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爱与正义多少钱:甲午战争史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13:42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一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 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清军自平壤脱围后,溃奔而北,并集安州。安州南离平壤一百八十里,北倚清川江,南则群山环绕,为平壤以北第一巨镇。此处为日军北犯必经之路,而且城垣高大,足资扼守。过安州西北行一百六十里,至定州,亦称脸要。是时,清军尚有万余人,重整军伍,后援部队续至,仍可一战。时人指出:“苟我将领简料军实,为死守
计,倭人岂得长驱渡江躏我边圉?”注1先是聂士成由牙山北撤平壤后,“出望大军漫无布置,隐切杞忧”,便向叶志超等“力陈各军宜择要分扎防敌抄袭,悉驻平壤城中非策”,竟被叶派回天津募兵。因奉廷旨;“前敌得力之员,著勿庸回津招募。”聂士成奉旨后,因平壤事急,飞驰回助战守。及赶至安州,知平壤已失,左宝贵阵亡。适叶志超等亦逃到安州。聂士成建议:“即请出令收散队,扼守安州,深沟固垒以待。”注2但是,叶志超拒不采纳。他连经两战而丧胆,安州、定州皆弃不守,继续北撤。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狂奔五百里,直抵义州。

此时,清政府先前所派增援平壤后路的铭军十营,仍滞留于鸭绿江北。清政府一面电催铭军总统刘盛休速至义州,一面于九月十八日以“义州空虚可虑,沈阳边防尤关紧要”,电谕四川提督宋庆先统带所部驰赴义州,然后“募足三十营以备攻剿”。注3十九日,又电饬刘盛休带铭军进驻义州,改令宋庆带毅军前赴九连城驻守,并饬候补道张锡銮所募猎户炮手两营随同防堵。注4同一天,刘盛休致电李鸿章:“查九连城在鸭绿江西岸,实为奉省门户,现只有两旗营,不甚得力。”又称:“九连城为义州紧要后路,必得重兵划江防守。”刘盛休的电报为李鸿章的防御计划定了基调。二十日,李鸿章便提出,“九连城防军太单,铭军即去义州,未必能当倭人数万之众,若令在鸭绿西岸布防,于大局有益。昨奉旨催宋庆赴九连城,因海路运兵不行,必须遵陆前往,尚须时日,且仅二千四百人,力量亦薄。自不若暂留铭军,扼江固守为稳。”注5他提出让刘盛休留守九连城的建议的背后,还隐藏一个目的,就是不放宋庆离开旅顺。果然,当天他即建议:“饬刘盛休驻九连城一带,与派出旗营连络,严防鸭绿江窜越之路,留宋庆仍住旅顺。”注6光绪否定了李鸿章的建议,一面降旨派宋庆帮办北洋军务,带所部各营往扎九连城,“与铭军固守沿江一带”;一面饬刘盛休“仍先驻义州,与叶志超通筹战守”。注7李鸿章折奏“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注8的防御方针,实则主张不守义州,竟得到朝廷的批准。二十一日,电谕李鸿章:“义州屏蔽奉边,仅隔一江,又为前敌各军转运之所;该处
兵亦无多,倭人惯用抄截后路之术,势亦可危。叶志超等军日内有无战事?若以大队回顾义州,背水扼扎,能否足遏寇氛?倘量度贼势过众,不能操退敌之胜算,与其株守孤城,不若全军渡回江西,于九连城一带合力严防。先立于不败之地,一俟各路征调之军到齐,再图进剿。著李鸿章统筹进止机宜,妥为调度,朝廷不为遥制。”注9

这表明光绪终于放弃了在鸭绿江南岸与日军作战的计划,而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并授以统筹进止之权。

同一天,光绪为了加强鸭绿江防线,一面命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所部三千人驰赴九连城防御,并派员赶紧开招新营,陆续进发,一面谕东北练兵大臣定安饬令张锡銮带领两营前往鸭绿江扼守,并再行添募五营赶赴前线,以协同防御。同时,还特谕定安及盛京将军裕禄,对边防事宜责无旁贷,不能置身事外:“即就现有各营速筹布置,如果兵力不敷,并著酌量添调,严密扼守,以固岩疆。”注10

