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她什么都能吃txt:黄帝陵的风水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55:22
 

一、三皇五帝的传说

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而黄帝就是华夏人共同的始祖。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开,乾坤定位,人类进入幼年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太古时期。太古时期是母系社会时期,人们群居一处,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父亲,人与人之间没有远近、亲疏、也没有夫妻、兄弟、男女的分别,更没有长幼、尊卑、礼仪的约束。这就是传说中上古三皇时代。

三皇是谁?因上古无文字,所以史书不详。一曰伏羲、女娲、神农;二曰伏羲、神农、皇帝;三曰伏羲、祝融、神农;四曰燧人、伏羲、神农。一般来说,三皇多指燧人、伏羲、神农三位。

  燧人氏教会人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而进入文明社会,火的发明与使用,真正使人类与禽兽区别开来、特别是火使人类的饮食有生变熟,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促进了人的健康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伏羲氏开始作八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运用--、一两爻,表达抽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并且按照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原理,来研究宇宙自然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规律,在后来经过周公、文王、孔子“三圣”的进一步演绎形成了《周易》。

神农氏姓姜,号炎帝。制耒耜,教人耕作,尝百草,作医书,是最早的中医师,制五谷,居位140年。

三皇又被称作为天皇、地皇、人皇。燧人氏为天皇,伏羲氏为地皇,神农氏为人皇。

根据《史记》、《春秋》等史书记载,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所谓的帝,就是天的相,天立五帝以为相,四时施生,严明法度,替天行道。

黄帝,轩辕氏,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传说是其母亲感受雷电绕北斗星的天象受孕而生。据说黄帝天生奇异之像,额如太阳,天资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指出神农执政方面的过错。他一生有许多发明创造,发明了用天干地支记时,组成六十甲子,计算天体运行规律,形成了最为古老的历法。他还教会人们如何制作衣服以避寒冷,如何建造房屋,遮风挡雨,还教会人们制作舟车、弓箭、设计田亩、划分州野---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黄帝在位百年,111岁去世,葬于桥山。他的孙子颛顼继承了他的帝位。

颛顼,高阳氏,静而能谋,智慧通达,教会人们按照四时规律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养育牲畜。他信奉鬼神,制定礼仪来教化万民,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他在位78年,寿98岁,葬在河南省内黄县,今年内黄还举行过祭祀颛顼大典。

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在颛顼死后继承了颛顼之位。传说他生下就能说话,十五岁就开始辅助颛顼处理政务,三十而立登上帝位,定都在亳。他在位期间,广施恩德,顺天应民,厉行节约,严于律己,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作历法,推算晦朔。在他主政期间风调雨顺,万民景仰,四夷来朝。他在位70年,寿105岁,葬于河南省内黄县境内。

帝尧,陶唐氏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定都平阳。《史记》上说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尧居位70年,禅让于舜,28年后崩,寿118岁,葬于陕西临汾市。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目有重瞳,史称虞舜。舜以孝闻名天下,30岁被尧起用,50岁代理天子政事,61岁登临天下,居位39年,后到南方巡查而崩,寿112岁,葬于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就是零陵。

 

 

 

 

 

 

 

 

祭祀大殿

二、黄帝的故事

黄帝在位时,依靠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位大臣的辅佐,先后与炎帝“三战而得其志”,继而大战蚩尤于涿鹿,擒杀蚩尤,后又巡视各地,打了大小五十二战,统一了天下。

   黄帝是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带领华夏先民先后发明了农业、畜牧业生产,并且发明了文字、医药、算术、音律等,教会人们如何制作舟车、衣裳、建造房屋,可以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发明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传说皇帝治理天下,首先选贤任能,诏告天下,凡是问能安邦、武能治国者,皆可录用,并委以重任。告示一出,天下才子纷纷应征,皇帝一一试用,皆难称心如意。一日,皇帝出游,寻找贤士,到桥山盘龙岗,因困倦休息,随卧地而眠,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为访天下贤士,历尽艰辛,踏遍千山万水,突遇狂风大作,大风过后,尘土被吹的一干二净,他继续前行,但见一个身背着巨弓牛筋为玄者,驱赶着万只羊群,只见牧羊人一声呐喊,羊群竟然前进有序。梦醒之后,皇帝忽有所悟,“风”为号令,为治理国家之贤能,“垢”字去土便为“后”,天下有姓风名后之人吗?弓为有千钧之力者所用,能驱赶万只羊群,使其不乱,不就是一位领兵的大将吗?天下还有姓力名牧的人吗?于是,派人四处寻找,果然在大海边找到了风后,有治理国家的贤能。任用他为相国,在大泽边找到了力牧,有定国之才,故封他为大将。二人一文一武,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天下太平。

