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镰战车图片:文化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57:48
文化常识xulp2009  11-11-14 21:38:12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冠、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关于史书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
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
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
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 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
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
(4)通 史: 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
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共两部)
(5)断代史: 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
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 
说明
(1) 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
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 )《诗 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
(2 )《孙 子 兵 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
(3 )《国 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4 )《春 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
(5 )《左 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6 )《史 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
(7 )《汉 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
(8 )《 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作者不详)
(9 )《离 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战国?屈原)
(10)《 说 文 解 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
(11)《尔 雅》:我国第一部词典。 (汉代经师汇集)
(12)《马 氏 文 通 》:我国第一部语法书。 (作者不详)
(13)《文 心 雕 龙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 (南朝?刘勰)
(14)《狂 人 日 记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现代?鲁迅)
(15)《女 神》: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现代?郭沫若)
(16)屈 原:我国第一位诗人。 (战国) 
(17)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东晋)
(18)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南北朝)
(19)陆 游: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 (南宋)
地 名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  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礼仪习俗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指笔、墨、砚、纸。
五谷
五谷指稷、黍、麦、菽、麻。
近体诗和古体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唐朝以前的,格律不严的诗称为古体诗;律诗和绝句形成于唐初,称为近体诗。

词是古体诗歌体裁之一,起于唐,盛于宋,句子长短依曲调而变,故又称“长短句”。一般分小令和慢词两种,常分为上下两阕。词有固定的词牌(或叫“词调名”),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永遇乐”、“沁园春”、“忆秦娥”、“虞美人”等。
历史散文体例
编年体是以年代时序为线索编写,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是以诸侯国别分类编写,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形式表现历史,如《史记》、《汉书》。
章回小说
我国元朝明朝之间形成的以分回目叙述故事为主要特点的古代白话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就叫章回小说,如《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明清四大名著。
历史名人简称
二圣 有两种说法,一是周公和孔子,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二王 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程 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二陆 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七贤 也叫“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名士文人嵇康、阮籍、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山涛。
七子 指汉末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也称“建安七子”。
十才子 有两种说法,一是唐代的“大历十才子”卢纶、司空曙、钱起、吉中孚、韩翃、夏侯审、苗发、崔峒、耿湋、李端;二是明朝的文学家李梦阳、徐祯卿、边贡、何景明、朱应登、顾璘、郑善天、陈沂、王九思、康海。
八大家 有三种说法,一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是清八大诗家汪琬、王士禛、王士禄、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程可则;三是清八大骈文家袁枚、邵齐焘、刘星炜、洪亮吉、孔广森、孔星衍、曾燠、吴锡麒。
八怪 指清朝乾隆年间的汪士慎、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鱓、罗聘、李方膺,也称“扬州八怪”。
八仙 一般指李白、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张旭、焦遂、苏晋。
三杰 指西汉的张良、萧何、韩信。
三苏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
三曹 指汉魏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
五霸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或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五君 指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向秀。
五子 指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四王 指清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四大家 指元朝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也称“元曲四大家”。
四杰 指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君 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也称“四大门客”。
书圣 指晋代王羲之。
诗魔 指唐代白居易。
诗豪 指唐代刘禹锡。
诗圣 指唐代杜甫。
诗囚 指唐代贾岛、孟郊。
诗佛 指唐代王维。
诗鬼 指唐代李贺,也称诗怪。
诗仙 指唐代的李白。
豪放派词人 主要指宋朝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词人 主要指宋朝柳永和李清照。
十二月别称
十二月别称指中国农历习惯用法。一月称“陬(zōu)月”、“正月”、“孟春”;二月称“杏月”、“如月”、“仲春”;三月称“桃月”、“寎月”、“季春”;四月称“清和月”、“槐月”、“余月”、“孟夏”;五月称“端月”、“榴月”、“皋月”、“仲夏”;六月称“荷月”、“且月”、“伏月”、“季夏”;七月称“桐同”、“霜月”、“相月”、“巧月”、“孟秋”;八月称“桂月”、“壮月”、“仲秋”;九月称“菊月”、“玄月”、“季秋”;十月称“小阳春”、“阳月”、“孟冬”;十一月称“葭(jiā)月”、“辜月”、“仲冬”;十二月称“嘉平月”、“腊月”、“涂月”、“季冬”。
十二时
古时候,我国把一日分为“十二时”。这十二时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这“十二时”,大致上把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 
--------------------------礼仪风俗常识-------------------------- 

