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剧在水一方:念佛三昧修行法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58:22

第一节     修前方便

凡欲修三昧,须先完具修因,支分不缺。兹为便于行人起见,撮其大要:

(一)寡欲    于衣食住等,先去贪求最好与最多之心。

(二)知足    于好恶优劣等境,随遇而安。

           是二者为拣除与三昧修习相违之品,其与修行不妨之衣食住等不计。

          引生此二心,其方便复二:

一、观一切可贪欲之境,悉是无常。

二、观欲境与我无永久和合性。有时欲境先舍我而坏灭,有时我先舍欲境而死亡,终有分离 之日;故知 一切欲境,无可贪着。常常作如是观察,于欲念炽盛时,尤宜着力。

(三)、净戒      如受有戒,须守护清净。


第二节     发心

(一)发心须极纯善。盖此三昧为善法,发心不善则三昧不成。然则发心当如何?   曰: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悉成佛故,自愿往生成佛而修此三昧。

(二)修行中的两个主要事项:

             初、令其心仅系于一句佛号。
             次、系于缘佛号之心,须清明寂静。如是用最强念力清明寂静住于佛号。

(三)对治厌怠    思维念佛之功德,生起信心及欲乐心,则对治厌怠之精进心油然而生矣。       

第三节    五过八对治法
      
                                              (五过)                           (八对治)

                                                 ↓                                        ↓

         未住所缘时                   [一]厌怠                  [一]思念佛功德生信心

                                                                                [二] 欲乐修三昧         

                                                                                [三]精进  

                                                                          [四]轻安

  初住所缘时:               [二]忘念                   [五]正念

  正住所缘时:               [三]沉掉                    [六]正知

  有沉掉时:                   [四]不加行               [七]思加行心

  无沉掉时:                   [五]加 行                 [八]舍


第四节    三昧功德

现见功德四:

  [一] 能使身安舒

  [二] 能使心调顺

  [三] 能使身心起柔和调融之安乐

        [四] 能使身心随学何种善法皆有堪能性

     [五]现前将来必定见佛

不现见功德一:

  一切佛法僧功德皆依此生。

  思维如是种种功德,则一切对于修三昧所生之厌怠心,皆可扫除。

第五节    坐法

(一)跏趺或半跏趺。
(二)竖脊。
(三)平肩。
(四)手置脐下四指处,结定印(右掌放在左掌上、坚两大指相触。)
(五)项微俯。
(六)唇合任其自然。
(七)舌抵上腭。
(八)眼微开,自鼻端下视,离身尺许。
(九)呼吸任其自然。

第六节    正修

(一)系念佛号。初修时,字正音圆,以后即当常常照此系念不变。每日分十余次修习,修习少顷又放下,放已又提起,少分少分逐渐修习,迨其心自然与佛号相合,则将修习 时间酌量增加。念时,有正念而后有所念佛号,若所缘佛号消失,则正念亦随以消失,故应紧系所缘佛号。
(二)好好守护此系于佛号上之念。
(三)如不守所缘佛号,是为忘念。则重复寻回,用正念力系缘如前。
(四)努力坚持此住于所缘佛号上之正念,不令外驰。
(五)先用正念以守所缘佛号,次用正知以觉察沉掉之有无来否(正知,即正念内之一分作用)。
(六)沉相有二

[一]沉之粗相 :

住于所缘佛号上之正念不清明,如日阴翳,是沉之粗相。如遇此种粗相现前,暂舍此缘,思维三宝功德,或思维人身难得,或思维菩提心功德,随思一种,粗相即灭。因沉使心下降,思令心高举,恰成对治故。沉相既灭,则仍系心于所缘佛号如前。如用上述三种思维,沉相不灭,则用特别教授以割断之,否则暂时停下来休息休息。如遇沉相渐甚,眼倦身重,正念不能安住于所缘佛号时,是为昏相,即宜停下来。

[二]沉之细相:

正念不但能住所缘佛号不失,且颇显现寂静,但尚缺坚固与精明之力,是为沉之细相。此为修行之吃紧处,许多行人均误认沉之细相为定。当知所谓定者,即正念清明而有坚精之力,无粗细二沉之过。故遇沉之细相现前时,其对治法无他,于正念清明之中,再着意加坚精之力即得之矣,即憨山大师所说,定要如人推车上山般用力。

  正念清明而有坚精之力,是无过失。
  正念清明而无坚精之力,是沉之细相。
  正念能住所缘,而无清明坚精之力,是沉之粗相。
  如遇沉之细相而不觉知照修以去除,能使慧根退失,忘念增加。

(七)掉相有二

[一]掉之粗相 :

心不能安住所缘佛号,为所贪所爱之外境所夺,是为掉之粗相。遇此相现,当觉知收回,仍住佛号。此即是正知作用。

[二]掉之细相 :

心虽能住所缘佛号,同时兼想异境,是为掉之细相。此种现象是运用念力稍稍过度,使心高举之故。其对治法,将心念稍稍放平,即得之矣。或如印光大师所说,用数数法,自念自数,念一句默数一,念两句默数二,如此至十,更从一起数,不数十一。

