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盟店有哪些品牌:《无??为??论》???曹永庆(副编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3:57:29

《无  为  论》   曹永庆(副编审)

(《益生文化》第120期稿件选刊,请关注、订阅本刊,本刊信息见置顶文)

无为,是道、佛、儒诸家修炼的重要法则,是修心明道、直步上乘的修炼大法,也是修炼的重要法则。说到无为,人们往往误解为无所作为,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和处世态度。这种看法是不了解无为的真义所致,是不正确的。那么,什么是无为呢?无为,即一切顺应自然,顺应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遵循规律而为。无为,是修身修心之道,也是治国治天下之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做,其目的是无不为。因而,无为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一、无为之精义.

最早提出无为的,是道家始祖老子。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他认为:道,作为宇宙的本体,自然运化不息,形成了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生生不已的生化状态。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妙用。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做学问,人的后天知识日益增多,而学道修炼则不然,人的的后天知识,要一天天减少,少之又少,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于是智慧通达而无所不能为了。老子还指出,天地无为,生养万物,且天长地久。天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二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七章》)天地生育万物,不居功,不自恃,不占为己有,不要求任何回报,只有付出与给与。正因为不居功,天地的功绩反而永恒。天地之所以既长且久,是因为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至公至慈,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因此,人应效法天地这种至公至慈生育万物的无为精神,达到无不为的道的境界。

与老子并称的另一位著名修炼家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对无为的精义作了进一步精辟阐述。庄子指出:“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天地》)古代畜养天下的,没有贪欲,天下自可富足,无为,而万物自然化育,虚静自然,百姓自然安定,无为顺应了自然,顺应了宇宙的运化规律,自然化育了万物,安定了百姓。庄子说:“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庄子·至乐》)天下是非不易判定,但无为可以真正公正地判定是非,最大的快乐可以健身,只有以无为处世修身才可以得到快乐,天无为得以清虚,地无为得以宁静,两种无为结合在一起,万物皆繁衍化生,恍恍惚惚,不知它们从哪里生出来,看不出一点人为的迹象。万物繁多,都从无为中生发。所以说,天地虽然无为,而实际上无所不能为,人们谁能达到这种无为的境界呢?庄子的这段话,使我们自然联系到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论述。庄子的“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即脱胎于老子的这两句话。

老子、庄子以后,诸多修炼典籍、修炼家,均对无为的精义作了深刻阐述,均把无为作为修炼的重要指针。

二、无为的境界

无为,是修炼达到的与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相应相合、圆融无碍的高境界,是修炼达到高层次的一种特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冲破了天地宇宙种种樊篱的束缚,获得了大解脱、大自在,在自由王国里纵横驰骋。儒家始祖孔子的一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达到无为后的这种高境界。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孔子经过毕生的修养实践,到了七十岁,就达到随心所欲、不违背规律的无为状态了。无为,亦是达到天人合一、合道通德的高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万物,高度圆融一致,达到时时无为,处处无为。正如汉代道书《淮南子》所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于德。”(《淮南子·原道训》)

无为妙用无穷。为了达到无为,古代圣人贤哲总是以内修自心为根本,偃息后天之智,展发先天之慧,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妙用.所以《淮南子》说:“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淮南子·原道训》)老子的道家学说,以清静为功用,以无为为宗旨,精辟地阐述了无为的妙用。人清静了,身体就会康泰强健,达到无为之境而悟道明道。同时,天地宇宙、万物万象,均是无为的产物。正如唐代著名道教修炼家杜光庭所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夫道德无为也,天地成焉,万化行焉,万物生焉。天地无为也,四时运焉,六气和焉,八风鼓焉。圣人虚心……览天地之变动,睹万物之自然,以是而知有为者乱,无为者理,所以至柔之性,本无为也。”(《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什么“有为者乱,无为者理”?杜光庭进一步阐释说:“夫有为则有碍,有碍则有所不为。今既无为,无为则无碍,故能无所不为也。此为契道,则应用而周普也。”(引文出处同上)有为则有障碍,有障碍则有所不能为;无为则无障碍,所以无所不能为。无为契合于道,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可应用于万事万物,妙用无穷。

我们知道,天人合一是修炼的最高境界,而无为,即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圆融状态。古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即是修炼之静定无为状态;“感而遂通”,则是天人合一、信息相通的无不为状态。

三、修炼达无为

无为,是天地自然的运化规律,又是天人合一的大法。修炼,是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开始修炼是有为法.随着层次的提高,须以无为作为重要法则,实现从有为到无为的飞跃。