三牲
三牲指祭祀所用的牛、羊、猪。
五服
五服指的是上推至高祖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和自己,下推至玄孙即自己、子、孙、曾孙和玄孙等亲属五世的血缘亲系。古人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以“五服”以外为疏。所以直到现在,民间还有“出”了“五服”的同姓本家可以通婚联姻。
九宾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三教
三教指儒教、释教(即佛教)、道教。
九流
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兵。(注:进是进士。举是举人。)
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弹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琴棋。(注:丹青指画家。皮指皮影。金指卜卦算命的人。)
下九流是: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注:高台指唱戏的人。吹指吹鼓手。推指剃头匠。修指修脚师。配指配种。)
礼貌称谓
称别人的亲人: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哥哥为令兄,姐姐为令姊或令姐,弟弟为令弟,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媛。
称自己的亲人: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哥哥为家兄,姐姐为家姊,弟弟为舍弟,妹妹为舍妹。
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称配偶、伴侣、伉俪。
妻父称岳父、泰山、丈人;妻母称岳母、泰水、丈母娘。
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 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女方未再嫁称孀、寡。反之称鳏。
父母亡故分别称先父、先严、先考和先母、先慈、先妣。称亡故的同辈人则为“亡夫”、“亡妻”、“亡妹”、“亡弟”等。
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贵府。称自家庭院则为寒舍、舍下、草堂。 
--------------------------音乐声律常识-------------------------- 

五声
五声又叫“五音”,指古代所谓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六律
六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律制,古乐的十二调。十二调是按照乐音的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合。合称为十二律。从低音算起,十二个音阶中,排列奇数的六个调叫律,排列成偶数叫吕。
六吕是十二调中除去奇数的六律,其余偶数的六个调整为六吕。
律吕
律吕就是六律与六吕的合称。
八音
八音不是音阶说法,是古人把乐器按制作材料分成八种而得知。古书上有归类记载,如《周礼》说:“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pāo)、竹。”东汉郑玄注说:“金指钟钹(bō),石指磬,土指埙(xūn),革指鼓鼗(táo),丝指琴瑟,木指柷(zhù)敔(yú),匏指笙,竹指管箫。” 
--------------------------封建科举常识-------------------------- 

金榜
封建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
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
乡试
乡试是明清两朝代时期,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的人称为“举人”。
科举
科举形成于隋唐,从此盛行直到清朝时期。它是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时期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
两榜
唐朝时期,进士会试分甲、乙两科,即称为“两榜”。到了清朝,会试即进士会试,乡试即举人试,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
夺魁
夺魁指在科举乡试中荣获第一名者。
五魁
五魁指在科举乡试中荣获前五名者。
八股
八股是明、清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一种考试文体。这种文体通称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股组成。
三甲
所谓三甲,初始于宋朝,殿试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同叫传胪(lú)。到明朝,及至清朝,这种做法一直相沿,只是名称作了些变动,一甲限三人,二甲则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地理位置常识-------------------------- 

