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古建:国学商道:“天下为公”说唐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22:20

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国学商道:“顺天应道”说黄帝》提到,从“盘古开天”,到伏羲“作《易》八卦”,再到神农氏“道法自然”发明农耕技术,直到黄帝推阴阳五行“道行天下”。从“有巢氏教民筑居造房”解决“住房难”、“燧人氏教民取火熟食”解决“食品安全”、“燧人弇兹氏教民织衣”解决“御寒保暖”、“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解决“生活改善”、“神农氏教民稼穑”和“尝百草”解决“丰衣足食”与“看病难”,直到黄帝“治五气艺五种”全面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我们都能看到中华文化“大道惟公”与“天人合一”精神的一脉相承,而最后也皆归于一个“公”字,是为有“道”。或许,也只有从这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故事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谓公道、公德、公理、公平、公正等,为何总离不开一个“公”字?而所谓大道智慧与勇气,为何总是始于“大公无私”?

如前所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炎帝欲侵陵诸侯”。当此之时,“轩辕乃习用干戈”,通过与炎帝的战争与结盟,又打败并擒杀了蚩尤,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从而结束了豪强混战的局面,实现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安定与统一,巩固和发展了自有巢氏、燧人氏、华胥氏、女娲氏和伏羲氏及神农氏以来,中华民族持续成长壮大的态势,为中华文明走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天下大乱”之际,轩辕黄帝崛起于渭水田埂“草根阶层”,“修德振兵”以“替天行道”的历史壮举,由此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性格。

至于在那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从有巢氏、燧人氏、华胥氏、女娲氏和伏羲氏到神农氏的统治权“禅让”,具体程序究竟是怎么进行的,我们现在已经难以考稽了。不过,《尸子》有云:“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据此来看,所谓“神农氏世衰”,是在神农氏世系“禅让”继传到七十代以后,终于出现了不“贤”的状况。若以每代平均三十年计算,神农氏“天下”总共维持了大约两千年到三千年。但接下来的这一次统治权“禅让”,从“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直到“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却是以“天下大乱”的武力争战来解决的。而且,通过前面《国学商道》系列的历史回顾考察,我们这也是第一次发现,在上古时期的“禅让”换代过程中,出现了以武力征讨来争夺“天下”的记载和传说。

那么,我们自然就想知道,这样通过战争和暴力手段来实现“改朝换代”,会否自此即成为“天子”更替“禅让”的常态呢?而黄帝身后的继位“禅让”问题,究竟又该怎样来进行呢?所幸,自黄帝“命仓颉造字”以后,黄帝时代的传说也便有了可供参证的文字凭据。于是,治史严谨的司马迁,就为我们留下了黄帝后世继位“禅让”的详细记载。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其中,这二十五子包括青阳和昌意。而颛顼为昌意之子,帝喾为青阳之孙,帝挚为帝喾长子,唐尧为帝喾次子,虞舜为昌意第代孙,夏禹为昌意曾孙。据说,此后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其实,现在汉族的各个姓氏,也都可以从黄帝这里找到源头。而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与融合发展及传承角度来讲,我们所称的“炎黄子孙”,也不仅仅只是汉族的姓氏意义。

在《史记·五帝本纪》篇尾,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顺,荐绅先生难言之”,“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书缺有间,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这大意是说,学者们人经常提到的五帝,是很久以前的上古往事。尽管除了《尚书》记述的只是帝尧时代以来的事,而其他《百家》等论著则都记载了黄帝时代的事,但那些语句文字大多粗糙不严整,因此都很难在社会上推广传播。在华夏大地,各方乡村野老长者经常能够讲述一些黄帝和尧舜时代的故事。传说那时的社会风尚和制度法规,与现在的情形有着根本的不同,只有依据当地方言古语的本意,才能真正悟解当时的社会概况。而现在的各类书本典籍,关于以前历史的记载往往会有缺失,但其中遗漏的相关内容信息,又常常会零星出现于其他论著里。因此,除非博学深思,认真探索领悟,否则很难从书本上的只鳞片甲之语中,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全貌。

由此可见,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以“信古而不惟史,疑史亦不惟书”的态度,努力以理性逻辑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倡群众观点、学者观点、典籍史料、实证考察与逻辑论证相统一。特别是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迷信“圣人之言”,而以当世习俗观念和惯性思维来推测评判古往的历史。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从前面《国学商道》系列的历史回顾考察中可知,且不说从有巢氏到燧人氏、华胥氏、女娲氏及伏羲氏时代的古远历史,就是自伏羲氏世系与神农氏世系之交,距黄帝时代已经有大约三千年时间。而自“神农氏世衰”与黄帝“代神农氏”之交,距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代,也已有大约三千年的时间。仅自夏朝私有制“家天下”时代开始,距司马迁时代也已足有两千年之遥。这样,包括司马迁在内,在数千年后处于私有制“家天下”时代的人们,要想理解公有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确是有“风教固殊焉”的“大代沟”。

