而抱怨和放弃。

  登山结束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山上的红旗就是目标,在你们长长的一生里,每一次行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作指引,千万不要漫无目的地到处乱跑,否则你们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天底下所有的收获都属于那些有明确目标的人。”

  从自身需求定位入手

  树立明确的目标,需要你在自身需求定位上做出准确的判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我们不能把目标放在真空里,因为目标指挥我们的注意力朝向问题的解决或机会的掌握。你必须配合自己的需要、希望,看什么需要留意。”随着外界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个人的欲望和需要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你必须经常审视自己的需要,修订自己的目标与活动清单。最好每隔几个星期就回顾一次。这样,你的目标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不要过于笼统

  清晰的目标应该具有“择要性”,而非包罗万象,涵盖一切。如果你的目标过于笼统,就会挟制你的能力的发挥。因为不管你多有能力、才华和知识,如果你大面积撒网,不把它们集中到特定的目标上,你的有限的精力就会被过度分散,从而降低你的工作绩效。要想猎到鸟,就必须瞄准其中的一只,而不是向鸟群射击。只有集中有限的精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所以在为一项工作制定目标时,必须谨遵以下三条原则:

  (1)放弃完美化的要求,从现实入手;

  (2)推迟大的决策,从小处着手;

  (3)切断退路,让自己别无选择。

  分化目标,逐个击破

  伟大的目标必定是面对未来的。但这个目标往往距离现实太遥远,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很难看到明显的成果。而人类又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如果工作到了一定的时间和程度,仍没有看到绩效和成果,就会产生焦躁不安和厌倦的情绪,对手中的工作失去兴趣。这样你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使工作止步不前。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通过设定分段目标来解决这个问题。把大的目标分成一个一个小的目标。相对于大目标来说,小目标是成绩的最好显示器,它更容易让你在较短的时间看到成果。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激励。而当你一步一步地完成这些小目标的时候,最终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晰的目标应该像汽车的运行时间班次表。时间表上明确说明某班汽车几点自某地发车,几时抵达某地。清晰的目标还必须规定出明确的完成期限以及应该达到的标准。

  盯住目标,别为其他事分神

  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你还需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才能实现目标。只设定了目标是不够的,因为设立目标时考虑的只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实现目标则需要考虑“如何进行”。在推进目标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盯住目标。只有紧紧盯住目标,将全部精力集中于目标的完成上,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如果你随意地瞎抓一气,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获”。

  一个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有人说:“兔子不会爬树。”还有人说:“一只兔子不会同时砸晕三只猎狗。”直到再也没有人能挑出毛病了,老师才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猎狗追逐的目标是土拨鼠,可它们的注意力却被突然冒出的兔子吸引走了,而忘了最初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会半路冲出个“兔子”,分散你的精力,扰乱你的视线,以至使你中途停歇下来,或者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比如,本来要进一步完善策划案的,却发现自己的着装总不招人喜欢,于是潜心研究服装搭配,再不想策划案的不足和缺陷了。

  锁住目标是高绩效的基础。只有盯住“土拨鼠”,盯住目标,你的奋斗和努力才会有意义,工作能力才会随着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增强。

  2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现实中,许多人的能力不可谓不高,时间不可谓不多,然而,他们的工作进度却依然迟缓,完成任务的效率依然差强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个人定位出现偏差。个人定位不准确,是导致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效率极低的直接原因。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工厂的一台机器因丢失了一个螺母无法运转,影响了整个生产进程。

  老板心急如焚,便对维修工说:“你必须在两分钟内让机器恢复运转。”

  维修工拍着胸脯打保证:“放心吧,老板,两分钟换一个螺母,这还不是小事一桩。其实连一分钟都用不了。”说完,拿着扳手、钳子等工具和一大铁盒型号各异的螺母来到那台机器前。

  没想到,一盒子的螺母,竟没有一个能与螺钉的尺寸、型号相吻合的。

  维修工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之中。

  老板见状又急又气,说道:“对于这台机器而言,只有那个与螺钉吻合得天衣无缝的,才能叫做螺母,其他的只能叫做废铁。现在你盒子里全是一块一块的废铁,没有一个‘螺母’。”

  这个老板虽然说的是气话,但其中蕴含着的道理却发人深思。只有合适的螺母才可以让机器运转起来。由物及人,在工作中,只有合适的位置才可以让一个人充分发挥能力。因此,某管理大师说:“如果你在一个位子上努力工作,却仍然无法按期完成任务,那么,你就要自我反省一下:是否是‘错误的定位’让你成为了‘不合格的螺母’。”

  认清自己是准确定位的前提

  衡量一个人的定位是否准确,不在于他做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对于这个位置上的各项任务,他是否能够高质量地按期完成。