中州
古时,现在的河南省一带由于位居当时的全国中心,因此叫中州。
中国
中国也叫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现在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省的西部、河北省的南部和山西省的南部。这是我国古时习惯说法,指这一带封建王国。
大河
大河特指黄河。
大江
大江特指长江。
三山
古时相传神仙所居的三座山,有蓬莱、方丈、瀛洲。
三辅
所谓三辅,是汉朝太初元年。置京兆、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行政级别的行政区,管辖京都及附近地区。
四海
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五岳
五岳,指我国古时所称的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湖
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这是我国古代一般说法。但在《国语》、《史记》里专指太湖及其附近的湖。
五洲
五洲泛指全世界。
五湖四海
五湖四海泛指全中国各地。
五岭
五岭指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等交界处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方
五方指东、南、西、北、中央。
六合
六合指上(天)、下(地)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八荒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九州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来即成为“中国”的代称。
九天
九天指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后来形容极高极高的天空。 
--------------------------天文历法常识-------------------------- 
二伏
二伏也叫中伏,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有时,也泛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有时,也可以特指末伏。
三春
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我国习惯上指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为春季,也指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等三个月。
四时
四时也叫四季,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季三个月。
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用它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它来说明生理病因种种现象。迷信的人而用它所谓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
十干
十干也叫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是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用作表示次序的符号。
十二支
十二支也叫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也是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用做表示次序的符号。
一般把天干(十干)地支(十二支)合而简称为干支。传统做法是,拿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地支和“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地支的“丑、卯、已、未、酉、亥”相配,共配成60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节令。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它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八宿(xiù)
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的说法。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可见星分成28组即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在古印度、古阿拉伯、古波斯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文史典籍常识-------------------------- 
三坟五典
相传“三坟五典”是我国最古的书籍。《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四书
《四书》也叫“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史
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五经
五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书
六书指汉字造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艺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十三经
十三经指《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廿四史
甘四史即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
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指二十四史再加上《新元史》。 

--------------------------宗法常识-------------------------- 
三从
三从,这是封建社会奴役和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和教条。一从指在家从父,二从指出嫁从夫,三从指夫死从子。
三纲
三纲的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提网的总绳,喻事物中居主要或支配的部分。三纲即三项总纲。
三姑
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
四德
四德也叫“四行”,也是封建社会奴役和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和教条。它的内容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它和“三从”常连起来说,即“三从四德”。
五常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这是封建礼教。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六婆
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它常和“三姑”连起来说,即“三姑六婆”。现在一般用来泛指走门串户的妇女。
六亲
六亲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按《左传》的说法,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二是按《史记》的说法,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兄弟子女。现在一般泛指所有亲戚。但也有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
六神
六神一般以道教说法为内容,指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故称为“六神”。
七庙
七庙的由来,是历代帝王所作所为逐渐形成的。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所以,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
八卦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易经》对“八卦”有详细的介绍、阐释和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创造,后世则用来占卜。
九族
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般即指往上推四世,往下推四世。