(八)总治粗细二掉之法

[一] 思死无常
[二] 思三恶道苦
[三] 思轮回苦

如或仍旧掉举则暂时出定。

(九)要诀:

[一] 用正念紧紧系于所缘佛号。
[二] 除所缘佛号之外,一切不缘。
[三] 如系久稍懈,则思我在正念所缘佛号。

因三昧有明住二分,而沉来则明去,掉来则住去。

(一)能治沉为明
(二)能治掉为住
(三)加进正念一步,亦即紧系所缘佛号一步,则能使住而益坚,明而益澈,始为无过。

(十)散乱:所谓散乱者,即时有因善恶等境扰乱正念,其对治法,暂释所缘佛号,或修慈悲观或暂出定均可。

(十一)总论用心

[一] 先确定要修念佛三昧。
[二] 用正念住于所缘佛号。
[三] 用正知观察有无沉相。
[四] 如现沉相,则对于所缘佛号用力摄持,用力松则易沉。
[五] 恐用力过紧反成掉举,故又用正知观察有无举相。
[六] 如现举相,即将心念稍放平缓。

(十二)无加行力: 对治沉掉过患,系运用正知,正知一觉沉掉发生,立即作主将心摄住,此力即作主摄心之力,是为加行力。但行人往往于沉掉生时,苦于不能立即作主将心摄住,竟随沉掉以去。此不能作主之故,是在无加行力。无加行力是为五过之一。

(十三)不舍加行:若修定已离沉掉等过,心住所缘清明而且坚固时,尚存对治之心,是为不舍加行,亦五过之一。

(十四)九种住相:

[一] 念住:摄外攀缘。离内散乱,最初系心故。

[二] 等住:最初系缚粗动心已,即于所缘佛号相续系念,微细渐略故。 (能相续约一串珠时间)

[三] 安住:或时失念,于外驰散,寻复敛摄(二住虽能住缘佛号一串珠之久,但散乱起已,须间时方觉。三住时,则当时散乱当时即觉,仍住所缘佛号。)

[四] 近住:从初以来,为令其心于外不散,亲近念住故。(寂静菩萨说:是为以心自性从广大中数数收摄,令其细微上上而住。口诀:谓三住时之余散,是为忘失所缘之余散,四住时虽有余散而不忘失所缘。摄心之力已成自性,时时恐其心过广大,失之余散,而数数收摄,使之微细向上而住。从广大中,亦有思惟散逸种种过失,因而收摄其心之意。)

[五] 调顺:从先以来,于散乱因色等法中起过患想,增上力故,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调伏者,思惟三摩地功德已,欢喜三摩地是。口诀谓:见定功德,欢喜于定,因此乐于灭除定障。此由四住时念力已强,数数收摄,渐入细微,则易生沉。故于五住思惟三摩地功德,使心情高举。此种高举之力,即能除去四住时所有之沉,故称为调伏三摩地。在四住时有粗沉,五住时已无粗沉,仅有细沉。五住以上粗沉粗掉悉无。)

[六] 寂静:于忧动心、散乱、恶觉、随烦恼中,深见过患,摄伏其心,令不流散。(寂静,谓于散乱观其过患,于三摩地寂其不喜。此处散乱指三摩地相违之随烦恼。见此违品过患,既遮止已,对于三摩地不喜之心亦戢止。凡住心前后有关,三住心虽不忘所缘,而有外散之虑,故四住即向内收,不使稍有外散。既不外散,住分已稳,而有生沉之虞,故六住心又防微细散乱,此种微细散乱,或称为三摩地不顺方,或称为不喜三摩地。在五住六住时,绝无忘失所缘佛号之事,但仍有一分贪、嗔、慢、疑、害等细微散乱。六住则并此细微散乱而戢止,一心专注三摩地,不使于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五住与六住之别者,五住断微沉,六住断微掉。)

[七] 最极寂静:或时失念,散乱觉等率尔现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七住最极寂静,谓于诸贪、忧、昏沉、睡眠等而寂之静之。在七住时本己无贪忧等生起,而有微细贪忧将起之势。此时心力,并此将起之势亦能立觉而使之寂灭。七与五六差别者,五六住时,时有戒备沉掉之心,以五住细沉尚有力,六住细掉尚有力故。七住则细沉细掉已经摧残,如盗贼已手足重伤,无有甚力,与贪忧等相状相同,如来时立能寂灭。习止,唯五住较难,因五住粗沉已去,惟余细沉,此时心如虚空,最易误认已经得定。因此铸错者甚多,迄第六七住,则已知彼时之止尚有过,而从如空之心透穿而出,故尚较易修。)

[八] 专注一趣: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八住,专注佛号,谓为不励力运转而励力也。所谓励力运转者,为求获得九住时任运平等而转之止,故此时尚须励力作行,使一座中能一心专注也。七住可谓不受沉掉害,八住则绝无沉掉。此何故,由励力作行,一心专注故。九住则并此励力作行亦不须用,而惟任运平等而转。)

