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刘嘉玲无码:阴阳相济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21:10:01

  阴阳相济论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统而言之,一阴一阳而已。阴阳相济(互济、交济、互根、互孕、对称、平衡等)的辨证关系体现在太极拳的一系列运动,乃至一些微小的动作之中。因此,打好这套拳的关键,即在于如何把握这一系列的阴阳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分析太极拳的劲路时,处处都涉及阴阳关系,现择其要点阐述上下、内外、左右、前后、先后、虚实、开合、刚柔、顺逆、快慢十个方面的关系。

(一)                                                   上下关系

上下关系,主要体现轻沉兼备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从整体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绝对不许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为了稳定重心,维护平衡。都要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轻沉兼备。即使有些动作四肢皆上升,双脚腾空,而躯体部分,特别是腰裆部,仍要求相对下沉。打拳的整个过程中,时时都要注意,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动作,也要坚持轻沉兼备,有轻有沉,有上有下。从内气、内劲看,也往往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对拉拔长,上下对称,升沉统一。

从技击上看,则要求上下相随,上惊下取,上引下进,甚至是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但支撑躯体的一条腿仍要屈膝下沉,以稳定重心。因此,打拳切忌有上无下(飘),有下无上(失去领劲)等病。时刻注意坐到上盘轻灵,下盘沉稳,四肢轻灵,腰下沉等规律的要求。

(二)                                                   内外关系

内外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内劲带外劲,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外互济、互用。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与动作相济,内呼吸(丹田)与外呼吸(肺部)相济,做到内气、内劲与外形动作相协调,顺遂,内气的周天开合与肢体的动作开合一致,切忌内动外不动,外动内不动。

     内外关系,还有一个意与形的关系。即形神兼备,要求意、气、力,精、气、神高度统一。从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极拳应该把肢体锻炼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因此,打拳时还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精、气、神完美统一。

(三)                                                   左右关系

打拳过程中要使自己身体象一台秤,随时保持左右平衡。其方法就是“左发右塌,右发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凡是左手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须偏右;右手臂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偏左;左手向前发劲,右肘要后称;右手向前发劲,左肘要后称;双手同时向左发劲,右臀必下沉;双手同时向右发劲,左臀必下沉。总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以随时维持自身平衡,切忌一头沉,跟头棍;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摇摆。此外,在左右关系中,还有一个左右与中间的问题。即不论向左向右运劲,发劲,都要不失中,保持中盘中正安舒,维护“大本营“的稳定。象下棋一样,老帅轻易不能离位。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只在中线(胸前,腹前、眼前或两膝前中线),就是为了不失中。再次,发劲时还有左右一体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发劲,左拳(肘)必然向左后发对称劲,这时开胸合背,左称之劲通过脊背传导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发劲整体若一。

(四)                                                   前后关系

“前去之中必有后称。“前发后塌,逢前必后。同样,后退之中必有前进。做到退中有进,前后兼顾。一般后退之步要以脚顿地发劲(传导至前手),又是一个前后一体,即后撤顿步所发之劲力(反弹力)与前手发劲即对称又合一。同时,后撤之脚还可以套击,,扣套敌人前腿。这样,一退一进,边退边进,下退上击,后退之中有前击,又是一个”前后相济“。打拳切忌前俯后仰,切忌弯腰、挺胸、蹶臀、跪膝(膝盖超出脚尖)。打拳还讲求”耳听身后“,也是为了打前防后,前后兼顾。

(五)                                                   先后关系

或称“往复关系“,《拳论》有云:”往复有折叠“。折叠者,即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放先收;欲发先蓄,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技击中的”声东击西“先化后发,先引后进,”引进落空合即出“等要领,都是这种往复折叠劲的运用。所以,太极拳架中许多动作的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进,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尤其发劲之后,必须有一个”接劲“,接劲实际上就是这种欲左先右的折叠劲。

拳法中还有“后发先至“一说,如何解释?其中应该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不主动进攻别人,我处于应战者的地位,但一旦对方出手,与我交手,我即神速击之;二是我不先发劲,让对方先发劲,我对来力先引化之,化其实,探其虚,即先沾连粘随,从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然后快速击其要害,破其根节而取胜。故”后发先至“还含有”后发先胜“之意。

 