--------------------------官职常识-------------------------- 

我国古代官职情况较复杂,各朝代的情况也不相同。大体上主要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中央官职
三公
一“公”官职管行政,领率百官;二“公”管军事;三“公”管监察和秘书工作。周朝:司马,司徒,司空。秦、西汉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朝:太尉,司徒,司空。明、清朝: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
三省
三省分别为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唐宋时,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明朝时,则称“内阁”为最高政务机关,“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长官称为“首辅”即宰相。清朝时,则设军机处,分别任命王、公、尚书为军机大臣。
三军
三军一为中军、上军、下军,二或为中军、左军、右军。中军为三军统帅。
六部
(1)吏部:分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诸事。(2)户部:分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及其他经济诸事。(3)礼部:分管朝廷典礼、科举、学校诸事。(4)兵部:分管军队及军事。(5)刑部:分管司法刑律监狱。(6)工部:分管工程建筑营造、屯田水利诸事。各部长官称为尚书,副职称为侍郎。下设郎中(相当现今的司局长),郎中的副职称为员外郎,下属称为主事、随员等。
地方官职
郡守太守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汉则称为太守。
刺史
隋唐的行政区主要是州,州的首长,称为刺史。刺史的下属有长史、别驾、司马等。
节度使
唐朝所设一些军事重镇首长(相当现今的军区司令)称为节度使。节度使的下属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州、县、府
宋朝称州的长官为知州,称县的长官为知县。后来,知县恢复以前的称谓叫县令。明朝、清朝把州改为府,于是便称知府。
差役
三班六房,州县衙门吏的总称。三班指皂班、壮班、快班均为隶役;六房指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均为胥吏。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
汉朝设监察区为州,全国分为十几个州。朝廷派员去刺探情况,官职就称为刺史。隋唐时,则把全国划分为十几个道(即监察区),朝廷派去巡视督察的人,称为黜陟使。宋朝则分为二十左右路,路中设司,分管各方面具体的监察事项任务。
三老
所谓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
--------------------------古代神话与朝代常识-----------------------
五帝
五帝起止时间,开始大约为公元前26世纪初至公元前22世纪末,结束大约公元前21世纪初。
五帝的名称,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依次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yáo)、舜(shùn);第二种说法,依次为少昊(hào)、颛顼、帝喾、尧、舜;第三种说法,依次为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顼。
现在大多数讲第一种说法,并以此查考中国古代历史。
三皇
三皇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依次为天皇、地皇、人皇;第二种说法,依次为伏羲(xī)、燧(suì)人、神农。
现在大多数采用第二种说法,并以此作为中国最早的传说。
神话
我国最早的神话主要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鲧(gǔn)禹治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黄帝擒蚩(chī)尤、共工触山等。
我国最早的神话多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中记载。
女娲补天:远古时期天庭倒裂,天柱倾斜,大地倾覆,一时间洪水、烈火、猛兽、鸷鸟等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时,人类的鼻祖女娲就决定炼石补天,她砍来鳌脚奋力把天的四极重新撑顶起来,又杀死了黑龙,后来又奋力截住了汹涌的洪水,终于挽救了人类。
后羿射日:聪明的后羿发明创造了弓和箭。他非常善射。不久,唐尧时天空忽然出了十个太阳,整个世界被晒得发烫,热死不少人,草木和庄稼也都被晒枯。人们便没有东西吃。这时,地面上又出来各种猛禽怪兽骚扰和伤害人民。尧就派羿去消灾。羿上射九日,只留一日,下射猛禽怪兽,于是消了灾,人民欢呼,一致拥戴尧做了“天子”。
鲧禹治水:很早的一个时期,洪水泛滥,波浪滔天,鲧为了挽救百姓,暗中设法偷了天帝的神土去堵、挡洪水。因为没有得到天帝的认可、同意,他被天帝杀了。鲧死后三年,尸首却不腐烂,肚子里生出禹。禹很快长大,子承父业,在神龙的帮助下,终于成功疏导洪水入海,制服了洪水。
夸父追日:很早的时候,有个人名叫夸父,他发誓要追赶上太阳。路上,他渴得很厉害,先后饮了黄河和渭河的水,但他感到还不够解渴,又向北京一个大湖跑去喝水。可是,他还没有跑到那里,就在路上渴死了。他丢下的那杆木杖后来变成了一片树林。
精卫填海:炎帝的女儿在东海里淹死了。后来,她的灵魂变成了小鸟精卫。精卫发誓要填平东海,就天天衔西山上的木头和石头去填入东海。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民对世界的产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一种杜撰的故事或传说。它反映了古代人类所进行的自然斗争与社会斗争,充满幻想,寄托他们的一种理想和情感,有极大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
三代
三代也叫三朝。它们依次为夏朝、商朝、周朝。夏朝自公元前22世纪末到公元前17世纪初,共有17代。商朝自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共有30代。商朝自盘庚迁都于殷后,商朝也就又称为殷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结束。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共有12代。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共有25代。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到公元前206年,共有2代。但如果从秦昭襄王(又名稷)算起,则共有5代。

汉朝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其中包括王莽[公元9年23年]和更始帝[公元23年—25年])和东汉两朝。西汉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共计15代。东汉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共计12代。
三国两晋
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其中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魏有5代,蜀汉2代,吴有4代。
两晋即西晋和东晋。西晋从公元265年到317年,共有4代。东晋从公元317年到420年,共11代。
南北朝
南北朝从公元420年到589年,其中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北朝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宋(420—479),有8代。齐(479—502),有7代。梁(502—557),有4代。陈(557—589),有5代。
北魏(386—534),有12代。东魏(534—550),只有1代。北齐(550—577),有6代。西魏(535—556),有3代。北周(557—581),有5代。