(一)清心达无为:修炼,须保持一颗清净心。《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的“无形”、“无情”、“无名”,均是说明道的清净。内心清净了,即是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即与道相契相通,慧心圆明。内心清净了,就会时时做到“对境无心”,“事来则应,过去不留”。即是说,心不为外境所动,佛家的说法叫做“如如不动”。事情来了,则自如应接,妥善处置;事情过去了,则心中不留任何痕迹,决不执著、牵缠、耿耿于怀或烦恼丛生。事情过去就过去了,随它去吧,如同未发生过一样.如同一幅对联所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风吹竹林,竹林发出飒飒的声音.风过去了,竹林不留风声,又恢复了平时的寂静。大雁飞过寒潭,潭水映现出大雁矫健的身影,大雁飞去了,潭水不留大雁的身影,又恢复了平时的清净。内修清净心,就要如同疏竹、寒潭,风来雁过,发声映影;风过雁去,则声影不留,此即“事来则应,过去不留”的生动写照。内心清净了,即可展发智慧。《性命圭旨》说:“故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能知,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虚而能觉。”心静心定了,“静里乾坤大,定中真慧出”,就能慧能知,如意展发。宋代道家修炼大师张伯端在《禅宗诗偈》中:“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察心观性”、“明乎本心”,即内修自身清净之心,明乎本心,内心清净了,即可体察“至道”之“圆明之体”,达到无为的高境界.

    (二)寡欲达无为:欲,即人的欲望。佛家将其归纳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等。道家则将其归纳为好色、音声、厚味等。一个修炼者,生活在红尘世界中,不可能无欲,但要做到寡欲,即少欲或节欲。老子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德经·三十七章》)人人没有贪欲,社会就平静,天下就安定。他指出:“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四十六章》)罪过没有比多欲更大的了,而无欲则成就了道的伟大:“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三十四章》)道的根本是无欲,无欲成就了道的伟大。孟子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养心,是修炼的主要内容之一,没有比寡欲更重要的了。修炼的根本,在于修性健身,而多欲却伤性、害性。正如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所说:“喜怒乱气,嗜欲伤性……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与性相害,不可两立。”金代修炼大师王重阳说:“内清净者,心不起杂念;外清净者,诸尘不染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心不起杂念,实则是静定,为内清净。色、声、香、味、触、法诸尘不沾染、不染污,为外清净。外清净,即无欲、寡欲之意。内外清净了,修炼即可达无为之境界。做到寡欲须淡泊名利。名利是欲望的集中体现。一个修炼者,应从名利的樊篱中解脱出来,方可清净无为。

(三)守弱达无为:老子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作用,是无为的重要体现,所以,修炼须守弱。老子以水为喻,深刻地阐述了“柔弱胜坚强”的道理。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道德经·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

不争,是守弱的具体体现,因此,做到守弱须不争。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二十二章》)不只凭自己的眼睛观察,所以才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分明;不自我吹嘘,所以才有功绩;不骄傲自大,所以才能长进。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能与之相争的。《云笈七签》说:“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一个修炼者,应与时相争,而不应与人相争。世人所不争的,一般是不祥的;世人所不欲的,一般是垢辱的。一个修炼者,若能接受世人所不争的和不欲的,就达到了真正不争的境界。守弱、不争,是修炼的基本要求,是无为的重要内容。具体讲来,修炼守弱,就是要求在练功时,身心充分放松,呼吸深匀柔细长,思维入静,达到无人无我的静定状态。

(四)自然达无为:练功,须顺其自然,顺应天地宇宙的运化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顺其自然。《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是顺应天地宇宙大自然的规律。修炼顺其自然,就要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即是说,要只管练功,不要考虑练功的效果如何。一是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运化规律。练功注意选天时,择地利。就天时而言,一日中的子(夜23时—1时)午(11时—13时)卯(上午5—7时)酉(下午5—7时)四个时辰,一月中的农历初一、十五两天,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等,均为佳日良时。就地利而言,树木葱茏、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均为良好场所。在这些时间和地点修炼,较易接受宇宙天地的信息和能量,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功。要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如一日。要天天坚持,一日不辍。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牢记“平常心是道,功在日常中”的功谚,“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做到修炼生活,生活修炼化。功到自然成。只要持之以恒,功力自会不断增长。三是修炼中不可追求,不可执着。即不可有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出现特异功能、益智开慧等追求。因为执着、追求是练功的大忌,越追求,越事与愿违,越与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只要勤奋耕耘,则必有收获,实现“不求治病而自愈,不求增功而自长”的功效。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长,无心插柳柳成荫。

总之,无为,系顺应天地宇宙大自然的规律而为,是修身修心、治国治天下之大道,是修炼的重要法则,是实现无不为的唯一途径。遵循无为法则修炼,即可勤修精进,直步上乘,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