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皇皇者华: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1:54:37
卢展工同志在省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这是由河南的省情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决定的,符合河南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河南的城镇化率仅为3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这既有工业化发展拉动力不足的制约,也有河南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原因,更有城镇化发展发挥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
从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教训来看,单纯依靠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必然付出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代价,这不符合河南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既没有将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全国10个百分点作为发展的包袱,也没有简单被动地等待工业化的带动,而是在总结河南部分地区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社会和谐的助推器,作为务实发展的新动力,将发展、改革和稳定有机统一起来,提出了符合我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的省情实际的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路子,并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予以重点推进。
从荥阳的实践来看,全市人口62万, 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358.8亿元,财政收入1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50元,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近年来,荥阳积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初步探索了三种类型。一是开发带动型。如贾峪镇与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合作,把洞林湖区域5个村改建为5个农村新型居住区。二是自我发展型。如崔庙镇郑庄中心村是省级贫困村,通过借助上级扶贫政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异地搬迁型。坚持选最好的点、调最好的地、建最好的房,建设5个南水北调新型农村社区。据初步统计,贾峪镇五村联建、豫龙镇槐西村、崔庙镇郑庄村、广武镇唐垌村等四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实现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共约18亿元,安置农户4558户,约18000人。按省统计局2004年发布的建筑业投入产出比1︰1.3计算,18亿元投入可直接拉动经济总量23.4亿元,根据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其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每户搬进新房的平均消费又需3万~4万元,将对工业化发展产生消费拉动。从长远看,从农村搬入新型农村社区,还会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另外,8个村原占地3686亩,4个新型农村社区只需1289亩,节约土地2397亩,这又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土地、腾出了空间。
目前,我省有6000多万人生活在5万多个行政村中。未来5年,全省城镇化率将逐步达到近50%,一部分人进入城市和城镇,一部分人进入新型农村社区,必将产生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拉动,必将对工业化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在加快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也将对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一直在积极探索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我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并有机融入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中,上升到新型城镇化战略基点的高度,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与发达国家传统的城镇化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相比,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战略基点的新型城镇化,将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从被动转向主动。在发展路径上,实行由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被动模式向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主动模式转变。大范围的传统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被动拉动的产物。工业化拉动城镇化发端于英国,是以“圈地运动”开始,毁灭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换取了工业化,结果大量贫困农民向城市集聚,环境也随之急剧恶化。随着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加上资本积累已经完成,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能够反哺农村,农业逐步走上规模化经营,城乡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我国快速城镇化起步于苏南、温州等东南沿海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付出了农业和环境代价。之后,迅速做出调整,工业快速集聚,小城镇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变化。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我省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结合实际自觉探索发展新路的重大创举。
二是从冲突转向协调。在发展关系上,实行由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激烈冲突向相互协调、和谐推进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工业化、城镇化,在成熟期以前,本来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城镇化是血淋淋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工业的繁荣、城市的崛起,建立在农业凋零和农村破落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支持工业化、城镇化起步的。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一些地方城乡矛盾愈演愈烈,“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难题。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多业经营、农民多元就业,以及污染集中整治,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让农民同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三是从个体转向集体。在发展力量上,实行由个体力量集合为主向集体力量集中推进转变。发达国家传统的城镇化,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进程中建设的城市、城镇,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规划引导与个体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私有住宅建设拥有的有机结合,加上建设理念、建设传统的传承,往往表现出规划较为合理、布局较为有序、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特征。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小城镇和村庄方面的差距要比城市大得多。我国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建得比较好的往往是规划先行、政府主导、个人参与。但相当一部分表现出建设的无序性和基础设施的滞后性。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以及政府、集体、个人的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节约村庄宅基地,实行土地流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有效缓解建设资金的瓶颈,并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品位、方便群众、优化环境。同时,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凝聚力、向心力。这种模式的有效实施,既注重发挥政府、集体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面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长远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四是从牺牲转向提升。在发展成效上,实行由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向稳步提升农业和粮食产量、保护改善生态和环境转变。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走过了工业化拉动城镇化、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在资本原始积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走过了一条成本高、付出大,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呈现出工业向农村蔓延的态势,当相对宽裕的地方财政开始支持逐渐富裕的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之时,一些农业商品粮基地已被蚕食,农产品的质量已经下降,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快速发展的二三十年中集中爆发,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的特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型城镇化是在维护农业和粮食稳产高产、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而且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并能通过创造新内需带动工业化,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促进工业集聚和农业现代化,在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城镇化发展滞后状况的过程中,从发展的源头避免传统城镇化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弊端,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从发展路径、发展关系、发展力量和发展成效四个方面发生的转变,是历史性的转变,转出的是生机、活力,是新的生产力,必将为中原经济区发展转出一片新天地。
剖析荥阳的实践,我们感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动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来自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来自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强烈责任感,来自于国家、省市重大政策的大力扶持,来自于最大化的土地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自于城市对农村应有的反哺,工业对农业应有的带动。
第二,持续问题。保证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应多元推进产业转型,因地制宜搞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安置点选择、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应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本辖区城镇体系规划的总体指导下,宜合则合,宜迁则迁。要注重保持传统村落建筑风格,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注重体现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个性。
第三,机制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要充分考虑乡村多级组织,以及群众、投资商等多个主体的需求,坚持一村一策,建立高效、顺畅的运行模式。形成整体合力。
第四,组织问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充分保障群众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带领群众拆好旧村落、建好新社区。要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时代命题。要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坚持在每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中抓落实、找规律、求突破,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