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俄罗斯阅兵音乐:探寻中国特色的养老居住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28:42
探寻中国特色的养老居住模式

 2010-6-7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老龄化有着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少子化等特点,造成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居住和医疗保障等方面都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途径。


居家养老的主流养老模式
    
    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或邻近子女独自居住,这不仅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而且也更容易实现家庭内的代际互助,方便老年人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子女照顾父母。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6年对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口居住状况和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85.05%的老人仍选择晚年在家居住,只有6.69%的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如图1所示。

养老机构不足

    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龄化的国情使得养老机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绝对数量不足——即与国际上老年人口入住老年机构4%~6%的比率相比,我国目前养老设施所提供的床位数与老年人的比率仅为1%左右;其二是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国内建设的养老设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豪华型的,即面积标准比较高,区位也比较好,但价格高得普通人难以接受;另一种是平民型的,即价格可以接受,标准一般,但离市区太远,老人出行很不方便。因此,这两种类型的养老设施都存在一定的“门槛”,把相当数量的老人拒绝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养老机构并不多的现实。

国际经验借鉴

    事实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80年代先后步入老龄化社会后,都先后出台了老人福利措施和养老政策法规,也先后经历了从设施养老、照护残病困难老人转向完善老年人住宅供应和社区护理、养老福利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发展历程。早期推广的设施养老模式暴露出各种问题,如医疗服务资源的过度投入、老人原有住宅资源的浪费、远离原有生活环境、对老人身心不利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各国在老年人比例上升到一定的阶段后,欧美、日本等国家开始关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推行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即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养老服务,形成覆盖广泛、种类多样的老年居住建筑和服务设施体系。各国的养老模式都逐渐由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的模式转变。

    基于上述国情和国际经验,以及考虑我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障政策——即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并提出构建“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实现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可以看出,无论从政策角度、养老意愿角度还是发展趋势,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居家养老需求,适应老年居住生活需求的住宅建设量会越来越大,如何在建设领域解决老年居住问题迫在眉睫,这同时也为老年地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结合居家养老的地产发展机遇

    就普通住房而言,中国大城市在未来几年的购房需求以“80后”首次置业为主。“50后”则是逐步进入养老阶段的人群,而且是老龄人口中最富活力也最具财力的人群。而“80后”与“50后”的密切家庭关系以及高房价带来的共同置业可能,为养老地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80后”当前年龄为20~30岁,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由于12年义务教育普及,高校扩招等社会因素,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是目前社会各个单位的生力军。由此可以说,“80后”经济购买力是比较强的。但同时“80后”也面临着就业难、高房价、竞争大、照顾长辈等压力,而且自身经济积累不够,因此在面对住房问题时,除了首次购房压力巨大外,住宅区位、面积大小、还贷等都会对这一代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

    “50后”是“80后”的父辈,其目前年龄为50~60岁,正逐步退出工作岗位而面临如何养老问题。尽管这一代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企业转型改制等社会变革后,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能力因机遇、职业、职务等因素差异较大,但大部分“50后”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而计划生育国策使得“50后”大多育有1个或2个子女。

    受传统代继关系影响,“50后”愿意帮助和照顾子女,照顾第三代,也愿意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但同时,“50后”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愿意保证两代人私密、独立的生活。因此大部分“50后”对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都能接受。

    基于“80后”和“50后”人群目前社会角色、面临困境、居住问题等特征,不难看出其迁居行为、购房行为和家庭生活模式,为未来大城市老年地产发展提供了相当多的可能。

迁居行为:
向大城市集聚是未来趋势


    根据调查,“80后”在出生籍贯地与生活城市之间已经出现了大规模流动现象,未来将有6成以上的“80后”生活在京、深、广、沪四个一线城市和较发达的二线城市中。

    “80后”的大规模进城已替代农民工进城,成为未来城市化的主要生力军。而未来5~10年中,随着“50后”逐渐进入退休养老阶段,“80后”逐步进入生育期,“50后”随“80后”迁徙、老龄人口集中于大城市的态势日趋明显。伴随医疗保障突破跨地域限制,异地养老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常态。这为大城市老年地产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市场。

购房行为:
两代人经济合作、财富继承


    随着“80后”逐步进入婚育期,在高房价背景之下,为了帮助子女尽快解决安居、婚育等问题,很多“50后”在经济上帮助子女实现首次置业,有的甚至倾囊相助。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5%的“80后”置业得到了父辈的支持。此外,超过一半的“80后”都有“50后”的房产可以继承,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50后”在住房福利制时代通过低廉的成本解决了首套房产,在近10-20年间,相当比例的“50后”还在市场上购买了商品房。随着“4+2+1”代际构成普遍化,不仅使两代家庭之间包括生活照料、经济资助在内的代际互助关系更为紧密,而且财富传递和继承流向更为集中和明确。因此,购置房产往往要兼顾两代家庭的需求。