[九] 平等摄持: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九住等持,以修专注一趣故,无所发趣,任运而转,获得自由。故说,若心平等时,应作舍。所谓心平等者,谓无沉掉。专注一趣,即第八住之异名。由八住专注一趣,串习已熟,故九住心可不作行,即能任运而转,如读书已熟,无念而念,任运脱口而出。)

(十五)六力

一、听闻力:凡人未入三昧时,恒不能自见沉掉等相,及至初住,能住所缘佛号刹那之顷,始觉沉掉纷乘,苦于分别心多,系念力弱。然此刹那住缘之功用,亦由听闻经教而生,用耳闻教授之力,能住所缘佛号刹那之顷,虽住所缘佛号,分别力强,系念力弱。

二、思惟力:二住时,因初住耳闻所缘之名,加以思惟,故能住缘约一串念珠之久,但沉掉之力仍强,不过较初住为好耳。

三、忆念力:初住,沉掉是不断而来的,二住,沉掉是歇一歇又来的。于其来时,恒不能立刻觉知。故以入定未入定两端而论,在初二住时关于未入定之支分较多,及至三住,沉掉生时立刻能觉察。及至四住,沉掉生时,预先能觉察,故自三住以上则入定方面之支分较多,沉掉方面之过患渐减,是皆由忆念力之功德所致也。

四、正知力:及至五住,能生微许轻安(其实初住时已有少许,特不甚觉耳。)但尚有沉之细相存在,此时除执正念之外,对于定之功德,宜生爱乐,稍举其心。六住尚有掉之细相存在,此二住之对治,皆用正知力。五住用以观沉之有无,六住用以观掉之有无。

五、精进力:七住沉掉细相虽已皆无,但沉掉之习气尚存,故用精进力以断此习气。八住,沉掉之习气已无,为欲住于完全无过定中,故用精进力,不使习气复生。

六、串习力:九住,心一住缘佛号便无沉掉,加行之心,完全不用,任其自然。如再用力观察沉掉之有无,反为加药成病,故纯住一种串习力而已。所谓串习力者,即正知正念二力,已习熟而串通之。所以,初犹防检过患,及念既稳,任运念去,不复再事防检矣。九住无功用相,正复如是。

(十六)四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念住、等住中有,因初二两住各种过患势力尚大,故须力励运转其心,住于所缘佛号。

二、有间缺运转,三住至七住中有,即对于沉掉随来随断之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八住中有,因精进力,已无沉掉间断定力。

四、无功用运转,九住中有,此时完全显现轻安。

(十七)轻安。心之粗重既去,对于善事有堪能性,是为心之轻安。此种心之堪能性发生时,即有一种堪能之风自顶而生。(自顶向中,当获得如初剃头有人以暖手温顶之象。)盖人在胎中,心与顶近,渐长成人,心与顶远,故堪能之风自顶发生,此风动时能引生心之轻安,心之轻安生已,此风随即遍于全身,于是引生身之轻安。如在软絮之中,轻妙无比,异于寻常。而身之善法堪能性亦随之以生,身既得安,心随以喜,是为身心双方之轻安。此轻安既得,此时乐趣喜趣,觉有不能自持喜极之象,稍久则轻安之感觉渐微,实则轻安渐稳,已成一种不变之轻安,是为特殊之轻安。也即无量寿经所云“得三种忍”中的音响忍及柔顺忍。

(十八)得定。得上轻安,即为得定。既得此定,则色声香味触男女之分别一切皆断。出定之后,除所缘之外,一切皆空,身心双方轻安,渐渐细微,心境明澈,能察微尘而知其数,觉另生一种新身一般。

此定是观之所依。由此别别观察之慧,引生一种轻安,始名曰观。一切神通变化皆由此生。或即随入《观无量寿经》,成就该经所说之种种功德。

(十九)再论所缘    初修时所缘,但字正音圆,每日分十余次修习,修习稍顷又放下,放已又提起,少分少分逐渐练习,不要急切想一下子得定,迨其心自然而然与所缘相合时,则将修习时间逐渐增加。

(二十)断沉秘语    如沉过甚,余法不能遣除时,则想于脐腹中(先作腹空想)有如芝麻子大之光一点,或白色,或红色均可。继想我心即在此光点之内(或想光点即是我心亦可。)住念稍顷,口呼“拍”声,观想此光,由中向上直冲,越顶门而出,飞腾空中甚高,与虚空相合,即想我心亦与虚空相合,同其宽广无际,即摄持此想而住。如还散乱,即从头依次重想而住,二次或三次,一任其便,如沉已去,则复摄心仍住所缘。

(二十一)断掉秘语    如遇掉举太甚,则数息,以一呼一吸为一息,数至五息,徐徐观想此息作白色,下运至脐。复想下半身,前后阴各有气为黄色,自下而上,与白气相接,将身向下稍一放松,即想我心在是,住念稍顷,如感不快,则徐徐将气自鼻向外呼出,如是一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