(六)                                                   虚实关系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二是它的重心总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部是圆的;四是它上虚下实,上轻下沉。人,只有两只脚,如何掌握这种“不倒翁“的本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虚实互换,虚实互根,并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沉稳),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有称为随遇平衡)。那么全身在复杂的运动中,各个部位,特别是四肢,如何和谐的相互配合,来达到这种平衡?这里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整套太极拳在行功过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两脚在虚实倒换中以维持身体平衡。陈氏太极拳两脚虚实比例一般是四六开,也有三七、二八开的动作。发劲时,发劲之足时实,另一足为虚(与重心虚实是两码事)。上肢发劲与下肢配合问题:左手向前偏下,或向下发劲,左脚必然为虚。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发劲,则左脚也可以是实,这与那种强调“凡左手发劲左足必虚“的机械虚实论大大不同。

(七)                                                   开合关系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1,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2、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3、掌握处处都有一个开合,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就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如大小鱼际,大小指合等等。4、要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从而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推手时谁能合谁能赢“。不仅要求手与手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劲合到一个着力点上,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开也是为了合,欲发劲,必先求劲合,”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强调一个合字。

(八)                                                   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刚柔相济的劲力,是整体性的(刚与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轻沉兼备的一种弹性劲。不论劲大、劲小。不论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其劲力都是刚柔相济。即陈鑫所云:“五阴五阳称妙手“。太极拳的”棚“劲就是这种刚柔相济劲的总概括。棚字有向外支撑、膨胀之意,如气球、轮胎、弹簧、钟表发条等等。都是这种棚劲的形象化。《拳论》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这个含义。又如:农民赶牲口的鞭子,鞭杆是刚的,鞭梢是柔的,但是发抽打劲力时则是非常有力的,非刚非柔的,又刚又柔的弹性劲。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九)                                                   顺逆关系

陈氏太极拳以顺逆缠丝为其精华,非顺既逆,处处皆讲螺旋式的缠丝劲,不论是开合,虚实,刚柔快慢变化,都要走缠丝劲。顺与逆的变化是根据着力点的变化而变换。因此,双手、双臂都是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的折叠变化,其变化的依据往往是根据敌人力点的变更而变化。

太极推手中的沾连粘随,化打结合,都是靠顺逆交替变换,不断变更着力点,以达到化实击虚之目的。此外,为了在顺逆变化时避免飘浮之病,还必须注意在手的顺逆变换时要坐腕,以腕为轴。同时要注意垂肘、松肩。注意不论稍节、根节,顺逆变化都要走腰劲。

(十)                                                   快慢关系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为了实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既有快有慢。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慢(蓄势或引化);上半圈快(发劲),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便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与迷惑敌人。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解。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练单式时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练单式时快;练功时慢,表演时快;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这样,打拳时处理好这十个关系,其拳的功力和神韵就可供了。以上主要根据阴阳相济的拳理,阐述了自身维持平衡的一些重要措施。此外,在应敌实战中,还要运用阴阳相济的原理,千方百计地破坏敌人的平衡。运用缠丝法设法以我之阳击敌之阴,以我之阴化敌之阳。并且要千方百计使敌阳之更阳,阴之更阴。使它阴阳不能互济,使他阴阳决绝,从而失去平衡,只要它失去平衡,如何击打和发放就都好办了。《内劲》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运用到技击上,就是千方百计使我自身阴阳互济,而使敌人阴阳离绝。按《老子》的说法,这叫“以正治国,以奇治兵”。

  关于阴阳论。阴阳和谐,阴阳平衡,阴阳相济。
      (一)阴阳对称(对应)。阴阳对称,对应、相应。打拳时要时刻体现“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等等阴  阳对称、阴阳平衡的要求。,前后对称,动作稳态平衡。


    (二)阴阳互包,主要体现于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轻沉兼备。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等一系列阴阳相济的要领。阴阳开合相寓,阴阳互相包容。   关于阴阳论。此拳所有拳式、动作皆强调阴阳和谐,阴阳平衡,阴阳相济。


      (三)阴阳互根。《内经》里有句话:“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万象乃生”。这套拳处处讲虚实互根,虚实倒换,有虚有实。

    
      (四)阴阳折叠,就是欲阴先阳,欲阳先阴,“往复有折叠”、“无往不复”,就象老子《道德经》里所说,“反者,道之动”,所谓“万物正反相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正一反,两个方面互相转化。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开先合、欲发先蓄等等,都是从“反面入手”。陈家沟拳家讲:“不懂叠法枉徒劳。”这说明了打拳要懂得阴阳折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