家庭模式:
家庭小型化与代际互助


    家庭小型化已经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育儿、养老等问题大多是由家庭代际之间同心协力共同完成。“50后”作为今后几年老龄人口中最年轻的组成部分,其身体状况、丰富的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能力不仅可以承担其独立的生活,而且还是子女“80后”育儿阶段最重要的帮手。

    伴随着“50后”的逐步衰老,“80后”子女又是唯一可以照护他们的家庭力量。为了维持各自独立又能相互扶持,无论是富有家庭还是一般家庭“住得近”“分得开”都是这两代人最主要的意愿,如图2所示。

    事实上,适应不同家庭、不同阶段两代家庭之间的互助需求,提供多元化的老年居住选择是发展老年地产的重要机遇。


不同区位的老年地产发展可能

    随着家庭财富的积累和需求的多样性,除了提供专门的养老机构以及在普通住区内提供老年住宅、两代居住宅、老年公寓之外,还可以提供专门的老年住区和适应老年修养的度假居住设施。而不同的城市区位对开发老年地产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选择,如图3所示。

老城区

    老城区一般建设历史比较久远,城市各种服务资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可选择性比较高,比如中小学优教资源多,医院、公园、商业设施等类型多样,使用十分方便。同时由于老城区一般为传统社区,旧建筑比较多,建筑密度比较高,主要的建设行为以零星改建、插建为主,很难成片开发建设。此外,老城区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以北京和上海为例,老城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往往高出其他地区5%~10%。

    因此,在老城区可以结合旧建筑更新改造,嵌入式地改建、加建养老服务设施,如老年日间照护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

建成区

    老城区以外的城市建设区,一般多为近20~30年建设的地区,建筑密度也比较高,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相对齐备。住宅多以居住小区为基本特征,人口年龄构成相对均衡,住宅区内配备有必要的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商店、卫生所等各种便民服务设施。伴随着老龄化趋势和家庭少子女化趋势,很多住宅小区内的托幼和小学设施面临空置的问题。因此,在建成区的现有普通社区中,可以结合托幼设施改建,增加老年日间照护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的使用需求;也可以在适当地区嵌入式配建老年公寓,提供给与普通住区内核心家庭比邻而居的老年家庭使用,也可以为定期探望子女的老年人提供可供出租使用的临时住所。当然,如果有成片新建住区的机会,应该在住区中嵌入式建设一定数量的适老型住宅户型、两代家庭比邻而居的老少户、老年公寓等满足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多样化住宅类型,同时配建多样化的老年服务设施。

建成区外围以及交通便捷的近郊地区

    在建成区外围以及交通便捷的近郊地区,是目前建设量最大、也是最集中的地区。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地价高昂,导致在城市中心区养老成本很高。因此老人可以通过将原有住宅出售、租赁或者给下一代继承,自己在郊外环境良好、配套完善的老年社区居住,如北京太阳城、东方太阳城等。专门化的老年社区应该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服务标准和不同建设档次的老年住宅,从单间老年公寓、普通的二室户、三室户老年住宅到独立别墅,从完全自住型住宅和公寓到提供陪护,甚至提供特别护理的公寓。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的城市服务设施并不十分完善,建设专门化的老年社区可以在社区内部提供医院、护理中心、文化活动站等满足老年居住需求的各种设施。当然,在建成区外围以及交通便捷的近郊地区的新建普通住区中,应该按照一定比例配建适老型住宅和老少户,适当配建老年公寓。甚至在普通住区中建设老年组团,形成复合型社区。

远郊区

    由于远郊区建设密度低,周边生态环境好,有条件营造出更为宜人的养生环境,因此,建设老年养生度假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候鸟式的疗养度假型居住场所,是适用于远郊区的方兴未艾的养老地产模式。这类养生度假老年村,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生活、创造宜人环境之外,还应该为疗养、养生提供知识讲授、医疗照护、健身康复等服务,以及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和设施,以满足消费能力比较高的老龄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当然,随着城市的不断生长和变化,很多近郊地区会逐渐融入城市建成区,很多建设密度低的地区逐渐成为城市高密度地区,城市服务和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因此这些地区的老年地产和养老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可生长性和灵活性,以便更有效地发挥为老年社会服务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