隋朝从公元581年到618年,有3代。

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有20代。
五代
五代即五“朝”,从公元907年到960年,分为后梁(907—923)有2代、后唐(923—936)有4代、后晋(936—947)有2代、后汉(947—950)有2代、后周(951—960)有3代。

宋朝自公元960年到1279年,分为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北宋有9代。南宋也有9代。

辽代自公元907年到1125年,有9代。

金代自公元1115年到1234年,有8代。

元朝自公元1206年到1368年(1279年灭南宋),有18代。

明朝自公元1368年到1644年,有17代。

清朝自公元1616年到1911年(1644年入关),有12代。
中华民国自公元1912年到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三、
一 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 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 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四 支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宝塞;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俎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瑶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萤炤对蚕丝。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禹庙千年垂桔柚,尧阶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争对让,望对思。野葛对山栀。仙风对道骨,天造对人为。专诸剑,博浪椎。经纬对干支。位尊民物主,德重帝王师。望切不妨人去远,心忙无奈马行迟。金屋闭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五 微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戈对甲,幄对帏。荡荡对巍巍。严滩对邵圃,靖菊对夷薇。占鸿渐,采凤飞。虎榜对龙旗。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暗哑霸主威。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 

  衰对盛,密对稀。祭服对朝衣。鸡窗对雁塔,秋榜对春闱。乌衣巷,燕子矶。久别对初归。天姿真窈窕,圣德实光辉。蟠桃紫阙来金母,岭荔红尘进玉妃。霸主军营,亚父丹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换银龟。 

六 鱼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玉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吾对汝,尔对余。选授对升除。书籍对药柜,耒耜对耰锄。参虽鲁,回不愚。阀阅对阎闾。诸侯知乘国,命妇七香车。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玉兔金乌,二气精灵为日月;洛龟河马,五行生克在图书。 

  欹对正,密对疏。囊橐对苞苴。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骖鹤驾,待鸾舆。杰溺对长沮。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南阳高土吟梁妇,西蜀才人赋子虚。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湖烟景,青山绿水在樵渔。 

七 虞 

  红对白,有对无。布谷对提壶。毛椎对羽扇,天阙对皇都。谢蝴蝶,郑鹧鸪。蹈海对归湖。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麦饭豆麋终创汉,尊羹胪脍竟归吴。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酒旗斜挂,杏花村里共来沽。 

  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松枯。中元对上巳,返璧对还珠。云梦泽,洞庭湖。玉烛对冰壶。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宾对主,婢对奴。宝鸭对金凫。升堂对入室,鼓瑟对投壶。砚合璧,颂联珠。提饔对当垆。仰高红日尽,望远白云孤。歆向秘书窥二酉,机云芳誉动三吴。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 

  君对父,魏对吴。北岳对西湖。菜蔬对茶饭,苣笋对菖蒲。梅花数,竹叶符。廷议对山呼。两都班固赋,八阵孔明图。田庆紫荆堂下茂,王裒青柏墓前枯。出塞中郎,羝有乳时归汉室;质秦太子,马生角日返燕都。 

八 齐 

  鸾对凤,犬对鸡。塞北对关西。长生对益智,老幼对旅倪。颂竹策,剪桐圭。剥枣对蒸梨。绵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狡龟能穿三穴隐,鹪鹩权借一枝栖。角里先生,策杖垂绅扶少主;于陵仲子,辟纑织履赖贤妻。 

  鸣对吠,泛对栖。燕语对莺啼。珊瑚对玛瑙,琥珀对玻璃。绛县老,伯州梨。测蠡对然犀。榆槐堪作荫,桃李自成蹊。投巫救女西门豹,赁浣逢到百里奚。阙里门墙,陋巷规模原不陋;隋堤基址,迷楼踪迹亦全迷。 

  越对赵,楚对齐。柳岸对桃溪。纱窗对绣户,画阁对香闺。修月斧,上天梯。螮蝀对虹霓。行乐游春圃,工谀病夏畦。李广不封空射虎,魏明得立为存麂。按辔徐行,细柳功成劳王敬;闻声稍卧,临泾名震止儿啼。 

