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笑傲之唯爱东方白:图说中国古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38:08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福建长乐县城西的南山顶三峰寺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东40公里处长乐市塔坪山(南山)顶上。原名"圣寿宝塔",又称"南山塔"。建成于宋政和七年(1117)十月。高27.4米,石构,仿楼阁式建筑,七层八角。塔内为拱顶空心室,设曲尺形石阶。塔基须弥座,转角刻大力士,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雕图案,檐角饰有斗拱。塔壁上浮雕莲花坐佛,全塔共有坐佛200多尊,第一层60多尊。第二层西面檐下刻有"圣寿宝塔"匾额。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修。1981年9月,全面维修,增补了缺损构件。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后山四大部洲塔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具有与欧洲古代园林不同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宦豪富兴建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占地约290公顷。

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仁寿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门两旁有两块青石分别象征着孙悟空和猪八戒伫立警卫。殿中平床上设宝座、屏风、掌扇、鼎炉、鹤灯等,屏风上有九条巨龙,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然而,在宫廷区的玉澜堂,却记载着一段皇权失落的凄凉历史,光绪皇后住在玉澜堂后的宜芸馆。宜芸馆西北的乐寿堂,则是慈禧太后的处所。据说,她起居于斯,每天饭费就要花掉白银60两。在仁寿殿北面不远处是德和园,是清代所建三大戏台最大的一个(另处有故宫的畅音阁和承德避署山庄的清音阁),每年慈禧做寿,都有吉祥戏目演出。从乐寿堂往西过邀月门,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长廊上8000多幅彩色绘画,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这座八面三层四生檐的佛香阁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内供接引佛,当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

  从佛香阁下望,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名铜亭。铜亭的铸造用铜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三座大岛,十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记录了宫廷生活的许多史实,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侧面。万寿山古称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为杭州西湖,称为“西湖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营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园最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完成于彼。其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庆贺太后60寿辰的名义,乾隆帝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瓮山改名万寿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三山五园”皆化为焦土,所有珍宝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帘听政后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造景百余处,虽然寓意繁丰,但突出地体现着皇权与神权的至高无尚,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厚蕴涵。

  这座历史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铜塔

  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显通寺大殿前。显通寺是五台山佛寺的元老,传说筑于东汉,北魏扩建,寺内现存的建筑群诸多是明代作品。两塔铸于明代(元 1368-1644年),原有五座,象征着五个台顶,人们至此朝拜,犹如登上了五台山。现只存两座完好无损。据考证,大殿西边的铜塔是明代四川重庆府的陈挺杰等人在云南捐资,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七月初九日铸成,取名“多宝如意宝塔”。东边和的铜塔是显通寺僧人胜洪等出钱,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铸成,取名“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双塔形制栅,十三层,均高8 米,须弥座塔基。塔基上铸有精致的小殿、佛像,塔身内置佛像,外镌经文,中有四大金刚托塔像。西塔下层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相传康熙帝见其特别小而感叹道:“好大的土地!”谁知话音刚落,土地连忙叩头,感谢皇上的 赐封,从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 两铜塔造型特异,是由楼阁、亭阁、覆钵三种形式组合而成。亭亭玉立,玲珑剔透,为明代铜铸艺术中的佳品。精致秀 美,巧夺天工。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故宫金发塔

崇庆皇太后金发塔

   清乾隆年间(1777年)高153厘米重107.5千克

  此塔为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崇庆皇太后,于1777年命宫中的造办处制造的,用以供奉其母生前落下的头发,是故宫现存最高最重的金塔。

  塔通身镶嵌松石、青金石、珊瑚等珠宝,塔底为束腰合仰莲花形正方须弥座,两层莲瓣纹之间是三层金刚圈。塔身圆形,上宽下窄,正面安欢门内置铜镀金无量寿佛一尊。天地盘下周坠松石珠穗,盘上有日月形状,并镌刻“大清乾隆年造”款。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大殿南侧祖师塔

  祖师塔建在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佛光寺的开山祖师墓塔。建筑型制与装饰手法,均系北魏风格,是佛光寺创建时期存留至今的唯一实证。

  寺内还存有两座唐代石经幢。

  五台山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不仅是汉、藏、满、蒙等各民族僧众聚居修学的道场,而且也是海内外广大佛教徒及旅游者共同崇仰、朝拜的圣地。五台山历经兴废,近年来,寺庙陆续修复。僧尼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每年接待来此朝山拜佛者达几十万人。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5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已700余年。

  妙应寺白塔塔体为砖石结构,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底面积810平方米;塔身为复钵体;塔刹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下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一巨大华盖,周沿悬挂着36片带有佛像和佛字的华幔,下面各系一个风铃;刹顶为铜质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

