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软启动器与变频器: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中共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坚持"三化"互动并进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37:14

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中共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坚持"三化"互动并进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带动“三农”加快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由经济薄弱、农村落后的“苏中的苏北”全面跻身南通“第一方阵”,不少发展指标挤进了江苏“第一方阵”,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如皋以“三化互动”加快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一)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引领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我们不断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化城镇发展规划体系,遵循先规划后经营、先拆迁后出让、先完善功能做优环境后开发建设的原则,全面提升城镇能级,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奋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先后高起点编制和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镇区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农民集居区修建性详规、城镇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全面推进城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现代商务核心区和多业态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功能业态,初步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者相融的城乡规划体系,镇区控规编制覆盖率达80%以上,努力使城市和农村规划无缝对接,加快构建起 “中心城区、港区—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培育“双城”特色鲜明、重点镇优势突出、一般镇规模适度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坚持以能级提升为目标。依据城市规划,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信誉好、实力强的各类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农民集居区建设和土地一级开发,引导和鼓励本地建筑企业参与城镇开发建设。中心城市按照2012年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定位,加快城市路网框架、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区建设,推进老城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拆迁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辐射能力;如港新城按照2012年20万人口规模,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功能配套建设,形成与主城区“哑铃式”经济发展格局。坚持以强化管理为保障。以“六城同创”为抓手,不断强化城市管理,高标准推进“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香化”工程,坚持硬化以沥青路面为主,绿化体现花木之乡品位,亮化注重节能环保,美化凸现古城底蕴,净化体现现代生态服务功能,香化体现以人为本,以长效机制的完善、落实保持高水平管理的常态化,不断放大城市特色,努力增强城市吸引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以推进“三集中”为主抓手,推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为主抓手,不断完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联动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以产业园区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充分放大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规划建设了以三大开发开放主体功能区为龙头,镇级产业集中区为基础的产业集中发展体系,在园区形象、承载能力、功能配套上狠下功夫,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优化园区发展路径、拓展园区发展内涵,逐步将现有分散的工业企业有序地向集中区搬迁集中,将引进的外资和市外民资项目向集中区集中布局,摒弃过去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拼人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道路,以园区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以来,三大开发开放主体功能区4-6平方公里、其它镇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按照生态高效示范园区的要求全面加快建设,全市20个园区面积达41.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2.6亿元,入驻规模企业847家,规模工业投入、应税销售、实缴税金均超过全市的90%,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小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创新市场化的城镇建设开发机制,全面建立“拆迁整理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四位一体的滚动发展机制,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公开招标竞争、优选施工队伍为保障,以搭建融资平台、合作一级开发、招引市场主体等为途径,按照到2012年重点镇5万人口、一般镇1-3万人口的定位,高标准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大招商建镇、招商建区力度,加快老镇区拆迁改造,不断完善城镇工业集中区、农民集居区、综合服务区的基础建设和功能配套建设,切实增强小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建成特色鲜明、产业兴旺、功能完备、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小城镇体系。以农民集居区建设提升城镇化层次。健全完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积极探索“城镇住房换宅基地、城镇社保换承包地”的新路径,稳步推进农民聚居化进程,加快镇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鼓励新建多层、高层农民集居房,不断完善集镇“八个一”功能配套,运用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进镇居住。2005年以来,以合格小区、示范小区、样板小区创建为抓手,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6.21万户、入住5.4万户,其中多层80多幢、百户以上社区130多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

  (三)以新型工业化为“火车头”,拉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动力,迅速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85%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为实现城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突出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中布局。近年来,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先后高起点修订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各功能区总体规划,编制了22个特色专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和水、电、路、气等各项专业规划,制定十大产业以及目标千百亿规模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快速集聚,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十大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占规模企业总数90%以上,贡献份额超过全市95%以上,亿元企业突破200家,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现代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突出载体打造,提升产业综合承载力。抢抓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机遇,始终坚持载体先行的理念,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十一五”以来累计投资80多亿元倾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大沿江主体功能区和各镇生态工业集中区,以优良的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集船舶动力、推进、导航系统的韩国、欧洲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以中海油、德源高科、日本丸红为龙头的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以神马科技为龙头的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集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科技孵化的科技城(软件园)、元升太阳能产业园等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初现雏形,沿江主体功能区建成产业连片、规模经营的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优势充分彰显。突出龙头培育,带动企业集群壮大。始终坚持以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市场覆盖面广的龙头型企业为核心,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以总投资150亿元熔盛重工国家级造船基地为核心,引进中铁山桥、江南造船等近200家船舶配套企业, “十一五”末可望形成千亿销售规模;以如皋港物流基地为核心,相继建成进口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国家保税物流中心即将获批,引进中外运等知名物流企业,建成15万吨级码头2座、5万吨级码头10座,在建1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座、5万吨级码头10座,建成泓北沙、长青沙内港池,初步形成石化和杂货各3000万吨以及5000万吨散货吞吐能力;以总投资100亿元中海油300万立方、2000万吨吞吐能力的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基地和2.5亿美元德源高科项目为核心,带动50多家规模石油重工及精细化工企业集聚发展。

