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张三丰是什么关系:系辞上第四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46:27
系辞上第四章 系辞上第四章第一节
       第三章讲了学习易经观玩卦爻象辞,应该明确卦位、吉凶、悔吝、无咎卦中的大小、险易各种具体含义,并落实到人生实践中。第四章讲易经为什么神奇,为什么可以模拟天地社会人生的大道理。
       第一节: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我们先看这个准字,繁体是淮字下面一个十字。从字本身看,准字左为两点水邓冰,右为隹字,应该是隹冰,千里冰面平如镜。繁体也可以说是隹水平如镜,下面的十字表示可以作为平面的标准、引伸出水准之意。再引伸,水准象征着公平公正,引伸出同意准许、可以作为标准之意。引伸出其它同类事物可以以此为标准来看待。所以,易与天地准,就是说易经是天地的标准模型、标准照片。
       这里的天地就是时空中存在的万物和人类。易经伏羲卦八卦、六十四卦的产生和次序,是完全按照年周期中天地万物变化随着日地运动的实际状态和次序来创造的.这种创造过程我们在周易是怎样一本书最前面几节已经作了详细说明。
       因为易经是天地万物和人类存在变化状态的标准照片,标准模型,所以才能够弥纶天地之道。
       注意,弥纶就是弥补丝织物,使之与原来新的一模一样,完全相合。易经可以作为照片和模型与天地完全相合,但易经毕竟不是天地万物,所以易经与天地万物相合,只是指与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大轨道相合。
      只要我们阅读过前面的有关内容,就会明白,伏羲六十四卦凡是最下面一爻是阳爻的卦,表示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凡是下面一爻是阴爻的卦,表示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伏羲卦序的排列,宝剑与这种目地运动的状态相对应相一致。
      因为万物与人类都生活存在于具体的天地时空中,所以都会有具体的天地时空的烙印。而年周期的全过程用六十四卦来区分,每一卦就表示了年周期中六十四分之一,就表示了这六十四分之一时间范围内具体时家中特有的万物和人类的生存变化状态。出现存在变化于同一时空的物与人事,都如同坐在同一列时空列车上,我不受到此列车的状态影响。同为此时空列车上的乘客。
      明人来知德解释这一句时以乾卦初九为例,讲潜龙勿用在帝王眼中,就是自己这条龙应该潜藏了、传位了,在朝中老臣眼中,自己这条龙应该辞职、潜藏、退休了,在将军眼中,战争进行到当前这种状态,只好退守了,只好保存实力再说。在普通知识分子看来,应该静下来修养、休息,不可过度活跃。在商人眼中,这一批过时货物应该收藏、积攒下来,待时待价而沽。在女孩子占卜婚期得到这一爻,就会想到婚事应该暂缓,应该准备得更周全一些。由此他认为这就是易与天地痊的例子,就是易之所以能够与天地万物人事相合的道理。因为爻辞的高度抽象,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获得启示,获得有实际意义的联想,又一次在占卦的过程中,获得深入思考的机会。
      乾卦象是夏至前那五到六天,那一时段里出现的事物都与那一时段高温炎热的气候状态相适应。相对应。都可以说是同处于一个乾卦集合中。如果乾卦时出现了冰,那就是反常的,那就是凶象,容易很快溶化。如果年轻人适应高温的能力强,又不太胖,就吉祥,反则,不耐高温的胖老人,就会受到伤害,注意躲避伤害。卦虽同而万物和人各各有不同的吉凶悔吝状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周易活的灵魂。也才是易与天地准的根本原因和道理。
系辞上  第四章第二节

      周易模仿、模拟的是宇宙天地时空里万物之道,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具体的讲就是道路,就是航道、地下道、水道,抽象的讲,就是一切事物由生到死的过程、轨迹所体现的共同规律性。为了说明这一条,我们来看第二节。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帮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幽就是夜晚,明就是白昼,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变化?有没有有原因和道路。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古人不很明确这一条,但是通过反复观察日出日落,通过乘马快速从东向西急行,会发现落日的时辰按照原来的测量时间的装置测量延长了,古哲反复仰观俯察,深入思考,终于明白了大地在转动,背着太阳时是幽暗的夜晚,向着太阳时是白昼,太阳在起落,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更重要的是古哲从昼夜变化中明白了一条哲理、一条哲学道路,幽的尽头是明,明的尽头是幽。同理,古哲通过年周期中冷暖的变化,也实际上明确了地球绕日运动的道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一年中不同时期夜晚里看到的星空有变化。古哲也提出了冷的尽头是暖的开始,暖的尽头是冷的开始这样的哲思、哲理、哲学之道。