  罗勇是广东某大型家电公司的技术人员。他技术过硬且经验丰富,再棘手的技术难题到了他那儿也会被迅速解决。公司的人都称他为“技术神圣”。但罗勇心里却不这么想,他总觉得自己更适合做管理工作。

  一天,罗勇得知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另谋高就了,兴奋异常。为了争得这个职位,他用尽心机,最后他如愿以偿,被上级任命为新的部门主管。上任后罗勇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每天,他坐在办公室里,望着桌上的一大堆文件发呆,不知从何处下手。而他的下属却正等着他的号令,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重蹈罗勇的覆辙。那么,你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而要做到定位准确,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在个人定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希腊中部帕尔纳索斯山的阿波罗神庙朝觐和膜拜的人们,并不是对古老的“德尔斐神谕”有什么奢望,真正令求知者心仪、让旅行者仰慕的,是传说中阿波罗神庙门楣上的那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吧。”数千年来,这句话如黄中大吕,穿越时空,一直在给人类以理性的昭示和警醒,包括现代那些正忙于给自己定位的人们。

  然而知人难,知己更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残酷的事情。”

  由于“认清现实”的残酷性,很多人选择了逃避。这是正确定位坚决不允许的。事实表明,定位的准确度是高还是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自身的认识程度。你对自己认识越清楚,了解得越透彻,定位就会越准确。定位越准确,工作时才能越发得心应手。

  “认清自己”,其实就是弄清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有不足,同样也都有优点,都有特长。要想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了解自己的主要特长和优势是必需的。在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的同时,你还要了解发挥这些特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是你找准自己位置的根本依据。

  一个人只有去从事与自己的特长相符合的工作时,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儿,不从自己的长处着眼定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自己的短处出发,久而久之,你就难以摆脱“高智商低绩效”的命运。

  确立正确的定位标准

  在现实中,你给自己定位时,是以社会地位、威望、体面、金钱等元素作为定位标准,还是根据自身实际,以最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标准?

  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么很抱歉,你正在犯一个愚蠢的错误。这个定位标准只会蒙蔽你的心智,阻碍你的特长的发挥。到头来,你只能被动地应付工作,根本无法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如果是后者,在工作中,你就能调动起自身的全部才能,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

  打个比方说,让你手中拿着一本自己很感兴趣的书站在墙根,一只脚踏地,一只脚向后蹬在墙上,你很可能可以持续几个小时保持这种姿态,丝毫不会感觉累。相反,你还会其乐融融。但假设你的手中没有了那本令你着迷的书,再让你以相同的姿态站在墙根下,相信用不了几分钟,你就会心烦意乱,感到腰酸腿痛,坚持不下去了。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其道理相同。

  如果你很幸运,已经为自己找到了准确的位置,这的确可喜可贺。但需要提醒的是,即使现在你已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你也要时刻防止再度成为“不合适的螺母”。

  因为一个人的特长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轨迹多呈曲线,一般是开始向上增长,当增长到最高值的时候,特长便不再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台期后,就会向下衰退。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特长的变化曲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位置,这样你才会在工作的各个阶段均能成就卓越。

  4独立思考,做对的事情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经常到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向学生和老师讲授自己的写作心得。由于他渊博的知识与和蔼可亲的处世方式,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有一天,当他告辞时,许多学生都依依不舍,他十分感动,答应学生,下次再来时,只要他们中有谁能将自己的课桌椅收拾得干净整洁,他将送给该名学生一件珍贵的礼物。

  这位作家离去后,每逢星期一的早晨,所有的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星期一是作家前来拜访的日子。只是,他们不能确定作家会在哪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到来。

  其中有一名女学生一心想得到这位作家的珍贵礼物,生怕作家会临时在星期一以外的日子,突然带着自己的礼物到来。于是,每天早上,她都会将自己的桌椅收拾得干净整洁。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当的桌面,到了下午又是一片凌乱,而这位女学生又担心作家会在下午到来,于是,每天下午再收拾一次。但是,她想想又觉得不安,如果这位尊敬的作家在一个小时后突然出现在教室,也许会看见自己的桌面凌乱不堪,便决定利用每次课间休息时,把自己的课桌整理一番。最终,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位著名作家赠送的一套珍贵的礼物——一套精美的世界名著。

  很多人认为,让自己静下心来进行独立的思考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养成了盲目“随大流”的习惯。结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失去了敏锐的判断力。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

  小泽征尔是世界三大交响乐指挥家之一。他年轻的时候,在参加一次欧洲的交响乐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给他的乐谱指挥乐队演奏。指挥中,他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最初他还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指挥演奏,但还是不行。“是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问评委们,但是,在场的评委们都口气坚定地说乐谱没有问题,“不和谐”是他的错觉。