九 佳 

  门对户,陌对街。枝叶对根荄。斗鸡对挥麈,凤髻对鸾钗。登楚岫,渡秦淮。子规对夫差。石鼎龙头缩,银筝雁翅排。百年诗礼延余庆,万里风云入壮怀。能辨明伦,死矣野哉悲季路;不由径袜,生乎愚也有高柴。 

  冠对履,袜对鞋。海角对天涯。鸡人对虎旅,六市对三街。陈俎豆,戏堆埋。皎皎对皑皑。贤相聚东阁,良明集小斋。梦里山川书越绝,枕边风月记齐谐。三径萧疏,彭泽高凤怡五柳;六朝华贵,琅琊佳气种三槐。 

  勤对俭,巧对乖。水榭对山斋。冰桃对雪藕,漏箭对更牌。寒翠袖,贵金钗。慷慨对诙谐。竹径风声籁,花溪月影筛。携囊佳句随时贮,荷鍤沉酣到处埋。江海孤踪,云浪风涛惊旅梦;乡关万里,烟峦云树切归怀。 

  杞对梓,桧对楷。水泊对山崖。舞裙对歌袖,玉陛对瑶阶。风入袂,月盈怀。虎兕对狼豺。马融堂上帐,羊侃水中斋。北面黉宫宜拾芥,东巡岱畤定燔柴。锦缆春江,横笛洞箫通碧落;华灯夜月,遗簪堕翠遍香街。 

十 灰 

  春对夏,喜对哀。大手对长才。风清对月朗,地阔对天开。游阆苑,醉蓬莱。七政对三台。青龙壶老杖,白燕玉人钗。香风十里望仙阁,明月一天思子台。玉洁冰桃,王母几因求道降;连舟藜杖,真人原为读书来。 

  朝对暮,去对来。庶矣对康哉。马肝对鸡肋,杏眼对桃腮。佳兴适,好怀开。朔雪对春雷。云移鳷鹊观,日晒凤凰台。河边淑气迎芳草,林下轻风待落梅。柳媚花明,燕语莺声浑是笑;松号柏舞,猿啼鹤唳总成哀。 

  忠对信,博对赅。忖度对疑猜。香消对烛暗,鹊喜对蛩哀。金花报,玉镜台。倒斝对衔怀。岩巅横老树,石磴覆苍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绿柳沿堤,皆因苏子来时种;碧桃满观,尽是刘郎去后栽。 

十一 真 

  莲对菊,凤对麟。浊富对清贫。渔庄对佛舍,松盖对花茵。萝月叟,葛天民。国宝对家珍。草迎金埒马,花醉玉楼人。巢燕三春尝唤友,塞鸿八月始来宾。古往今来,谁见泰山曾作砺;天长地久,人传沧海几扬尘。 

  兄对弟,吏对民。父子对君臣。勾丁对甫甲,赴卯对同寅。折桂客,簪花人。四皓对三仁。王乔云外鸟,郭泰雨中巾。人交好友求三益,士有贤妻备五伦。文教南宣,武帝平蛮开百越;义旗西指,韩侯扶汉卷三秦。 

  申对午,侃对訚。阿魏对茵陈。楚兰对湘芷,碧柳对青筠。花馥馥,叶蓁蓁。粉颈对朱唇。曹公奸似鬼,尧帝智如神。南阮才郎差北富,东邻丑女效西颦。色艳北堂,草号忘忧忧甚事?香浓南国,花名含笑笑何人? 