  (四)以农业现代化为“助推器”,促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平台,“三大合作”为载体,土地流转为抓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使更多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坚实基础。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龙头,以“三集中”和“万顷良田”工程为抓手,加快农业的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致力培大育强优质稻米、花木盆景、栽桑养蚕、优质畜禽、生态果蔬、旅游农业等六大十亿产业板快,推动高效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商品化。大力吸引“三资”投入项目农业,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打造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前景广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合作社为龙头,推进品种、技术、质量、管理和销售“五个统一”,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着力打造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长寿农业品牌。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园区化。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依托,全面建立镇村土地流转中心和服务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质农业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集中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设施农业园区发展,提高农民的土地资产性收益。创新设施农业合作经营模式,促进设施农业基地与学校、企业、大超市及大市场对接,实现设施农业快速扩张。

  (五)以“万顷良田”为突破口,保障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坚持以用地零违章为目标,大力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化解土地瓶颈,为“三化”互动并进提供“原料库”,同时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以“万顷良田”推动用地集约化。采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保障、土地换社保的双置换政策,按照建新拆旧、集中集约的要求,不断加大土地拆迁整理力度,大力推进已进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旧房、五保户、空关房、违章建房的拆迁复垦工作,严格禁止一户多宅,严肃查处区外建房,把农民整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并对农村散乱、粗放、低效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或调整置换成建设用地,将节余的用地指标规范、有序地调剂弥补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用地缺口。以“万顷良田”加快农民集居化。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流转新机制,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把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范畴,同等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就业、医疗等政策,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引导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加快农民集居化进程。以“万顷良田”加快农民市民化。对安置区进行科学规划,各种功能配套一次性规划到位,精心设计多种套型,着力将安置区建成城镇市社区。致力提高小区农民生产生活便利程度,确保小区内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超市、便民公共服务中心、幼儿园、农贸市场等生产生活配套功能一应俱全,小区内公交、天然气、供水、雨水、污水、供电、电信、移动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

  二、如皋以“三化互动”加快城镇化的成效

  一是加快了区域城镇化步伐。“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135.5亿元用于城市住房、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商品房450多万平方米,新建主次干道260万平方米,拓宽改造城市道路5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1%,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幅提升了城市的聚集力、辐射力和承载力。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6亿元,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道路框架全面形成,镇(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镇区房地产开发56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集居点425个,城市化水平年递增4个百分点,逐步建立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3%提升到的2009年46%。

  二是提高了城乡一体化水平。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80多亿元用于城乡交通建设,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2平米,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达100%,公路密度南通第一、全省领先,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2428公里,新建农村通达工程2020公里,改造危桥575座,2009年实现村村通公交,实现了城乡公交的广覆盖,基本形成全市“九横九纵”、中心城区“十横十纵”的道路交通网络。建成日处理1500吨的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日产60万吨的引江供水、2亿立方的天然气供气以及总处理能力15万吨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实现污水处理、供气供热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城镇“八个一”功能逐步到位。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加快。以生态市创建为总抓手,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收集、绿化、河道、道路和公墓管理“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5%提高到22.6%,被评为全省首批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先进县(市)、江苏省村庄建设整治工作先进单位,“一池三改”工作全省第一,全国环境优美镇和南通市级以上生态村有望本月底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社会事业累计投入50多亿元,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通过省级验收,普通高考、职教对口高考、义务教育水平测试全省领先;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镇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率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建成江北一流大剧院等重点文体工程,文化广场、奥林匹克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红十四军纪念馆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高效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三大超市”、“八大功能”同步配套,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全省率先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保合一”,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实行农民养老保险贴补政策,在南通市率先实行大病救助和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村级劳动力保障服务平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0.1%。