  妙应寺由寺院和塔院组成,寺院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宝殿以及西侧的配殿、厢房;塔院的红墙围成一个单独的院落,四角各建一座角亭,白塔位于院中央偏北。

  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广州光塔

  中国伊斯兰教古迹广州怀圣寺光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怀圣寺院西南隅,与寺并立,和圣友寺、凤凰寺、仙鹤寺并称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创建的四大著名清真寺。寺称“怀圣”,即怀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圣人之意。

  光塔原名呼礼塔,波斯语音读作“邦克塔”,据说因“邦”与“光”在粤语中音近,遂误称为“光塔”。一说因塔呈圆筒形,耸立珠江边,古时每晚塔顶高竖导航明灯而得名。一说塔表圆形灰饰,望之如光洁银笔,故名。寺院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相传由唐初来华的阿拉伯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主持,为当时侨居广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捐资所建。有关该寺的记载,最早见于9世纪中叶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东游记》,记述了广州“蕃访”穆斯林的生活及建有寺院1所。该塔建筑年代说法不一,南宋岳珂在《{木呈}史》中记载有此塔,南宋方信孺在《南海百咏》中“咏蕃塔”诗后记曰:“蕃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寺塔。”

  光塔塔高36.6米,用砖石砌成,建筑平面为圆形,中为实柱体,塔顶有“邦克楼”,塔内有石阶梯道可供登临,沿螺旋形梯及而上可登塔顶露天平台。在平台正中又有一段圆形小塔,塔顶原有金鸡一具,可随风旋转以测风向,明洪武和清康熙八年(1669)两次为飓风所坠,后遂改为今状的葫芦形宝顶。

  光塔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大的邦克楼之一,与新疆吐鲁番的苏公塔大小相仿佛。光塔形体独特,为我国塔林所罕见。虽屡经修建,仍具阿拉伯伊斯兰的建筑风格。

  根据现存碑刻记载,光塔寺在元至正十年(1350)、明成化三年(1467)、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及1935年皆经重修。现该寺由寺门、望月楼、水房、长廊、碑亭、客室、礼拜殿和光塔组成。礼拜殿为寺的主体建筑,置于庭院的正面,造形为中国宫殿式。为3间带周围廊、歇山重檐绿琉璃、带斗拱的砖砌水泥建筑,耸立在带雕石栏杆的大平台上,庄严肃穆。石栏杆栏板上雕刻各异,有葫芦、扇子、伞盖、花卉等图案。大殿内洁白明亮、铺有木地板,三面有拉门。殿内可容1000多人做礼拜。大殿梁下题字为“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鼎建,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三月二十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在大殿左侧碑亭内有元至正十年(1350)八月郭嘉重建怀圣寺碑,保存尚好,但石质有所风化。还有清康熙及同治时重修寺的碑记。在大殿右侧,原有清真寺经堂小学2层楼房建筑,后另辟新校址,迁离古寺。

  光塔寺对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史、建筑史、伊斯兰教史以及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拨款进行过两次较大修缮,已焕然一新,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穆斯林和伊斯兰教国家来华友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设在寺内。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南登封崇岳寺内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原名闲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

  嵩岳寺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是此类砖塔的鼻祖。为十二边形,也是全国古塔中的一个孤例。砖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构成,高约40米。

  基台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85厘米,宽160厘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南道,与基台同高。

  基台以上为塔身,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它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素壁,各边长为281厘米,四向有门。上部为全塔最好装饰,也是最重要的部位。东、西、南、北四面与腰檐以下通为券门,门额做双伏双券尖拱形,拱尖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拱尖左右的壁面上各嵌入石铭一方。十二转角处,各砌出半隐半露的倚柱,外露部分呈六角形。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砌出平台及覆盆式柱础。除壁门的四面外,其余八面倚柱之间各造佛龛一个。呈单层方塔状,略突出于塔壁之外。龛身正面上部嵌石一块。龛有券门,龛室内平面呈长方形。龛内外,有彩画痕迹。龛下部有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蹲狮,全塔共雕16个狮子,有立有卧,正侧各异,造型雄健。

  塔身之上,是15层叠涩檐,每两檐间相距很近,故称密檐。檐间砌矮壁,其上砌出拱形门与棂窗,除几个小门是真的外,绝大多数是雕饰的假门和假窗。

  密檐之上,即为塔刹,自上向下由宝珠、七重和轮、宝装莲花式覆钵等组成,高约3.5米。全塔外部,原来都敷以白灰皮。塔室内空,由四面券门可至。塔室上层以叠涩内檐分为10层,最下一层内壁仍作十二边形,二层以上,则通改为八角形。这种富于创造与变化的做法,表现出我国人民的高度建筑才能。

  嵩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多边砖塔,它屹立在太室山之阳,衬以绿树红墙,巍峨壮丽,煞是好看。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浙江天台山佛陇真觉寺塔院大殿内智者大师肉身塔