  小泽征尔稍稍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为参赛者专门设计的一个“圈套”。虽然前几位参赛者也发现有些不对,但遭到权威们的否定后便以为这仅是自己头脑中的一个错觉。而小泽征尔却坚定自己的判断,不盲从权威,最终夺取了这次大赛的冠军。

  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对事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按照自己独立思考后所确定的标准,指挥自己的行动。

  例如,我们提出一项工作方案时,常常会听到许多人的反对意见,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赞成我们的做法。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盲从别人的看法和议论,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就会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有一次,卡耐基问依莲娜·罗斯福是如何处理那些不公正的批评的,因为她拥有的热情的朋友和怀有恶意的敌人,都比任何住过白宫的人多。

  依莲娜说,她小的时候很害羞,很怕别人说她。后来,她的姨妈,也就是老罗斯福总统的姐姐,看着她的眼睛说:“不要理会别人所说的话,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多年后,她入住了白宫,在做事中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

  正确的判断源于独立思考

  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头脑,往往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辨别是非,按照别人的想法来为人处事,结果丧失了独立的个性,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多年前,有一对住在偏僻乡村的父子,赶着一头驴子到集市上去。半路上有人批评他们太傻,放着驴不骑,却赶着走。父亲觉得有理,就让儿子骑驴,自己步行。没走多远,又有人批评他们:“怎么儿子骑驴,却让老父亲走路呢?”父亲听了,赶忙让儿子下来,自己骑到了驴身上。又走不多远,有人批评说:“瞧,这当父亲的,也不知心疼自己的儿子,只顾自己舒服。”父亲想,这可怎么办是好呢?干脆两个人都骑到驴子背上。结果又有人为驴子打抱不平了:“天下还有这样狠心的人,看驴子都快被压死了!”父子俩脸上都挂不住了,索性把驴子绑上,两人抬着走……

  生活中有许多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做事或处理问题时没有自己的思想,常常屈从于他人的看法,人云亦云,结果,自己把自己给毁了。

  有一名将军,他对元帅的命令从未提出过质疑,即使元帅的命令不符合实际。有一天,元帅把这位将军叫到他的营帐,告诉他:“你已经被罢免了,可以回乡种田去了。”

  “为什么?你的命令我都服从了。”

  “但是,我不需要一个只会传达命令而没有自己见解的将军。因为,这样的将军在战争中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会导致军队的败亡。”

  完全服从上司就必须以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力为代价,而一个无法对工作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即使对上司再谦恭服从,也难逃被辞退的命运。因为没有一个企业需要一个毫无主见的“应声虫”。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将对确定自己的事业航向有着极大的帮助。

  格伦·琼斯是琼斯闭路电视网有限公司的主管。早年,当他提出要创立一所以闭路电视为主的空中大学时,没有人支持他的这种想法。许多银行家和投资人也都对他这种想法持反对态度。但是,在经过许多个日夜的斟酌后,他确信自己的这一想法是个好主意,便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后来的发展恰恰证明他这种想法的正确性。

  做人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在关键时刻丧失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屈从于他人的意见。

  索菲娅·罗兰是意大利著名影星,因为精湛的演技,曾获得1961年度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在他年轻的时候,当她来到罗马,要圆演员梦时,却听到了许多不利的意见。有许多演艺圈的人说她个子太高,臀部太宽,鼻子太长,嘴太大,下巴太小,根本不像电影演员,更不像一个意大利式的演员。制片商卡洛看中了她,带她去试了许多次镜头,但摄影师们都抱怨无法把她拍得美丽动人,因为她的鼻子太长,臀部太“发达”。最后,卡洛对她说:“如果你想干这一行,就得把鼻子和臀部动一动手术。”

  但是,索菲娅·罗兰断然拒绝了:“我为什么非要长得和别人一样呢?我知道,鼻子是脸庞的中心,它赋予脸庞以性格。我就喜欢我的鼻子和脸保持它的原状。至于我的臀部,那是我的一部分,我只想保持我现在的这个样子。”

  索菲娅·罗兰决心不靠外貌,而是靠自己内在的气质和精湛的演技来取胜。她没有因为别人的议论而停下自己奋斗的脚步,反而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获得了成功。当她成功之后,那些关于她“鼻子长,嘴巴大,臀部宽”的议论不但自动停止了,而且还被评为“20世纪最美丽的女性”之一。她在自传中写道:“自我开始从影起,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我谁也不模仿,也从不去奴隶似地跟着时尚走。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判断,我只要求我就像我自己。”

  中国有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思考是我们工作和事业的指南。懒于思考、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往往随波逐流,一生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