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接叶志超自义州来电:“现在各军退回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件遗失尽净;整顿养息非月余不可。若勉令其扎守义州,不特势有所不能,亦且必致误事。”叶志超打电报时尚不知朝廷已有“全军渡回江西”之旨。于是,李鸿章当即电饬叶志超等“分起过江,择地驻扎,整顿休养,再图合力进展。”注11并将此事电告总理衙门。二十三日,军机处电寄李鸿章一道谕旨,对其部署表示同意:

“倭现以全力专注义州,昨经降旨令叶志超等量度贼势,渡回江西,于九连城一带严防。又迭催宋庆、依克唐阿赶赴九连城,合力防剿。本日据奏情形,义州势难停顿,即著饬叶志超等军分起过江,择要驻扎,与刘盛休、吕本元、聂士成等,及奉省所派张锡銮、耿凤鸣各营,协力同心,分扼上下游各要隘,勿令一人偷渡。如遇敌人猛扑,各营不分畛域,奋勇齐击。并著预悬赏格,遇有斩级夺械者,即分别优赏。不得稍有退缩,致于军法。义州所存粮饷、军火,著星速运回九连城。一俟我军士卒饷械全数过江,即将所有江内船只一律撤归西岸,分兵驻守,以防抢渡。是为至要!”注12

清廷希望叶志超等退回江西后,能够组成一道牢固的鸭绿江防线,以阻止日军的进攻。所以,当李鸿章以平壤之败自请严议和对叶志超等分别惩处时,朝廷对叶等犹以“众寡不敌”谅之,对李也一并宽免,只是告诫他“务当妥筹调度,饬令务军合力防剿,勿得再有疏懈,致于咎戾’。注13


九连城鸟瞰

从九月二十三日开始,鸭绿江南岸的清军陆续分批由义州过江。叶志超命盛军吕本元马队五营、步队两营及靖边步队一营,仍在宣川、铁山一带监视敌军,又命刘盛休的铭字左军三营布防于义州城东的弘壮洞至南山洞一带高地,担任掩护。是日,丰升阿部和马玉昆部过江。因盛军及芦榆、北塘各军粮械运送不及,故迟至二十五日才分批过江。至二十六日,清军已全部撤离朝鲜国境。各军过江后,都到达原先议定的防区驻守:芦榆及北塘各营,由聂土成、江自康统领,驻安东县与九连城之间的老龙头、土城子一带;毅军,由马玉昆统领,驻大沙河右岸至元宝山附近;盛军,由卫汝贵统领,驻安东县附近;奉军及盛军练军,由聂桂林、丰升阿统领,与刘盛休的铭军同驻九连城附近。此时,宋庆已被授任帮办北洋军务,叶志超知自己将被免职,且亦无抵抗的决心和信心,并不积极筹备战守,只在九连城等待宋庆的到来。

先是四川提督宋庆奉旨赴九连城后,即命分统总兵宋得胜率毅军四营,于九月二十六日、二十七两日由旅顺分批出发,经金州、貔子窝及大孤山开向凤凰城。宋庆则于二十九日率亲兵发自旅顺。三十日,即宋庆出发的第二天,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宋提督谢帮办折已缮发在途。叶提督奉恩旨后,平壤战事方殷,未遑奏谢:今既溃退,又有宋帮办前去,原奉总统之命,似应奏请撤销。”注14

十月—日,朝命除依克唐阿一军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省派往东边各营,均归宋庆节制。二日,又有谕旨撤销叶志超总统之职,“以一事权”。注15十月八日,宋庆抵凤凰城。然后,又率同宋得胜四营赴九连城,于十一日到达九连城。与此同时,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也奉速至九连城筹防之旨,于十三日率靖边军马步十三营
抵达。于是,宋庆和依克唐阿成为守卫鸭绿江防线的两位最高将领。