  位于县城北10公里,景区面积5.1平方公里,由智者塔院、高明寺及螺溪钓艇三处组成。

  智者塔院(塔头寺),又名真觉寺,俗称塔头寺,位于县城北金地岭(佛陇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的初修之地,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院内供奉一座石制宝塔——智者大师肉身塔,塔身高7米,雕刻典雅精致,第一层正面龛中端坐着智者大师塑像,神态逼真。每层都刻出栏、枋、柱、斗拱,全塔的构件上都有精致的浮雕。据《天台山全志》载,智者大师圆寂后葬于此。由于塔内是智者真身所在,故凡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他诸国宗教界人士都要到此拜谒。

  院内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学士梁肃撰、台州刺史徐放书的《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即唐碑)一座,碑记述智者一生事迹及天台宗七代祖师简况。塔院左侧古道上有天台宗祖师章安、荆溪、幽溪三位高僧墓,附近还有“普贤境界”、“教源”、“佛陇”等摩崖石刻。从智者塔院往东一里,有海灯法师捐资题刻的“智者大师说法处”,相传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

  智者塔院东行三里的山腰处便是高明寺,地处佛陇山间,峰峦环抱,幽溪环绕,环境幽美静谧,为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寺始建于唐,初名幽溪道场、幽溪禅院、净名寺,今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明传灯曾居此寺编成《天台山方外志》

  全寺有10余座殿宇,200余间房间,殿宇巍峨,清幽雅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殿。寺东有钟楼一座,楼中置铜钟一口,重5000斤。撞钟时山鸣谷应,声闻十里之外,故前人以“塔头风、高明钟、万年柱、国清松”为天台山寺庙四绝。寺内佛经、文物颇丰,“高明讲寺”、“大雄宝殿”匾额均系康有为手笔。寺东有幽溪亭,上刻“幽溪”两字,为智者大师手迹。亭对面有一巨石横空,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圆通洞”,掩映于丛林之中。洞附近有许多摩崖石刻,崖北峭壁上有一大“佛”字,直径达7米,为民国名僧兴慈所书。寺周尚有香谷岩、灵响岩、巾子岩等诸景。

  下高明,出幽溪,北行4里,即为螺溪钓艇胜景。这里溪涧曲折,两山夹峙,一峰在溪谷绝壑中擎天而立,高约30米,犹如石笋,又似青螺倒饮于水。古人以溪谷为舟,螺峰为篙,故名“螺溪钓艇”。

  石笋上游有碧螺潭,潭水碧绿如茵。潭左有一剑形瀑布泻于两岸之间,上有一石横嵌,俨若石梁,此即“小石梁”,梁内有葫芦潭,峭壁坠瀑。徐霞客称此景“非石梁所能齐也”。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广惠寺花塔

  广惠寺花塔是一座造型奇特,结构富于变化的唐塔,它位于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的广惠寺内。花塔是因其塔身上部雕塑出各种塔饰,望之形如花束而得称。也称“华塔”;又名“多宝塔”。花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金、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寺已不存,唯塔屹立。

  塔高40.5米。第一层的平面为八角形,在它的每个正面又另加建了六角形的亭状小塔。塔身的各个正面及亭状小塔之外都有圆形拱洞门,下面配置着奇异的斗拱。第二层为平正的八角形,上有层层斗拱檐瓦,下设平座。每面有三间,当中一间是门,两旁是假方格窗棂及长方尖形的砖砌佛龛。第三层的平座很大,而塔身却骤然缩小,四面为方形拱门。第三层塔身以上呈圆锥形;圆锥形塔身的外壁是排列参错的浮雕状壁塑,上有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图形,并施彩绘。壁塑部分以上有八角形檐顶,上为塔刹。花塔是我国古塔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它装饰华丽,整个造型犹如簪花仕女,玲珑别致。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湖北锺祥城东锺祥文峰塔

  文峰塔,又名文风塔、白乳高僧塔,座落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古城东西隅的龙山之颠,始建于唐僖宗广明初年。据载:“塔在弥勒院(龙山报恩寺前身),昔黄巢戮一僧,刀方加,白乳流出,巢异之。邦人敬礼,累土为浮图。”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重建为圆形实心砖石塔,由地宫、塔座、覆钵、相轮、宝盖和利刹六部分组成。塔式独特,通体雪白,通高21.52米。塔基呈递缩八边形;上为覆钵,似倒扣的佛家法器——盂钵;相轮二十一递缩,每层檐下设类似斗拱的砖饰;顶部为三个铜质圆形宝盖,四周悬挂铜铃;利刹一柱嵌三元,象征“三元及第”;地宫中珍藏着佛教珍物:“佛像一尊、辟支佛舍利二颗、柏达师舍利二十颗。碧峰师灵骨一枚。”该塔距今已有610年历史,一九六一年列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别具风采,象竖立的毛笔,直插云霄,颇具文采之风,而故名。龙山面临镜月湖,背倚古城,西与元佑宫毗邻,东连绵绵群山。登龙山瞰四周,奇情美景美不胜收,是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天津蓟县城东崔屏湖东案的塔山上古浮屠(华塔)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南开封市东南郊开封繁塔