   传说黄帝命大桡氏造甲子,当年天象出现五星连珠,从此年开始定位甲子年,这一年据说木星在地球的北方,老鼠繁殖旺盛。从此年开始周而复始,每六十年构成一个循环,每三个六十年构成一个大循环,这个大循环就被称为“三元九运”,“一等地师看星斗、二等地师寻水口、三等地师满山走”,这里的“一等地师看星斗”就是说水平高的风水师不用满山遍野的寻找只要懂得三元九运的规律,就可以寻到好的风水宝地。

   传说奇门遁甲、大六壬始于黄帝时代,黄帝与蚩尤大战,经年不休,黄帝命风后演绎大六壬和奇门遁甲,后来,运用奇门、六壬排兵布阵,终于打败了蚩尤。当然,这种传说虽有文字记载,但不能否认后人假托的可能。

传说指南针最早的雏形形成在黄帝时代。黄帝战蚩尤时,常常遇到大雾天气,月余不散,黄帝的士兵经常迷失方向,非常不利。黄帝后来发明了指南车,车上站着一个人,不论车子如何转动,人手始终指向南方。

总之,黄帝的传说故事很多,通过众多的故事传说,黄帝不断被神话,变成了神,变成了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受到了炎黄子孙的顶礼膜拜。

        

 

 

 黄帝手植柏

 

 

          三、神奇的黄陵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帝的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土高原之上,桥山发源于万山之祖的的昆仑山。王捷三在《桥山怀古》中说:“桥陵高耸接昆仑,松柏参天万古春,身后河山留胜迹,生前金鼓见经纶”。清朝充讷《谒轩辕庙》诗云:“兖冕桥陵万古存,灵根地脉接昆仑”。可见,桥山这条龙脉作为炎黄子孙的国脉是以昆仑山作为太祖山的。根据高俊元先生《黄陵地貌新考》介绍,桥山巨龙的龙首为桥山的制高点盘龙岗,海拔1021米,龙尾起自石山村的龙尾湾,龙脊于桥山半要呈波浪状,上至黄帝陵后自西向东盘旋六圈。从龙头向下北高南低倾斜着延伸200多米、宽50多米为龙的前颌,中颌东西距皇帝陵各40米左右,颌掌宽约90米。龙口是张开的,仙台是卷曲的龙舌,舌长120多米,宽约30米。黄帝陵高3、6米,周长48米,北有五谷六峰,南有七沟八梁,其位置正处于龙舌的中心,恰似龙珠在颔。在高昂的龙首两侧,各有一棵刚劲挺拔无叶的古柏,其状似龙角,故名“龙角柏”。龙角柏的身肌按照天道左旋的规律盘旋上长,千年而不朽,神奇至极,用手触摸,树身会有柏液渗出,给人冰凉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龙角柏相距30米左右,中线点与龙头黄帝陵一线相交叉。黄陵为略东南方向,曲曲环绕的沮水河,在陵前构成了一幅太极图,对面是千米之高的印台山,正是黄陵的案山。桥山与黄陵,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巨龙,就是原始龙文化的标本。她以神奇的龙形在告诉着世人,中国是龙的故乡,龙的传人不能忘记龙文化,不能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四、黄陵的地理风貌

 