      原始反终,就是考察万物开始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反思万物的终点。我们看这个原字,是高原的原字,这个字本身是山崖下有泉水流出。为什么会流出呢?是山上的雨水渗入地下后流出的,然后水向低处流,一直顺着中华大地西高东低的趋势向东流入大海,又通过海上蒸发,变成水蒸气气流,随风来到西部高原变成雨水,又渗入地下,从泉眼中流出。古哲从中也找到了一条周而复始的道路,明白了泉水这个始点也是泉水运动的终点,如同一辆列车从始发站出发,最后又回到了始发站。古哲用这种原始反终的方法,观察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全过程,发现种子种下去,最后又会产生种子。也是原来从什么状态开始最后又终止于什么状态。古哲由此得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一个人的出生是获得了父母分别产生的生命繁殖细胞结合作为始点的,一个人的死,实际上就是仍然活在下一代身体的发展变化全过程中。生意味着有死,意味着死的开始,死意味着另一个生的开始。人生代代无穷期,正是这样一个生与死的往复运动。也是一个长生长死的过程。个体生命产生了最终又死灭了,然而这种生命的基因却又在下一代身体中复活、出现。因此,产生后代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保持长生的自然法则。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状。精气为物,就是说生命万物都是获得了上一代的精气即生殖细胞的结合聚集才产生的。游魂为变,就是说生命个体的生命机能衰弱、老化、受到破坏、不能保持了,产生了质的变化,死亡了。原来聚集的精气散开了,再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生命特征了。


      古人认为,如人的感觉就是魂,人的呼吸就是魄,呼吸和感觉都不存在了,不能维持了,这个人就魂飞魄散了,就死亡了。变回归自然了。所以发明了一个鬼字,认为鬼就是一个生命一个人回归自然了、死亡了。由有化无是死的过程,生的过程就是由无化有。生就是产生了生命现象,产生了呼吸和感觉,产生了成长发育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原始物获得伸展的过程,展开的过程,所以古哲发明了一个神字,表示生命的伸展,伸张、生命的神奇。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对于生死充满着迷信,然而古哲不满足于世俗的迷信,总是企图给以正确的解释。系辞作者就以唯物的观点解释了鬼神的说法。人是有记忆有感情的生命,对于先辈和英烈的事迹,总是代代相传、在传承中创新,才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史,因此,对于归去的人,变成鬼的人,总是在怀念、纪念,对于自己创造的辉煌、表现出的生命创造能力和辉煌成果,也总想告慰先祖,将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先祖的神的保佑。实际上是先祖的意志在自身获得了伸张伸展和神奇的再现、再创造再提高。这就是神。鬼是生命的过去式,神是生命的现在式。我们中国人死后都会写一个牌位,上面都有神主某某。这就是说,这个人生前是有精气神的人,曾经是神奇的生命的主人,现在变成鬼了,回归自然了。但是仍然活在后代的记忆中。所以古代祭祀礼节中,讲究祭祀自家的鬼,认为祭祀别人家的鬼是巴结别人的行为。至于圣贤英烈是全民全国共同纪念的。所以中国古代又封了许多神,立了许多庙,让人们祭祀纪念。


      总之,这一节通过探讨三个方面的重大现象,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而且是从哲学高度回答的。尽管不是科学具体详实的,却从根本上讲是正确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真实面貌和过程的。



系辞上第四章第三节

      在易与天地准的情况下,易经所讲的天地变化的规律、道理实际上就是天地的照片和模型。人们观察天地又对照易经这个模型,探讨着幽明、生死和鬼神这些普遍现象和问题。发现了隐藏在其中共同的天地之道,发现这一切变化现象的哲学道理都是相同的。那么就人事而言,与天地之道又是什么关系呢?第三节就回答了解个问题。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第一,人类社会也有道,与天地之道相似。天道自强不息,地道厚德载物,人道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根本性质。天地生养万物生生不息,人类在人口生产与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中也生生不息。幽明生死鬼神这些现象在人类社会在个体人身上也表现得也特别明显。人一生都在无知之幽与有知之明中往复运动着。人一生都在接近着死亡的终点,人一生不断地显示着生命的神奇、神采,又不断地显示出生命在向终极的归宿接近,人道与天地之道相似,所以人不应该违背天地之道,只有顺四时适寒暑,节阴阳调刚柔,和喜怒安居处,与自然社会变化的节奏道路保持一致,人生才可能健康长寿、充满劳动创造精神、充满人性的尊严和富有。如果与天地之道不相似不相合,处处违背,那这个人一生就倒霉透顶了,步步踏空,处处时时出错,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第二,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人是有智慧的,人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是从格物、也就是观察思考研究实验万物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有智慧遍及万物,才可以充分科学地利用万物,保护万物,以科学的生产方式来为人类创造幸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如人类通过养殖活动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一样,既保护了自然生命、也利用了自然生命。如果人类只是掠夺万物,那人类自身也就难以生生不息了。因为如果那样,人就违背了天地生养万物之道,人的智慧就会以科学的名义危害万物和自身,就会出现大过错。


     第三,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人生有大道,也有小道,具体的人生是丰富多采的。一个有修养的人,知天道人道的人,即使走小道、从旁边的空隙走出一条小道,那也是权宜之计,决不会作为人生的大道一直走下去,一直走下去是走不通的,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一个知道自己命运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的权利和义务,就是知道自己的幽明、生死和鬼神,就会以乐观的精神来享受生命,创造辉煌。这样的人,就不会天天在利害得失中斤斤计较,在害怕死亡中忧心如焚。