  三是实现了资源集约化利用。我市实施农保区拆迁整理和农民集中居住以来,先后拆迁整理复垦土地2万多亩,置换建设用地7500多亩,保证了土地占补平衡,原来每户占用8~9分的宅基地变为公寓式住宅,平均可以节约出70%以上的建设用地,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传统的农耕作业方式、固有的农村散居模式和既往的城乡发展路径得到很大转变。经济开发区(柴湾镇)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区一期工程已拆迁972户,整理土地3120亩;长江镇(如皋港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完成项目区一期复垦整理1268亩,已建成春江花苑农民集中居住区安置房130万平方米。全市3个“万顷良田”工程片区,总面积近6万亩,工程实施后可产生挂钩指标约10800亩。2009年,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和农保区拆迁,全市复垦土地6091亩、报批土地12247亩,供地8343亩,总量位居全省前茅。“万顷良田”项目区全部建成集高效、生态、绿色为一体的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加快耕地适当集中,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把农村散乱、粗放、低效的土地调整置换成建设用地,为“三化”互动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用地“原料”。

  四是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建成了花木、湖桑、优质稻米和畜禽四大“十亿产业”板块,“十亿产业”板块占到南通半数以上,处于全省领先,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62%,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64%、94%。项目农业园区化水平不断提升。充分放大土地股份合作辐射作用,全面建立镇土地流转中心和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2.31万亩,推动了设施农业园区的发展。目前全市200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29个、千亩以上设施大棚园区4个、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个。品牌农业外向化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建成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全市共注册农产品商标86个,“如皋牌”火腿、“三香斋”白蒲茶干等10个产品获国家名牌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带动种植基地60多万亩,特色小杂粮商品率达80%,2009年农产品创汇列全省县(市)第一。

  五是形成了增收多元化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创业富民、就业富民、产业富民、帮扶富民,富民增收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7年保持南通第一。创业富民高效推进。坚持引导与服务并举,通过宣传造势、典型引路、政策扶持、搭建平台,全面激发城乡居民的创业热情,开阔创业思路,拓宽创业途径。通过组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通民营经济网站,成立市级民营经济项目库、创业担保公司和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村级特色产业集中区,倾心打造创业平台。通过深入实施“双强”、“双带”,“千名能人、百亿投入”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干部带头创业工程,有序开展民营经济升位竞赛活动和“小康示范户”、“创业明星”争创活动,带动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家庭手工业、配套加工业,把全民创业不断推向高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市法人单位、个体工商户数均居南通首位,民营经济持续位居南通市第一,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就业富民高效推进。大力构筑培训、创业、转移三大平台,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采取灵活培训教学模式, 实施农民培训券制度,推行订单式、整建制、外向化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0万人次,农民就业本领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更多向技术转移、多向收入高的岗位转移;全面健全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实施“镇镇通”网络管理制度,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如皋“333”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叫响了“如皋花木盆景巧匠”和“如皋数控机床”两个国家级劳务品牌,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40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占比超过80%。帮扶富民高效推进。大力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鼓励、引导、推动规模以上企业通过直接投资、互利合作,发展现代农业,达到“村企互动、合作共赢”的效果。深入推进 “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工程,截至2009年底,各帮扶单位和个人共为结对帮扶的村、户提供资金支持8000多万元,通过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等形式,努力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三、如皋以“三化互动”加快城镇化的体会

  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走“三化”互动并进的统筹推进之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离开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城镇化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农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欠发达地区,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够收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果。只有牢固确立跳出城镇化抓城镇化的理念,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和思路来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三化”互动并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进程才能不断加快。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区,推动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了产业的前延后伸,做大做强了十大产业板块,在实现区域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同时,促进了城乡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等要素的高度集中,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我们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主抓手,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工程,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加快农业规模化生展、产业化经营,也使更多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工业和城镇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在加快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通过实施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工程,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既为发展工业生产、调整经济结构、吸引外来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如皋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三化”互动并进,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人力、土地等要素支撑,真正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走资源集约利用的集聚发展之路。城镇建设不是传统城镇的简单“铺大饼”发展,而是城镇发展的集约化和现代化。近几年,我们坚持把土地的集约化作为基本要求,以“万顷良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严守耕地总面积不减的原则下,保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最大化,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了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多赢;我们坚持以特色园区建设作为主抓手,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推动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我们坚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大城镇商品房、农民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城镇能级,吸聚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城镇集聚,有效地提高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的利用率。如皋的实践证明:通过充分挖掘整合、对接现有的城乡资源,推动土地、产业、人口等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走成果惠民的以人为本之路。民生问题无小事。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问题,始终把保护群众切身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城镇化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也才能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切实加快。我们持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城镇能级水平不断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我们持续加强城镇商品房和农民安居房建设,加大合格小区、示范小区、样板小区创建力度,提升农民居住生活质量,农民进城进镇居住步伐不断加快;我们持续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六城同创、生态镇和卫生镇创建,城乡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建立慈善基金、爱心基金、爱心超市,实施1美元工程,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如皋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成果惠民的以人为本之路,更加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做好惠及百姓的每一件实事,才能充分调动群众支持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三化”互动 实行“三个集中” 实现转型发展——包头市达茂旗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调研组