白发将军宋庆

宋庆(一八二O——一九O二年),字祝三,山东蓬莱县泊子宋家庄人。自幼家贫,无以为生,闻同乡宫国勋在安徽毫州任知州,便投奔为奴。宫见其颇有壮志,命统带练勇。积功至总兵,赏穿黄马褂。后授提督,加尚书衔。宋庆驻守旅顺十二年,共筑炮台九座,为巩固渤海海防,训练士卒,修建工事,竭尽心力,当时被称为“诸军之冠”。注16他奉命赴九连城督师之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临行前对部属说:“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国而已。”注17并在奏谢委任帮办北洋军务折中说:“念时事之方艰,更无辞避,自维捣昧,深惧弗胜,惟有弹竭血诚,以冀仰酬知遇。”注18此时,边防诸将皆“束手无策”,及宋庆至,“军心始定”。注19宋庆受命于国家危急之秋,明
知任务艰巨,难期必胜,而毅然不顾。他是清军高级将领中著名的抵抗派,虽已年逾古稀,仍然在战斗中“短衣帕首,践蹀冰雪中,与士卒共甘苦,人以为难”。注20率领毅军“身先士卒,前后七战,敌为之慑’。注21故日人也交口称赞:毅军“不愧为闻名的白发将军宋庆的部下,不轻露屈挠之色”。注22由于宋庆以年迈之躯奔驰沙场,不
屈不挠,勇抗强虏,故时人评之曰:“晚节淬砺,一时毅军之名几出湘、淮诸军右。即东西洋之善战者,亦服公之血诚忠勇。”注23

依克唐阿(?--一九O一年),字尧山,扎拉里氏,满洲镶黄旗人。早年以马甲入伍从征,积功累迁至副都统。“勇而有谋,性仁厚。”注24一八八一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期间,俄国陈兵边境,吉林戒严。乌里雅苏台参赞喜昌素知依克唐阿谙战术,请旨饬令就近募猎户守珲春。后被命佐吉林军事,又擢黑龙江将军。他也是清军高级将领中著名的抵抗派。日本桃起战争后,他请求带兵开赴前敌。自谓:“景近桑榆,沙场马老”,“今兹大敌当前,岂可袖手旁观,自耽安逸?”注25及至平壤败绩后,仍请亲自督率一军,“由吉林烟集冈直入朝鲜咸境道内,相机绕拊汉城之背”。注26但未被朝廷批准。他募猎户抗敌,“善避击,伤者恒少”,屡以少击众,愈挫愈奋,“故依军声誉远出诸军上”。注27

当时,宋庆和依克唐阿所面对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他们共同承担的是一项“弹竭血诚”也难以完成的任务。十月十四日,依克唐阿与宋庆相会,共筹防守鸭绿江一线之策。是日,宋庆接到谕旨,以叶志超、卫汝贵屡被参劾,均先行撤去统领,听候查办。于是,聂士成接统原牙山军;并兼统盛军,吕本元、孙显寅会统。此时,驻守鸭绿江防线的清军有以下各军:

一、铭军:由总兵刘盛休统带,先开来步队十营四千人,后又从留守大连湾炮台的八哨中调步队一哨和马队一哨,共四千二百人。

二、毅军:原守平壤步队四营及平壤后路步队一营,伤亡三百余人,患疾百余人,可战者仅二千人,由总兵马玉昆统率;后开来四营,共二千人,由分统总兵宋得胜统率;宋庆自率亲兵队四百人。合计四千四百人。

三、盛军:原守平壤步队十二营一哨、马队一哨,约五千人,因伤亡减员十分之二,尚余四千人;原驻安州右军二营一千人,马队五营一哨一千三百人。合计六千三百人,由聂士成接统,总兵吕本元、孙显寅会统。

四、奉军及靖边军:原守平壤步队五营、炮队一营及马队二营,在战斗中左营步队和左营马队几乎全军覆没,其他各营均因伤亡减员四成,余三千二百人;驻安州的靖边右营步队,为五百人,从大东沟新调来新右营步队和新后营炮队,共八百人。合计三千五百人。由总兵聂桂林统带。

