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太原小景不见了:上海以文化引领社会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7:27

文化中心遍布全市 常住人口共建共享

上海以文化引领社会和谐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7日   01 版)

  本报上海11月16日电 (记者刘建林、姜泓冰)11月13日,一个寻常周日。上海的繁华南京路上,上午10点已有群众文艺团队在露天的“天天演”舞台上唱唱跳跳;下午,10来位“新上海人”在为他们举办的歌唱大赛决赛中引吭高歌,凭着好嗓子和亲友团的齐心助阵脱颖而出,展现梦想,改写人生。他们中间,有跑菜员也有设计师、总经理,还有来自缅甸、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外国友人。晚上,世界顶尖的柏林爱乐在大剧院的演出,票价昂贵,却同步在南京路上直播,上千“路人乐迷”驻足免费欣赏。这是上海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抓手、作为保障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以来出现的文化气象。

  也是在这一天,上海公布了“十二五”重大文化设施规划项目。广受关注的世博园区不少重要场馆,都将变为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打造创意文化产业链条和文化集聚区,目标瞄准了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已把文化发展提升到“立市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的战略高度,将“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确定为上海“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将让所有百姓、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共享上海文化成果看成民生的重要内容,立定脚跟要做“普惠百姓”又长效运行的公共文化,是上海文化持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秘诀。近年来,上海把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民生工程的核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努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区域和人群。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没有文化的凝聚和支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失去了智力基础和动力源泉;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利益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是社会的凝聚剂,缺乏文化支撑、精神引领的社会,就不会有和谐与安定;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是市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会有更高意义上的民生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渐近尾声。以“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办节宗旨,在艺术节举办的一个月间,“幸福欢乐送”文艺巡演、外国艺术家巡演、“长宁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江桥杯”外来建设者才艺大赛等众多活动次第展开,精彩文化活动不仅面向上海市民,也覆盖到目前生活在上海的7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中的至少100万人。上海市每个乡镇都搭起至少一处欢腾的“百姓舞台”。闵行合唱节、宝山民间艺术节、徐汇民乐节……各种文艺活动贴心地办到居民家门口的小区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广场绿地。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连续10年在“中华第一街”的南京路世纪广场坚持“天天演”,直播高质量的文艺演出。

  在上海,着力推进“文化民生”已成常态。普陀区长寿绿地每逢周五晚上都放映免费电影,多半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题的老片子和短小有趣的科普片,市民们甚至带着小板凳换乘几次公交车赶来,体会久违的“露天电影文化”。沪西电影院流动放映队党支部书记潘正义说,公益电影放映始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规模年年增长,仅他们一家今年就放映800多场。不久前发起的“情暖夕阳红”活动,由普陀区政府购买服务,让区内各敬老院的老人每月都能看上一场公益电影。

  到今年上半年,上海在国内率先宣布已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海“十一五”末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达295万平方米,全市17个区县建起200多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200多个居委会(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实现对各街镇、居委会(村)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一个“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各种文化资源配送服务。

  今年下半年始,上海所有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设施均实现免费开放。美轮美奂的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尽量敞开大门,打造低价公益演出,面向青少年观众和贫困人群发放优惠票,已成上海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坚持了30年的上海音乐厅“星期广播音乐会”以及东方市民音乐会、凭“阳光卡”三五元看一场电影等,已成为上海响当当的文化民生品牌。

  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撑体系和运行管理上,上海大力营造政府搭台,社会组织、文化企业、个人唱戏的良好政策氛围,逐渐从公共文化全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单一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转变,形成了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崭新格局,已经建立了市民参与决策和评估、项目听证、专业机构托管等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姓“公益”、普惠大众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新机制。这种“公共文化绩效评估”机制还从社区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管理部门已连续3年对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进行评估,把“群众满意”从口号变成具体实在的打分表。

  近5年间,上海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超过200万场,参与人次逾1.7亿,与“十五”期末相比分别提高了150%和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