  进入新世纪,地处北部边疆的包头市达茂旗摆脱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长期徘徊的局面,实现了从传统牧业旗县向自治区中等以上发展水平的历史性跨越。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65.7亿元,较1978年增加222倍;财政收入达到89458万元,较1978年增加43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15元,较1978年增加3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4元,较1978年增加74倍,跃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西部百强县第28位,走出了一条牧业旗县坚持“三化”互动,实行“三个集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突破传统思维,更新发展理念

  正确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时期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旗领导班子在反思中深刻地认识到,加快发展是解决达茂旗所有问题的关键。在百舸争流的新形势下,落后地区要缩小差距,加快富裕,首先各级领导班子必须真正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抢抓机遇意识,以工业化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三化”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按照新的发展思路,他们坚持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方向不动摇,实施工业建设向园区集中,农牧业生产向水源富集区集中,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发展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本地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抓住市场对钢铁需求增长的机遇,积极引进区外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工业。加快调整生产力布局,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效生产力要素向优势地区和重点园区集中。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育壮大。加快调整农牧业结构,依托绿色农牧业资源,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过近10年的奋力拼搏,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社会实现了全面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

  历史上达茂旗是一个典型的牧业旗,长期以牧为主单一的发展路子使他们尝尽了贫穷落后的苦头。在痛定思痛中他们认识到,增强经济实力,推动“三化” 互动,关键是要把工业搞上去。2002年旗委提出“工业立旗、三产拉动”发展战略,在一个传统农牧业经济占主导的地区,展开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以丰富资源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全力构筑铁金粉加工和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产业集群。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亿元,对全旗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1%,GDP增长26.9%,其中工业拉动14个百分点,工业真正成为达茂旗经济的顶梁柱。对于一个边境少数民族牧业旗县,让传统畜牧业给工业让位,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伴随着“三化”良性互动,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支持了农牧业产业化,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开放意识、市场观念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为进一步推进达茂旗科学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活力。

  三、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

  在推进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力量调整农牧业生产力布局,组织动员生产条件差的农牧户向规划好的水源富集区集中,转变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牧业的思路,地方财政投入巨资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配套机电井1173眼。1978年,全旗农田保灌面积不足1万亩,2008年扩大到12万亩。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3年一次性铺设低压管道18.8万米,2004年引进美国大型喷灌圈45套,2008年实施滴灌1.5万亩,全旗农田灌溉节水率达到85%,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了重要条件,为干旱地区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先后与伊利、蒙牛、小肥羊、海德、百事、立凯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红井滩村引进立凯公司,农户将土地返租承包给公司,集中连片开发种植马铃薯5000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模式化栽培、市场化经营。农牧民除收取土地承包费外还可以在农业企业中务工获得收入,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乌克滩农牧民在政府的组织和资金支持下,建立农机协会,一次性购进7台大型农机具,组成机耕服务队,13个自然村742户实行统一高垄栽培,实施膜下滴灌,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1.5万亩,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2/3的劳动力分离出去从事二三产业。达尔汗苏木黑沙图嘎查50户牧民在养殖大户带领下,牧民以自养畜或现金入股,组建协会,仅养殖业一项户均纯收入2万多元。牧区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推行草牧场流转,积极转移农牧民进城。明安镇那仁宝力格嘎查7户牧民实行联户经营,把牲畜和草场托管给大户经营,既解放了农牧业生产力,又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2000年以来,全旗累计有1.5万农牧民转移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占全旗农牧民的18.8%;有0.5万农牧民季节性地从事二三产业,占全旗农牧民的6.3%。