十二 文 

  忧对喜,戚对欣。五典对三坟。佛经对仙语,夏耨对春耘。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对朝云。竹间斜白接,花下醉红裙。掌握灵符五岳篆,腰悬宝剑七星纹。金锁未开,上相趋听宫漏水;珠帘半卷,翻僚仰对御炉薰。 

  词对赋,懒对勤。类聚对群分。鸾箫对凤笛,带草对香芸。燕许笔,韩柳文。旧话对新闻。赫赫周南仲,翮翮晋右军。六国说成苏子贵,两京收复郭公勋。汉阙陈书,侃侃忠言推贾谊;唐廷对策,岩岩直谏有刘贲。 

  言对笑,绩对勋。鹿豕对羊羵。星冠对月扇,把袂对书裾。汤事葛,说兴殷。萝月对松云。西池青乌使,北塞黑鸦军。文武成康为一代,魏吴蜀汉定三分。桂苑秋宵,明月三杯邀曲客;松亭夏日,薰风一曲奏桐君。 

十三 元 

  卑对长,季对昆。永巷对长门。山亭对水阁,旅舍对军屯。杨子渡,谢公墩。德重对年尊。承乾对出震,叠坎对重坤。志士报君思犬马,仁王养老察鸡豚。远水平沙,有客泛舟桃叶渡;斜风细雨,何人携榼杏花村。 

  君对相,祖对孙。夕照对朝曛。兰台对桂殿,海岛对山村。碑堕泪,赋招魂。报怨对怀恩。陵埋金吐气,田种玉生根。相府珠帘垂白昼,边城画角对黄昏。枫叶半山,秋去烟霞堪倚杖;梨花满地,夜来风雨不开门。 

十四 寒 

  家对国,治对安。地主对天官。坎男对离女,周诰对殷盘。三三暖,九九寒。杜撰对包弹。古壁蛩声匝,闲亭鹤影单。燕出帘边春寂寂,莺闻枕上漏珊珊。池柳烟飘,日夕郎归青锁闼;阶花雨过,月明人倚玉栏杆。 

  肥对瘦,窄对宽。黄犬对青鸾。指环对腰带,洗钵对投竿。诛倭剑,进贤冠。画栋对雕栏。双垂白玉箸,九转紫金丹。陕右棠高怀召伯,河南花满忆潘安。陌上芳春,弱柳当风披彩线;池中清晓,碧荷承露捧珠盘。 

  行对卧,听对看。鹿洞对鱼滩。蛟腾对豹变,虎踞对龙蟠。风凛凛,雪漫漫。手辣对心酸。莺莺对燕燕,小小对端端。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至圣不凡,嬉戏六龄陈俎豆;老莱大孝,承欢七衮舞斑襕。 