  繁塔建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现塔通高36.68米,底面积501.6平方米。繁塔为六角形楼阁式仿木青砖建筑,每层檐部由斗拱承托,一层两个塔心室,彼此不通,两层两个通道,四个佛洞,三层仅西北一个通道,前后两个佛洞,各层构不同。踏道变幻莫测,从北门进塔,经东西两侧塔道攀登,去二层佛洞或上塔顶须沿外壁塔檐盘旋,非常惊险。

  繁塔全身内外遍嵌佛砖,一砖一佛,有释迦,弥勒,阿弥陀佛,还有菩萨,罗汉,乐伎等近七千块,一百多种,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超人技艺。塔内保存完好的碑刻178方,其中以宋代居多,有佛经 捐施人题词等,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四川邛崃镇西山南麓大悲院石塔

  邛崃石塔坐落在四川省邛崃县西南约50公里的镇西山南麓高兴乡石塔寺内。寺原名为大悲寺。寺内有座石塔,故塔名称邛崃大悲院石塔,塔的全称是“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寺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为唐宋古刹,曾经历代多次改建修缮,面目全非,只有正殿是明代建筑,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

  塔在寺前山门外,距山门约8米,处于寺内建筑中轴延长线上,通高17.8米,全部用红色砂岩砌筑,平面四方形,为13层密檐式。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约4米,分基台和基座两部分。基台由于平整的条石砌成正方形平台,露出地面部分约0.5米,边长约6米,分立四天王像,含有四大天王托塔之意。基座双重须弥座,高约3.5米,中间是束腰,以间柱分为三间,柱间浮雕海堂曲线形壶门三个,内有阴刻牡丹、莲荷等线条的花卉,繁简相宜,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宋代花卉图案雕刻佳品。双重须弥座上雕有纹饰和佛龛,须弥座束腰上面装饰着仰莲瓣花纹,上层须弥座直接叠在下层的须弥座的上枋上。这种佛塔基座是典型的宋塔风塔,高大的须弥座上托着第一层塔身的附阶回廊,回廊同须弥座一样宽大高耸。座上有回廊,四面用12根八方形石柱托起微翘的四角攒尖房盖。第一层塔身的龛门上,以石刻叠涩8层挑出,与须弥附阶檐柱共同支托起第一层宽大的塔身,塔檐为石砌四角反翘。这种建筑结构,国内佛塔所罕见,表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第一层塔身以上,出密檐12层,相距很近。塔檐均以石刻叠涩挑出。塔身底层较高。约4.1米,四面均有佛龛,龛内供四方佛,龛楣题匾:“释迦如来真身宝塔”,佛塔四面都一样,东、西、北三面上款题:“勅赐大悲院兴建石塔僧安静记”,南面的上款为:“大宋壬辰乾道八年秋兴建石塔僧安静记”。第二层以上塔身伸出,腰檐由整石凿成,四角反翘。每层间均辟有3个小佛龛,用以替代门窗。整个塔身外观,从第二层起到第六层每层略为增大,而从第七层到十二层逐层收小。塔身中段微凸,略呈梭形,显得格外流畅挺拔,塔刹高1米。在塔顶置覆钵两重,上置葫芦宝瓶。唐宋塔的塔刹本是十分讲究的,但大悲院石塔的塔刹与整座宝塔的建筑风格极不协调。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因“寺殿凋零,塔顶毁败”,寺僧荣昌“自己衣食之资,竭志用心修整”。这个塔刹是明代配装,其质量尚差。

  邛崃石塔在造型和雕刻艺术,以及寺塔布局上均有独到之处,对研究我国佛塔建造史与构造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铜峡黄河西岸的山坡上一百零八塔

  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南20余公里黄河西岸的峡口山东坡上,是由一百零八座覆钵塔组成的大型塔群。塔群依山势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的奇数排成12行,总计108座,形成总体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此塔群属于喇嘛式的实心砖塔,塔体外表涂有一层白灰。自第二行以下,塔身下部均有一个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顶一般为宝珠式,塔的高度,除第一层较大,高3.5米外,其余的大约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可分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形制较大,塔基呈方形,塔身为覆钵式,面东开有龛门;二至四行,为八角形鼓腹尖锥状;第五至六行,塔身呈葫芦状;七至十二行,塔身为宝瓶状。 一百零八,一向为佛家所惯用数字。佛教认为,人生烦恼有一百零八种,为清除这些烦恼,规定贯珠一百零八颗,念佛一百零八遍,晓钟一百零八声等等。在我国的古塔建筑中,如此众多的塔体组合成群,不仅在宁夏,而且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云南大理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入之一。1961年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房屋800多间,佛1万多,耗铜4万多斤,费工70多万人。现存主塔高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三塔中的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米。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的。两塔形制一样,都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此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关于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这是毫无疑义的。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天津蓟县城内西门里观音寺白塔