  四、调整生产力布局,推进城镇化进程

  随着工业、商贸、旅游、口岸贸易的快速发展,达茂旗第一轮城镇化建设从90年代末期快速起步,通过两次撤乡并镇,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苏木镇所在地小城镇,形成了以城镇为主、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格局。一是重点建设中心城镇。2002年以来,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以每年平均1亿多元的投资规模加快建设。拓宽了旧城区道路,进行了美化、亮化。推进新城区建设,拉开了城市框架。全旗开发建设住宅小区10个、住宅楼53万平方米。城镇面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其它7个苏木镇所在地因地制宜确定城镇功能布局,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精品城镇。二是培育城镇产业,发展城镇经济。各城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乌克忽洞镇开发铁矿资源,招商引进35万吨铁精粉生产项目,建成了年消化5000吨马铃薯的淀粉加工厂。明安镇发挥资源优势,多种矿业同时并举,建成148万吨铁精粉选厂、2万吨石墨加工、1000立方米大理石加工以及锰矿采选项目,重修利用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龙梅玉荣旧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二三产业发展吸纳转移牧民400多人,占到全镇人口的1/5。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牧民转移提供就业岗位。百灵庙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并以实行医疗、社保、就业、住房、户籍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做保障,引导农牧民入镇落户、务工经商、购房置业,在城镇定居落户。2008年,建设牧民小区,实施集中办学,吸纳带动6000人进城入镇。百灵工业园区引进入驻风机塔架制造、牛羊肉加工、仓储物流等6家企业,增加就业岗位1500个,带动4500多人进城入镇。其它各镇通过发展产业集聚人口,稳定吸纳1.5万人。预计到2010年,农村牧区居民人数降低到4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经济一体化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

  2001年以来,达茂旗着力调整社会各群体间的分配格局,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根本利益入手,努力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2005年,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1500万元用于改善民生,扩大城镇低保,实行农村牧区低保、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义务教育“两免两补”、非义务教育救助、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救助、五保户供养、贫困妇女救助、灾害性救济救助等制度,历史性地消除了极端贫困现象。目前,共有3.6万城乡群众享受到政府各类保障救助。坚持实现“四个有所”目标不动摇。在学有所教方面,民族教育实行全免费,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两补”政策,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对困难家庭子女另给予生活补贴。政府贴息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办理助学贷款,解决了因贫辍学失学问题。在劳有所得方面,推行当地居民在企业按比例就业制度,建立了企业职工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在病有所医方面,提前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目前参合率达到92%,参合农牧民每人每年由旗财政补贴20元,有效地缓解了农牧民看不起病、舍不得看病的问题。旗财政第一批拿出500万元资金,已启动全旗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今年7月1日起为75周岁以上的农牧民2229人和缴足个人部分的农牧民发放养老金,牧区60岁以上禁牧牧民实行生活补助制度。在住有所居方面,重点解决城镇困难户住房问题,实行廉租房补贴制度。对百灵庙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困难户,按35平方米的住房标准给予每平方米每月2.5元的廉租房补贴;整修所有闲置公用住房,为无房户提供廉租住房。今年供热价格上涨,旗财政先期拿出1000万元用于消化涨价因素,保证按时供暖,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达茂旗各族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勤奋创业、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持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30年。达茂旗30年的实践得到以下启示: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是传统农牧业地区摆脱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一个典型的传统畜牧业为主的地区,正是摒弃了就农牧业抓农牧业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思路,依靠大力发展工业,才有可能快速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调整生产力布局,集中发展优势产业,是激发县域经济内在活力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实施集中优势生产力要素发展战略,以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重组聚合,滋生新的增长因素和发展活力。三是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深化“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科学发展理念,在经济实力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进而建立起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使各族群众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四是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旗县工作不断突破的重要保障。

  达茂旗之所以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局面,至关重要的是在全旗上下培育形成了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只争朝夕、忘我工作的创业精神和开拓勇气,始终抓住发展这一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不放松,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跻身于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

 全州“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工作会议举行9月2日,全州“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工作会议在西昌举行。州委书记翟占一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干在实处、争创一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州政协主席周文安,州委副书记赵世勇出席会议。

  翟占一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省委、省政府就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的带方向性、根本性的战略规划,是着眼抢抓机遇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的行动指南,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必须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目标定位上来,切实增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爬坡实干、创新作为,全面推进凉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翟占一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形成“两化”良性互动、“三化”整体联动、相互支撑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凉山跨越式发展和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现实选择。当前,凉山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临界点,积淀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基础。省委、省政府为支持凉山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全面实施,为加快推进我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持续动力。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把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作为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和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举措,加快构建以战略资源科学开发为依托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以现代烟草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跨越、基础跨越、社会事业跨越,加快推进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翟占一指出,推进“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建设“两化”互动的示范区,一手抓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跨越发展,建设“三化”联动的创新区,全域发展,分类推进,工业主导,三产融合,同步演进,产城一体,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谱写“跑步奔小康”新篇章。