十五 删 

  林对坞,岭对峦。昼永对春闲。谋深对望重,任大对投艰。裾袅袅,佩珊珊。守塞对当关。密云千里合,新月一钩弯。叔宝君臣皆纵逸,重华父母是嚣顽。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 
临对仿,吝对悭。讨逆对平蛮。忠肝对义胆,雾鬓对云鬟。埋笔冢,烂柯山。月貌对天颜。龙潜终得跃,鸟倦亦知还。陇树飞来鹦鹉绿,池筠密处鹧鸪斑。秋露横江,苏子月明游赤壁;冻云迷岭,韩公雪拥过蓝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饮食
饮食
五谷中稷、黍、麦、菽、麻,加上稻,称六谷。黍、稷是主要食粮。黍即今之黍子,脱皮后叫黄米。稷是谷子,脱皮后叫小米。麦有大麦、小麦。菽是豆。麻古代专指大麻,是麻类植物的一种,籽可食。栗就是“稷”,又用作粮食的通称。梁是稷的良种、膏梁并称指的是美食。常见的饭食有:糗,(用炒熟的米豆等碾成的粉)、饼(用麦粉、米粉团和而成)、糇(干粮)、饵(同饼)。羹是指五味调合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
肉食主要是六畜肉。六畜是牛、羊、马、猪、鸡、狗、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牛肉比较珍贵。古人吃肉很讲究。剔去筋骨,切成小片的叫“脔”,切成条状的叫“脯”(肉干),切得很细的肉叫“脍”,烤熟的肉叫“炙”,鱼肉做成的肉酱叫“醢”腌鱼、鱼叫“”。古代老百姓一年到头很难吃上肉,所以“肉食者”成了统治者的代名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蔬菜主要有葵(也叫冬寒菜)、韭、藿(大豆的嫩叶)、薤(百合科植物,其鳞茎可作菜)、葱、菘(白菜)、葑(蔓青)、菲(萝卜)、黄瓜等。
古代的酒不是烈性酒,烈性酒从宋代才流行。酿造一宿即成的酒叫“醴”,味甜,相当于今天的糯米酒。经多次酿制叫酎。最烈性的酒叫“醇”。酒醇好后过滤叫“醅”或“漉”。过了滤的酒是清酒,不过滤而带有浮渣的叫浊酒。
古代百姓生活艰难,而产帝王公侯的生活却豪华奢侈。如帝王每天的正餐都有二十六样美食陈列于桌上,旁边还要有乐队演奏。“钟鸣鼎食”指的就是这种豪华生活。
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 、镬、甑、铛、釜等。鼎多用于青铜铸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口四足的,古代把它作为立国的重器,所以它又代表国家和征权。如“鼎祚”就是国运、国祚,“问鼎”就是图谋夺取政权。 是大鼎。镬是无足之鼎。甑形似盆,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上面有盖,用来蒸东西。铛是浅平底锅。釜是敛口圆底的锅。切割具有刀、俎(钻板)。盛食器有豆、盘、箅、篮等。豆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或无盖。箅,是竹制或苇制的盛器,篮是圆口、圆足、两耳的盛器。盛水具有盆、 、盂、斗、鉴“监”等。 ,形似瓢。鉴,形式大盆,巨大的或用作浴器,古时没有镜子,古人常盛水于鉴,用来照影。所以鉴有照、审察之意,又引申为教训。是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酒具有樽、觥、觚、壶、爵、角、厄等。樽也写作“尊”一般酒杯。觥是青铜制酒器,器腹椭圆,底有圆足,有兽头型器盖,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复有小勺。爵和角都是三条腿的酒器。觚,青铜制,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_官职_、_谥号_、_号_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_令尊_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_家慈_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_冠礼_",女子年15行"_笄礼_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_字_"。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_141_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_伯仲叔季_ "表示排行。"_伯_"表示最大," _季_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_堂房亲属_关系,"先"表示_已去世_。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_王公年次记年法_、_帝王年号记年法_、_干支记年法_。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_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_。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_朔_",十五叫"_望_",月末一天叫" 晦_"。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_五_时到_七_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_立春_、_雨水_、_惊蜇_ 、_春风_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_庚辰_年,是属 龙_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_五_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_子_时,也就是现在的_前天晚上11点_时到 第二天凌晨1点_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_金_ 、_木_、_水_、_火_ 、_土_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_吏_部、 户_部、  礼_部、  兵_部、  刑 _部、 工 _部,各部的长官均为_尚书_。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_吏部_。
15.古代授官叫_拜_ 、_ 除_,降官贬官叫_谪_、_左迁_。
16.汉代郡的长官称_太守_,隋唐州的长官称_刺史_,宋代州的长官称_刺史_,明代府的长官称_知府_ 。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_冀_州,"_冀_"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泰山_、_华山_、_衡山_、_恒山_、_嵩山_。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_南京_。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_北 _,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_北 _,陕西省的华阴位于_华山_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_儒教_、_佛教_、_道教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_盘古_、_女娲_、_精卫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_坐西朝东 为最尊,其次是_坐北朝南_,再次是_坐南朝北,最下位是_坐东朝西_。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_象形_、_指事_、_会意_、_形声_、_转注_、_假借_。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_经_、_史_、_子_、_集_。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_观灯 ,清明节_踏青扫墓_,重阳节_登高赏菊_。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_琴_、_棋_、_书_、_画_。
28."岁寒三友"指的是_松_、_竹_、_梅_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宫_、_商_、_角_、_徵_、_羽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_父母_,"悌"指善事_兄长_。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高山流水_、_广陵散_、_平沙落雁_、_梅花三弄_、_十面埋伏_、_夕阳箫鼓_、_渔樵问答_、_胡茄十八拍_、_汉宫秋月_、_阳春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