  位於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南隅,独乐寺南300米处,为“渔阳八景”之一。因塔前有观音寺,塔身白色,亦称“观音寺白塔”。始建於辽代(916-1125年) 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年间重修,主要结构和形制,仍保持着初建原貌和风格。塔高20.6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由须弥座、塔身、覆钵和相轮等部分组成。塔身镶有大量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花卉和神兽,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建筑相结台的一种形式,造形奇特劲秀。须弥座以六层花岗石为基,石上用砖砌小覆盆和数条覆枭混线,使之成为束腰,腰周砖雕24个壶门,门两侧为礼佛图,内镶舞乐伎砖雕,上置双重栏板,雕宝相花卉和几何图形案。塔身为重檐八角形亭式,四正面砖雕假门(南门设佛龛为明代开凿),上镶飞天一对,轻翔门上,栩栩如生,四侧面为方座圆首浮雕碑偈,碑额正中雕佛像,碑身刻偈语。塔身上又起八角形基座,周镶佛、菩萨浮雕坐像24尊。上为半球状覆钵,双层仰莲承托,肩部用减地平级法雕垂鱼花纹八组,南面开门,通上层宝塔。覆钵顶砖砌束腰形平台,束腰处置壶门,每面有二,南北两面各镶一对奔兽,南为狻猊,北为羚羊,馀六面为狮面、海石榴、宝相花等砖雕。壶门上砌十三天相轮,底托以莲花,顶饰塔刹。此塔分内外两层,内层为辽培,外塔是明代大修时,按辽塔造型而砌在内塔外的重层。古诗云:“金峰(指塔尖)平挂西天月,玉柱(指白色塔身)直擎北塞云。”

  l976年唐山大地震,塔裂圮。1983年大修时,塔内出辽清宁四年(l058年)舍利石函一盒和金、铜、玉、瓷等文物百馀件。此塔下部为密檐式,上部为喇嘛搭式,造型奇特,在我国古塔形制中甚为罕见,是辽塔中的精品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灵岩寺的西侧灵岩寺塔林

  位于长清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之一。

  灵岩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名刹之一,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9年)。现在的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以后几经废修,现存的殿宇多为宋代以后的建筑。

  灵岩寺坐落在巍峨挺拔的泰山之阴,秀丽泉城之南,翠峦叠峰和古树名花之中。这里尖塔高耸,古刹幢幢,可说文物荟萃。

  灵岩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现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结构建筑。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距今已近千年了,仍保存完好。它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梁启超曾有“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

  寺内的另一胜迹是辟支塔,它挺立于千佛殿西北。此塔始建于宋代,塔高54米,是八角九层的楼阁式砖砌建筑。造型奇特,塔身上下不一。一至三层是重檐,四至九层为单檐。古朴的门窗、富有变化的塔檐和纤巧挺拔的塔身,使人感到庄严大方中不失玲珑奇巧。

  墓塔林简称塔林,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是由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墓碑组成的。墓区里保存着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南洛阳市东10 公里的白马寺东南齐云塔

  白马寺东南有一座齐云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高500尺。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南沁阳县城内天宁寺三圣塔

  天宁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院内,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2001年6月25日,三圣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三圣塔总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边长8.6须弥座,承托着十三层密檐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门上方有青石题额一方,上书“中天一柱”四个大字,为怀庆知府张甑题。第一层塔身四面设门,门两边施隐窗,在普柏枋以上设砖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层叠涩密檐下均施菱角砖,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叠涩做出密檐,各层高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宽度也逐级收敛,使整体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刹顶为一小宝塔,相轮式刹座,上置宝珠。由于三圣塔特殊的造型,使其既雄伟壮观,又玲珑迷人。

