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有声小说:《伤寒论》中的伤神症治辨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42:20

《伤寒论》中的伤神症治辨折

 

本文就《伤寒论》中有关伤神的症候,症治及其在六经中的分布等诸方面进行剖析,伤神之变可以测知病之进退,预见症的险恶,衡量治法之正误,从而强调了辨折《伤寒论》中关于伤神的论述中的重要意义。
    一;伤神的症候
在《伤寒认论》中的伤神症候,广泛地出现在六经中的传变过程中,客观地反映六经传变及各个阶段正邪方双的盛衰情况,预示六经传变规律和传变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笔者认为辨折《伤寒论》中关于伤神的论述有其极重要的。
   《伤寒论》伤神的症候,主要有谵语,惊狂,怔悸,烦躁,懊农,恍惚,不眠,但欲寐,喜忘,如见鬼状等。因为病邪有寒热虚实之分,正气有盛衰之别,故伤神的症状亦表现出抑亢不一,一般情况,大凡热邪,正盛,新感,伤神的症状多呈亢奋型,如谵语,烦躁,惊悸,狂乱等,并多在三阳经出现;凡属寒邪(阳虚),正衰病久,伤神的症候则多出现抑郁态,如恍惚,喜忘,不眠,郑声,但欲寐等,这些症状因与正气虚衰,失治,误治有关,故可出现三阴经。
   二:经传化与伤神
六经有阴阳之分,病势有强弱之殊,正气有损伤程度有别,故六经传变过程中伤神症候的分布有很大区别。
  当病邪处于三阳时,由于正盛,邪实,伤神的症状出现的频率较强,又以阳明,太阳为最,当病邪处于三阴经时,由于邪却,正衰,伤神的症状出现的频率较低,少阴经稍多,厥阴经分布甚少,太阴经更是难见到,同时伤神症候的出现,与病邪损伤的脏腑密切。如心肾等有关,因此病邪损伤了关系到了神的藏养中的物质,如精,血,津,液等,而脏腑是神及其所倚的物质的主要脏器。因此当病邪损伤致这些腑脏时,就直接干扰以致破坏了神的生长布施而出现伤神的症状。
    神作为生命存在的标志,其功能是内调五脏六腑神,平亢承制,使生机活泼,外应阴阳四时之变,抗于外邪,固护形体,是以志意者,于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是受邪。《灵枢,本神》曰:神的生存布施,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神以精血为来源,主于心而舍于肾,所以精血枯荣,心肾之盛衰,直接决定着神的活动,与功能的健全与否。神表则养,躁则消亡,在六经的传变过程中,由于寒邪入里化热,邪热炽盛,扰动神明,故出现伤神症候,《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219条“二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百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白虎汤主之”本条所发的谵语,前条为热盛神昏所致,后条为汗出亡津,神失其养成藏,第128条:“太阳病六七日,其表仍在,其脉卫弱,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血在里故也,宜抵当汤”此热瘀神伤,把动阳神,神失其所养成藏,如第90条:“汗家,重发潮,必恍惚 心乱,”,是以重发汗,伤及阴津,心神失其所养,正虚神浮,第239条:“阳明病,其人喜忘,必有畜血”症见善忘,乃 为阳明热邪,耗伤津血,且宿有瘀血,两者相互的搏结所致,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当病在三阳,因为热邪炽盛,耗伤阴液已甚,传达室入少阴又遇下利六七日之久,使阴液重伤,神无所养,阴虚热亦扰神,则心中烦不得眠,《伤寒论》中伤神的出现,还因为心肾这虚衰。
伤寒经历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传入少阴病及心肾,因热煎阴液,或瘀热搏结,或津血枯竭,或失治误治,午汗走失阳气,使心肾所主藏的精血津液损伤,阳气误微,但欲寐,少阴为心肾所主,心肾主持着机体的阴阳,为神明之宅,邪入少阴,心肾虚衰,气血不足,所以出现脉卫细,但欲寐等症状,由于阳气的衰卫,神血不足,才出现似睡模糊,似睡非睡的萎糜恍惚状,第216条:“发汗多,重发汗,亡其阳诡语,脉短者,死”,汗多亡阳而且伤阴,心气散乱,神明无主,故发谵语,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下后复汗,致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外扰,故发烦躁不得眠,总之,伤神症候的出现,始终处于热邪炽盛,耗伤津液为基础,最终是心肾中的阴阳虚衰而成正比的。
    三伤寒论中的伤神神症治
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伤神的症候的治疗,是独匠心的,为后世对精神与神经的治疗开辟了辨症施治的先河。《伤寒论》伤神的症候出现,原因不同,治法各异。在治疗伤神症候时,很少用安神之剂,(包括调神,养神,安神,重坠之法)的,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比如第:38条:大青龙的方症是治疗不汗出而烦躁,症因表实兼内热,表实解内热清,则烦躁乃愈,第122条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症,治疗烦躁,症因为心阳虚损,心神浮越,温补心阳,敛其浮阳,则烦躁自驱。第61条的干姜附子汤方症中的烦躁温补其阳,阳复则神安,第61条:茯苓 四逆汤治烦躁是以恢阴阳的新一轮平衡。第129条:桃仁承气汤,109条的抵当汤,因于瘀血致狂或如狂,第115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症之惊狂,由于误用火法,亡心阳所致,第224条白虎汤的症台,为阳明热扰,第225条大承气汤治疗谵语,乃邪气弥漫,热邪上扰所致,延缓148条剌期门之谵语者,为热入血室,第319条猪苓汤水阴水热结而致心中烦不眠,第78条枝子豉汤治疗虚烦不得眠,。
    四、辨折,《伤寒论》中的伤神症治的临床意义
伤神作为一种特珠的病理症候,其惯穿《伤寒论》之中,与其他脉症病治一起,起到期测病之进退,预示症的险恶,衡量治法之正误的作用。
    测病的进退,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也”,预示着表症传里,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除中是胃气衰败的症候,也是神志消亡的危象,预示病进。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和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为欲传,烦躁,欲吐,脉急数等症预示邪气传经,为病进。
辨症之险恶,第137条“结胸病悉具,烦躁者亦死”,邪气悉结,阴与阳神不安而烦躁者,说明正不胜邪,病势趋危重。第296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此为阴寒极盛,阳有欲脱之势,表示病已处危,第300条:“少阴病,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预示着阴盛格阳,正不胜邪,症已危重,第213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势,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则死”,本属腑实症,当与承气汤,且因为误治和延误时间,致病势加剧,热极津枯,神视昏蒙,而出现危象。
    衡量治法的正误:第289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少阴病,脉沉细数,者,此病在里是不可汗法的,汗之则必耗阴液,火邪内扰,心神被劫,此为误治而成。第267条:“本太阳病,,,,自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症罢,此为坏病”,是误用了治法面成。216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病人本我汗,而医又重发其汗,致阴液外泄,阳随阴亡,心气散乱,神明无主,故出现谵语,226条:阳明病,,,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则惕怵烦躁不得眠,此乃是医者误治后耗伤阴液,把动神明之症状。
    综上所述,虽然症因不同,而其伤神则一,故临床上应当遵循:观其脉症,知儿何逆,随症治之,的原则,方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