黄帝陵墓的南面是一条成s形环绕的沮河,沮水环抱着桥山,把天地的灵气汇聚与陵墓的前方。在沮河的南面是印台山,因其形状向一枚大印而得名,传说是轩辕黄帝的玉玺放置的地方,后来大印变成了一座大山,所以被称为印台山。山的左右共有九条沟渠流向沮河,状似九条龙朝拜黄帝。印台山与西边的南城塔一起,背靠着南山,与南山一起构成了一只虎头,虎视眈眈地望着桥山。黄帝陵墓东有凤凰山,山的形状就向一只凤凰,头俯地,尾迤拖,展翅欲飞。凤嘴处有一土丘,长满古柏,四季苍翠,颇似凤凰之冠,又称凤冠柏。黄帝陵墓的西边有玉仙山,其形似龟。山前土丘如龟的头伸出,山顶圆似龟被隆起。这样,龙、龟、虎、凤四灵动物俱全,是黄帝陵墓的风水环境呈现着祥和的气氛和神秘的色彩,也给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虎是威武的象征,千百年来人们崇拜着它,把它作为镇宅、辟邪、守墓的神,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龟是长寿的神圣的灵物,古老的占卜往往用龟甲作为工具,也曾用龟甲作为货币,汉代的丞相、将军等印绶为龟形等,这说明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高贵之物。

这样,在黄帝陵墓的周围形成了鸣凤俯拜、威虎朝仰、神龟翘望的局面,而桥山巨龙则昂首欲飞,被万物所景仰。

黄陵圣境,气势非凡,山环水抱,相太极图一样负阴抱阳,黄陵和印台山就是阴阳鱼的两只眼,“S”的沮水河就是阴阳鱼的分界线。因此,有人说桥山是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一部龙文化教科书,内含着“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传统环境学”、“地理学”等诸多学说,是中国古代陵寝的典范。

桥山,神韵独特,地脉独发,形全势就,山水的灵秀之气和其独一无二的人文内涵是其灵魂所在。自然景观奇异,气势轩昂,堪称华夏一绝,人文景观龙的文化更是无所能比。神奇的黄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成为了中华古代文化的摇篮。中华文化被喻为黄土文化以有别于西方的海洋文化,就是源于黄帝陵位于黄土高原之上。黄土文化孕育的是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为之自豪。无论封建王朝的帝王、海外游子还是当代华人党派的领导人以及普通的中华儿女,无不对黄帝充满着崇敬之情。特别是近年来台湾前国民党主席连战、自民党主席宋楚喻以及国家总理温家宝光临祭拜黄帝后,皇帝陵更是成为炎黄子寻根问祖的好去处。

根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统率十万大军沿秦直道北上,巡视朔方郡后,返还都城长安,途径轩辕古道,至桥山于黄帝陵前,令将土停止行军,高筑祭台,祭祀黄帝。因桥山古柏云集密布,遮天蔽日,汉武装帝所修祭祀台,高出林表,以示学尊重,汉武帝的祭纪后活动,极其隆重,汉武帝怀着虔诚之心,登上祭台仰,望始祖英灵,跪拜轩辕黄帝,颂黄帝之伟业,庆汉室之兴隆。此次活动被称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祭祀活动而载入史册。后人将此祭祀台称为仙台,因是汉武帝所修故又被称为汉武仙台。民间传说,等仙台一次,可增寿一年。多少年来,谒陵祭祖的人,皆要登上仙台,叹桥山之壮观,发思古之幽情。

传说汉武帝北征朔方,被匈奴击败而逃避到桥山的一古柏树下,也就是现在的汉武帝挂甲柏下面,十分困倦,脱甲挂在树上,卧在树下而眠,朦胧之际,忽见一老者飘然而至,站立身旁,询问战事,并传授再次攻打对方的战略战术,然后化作一缕青烟而去。汉武帝惊醒,认为是黄帝有意助自己,连连象黄帝祭拜,乃振奋精神,重整军队,按照梦中皇帝所授之法,最终打败了匈奴。返回长安后,汉武帝降旨在桥山西麓立庙以祭皇帝。后来,到唐朝大历年间重修,宋太祖时期把庙宇迁址于此。

   现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不仅数量众多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充满着智慧,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成绩,以至于让西方的有些人高呼中国威胁论,这恰恰说明了中国人气和人脉的旺盛和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应该自觉的站在民族大义的前列,维护民族的团结,不能忘祖忘根。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原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喻两位先生先后到黄帝陵墓祭拜,受到了华人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