  翟占一强调,要积极探索富有凉山特色的“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的战略路径。要坚持做大城市,以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为示范,以现代化、生态化为标准,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加快打造“攀西城市群”。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依托西昌经济圈、南部城镇群、东部城镇群、西部城镇群、北部城镇群“一圈四群”,加快构建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具有凉山特色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促进大、中、小、特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聚集约的“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空间布局。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建设,按照“生态田园、和谐亲水”要求,尽快启动湿地三期工程建设,积极争创“国际重要湿地”,促进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和融合。要加强机场、高速公路、火车站三条入城大道景观改造升级,高水平规划建设海门镇、海河天街旅游文化休闲区,做大做强西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品牌。要以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为重点,实现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四者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着力推动“西昌新区”规划图变施工图,“再造一个产业西昌”,建成带动凉山、辐射攀西的核心城市和民族地区的样板城市。要构建以西昌为中心的“五纵两横两环加航空水运”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南向大通道”,形成产城连接的快速通道和经济走廊。要突出设施配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延伸,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突出人居改善,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按照“四注重、四提升”要求实施城镇风貌塑造,将秀丽的山水风光、丰富的历史人文、浓郁的民族风情、浓厚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文化艺术繁荣、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功能完备的高品位城市。要进一步加大城镇街道立体绿化、立面清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建设特色街区,塑造特色风貌,打造特色环境。

  翟占一强调,要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强“两化”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战略,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大凉山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支撑,以水电、钒钛稀土、烟草“三大科技洼地”建设为带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两化”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加大“三江”水电开发力度,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钒钛产业,坚持以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为龙头,建成全国重要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发展烟草产业,全面建设优质烟叶基地,积极推进四川烟草技术中心建设,加快西昌卷烟厂建成“凉山民族工业示范窗口”步伐,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突出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努力把凉山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要坚持把特色园区建设摆在“两化”互动的突出位置,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和城市发展新组团。要实施好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各个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园区向城镇集中,围绕产业建园区、依托园区建新城,把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起来,科学合理布局,突出功能分区,统筹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商贸、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的现代产业新城。要立足凉山富集资源,发挥放大比较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更大突破,坚持把招商选资、招大引强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两化”互动的重要抓手,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有针对性地聚集一批资源加工企业、产业配套企业,着力打造千亿水电、千亿矿冶、五百亿绿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要大力实施大凉山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四川特色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创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优势产业链和产品链,提升经济效益。

  翟占一强调,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村建设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两化”互动中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科学编制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四川特色农产品基地。要大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特色效益农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建成400万亩基本烟田、年产450万担以上的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220万亩、400万吨的优质马铃薯基地,45万亩蚕桑、50万担蚕茧的国家优质蚕茧基地,100万亩、100万吨优质水果基地,100万亩、220万吨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集中成片花卉基地,优质瘦肉型生猪、肉牛、山羊等“七大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现代烟草、粮食、果蔬、茧丝、花卉、酒类饮料、医药化工、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十大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管理、完善机制、拓宽服务。要始终把新村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以规划为龙头,大力实施“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工程,安宁河谷地区集中连片推进152个乡镇1170个新村建设,彝区藏区整体推进1190个彝家新寨、47个藏区新村建设,连片培育发展产业,配套建设基础设施,跟进完善公共服务,确保到2015年实现22万户、30%以上农业人口入住新村。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促进新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形成“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要深入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巩固深化“板凳工程”,加快建设民族地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模范区。要深入推进职教攻坚,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和彝区免费职教计划,规划建设西昌“教育园区”,实现职业教育“应读尽读”。要深入推进劳务开发“双百”工程,到2015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

  翟占一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优化环境,为推动“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县市要建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班子,完善责任体系,落实部门职责,确保“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有序推进。要深化“五个一”工作联系制度和“挂、包、帮”活动,推动安宁河谷、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建立健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联络制度、督查督办考核制度等,努力营造“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的良好氛围,形成推进“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凝聚力,掀起推进“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发展的舆论热潮,努力营造全域大推进的浓厚氛围。

  翟占一在讲话中总结了上半年经济工作,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翟占一强调,上半年,全州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农业形势基本稳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信贷规模平稳扩张,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细化措施,继续巩固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一要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持续增长。二要继续抓好三次产业发展,强化经济发展支撑。三要继续抓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实现“百亿财政”。四要继续抓好充分开放合作,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五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六要继续抓好彝家新寨建设,构建新农村综合体。七要继续抓好各项民生工作,确保群众得到实惠。

雷波县在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狠抓以“大凉山_雷波脐橙”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努力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江泽明  摄)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于最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省委、省政府就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的带方向性、根本性的战略规划,是着眼抢抓机遇、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是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凉山跨越式发展和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现实选择,更是推进雷波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的行动指南。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但在雷波,早已开始了大胆的求解——