五、芦榆防军:因经成欢及平壤两次战斗,伤亡甚大,所余仅合四营二千人,由总兵聂士成统率。

六、仁字虎勇:多半由营口新募,共五营二千五百人,由记名提督江自康统率。

七、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盛字练军步队三营、马队一哨,约一千五百人,吉字练军二营,为五百人。合计二千人。由副都统丰升阿统带。

八、齐字练军,步队四营约一千人,马队一营约五百人。由侍卫倭恒额统带。

九、镇边军:步队四营,其中有猎户队二营,另马队九营,合计四千人。由依克唐阿直接统率。

以上清军各军共八十一营五哨,总计三万零四百人。注28从鸭绿江两岸对峙的中日双方兵力看,是基本上相等的。以装备而论,清军亦不太差。据日方统计,当时防守鸭绿江一线的清军大炮共有九十余门。而且“米均齐备,枪炮子弹均二百数十出”。注29特别是宋庆和依克唐阿两名主帅,又都是敢战之将。按道理说,鸭绿江防之战是有打好的可能的。

但是,清军自平壤溃败后,土气大为低落。平壤败军逃回后,虽尚存一万数千人,而“伤病二千有零”注30,“疮痍未复,整顿非易”。注31各军惊恐未消,余悸犹存,避敌唯恐不及,已无抵御的勇气。故有人指出;“军心已涣,若不持之以猛峻,断难冀其协力同仇。”注32盛军人数最多,宋庆以“前者各军心离”,特到盛军驻两日,“以鼓其气”。注33但各将面是心违,效果不大。后到防的清军,情况亦不见佳。刘盛休的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不听约束。”注34至于倭恒额的齐字练军和聂桂林新调两营,皆知其“未经大敌,殊不可恃”。注35盛京将军裕禄指出:宋庆“身临前敌,自无不激励士卒,力筹战守,但其所统各部(指毅军以外的各军),或值新挫之余,众心未定;或系新招之众,战阵初经。”注36确实道出了宋庆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更为麻烦的是,诸将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骄横已惯;宋庆骤禀节度,除他亲统的毅军九营外,多不服调遣。故宋庆“虽负节制诸军名,各军实阴不受部勒。”注37指挥这样一支松散杂乱的队伍,怎么能够抵御锐气方张的敌人强劲之旅呢?

不仅如此,清军还是不肯放弃旧的一套作战方法,而制定正确的积极的防御计划。此时,号称“知兵”的台湾布政使唐景崧致电李鸿章,提出建议说:“现惟坚守凤凰城一带险要,掘地立营,凭山置炮。敌倘未攻,我惟坚伏不动,枪炮不及不发,切勿轻出交锋;能忍一二次,军心自定。备足军费,再图进取。”其实,这仍是一个消
极防御的方案。但是,李鸿章却对此十分欣赏,认为“颇有可采”,命宋庆等“酌办”。注38清军的作战方法始终跳不出原来株守待敌的窠臼,要想取得这场防御战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清军的两位主帅宋庆和依克唐阿,虽有坚决抗敌之心,却都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御敌措施,而且开始在分工问题上意见未能趋于一致。二人系第一次共事,过去没有交往,相互不够了解。在宋庆看来,依克唐阿分位较崇,谈话颇有顾虑。十月十三日,宋庆与依克唐阿在沙河镇第一次会晤。谈话间,依克唐阿告诉宋庆,他是“奉旨驻扎九连城”。宋不以为然,但未深谈下去。会见后,宋庆致电李鸿章报告此事经过:“初次觌面,筹商恐难见听。目今九连城、沙河兵集如云,而马队向不扎营,散出村庄,似太拥挤。一遇贼至,政令不一,亦颇棘手。似依将军移防北路为宜。纵兵力不逮,庆必亲督策应,义不容辞。”并恳请李代为“电奏饬遵”。四日晚,宋庆与依克唐阿第二次会晤,谈得依然不很投机。事后,宋庆又致电李鸿章说:“依将军前晚晤面,但云:‘奉旨防九连城。’其分位较崇,庆未便商请移防。”并提出:“若帮办、将军同驻于此,兵勇参杂,恐又蹈平壤之辙。其不能展布情形,务乞电奏,请饬依将军专顾北面长甸河口一带。否则,惟有庆率游兵北顾,以中、南各段请依策应,方免疏虞。”注39清廷采纳了宋庆的意见,命依克唐阿于长甸、蒲河一带“酌度地势,移军驻扎”。注40十八日,依克唐阿便亲率马队启程,步队后发,至长甸各河口一带布防。

