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千寻gl 东方黎:小升初,初中名校校长如是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10:36

小升初,初中名校校长如是说---小升初黄金定律之一

 

 

 

最近接触一些初、高中名校校长,感叹于他(她)们待人接物如沐春风的同时,总不忘问一个问题:
      对于贵校来说,最希望什么样的孩子前来就读?
      换句话说,在小升初面试的过程中,贵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个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几位校长中肯的言语,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各个学校在小升初面试方面是比较趋同的。所以,我综合一下,也不说是哪位校长了,(小升初的常态之一,真实的信息往往是不好具名的)

      小升初黄金定律之一:
      名校欢迎两类学生:“全优生”与“资优生”。
      一些概念,对于家长来说可能有点陌生,因为这是新概念了。
      发明“全优生”这个概念的校长,是一位相当有思想有方法的女校长,令人敬佩。
      这位校长取了一例,该校高2本来有一个赴美交流的学生名额,由于初三的一位“全优生”太出色了,结果不负重望,载誉而归。
      另外再举一例,某中学的校长在办公室里不无骄傲地向我们介绍他们的一位学生的国画,对我来说,那是相当地震撼,我原来以为是哪一位画家的作品。而柏校长说到,这是今年(2009年)全市的中考状元,在6万多考生中的NO.1,不由得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由此来看,“全优生”最是吃得开。
      就像校长所言,他们在挑拣简历的时候,首先关注是否是全优生。特别关注小学老师所下的评语。
     “资优生”本来跟“全优生”相近,但这里提出来,另有一说。
      或者说,大家在用这个词的背后的意思很明确。专指在某一门学科有突出成绩者
      所以说,小学“资优生”,更多的是指数学资 优生与英语资 优生(语文也有,凤毛麟角而已)
      话说某初中名校,校长介绍了她们的办学理念中,对“资优生”这一块可谓花了心思,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面向“zy生”而设计了一揽子专项课程。可见名校对于“zy生”一块的重视程度。
     另外,要重点提醒各位家长一句:
     “资优生”也要注意其他科目的同步发展。就小升初来说,数学资优生一定要考英语。
      因为校长提到,现在对于初中升高中的推荐都是要有总分的限制的,低于推优分数线也就无缘推优了。而且不管走哪一条渠道,所有中学生都要参加中考的。如果低于推荐线以下,单科再优秀也不行,简直是门都没有。
      所以,从小学就要注意到,一枝独秀是不行的,其他科目要达到比较优秀才行得通。

 

小升初,初中名校校长如是说---小升初黄金定律之二

在小升初黄金定律之一中,名校校长提到:
      名校欢迎两类学生:“全优生”与“zy生”。

      其实我跟各位家长的想法一样,校长的答复感觉还是不够具体。
      我会很关心具体的一些指标(这也许是各校机密,但我们也不是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校长们还是愿意有的分享的)。


小升初黄金定律之二:
     实力第一位,稳定压倒一切。


     上次与H校长谈了一席话,一个观点引起我的思考。
      H校长提到,
     不管什么杯赛,我们除了关注他所获奖项之外,我们一定会看他获得了几个奖(包括证书)。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需要解读一下,我理解为两个方面,
     一是历年连续的获奖状态,
     二是当年不同杯赛的获奖情况。


     这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一是校长对同一杯赛的连续获奖相当重视,
     二是校长对各大不同杯赛都有关注。

     牛人的标准,不一定是某个杯赛中获了一个一等奖。
     牛人是指连续问鼎某个杯赛的奖项,H校长原话,“哪怕是两个三等奖,也比只获过一个一等奖强。”强在哪里?在于稳定性。

     还给我们一些启迪在于,
     家长问:我孩子曾经获得过一等奖,现在是否还要参加比赛?
     本人建议:参加(不拿一等奖也没有关系,轻松拿下三等奖比较好,如果能再拿一等奖,呵呵,肯定不坏)

     家长问:如果我们没有拿过奖,现在还有机会吧?
     本人建议:有机会,广种薄收。有两个三等奖胜过只有一个一等奖(感觉上的,呵呵)

 

前面我们提到:

     名校欢迎两类学生:“全优生”与“zy生”。

     实力第一位,稳定压倒一切。


小升初,黄金定律之三:
   切忌盲目跟风,找准自己的定位。


    那一次,在与W校长交流时(前文提到的那位非常杰出的女校长),校长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像我们公办学校,必须要有特色才能吸引zy生的加入”。
    “我们学校,为zy生专门设置有各种‘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真是:求贤若渴。
这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在小升初的纷飞战火中走一遭?难道一如既往,随遇而安,念不到书吗?
诚然,这个问题既好回答,又不好回答。
首先,中学都会有得读。这里关键是被动收受与主动争取的区别,
其次,中学也存在有被动接受与主动争取的问题。
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

第一层定位:
我建议每一个家庭都要有所定位:我是否要择校。
第一:我们要准备择校吗?如果要择校,别无选择,必须趁早制订关于择校的计划。比如目标校(分三个层面的);比如自己的强弱项,比如学校的特色理念及现状分析。
第二:我们要看到,在上海相对来说,择校还是比较容易的。透露一点北京的择校。最明显的有“跨区”择校一说,这时涉及到户口所在地,涉及到直系亲友所在地,涉及到学籍卡所在的区。

第二层定位:
我奥数是否有接触过?
我英语是否达到3星、4星?
我在面试时是否能自如流畅地表达?
我所知道的很多同学,走上讲台发言声音颤抖,面对陌生校长,可能思路一片空白。
而这些,现在可以早作准备了。


第三层定位:
奥数到了什么层面?是超级牛人还是疲于奔命恶补奥数常识?是准备参加杯赛还是准备应付某学校的小升初笔试?
其他各科都要拿出来讨论与分析。
从而制订一份以数学为基础、英语与语文都要考虑的学习规划。


做好规划,按部就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