三圣塔外观仿唐,内部结构似宋。庞大的石造基座内为双环体壁,两壁中间设回廊走道。内环中心为双层心室,塔身一至九层,各层均有心室。各心室下部砌地窖,上棚木楼板,顶部是用砖砌成不同图案的天花藻井。各心室四壁,或开设佛龛,或开设与上下相通的洞门甬道。塔内是竖井式的方形通道,通道两壁有脚窝,可供游人攀登。通道直至第九层,从九层外部攀沿而上,才可以登上十三层顶,这是取“九霄云外”之意。最令人赞叹的是从进入塔门到达塔身第九层,要通过九平、九转、九竖的“三九”通道,每个九的长度恰好相等。建塔者的匠心技艺还表现在:一至九层的各层地窖和藻井,都留有16至18公分见方的活口,明确地告诉人们,当年建塔的程序是先修成井架形木塔,作为圣塔的木骨。然后从顶部挂上垂线,作为掌握中心高度和四壁数据的标准。还有安排巧妙的气窗、风洞,使塔内各个部位的空气都清新宜人。在采光上也出现了“明三层、暗三层”神秘色彩。以巧妙的气窗风洞和较大的心室组合,使三圣塔产生了良好的聚音效果,三里之外之声在塔内清晰悦耳,所以又称为三绝塔。

  沿阶攀登请您一定留意塔内的石刻题记。在内环入口处,石刻镶门,门额有“玉泉龙宫藏”半月形刻石,左右线刻云龙和花卉图案。内环背面砌有小佛龛,龛内置三世佛。在塔身第一层正中,有铭石一方,具体记载了建塔者的姓名、简历、砖匠、木匠、泥匠以及烧砖的地点和人名,为金大定十一年六月一日刻。塔铭面对的是“隐瑞洞”,背靠的是“腾云洞”。圣塔内设佛龛多处,内置泥、石造像多尊。现存塔身第一层西龛内的北魏造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高浮雕一佛二菩萨,各有莲座。在下部的整体莲座上,正中线刻仰莲宝炉,左右为司乐人。从塔内的多处佛龛来看,应为收藏历代石刻造像所用。

  从外观看,三圣塔庞大的基座用青石砌面,给人以稳固刚毅之感。砖造塔身,通体呈土色,拔地而起,雄健于世。铁铸刹顶,又给人以坚不可摧的感觉。木骨大架含而不露,只在心室极处才可窥见。尤其是在用砖上,不论是垒砌塔身的条砖,建造气窗、风洞的拱砖,各层密檐的菱角牙子砖,安置在四角的大方砖、三角形砖、抹角砖,全是按照设计事先烧制而成。所以有“三圣塔,地接天,垒塔不用刀砍砖”的说法。三圣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沁阳古代文明的象征。

  浮图高耸入云霄,古寺庄严岁月遥,祗借丰碑留秽迹,大书年月则天朝。

  与三圣塔遥相呼应的唐《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就具体地记载了寺院的兴废创建木楼阁的详细情况,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塔是在唐木楼阁的基础上创建的,难怪后人评价该塔是“砖塔抱木塔,小阁托大塔”。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北京白云观真人塔

  白云观坐落在北京市西便门外.它是全国最著名的道教宫观,素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白云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初名天长观.金正隆六年(1161)毁于火灾,后经全世宗颁诏重建,更名为太极宫.到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命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在太极宫掌管天下道教,广收弟子,开坛演戒,使这里发展为道教在北方的中心.因邱处机号长春子,太极宫便又改称长春宫.后来传说观中有白云统绕,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名为白云观,一直沿用至今.白云观是一座建筑宏伟的宫观式古建筑群.自金代改建太极宫后,道教丛林的规模已初具,当时就有"千柱之宫,百常之观,三极之坛,巍巍乎,奕奕乎"的赞语.据记载,到元代的长春宫已是"正殿五间"."方丈卢室,舍馆厨库,焕然一新.""琳宫秘宇,似于王者."现存建筑均为明清两代所重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轴线上的殿堂依次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殿(七真殿),邱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以及后花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和恬淡守一真人塔(又称罗公增)及寮房.西路有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和祠堂院等.全观共有大小殿堂50多座,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这些宏丽的殿字和清幽的花园,在建筑结构与布局上广收了我国南北方官观,园林的特点.尤其是后花园,无论亭台楼阁,还是树木山石,都极为精巧别致,安排得恰如其分,故早有"小蓬莱"的美誉.