     第四,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土指坤道,指大地,指人生空间和舞台。指人生所获得的合适的位置。必须安于其中,必须守岗敬业,不断在这一位置上敦促自己增厚仁爱的品德。仁者爱人爱物,乐山乐水,对一切生命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有兴趣都有爱心,都不会任意施加破坏力。仁者即使对于犯错误、犯罪的人,在惩罚的同时,也充满爱心、同情心、挽救心。这样的人,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众人的楷模和榜样,成为人中的圣贤。人间有大爱,我们中华民族古哲很早就提出了爱这个概念。爱这个字,繁体上字中间还有一个心字。造字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感受到了他人对自己友好的心,或者说是友好的心表现在对于他人的言行中。人生的幸福和意义就体现在人与人的这种相互热爱的各种关系中。


      总之,这一节讲了人道中四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德,不能违天地易经的生生不息之道。第二是智,不能危及万物的和谐共处,产生大过错。第三是行,应该乐天知命,顺其自然而不忧。第四是仁,在人生位置上,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仁人之心,要充满爱心。一个人作到这四条了,就会不违不过不忧,就会充满爱心,充满人生成功和幸福。


系辞上第四章第四节

      前人讲第三节总说是指圣人与天地相似,其实应该是讲人道与天地之道相似,不过前人希望圣贤英雄君子能够更好地体现人道,作到不违不过不忧能爱。如何更好地体现人道,这就要看第四节了。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我们中国人早在夏商时代就能够铸造精美的大铜鼎,而铸造是需要模型的,人们从这一科学生产的过程中体会到,当时国家颁布实行的易经历书,其中的内容就如同天地变化之道的模型,什么卦时花开,什么卦时燕子从南方飞回,什么时候麦子成熟,什么时候白天最短,什么时候白昼最长,什么时候出现霜冻,都与天地气侯万物的变化几乎完全一致。这是古代称圣人也就是现在称为古代科学家的伟大创造。特别是易经中讲的宇宙万物变化的哲学道理,更是一种范即铸造的模型和围即界限,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不能越过的。


     古哲发现,天地是变化的,但是是有规律性有次序的变化的。就如同有一个模型范、有一个围墙一样的界限,规定着这种变化一样。古哲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这种范围,并将所获得的成果与伏羲六十四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古代的天文气象学说,指导着古代的生产生活。使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少产生、甚至于不产生大过错。既然天地中有这样一种范围,既然易经力求表示这种范围,那么人生也就必须参考易经、在这种范围内体现万物之灵的人的存在和发展。


     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这个曲字应该是通过复杂弯曲的科学道路和方法,促成自然生命世界里万物共生共荣。如果人类不用这种曲成的方法,就可能对于生态环境平衡产生破坏,从而导致自身也陷入深重的灾难中。任何生命都有它产生、变化、老化、死亡的原因,也有它与其它万物共生共荣的原因,包括细菌和病菌在内,如果人不能发现它们存在的复杂弯曲的道路和方式,就可能受到损害而不自知难避免。所以这里体现出古哲爱物不遗的博大胸怀和智慧眼光。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人有条件更深入地了解万物变化复杂而又弯曲的道路了。然而现代人也可能因为缺少这种哲学观念而轻视遗漏某些事物的变化方式和道路,从而由于无知而害物害人。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之道是一种变化的模型,也可以将一日分成六十四个时段,用六十四卦来表示。也可以由此建立周易模型。也可以在这种模型中详细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例如观察记录一个葡萄芽在这六十四个时段里的变化过程,将之全部记载下来,从中发现规律性。只有通过这种科学观察实验,人才可以深刻认识昼夜之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也才会深入认识昼夜之道。人生不可以昼夜颠倒,违背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身体内部随昼夜变化的道路。这样一定有损于健康。这个知字是智慧之意。


     范围,曲成,通乎,既是客观规律,也是人生力求深入认识和运用的科学知识和哲学道理。也是古哲企图通过易经来记载、总结概括这种科学知识和哲学道理时创造的三个重要命题。由范围达到不过,曲成达到不遗,通乎达到有智慧,并将其记载在易卦中,这样的头脑可算是神乎其神、无所不知了,这样的易经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容纳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学问了。正是建立在这样一条思路上,在这一节才有了最后一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神无方,方是固定的处所,神奇的变化是没有固定的处所、方位,永远处于时间的变化过程中。任何生命的精神、任何人的精神都必须体现在这种变化过程中。


    易无体,体是精神、变易赖以存在的形式,而任何变易都没有固定的体形。就同一个人而言,有胎儿之形体、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不同的形体,至於那一个形体是他的形体呢?都是但又都有所不同。从更抽象的意义讲,变易的规律适用于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它的形体,但又都可以说任何具体的形体都不是变易的规律。


    神无方,易无体,就卦而言,任何一卦都可以表示某些类型的事物的神也就是性质,但任何一卦形又都是充满变化的,可以变成其它任何一卦的形式,表示相应的事物变化的神采即性质。我们观卦以卦比事论事,正是借助这种变化的卦体来探究事物变化的过程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