如前所述,中国自夏朝建立私有制“家天下”以前的上古时期,是公有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那时的氏族公社部落和部落联盟,就是基本的生产核算单位和社会管理组织。而那时所谓的氏族公社部落“首领”、“诸侯”、“王”、“帝”及“天子”等,充其量只是“高级人民公仆”而已,这与后来私有制“家天下”时代的“王侯”、“君主”和“皇帝”概念根本不同。但后世人们往往会这样称呼那时的“高级人民公仆”,这本身就是为了更符合私有制“家天下”时代人们的心理习惯。

我们再言归正传,继续说黄帝之后的接班与“禅让”问题。《史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由此可见,每当新“天子”登基后,就会以更改国号来标志“改朝换代”。《史记》又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从这些记载来看,自黄帝到帝尧的“天子”传位,有上一代“天子”驾崩后的继位,也有在位“天子”的“禅让”。而且,“天子”继位或“禅让”,也并不是严格按照“长子长孙”的“家天下”规矩进行的。其中,在位“天子”的“禅让”,是发生在“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那么,这些继位“天子”的产生程序和办法是怎样的?“天子”继位后的“不善”,又是由谁来监督评定呢?对此,关于“尧崩”和帝舜“之中国践天子位”的前后过程,《史记》里便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据《史记》记载,帝尧在位时,就开始公开讨论和研究自己的接班人问题。他把四岳召集来问道:“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中间有谁能承天命来接我的班?”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接着说:“那么,就请你们把近亲贵戚和埋没在民间的贤才,都推荐筛选一下吧!”于是,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我来考察试试他吧!”

于是,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舜便让二妃回自己老家中去侍奉公婆,以尽行妇道。帝尧对此很满意,为了考察舜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就又派他负责调解民间邻里纠纷,也都能使大家彼此心服口服。接着,帝尧又派舜到各个部门轮流担任公职,舜所负责的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然后,帝尧又派舜负责番属事务与外交工作,他接待四方部族酋长和使者时,彬彬有礼而又不卑不亢,从而赢得各方广泛的尊敬。

接下来,在暴风雷雨交加的天气里,帝尧派舜到大雾弥漫的山林河泽地区去执行任务,而舜始终都没有迷路。这样,经过多年考察锻炼后,帝尧认为舜做自己的接班人很合格。于是,他召见舜正式宣布说:“你处事周全,而且大家也都一致肯定你的工作实绩。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察试用,你可以来接我的班了!”舜推辞道:“不行,我的德行还达不到要求。”这便惹得大家都不高兴,最后舜只得接受了帝尧的禅让。

此前,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托付给他。因而才通过组织推荐考察,将管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舜。他心里明白,把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而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但却不利于天下人。当有人劝帝尧,要他给自己家儿子多考虑一些时,帝尧断然拒绝道:“我决不能为了一个人的私利,而让天下人的公共利益受损害!”帝尧在位七十年时发现和考察舜,二十年后让位于舜,由舜行使天子权力。帝尧让位八年后寿终正寝,天下百姓都很悲哀。为了表示对帝尧的悼念,在三年内各地都停在了一起娱乐活动。

当然,从《史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尧为后世广为称颂的功德还很多。大家对他的政治过失也毫不讳言,特别是他的用人失误。在帝尧时代,中国又是发生了一次洪水灾难。当时,帝尧专门为此召集各方诸侯部落首领讨论此事,并让大家举荐治水人选。四岳一致推荐了鲧,也就是大禹的父亲。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说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职务。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结果,鲧治水9年毫无功绩,从而让天下百姓多遭受了几年水患的煎熬。但帝尧能够坚守“天下传贤而不私传于家”的接班制度,还是赢得了万代颂扬。若对照后来大禹之子继父位,并由此开启夏朝“家天下”的传统,这一点就更显得意义重大。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从黄帝到帝尧,天子继位与禅让虽然也是“贤不避亲”,但其中对在位天子帝挚的“弹劾”及对接班人的推举考察,也是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程序。这里的“四岳”,就应当是华夏部落联盟内各地的氏族部落首领或群众代表。这种民主参政议政机制,尽管不实行严格的“一人一票制”,但协商一致后所形成的多数意见,还是具有决定性的权威。包括帝尧“命鲧治水”的“用人失误”,实际上也是这种“民主决策”的失误,过错自然不能全记在帝尧名下。

至于在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墨两家竞相把帝尧推崇为德政与仁爱的“圣君”楷模,则是明显把上古时期的“帝”与夏朝以后的“君”混为一谈了。当然,同样是在讲“天下为公”和“公正道义”,我们也不能苛求当时的“诸子百家”们能够真正理解,公有制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的“公”与“道”,与私有制“家天下”时代的“公”与“道”,二者是有着怎样的本质不同?而老子所言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又究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