白云观山门坐北朝南,对面有一巨大的七层四柱牌坊,坊额上书"洞天胜境","琼林阆花"二匾.这里原为观中的道士"观星宿,望仙气"的地方.山门前两侧还各有一座华表,巍然屹立,使道观显得分外雄伟壮观.山门为砖石结构,有三个宽大的拱门.中间的门楣上方有"敕建白云观"匾额.门券上雕刻精美的仙鹤,流云和花卉等图案,还有三只生动可爱的石雕小猴隐藏其中,成为白云观的胜迹之一,旧时,北京民间有句俗话:"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每年正月十九日燕九节,就有许多人到白云观来摸石猴,祈求祛病消灾,万事如意.这虽是无稽之谈,但民间的习俗日久天长地保留下来,石猴早被人摸得黝黑光亮,形体扁平.这三只小石猴只有几寸大小,又不在一处,寻找起来颇费功夫,为游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在白云观的重重殿阁中,灵官殿是供奉王灵宫像的大殿.七真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喆(王重阳)七大弟子塑像.邱祖殿是观中的主殿,殿前矗立有长春真人石碑一座;殿内供奉明代塑的邱处机坐像,手执如意,身着道袍,神采如生.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里(今山东省栖霞县)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衣历正月十九日.19岁出家学道,从师王喆,为王喆七大弟子之一.王喆去世后,邱处机隐居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继承王喆以道为主,兼收儒,释理论的全真学说,以苦修和善交结成名,后应成吉思汗所诏"西行万里,谒大汗于中亚"即著名的长春真人雪山之行.由于他向成吉思汗宣讲"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先"的治世,养生之道,深得成吉思汗的敬重,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此后,道教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邱处机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留颂而逝.弟子们将他的遗骨安葬在长春宫下院处顺堂,即今殿内供奉邱处机的瘿钵础石之下.瘿钵传为树瘿(树瘤)所制,宋代遗物.为清代雍正皇帝献给长春真人的供品.

  邱祖殿后有一座二层楼阁,底层是四御殿,楼上是三清阁.阁内藏明刻道藏5485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贵史料.

  后花园是白云观中的"仙境",原名后圃,明清时都曾修缮扩建,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主体建筑是中院的云集山房.周围环以三山,楼馆亭台和长廊等点缀园中,使后花园清幽雅静,随四时的变换,更有不同的奇趣.这座千年的宫观里保存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历尽劫难至今保存完好的汉白玉石刻老子坐像,被称为镇观之宝.三清阁内的明版《正统道藏》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一部道家经典,观中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都要取出晾晒,这就是白云观著名的晒经会.恬淡守一真人塔(罗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艺术品,建于雍正三年(1725).塔为石质,通高约10米,形似亭阁,但又育所不同.底为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顶,星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雕刻得与木结构形制相同,还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用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作装饰.塔顶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圆珠,与一般佛塔的塔刹又不相同,千年富观,仅此一塔,可见它的珍贵.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广东潮洲开元寺内宝匣印经石塔

  天下名寺多是依山傍水,而潮州开元寺却位居闹市。这座建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38年)的寺庙,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全寺现占地30多亩,是一组宫殿式的四合院建筑群。开元寺至今已有1260的历史,仍稳守着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开元寺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是一组较完整的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山门外的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内分四进,首进为金刚殿,二进天王殿,三进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后进为藏经楼。整个开元寺古朴雅致,处处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的开元寺,经过多次的大规模重修,千年古刹又重放光彩。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南临汝县东北10 公里嵩山少室山的南麓七祖塔

  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城东北10公里的中岳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汝河之滨。寺始建于北魏,名香积寺,隋代改名千峰寺;唐代扩建为白云寺,俗称风穴寺。风穴寺中现存最早建筑是唐代建造的七祖塔,该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赐名七祖塔,为全国七大唐塔之一。风穴寺在隋末被毁,唐开元年间,贞禅师募化重修。他继达摩之后传授禅宗,被称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死后,门徒收其舍利,建造此塔,将舍利放在塔内。塔的形制为四方形,九层,密檐式砖结构,塔高27米,为九层方形砖塔。塔的各部比例均匀,造型优美,为唐代早期密檐的典型风格。塔刹由覆钵、相轮、宝盖及火焰组成,塔身和塔刹都保存完好,是唐塔中较为罕见的。该塔古朴秀丽,庄严大方,千余年间历经风雨雷电,仍傲然屹立。风穴寺寺外三处塔林分别在寺的东、西、南面,有元明清各代的和尚墓塔83座。佛塔林立,星罗棋布,是河南省仅次于少林寺的第二处较大的塔林。塔形各异,有的为四方形,有的是六角形和八角形;有的高达十几米,有的仅有一米高;有的用青砖砌成,有的用青石建造。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宁夏银川市西北45公里贺兰山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位于贺兰山拜寺口内,两塔东西距100余米相对而立。两塔均为砖塔,是宁夏境内惟一的密檐式砖塔。东塔外形为八角形,高约45米,13层。每层塔檐下都有两个砖雕兽头,怒目而视,十分威猛。西塔外形与东塔相似,高14层,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檐下每面正中砌有一浅龛,龛内塑一佛像,每座佛像姿态各异。龛的左右两侧,饰有口含串珠的兽头,神龛左右上角塔身每面的砖折处,又各雕有佛像一尊。如此众多的佛像和含珠兽头,使塔显得庄严而神秘。

  相传双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佛而建。在双塔西面的山坡平地上,有佛寺遗迹。据考证,这里是西夏贺兰山佛祖院遗址。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东南普陀山多宝塔