金沙江畔起新村

滔滔不绝、蜿蜒流淌的金沙江流经雷波县135公里,在回龙场乡顺河村,它见证了一个工业移民集镇的兴起。

20081128,是顺河村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四川雷波洋丰肥业有限公司100万吨磷铵项目,在他们腾出的土地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啊!”村民们无不如此感慨。

为了这一天,雷波县为数不少的干部职工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心血和汗水。因为该项目是凉山州200830个重点项目之一、第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签约项目,也是雷波县第一个成功引进的磷化工大项目,投资16亿元、分两期建设。这个项目,开启了一个传统农业县的新时代——工业革命时代。

20081月,雷波县、永盛中心乡、回龙场乡共同组织的实物调查小组进驻顺河村,开展实物调查工作。410,顺河村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研讨通过;41419日,县领导率顺河村村组干部及永盛、莫红两个中心乡的书记等,前往湖北洋丰集团考察并进一步确定在雷波的100万吨磷酸一铵项目。528,顺河村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及方案听证会通过。73,县工业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回龙场乡顺河村磷化工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18日,湖北洋丰集团与雷波县政府签订回龙场乡顺河村磷化工项目征地拆迁协议书。824910,工作队与顺河村一、二、三组182户村民签订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9月中下旬,县上采取每个单位承包一户的办法,帮助征地农户拆迁,仅一个星期,先期的42户村民完成了搬迁。1021,洋丰公司招标的施工队进场平场。随即,征地拆迁农户按照规划和自己选定的位置,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房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努力,一个崭新的工业移民现代集镇在金沙江畔矗立起来。这个集中安置点占地69亩,已入驻农户 118户。

村民们告别了低矮的土坯瓦房,住进了至少三楼一底的小洋楼,个个喜气洋洋,家家和睦吉祥。但是,执政者考虑的,可不能仅仅是这一点。为了让顺河村农民在雷波工业化的进程中早日稳定下来、富裕起来,县委县政府要求洋丰公司招聘工人时,首先考虑让顺河村符合条件的劳动力进厂,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总投资达1888.26万元,完成了水、电、街道、村委会、卫生所等各项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相关部门也在该集镇完善了通信、金融、子女入学等社会服务项目。

“没有洋丰公司,就没有顺河村的今天,也没有我家的春天。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甚至做梦都没想到,家里人月收入上万,每天去工厂上班,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虽然还是农民,但我觉得我比(机关)单位的还过得好。”今年45岁的村民吴秀春说。他家的生活因洋丰公司的到来,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五年全变样的局面。20102月,他和邻居共5人投资50万元,成立了雷波县竭诚劳务责任有限公司,专门为洋丰公司输送人才,在为洋丰解决用工问题的同时,他们也从中挣得一定收入。

吴秀春的妻子宛通英笑呵呵的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政府为我们修了七八条街道,买菜再也不用走两个小时到乡政府的街上或者永善县的佛滩去买了,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并且现在想吃什么都可以马上去买。”

抢抓机遇谋新变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较之任何产业具有更快速、更稳定的特点。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200610月产生的第十一届雷波县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具有普遍规律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工业强县”战略目标。20081月,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推进工业强县,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决定,提出了“一年新变化,三年翻一番,十年翻三番,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即: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实现第一步: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0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实现第二步;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在2007年的基础上,完成翻三番的目标,完成第三步,努力把雷波建成“中国水电大县”和“中国西部最大的磷化工基地”,成为凉山东部的又一增长极。

围绕这一目标,雷波县委托中国石化集团南京设计院编制了以磷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82025年,确定园区人口1.5万人,预期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工业园区中近期重点发展的磷化工项目及规模为:100 万吨/年磷酸一铵;160 万吨/年硫酸;20 万吨/年磷酸二铵;万吨/年黄磷及下游磷酸盐产品;18 万吨/年合成氨。在发展的思路上:一是坚持优势资源优先配置给优势企业就地转化,走本地化加工的路子;二是组合资源优势,走矿电磷一体化的路子;三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精细磷化工的路子。在发展的步骤上:首先发展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资源占成本比例较高、技术难度比较小的基础型磷化工项目,如黄磷、磷酸、三聚磷酸钠、高浓度磷复肥、饲料磷酸钙等大宗磷化工产品。待磷化工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适时向附加值高的精细磷化工项目转移,形成比较完善的磷制品产业链条。