这样,清军便分为左右两翼,其分布如下:

右翼:以苇子沟为大营,宋庆率亲兵四百人驻此;铭军,由刘盛休统带,驻九连城;芦榆防军,由聂士成统带,驻虎山至栗子园一带;毅军一部,由马玉昆统带,驻榆树沟至瑷河右岸一带;毅军一部,由宋得胜统带,驻苇子沟至瑷河右岸一带;盛军,由吕本元,孙显寅统带,驻安东县沙河镇一带。

左翼:以长甸城为大营,依克唐阿驻此;齐字练军,由倭恒额统带,分扎安平河口、鼓楼子及蒲石河口;镇边军,由依克唐阿直接统率,分扎东阳河口、苏旬河口,另有聂桂林所派奉军三哨,驻扎长甸河口。注41

清军防线绵长,兵力配置西起海岸,东至鸭绿江上游长甸城附近,散在数十里间。右翼防御以九连城至安东县为防御的重点。但左翼兵力有限,又分扎六处,愈形单薄。左右两翼相接处也是防御的薄弱环节。布防上的这些缺点,更便利了日军的进攻。

注1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24页。

注2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13、14页。

注3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06),第20卷,第6页。

注4 《军机处电寄定安裕禄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12),第20卷,第16页。

注5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17),第20卷,第16页。

注6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24页。

注7 《军机处电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21、1622),第20卷,第 20一21页。

注8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军事紧急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30),第20卷,第26页。

注9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37),第20卷,第28页。

注10 《军机处电寄定安裕禄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38),第20卷,第28页。

注11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6042),第20卷,第29页。

注12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57),第20卷,第36页。

注13 《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50),第20卷,
第32页。

注14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08),第21卷,第5页。

注15 《军机处电寄宋庆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12),第21卷,第11页。

注16 《清史稿》,列传248,《宋庆传》。

注17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24页。

注18 《四川提督宋庆奏谢委任帮办北洋军务并报即赴九连城驻扎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13),第21卷,第15页。

注19 朱孔彰:《宋忠勤公别传》,见《续碑传》,第53卷,第25页。

注20 《清史稿》,列传248.《宋庆传》。

注21 《宋忠勤公墓志铭》(原碑现存山东蓬莱县蓬莱阁上)。

注22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65页。

注23 《宋忠勤公墓志铭》。

注24 《清史稿》,列传248,《依克唐阿传》。

注25 《依克唐阿致盛宣怀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167页。 

注26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倭夷构衅请集雄师力敌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61),第20卷,第38页。

注27 《清史稿》,列传248,《依克唐阿传》。

注28 一般论著皆谓清军人数少于日军甚多,实则非是,据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
记》,宋庆所属清军人数为2.45万人。(见该书第5卷,第215页)再加上依克唐阿的镇
边军4000人,倭恒额的齐字练军1500人,合计3万人。与此处统计数字基本一致。

注29、30 《前敌紧要军情各电清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97)附件一,第22卷,第7页。

注31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15页。

注32 《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奏请严申军令以固防守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67),第21卷,第34页。

注33、34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90),第22卷,第3页。

注35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05),第24卷,第21页。

注36 《盛京将军裕禄奏报军务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74),第24卷,第9页。

注37 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见《中日战争》(1),第157页。

注38 《寄凤凰厅宋宫保沙河叶提督卫镇九连城刘统领》,《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9页。按:台湾巡抚邵友濂亦向总理衙门提出相同的建议。(见《台湾巡抚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61),第21卷,第32页)。

注39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83),第22卷,第2、3页。

注40 《军机处电依克唐阿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80),第22卷,第3页。 

注41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现倭军三路内侵已调兵严防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41),第23卷,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