  多宝塔也称宝佛塔,俗名“太子塔”,位于海印池东南端,高32米,方形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用太湖石砌成。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尤以观世音圣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每层挑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底层基座平台较宽,四周栏下雕4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极具元代建筑风格。此塔系元元统三年(1335年)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遂将塔建成,并在塔旁建造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多宝塔为典型的元代建筑工艺,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属普陀山三宝之一,康有为曾在塔院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4字。清晨,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喧发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答和,故古人名之为“宝塔闻钟”。此塔列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南安阳市城内西北隅天宁寺塔(文峰塔)

  文峰塔 原名天宁寺塔,天宁寺始建于隋仁寿初年(公元601-604年间),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增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新修葺天宁寺和塔。使得天宁寺规模达到鼎盛时期,被誉为“南北丛林之冠”。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在今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校内)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 ,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又进行过三次整修。

  文峰塔 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砖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共7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壮观。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每层出檐的斗拱又不尽相同。八角檐头系有铜铎,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塔顶有相轮、塔刹。塔的下身四周正面,各有一门,其中正南面为真门,余为假门。券门首额,有砖雕二龙戏珠图像。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八根龙柱之间,有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正南面为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释迦佛说法像;西面为悉达多太子诞生图像;西北角一幅是释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东北角是佛为天人说法像;东面一幅为释迦佛涅像;东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塔的正南门前有一平台,高约2米。登平台进塔门,沿72级台阶盘旋而上塔顶。塔顶平台周围有一米多高的女儿墙环绕。平台正中矗立着一个高约10米的葫芦状小塔刹,大体和北京北海公园的小白塔相仿。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城内居庸关过街塔座

  在居庸关城内遗留着一处过街塔的塔座,原来并列其上的三座塔已被毁,它建于元代,是现在所知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实物,还有一类称宝箧印经塔在南方较多,在北京只有西山灵光寺和尚塔采取了这种形式。

  过街式塔过街塔不与佛寺建在一起,而是建在街道中间独立存在。过街式塔属于藏传佛塔的体系,台上多建覆钵式塔,数量为一、三、五座,也有金刚宝座式的过街塔。基座上的门洞也有一门、三门,门洞壁上刻有佛像或经文,使过往的行人得以顶戴礼佛。

  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元代,是喇嘛教派里常见的一种建塔方式。据说这与蒙古族原居住地开阔,民族无定居点,为了让流动中的人能看塔他们崇拜的佛塔,故在交通要道上建造过街式塔。元统一全国后,把这种塔带入中原,但数量远少于蒙古族与西北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由于过街塔通常建在人们行走很多的道路上,与后来的道路建设相冲突,很多过街式塔在道路建设中被拆除,所以保存至今的过街式塔很少。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西安市长安县韦曲西南的香积寺内香积寺善导塔

  此塔位于西安市安县韦曲西南神禾原上的香积寺内,也称香积寺塔。塔和寺均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按善导弟子怀恽的《隆阐法师碑》中所记,此塔并非善导的墓铭,而是为了纪念他所修的佛塔。相传当大塔完工时,唐高宗还赐了佛舍利千余粒,武则天也来此瞻仰。善导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僧人,著有净土宗典籍多种,阐述净土法门的教义;在8世纪时传入日本。日本高僧法然依据他的经义,创立了日本的净土宗,广泛在日本传播。至今日本净土宗的信徒,还以香积寺作为他们的祖庭。1984年5月14日,中日两国佛教净土宗的同仁,在香积寺举行了善导法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典礼,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增添了新的篇章。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四川彭县城北龙兴寺旁龙兴舍利宝塔

  龙兴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始建于东晋(337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寺院占地80多亩,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塑像100余尊,长住僧人100多人,住房150余间,四周红墙环护,寺后假山上下古木参天,古寺高僧辈出,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玉佛一尊,印度国王送舍利子《贝叶经》,日本国赠送大藏经(此珍贵文物现存市文管所内),古寺由以释迦哞尼真身舍利宝塔闻名天下。轻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因遭地震影响,“中部纵裂,形成两峰”。(1922年)旧历除夕之日午刻,南半部塔塌,阱仅蹲四分之一。历50多年来斜而不倒,被称为“天彭第一奇”。

  重建后的龙兴寺塔出地面81米之高。塔表供佛十八层,四隅塔高27米,供佛七层,全塔龛供铜铸,玉雕佛像1080尊,宝顶为铜质鎏金。主塔空心,内有展室五层,室宽8.4米,高4.5米,展出释迦哞尼佛传略及佛教书、画、图器等法物,其余内为楼梯间,可由底层直登373步至塔顶63米处观光平台,俯视天府胜景。塔基地宫和塔顶藏经室分别遵佛规如法如仪装藏经典、像图、五金、器、五谷、五药、衣具、袍等法物76箱。

图片: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河北易县西南约5里路的山上靳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