为了让蓝图尽快变为现实,雷波县委、县政府先后将2007年确定为“工业起步年”、2008年确定为“工业建设年”、20092010年确定为“工业推进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工业雷波建设端倪初显。200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亿元,同比增长19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604.4%,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工业的起步;200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长1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亿元,同比增长145%。到2010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8.6亿元,增长2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4.91亿元,同比增长48.6%;第三产业增加值6.75亿元,同比增长7.5%。一二三产业结构从上年的30:49:21调整为24:52: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3.2%。全县财政总收入2.24亿元,增长57.2%,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2亿元,增长51.2%,其中税收性收入占收入的61.1%,财政收入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人均GDP11917元,增长2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6元,同比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3382元,同比增长18.01%。其中,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项指标的增速位居全州前列。

在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雷波县狠抓以“大凉山·雷波脐橙”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使之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2011年上半年,雷波县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GDP完成151219万元,同比增长23.0%,总量居全州第7位,增速位居全州第1位。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25960万元、90876万元、34383元,分别同比增长3.1%38.2%9.1%,产业比重为17.2:60.1:2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9%。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382万元,同比增长5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443元,同比增长11.1%,农村人均纯收入1969元,同比增长22.4%

再鼓干劲冲新高

省、州“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工作会议召开后,雷波县高度重视,于85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并就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同日,县政府召开十二届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结合雷波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

第一,深化县情认识,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的发展路径

雷波区位独特资源富集,地处凉山州东大门、金沙江下游北岸,位于两省4市州7县的结合部,是凉山东部民族融合的走廊,区域合作的“金三角”,未来凉山东部的交通枢纽,攀西地区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川滇结合部的旅游集散地,是成渝经济圈、川南经济圈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联络点。雷波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资源富集、物华天宝,29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水能、矿产、农副土特产、林竹草场、旅游五大资源,其中磷矿远景储量达44亿吨,是全国八大优质磷矿区之一,正在建设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装机1386万千瓦,地方中小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50万千瓦。这些丰富的资源为雷波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县总人口25万,2010年全县GDP28.6亿元,城镇化率仅为20%,低于全州、全省平均水平。落后就是潜力,差距也是优势。通过审视县情,雷波县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富民、旅游兴县、交通突破”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水电、矿冶、绿色农业、旅游四大产业集群,努力建设中国水电产业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磷化工基地、中国优质脐橙基地、四川重要农副土特产生产加工基地和川滇旅游集散地,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两化”互动“三化”联动。

第二,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雷波县将以规划统筹为引领,全面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建设性详规编制,同时做好产业、城镇、土地、交通等规划的相互衔接,按照“一核心”、“三组团”、“七支点”的总体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一核心”就是把县城建设成靠山临江、山环水绕的具有民族特色、川滇风格的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的锦绣江城。“三组团”就是建成黄桷堡等沿金沙江港口码头物流及溪洛渡峡谷旅游组团;建成乐水湖新区高档商业住宅行政办公及县城周边叮叮马临江开发新区组团;建成马湖旅游景区及黄琅水乡古镇组团。“七支点”就是依托工业发展和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建设永盛、汶水、谷堆、沙沱、西宁、元宝山及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淹没库区七个片区小集镇体系。

同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水电、磷化工、农副特产加工、旅游、物流等优势产业。水电产业的重点是建设好国家巨型水电工程溪洛渡电站,确保2013年蓄水发电,并抓好县内西宁河等“两集群一基地”50万千瓦装机的中小水电尽快投产发电;磷化工重点是做好洋丰公司、施可丰公司等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形成年产400万吨以上磷化工产品的产能;农副特产加工重点是做好脐橙、莼菜、芭蕉芋猪等绿色特色农产品的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旅游业重点是做好马湖景区、乐水湖景区、黄琅水乡古镇及向家坝、溪洛渡高峡平湖的观光旅游开发;物流方面重点是全面做好沿金沙江10个港口码头建设,建成攀西地区通江达海的水运枢纽基地。

雷波县还将依托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具体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依托金沙江水电开发,高标准做好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库区渡口等7个淹没集镇的搬迁复建;二是依托磷化工及铝土、硅铁工业,建设回龙场乡顺河村、顺河乡瓦屋村、汶水镇马道子村等一批新型工业小集镇;三是依托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建设西宁镇片区茶叶等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四是依托旅游开发,建设马湖景区、乐水湖新区、黄琅古镇等新型旅游小集镇;五是依托金沙江水运,建设黄桷堡等10个港口码头新型物流集散小集镇。通过“两化”互动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50%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雷波县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方针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奋力推进“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工作,造就金沙江经济圈中有影响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