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品相师 赚了: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 强省跨越而奋斗 - 党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5:41:12
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8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近两年来文化强省建设的经验,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而奋斗。省委常委会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听取了汇报、进行了研究,对开好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郭庚茂同志将对下一步文化强省建设工作进行部署。这里,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意义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强省建设总体态势良好、成效显著。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全省已有157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组建了河南日报报业经营集团等五大文化企业集团,普遍推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非特殊性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国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创新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我省召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中国文字博物馆等12个文化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河南艺术中心的建成启用结束了我省没有国际一流大型专业剧院和专业音乐厅的历史。文化精品璀璨夺目,《常香玉》、《程婴救孤》、《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精品力作或获大奖、或经久上演,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省文化产业连续三年保持17%以上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文化影响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中原文化港澳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带动力。但也要看到,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产业总量仍然偏小,文化投入严重不足,与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全省上下要以“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一)建设文化强省顺应文化发展的新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当今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相互融合,文化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总书记从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高度分析了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占据了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前提是制高点,落脚点是主动权,总书记讲得非常深刻、非常精辟。哈佛大学历史学、经济学教授戴维·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也提出,国家贫富取决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加以重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着力培育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二是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促进了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推动了文化传播手段、方式和体系的改变,为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技术基础。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完美结合,与“鸟巢”、“水立方”一起,很好地向世界传达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实力。我们必须牢牢树立高新技术与文化“联姻”的理念,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三是文化与市场密不可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越来越离不开市场,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有几个明显转变。首先是对文化功能认识的转变。过去我们只强调文化宣传教育的功能,而不强调文化的消费娱乐功能、产业功能。其次是过去只强调文化要有战斗力,十六大以后我们才提文化生产力。其三是过去所有文化单位都属事业单位,包括书店、影院也不完全是企业化,现在我们把文化分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当大一部分已进入市场。市场是非常重要、非常活跃、非常基本的元素,文化发展离不开市场,饮食有饮食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商业有商业文化,更不用说以文化形态流通的产品了。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思路、办法、手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建设文化强省符合河南发展阶段的新要求。 当前,我省已经成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转变,踏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如何加快文化强省进程,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认真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是实现科学发展提出新要求。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推动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如果“两大跨越”一个跨大步、一个迈小步,“一手硬、一手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同时,文化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以人的智力、体力、创意、创新等非物质性投入为主,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文化产业项目多上一些,把“两高一资”项目多压一些,就能既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减轻节能减排压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建设和谐中原提出新要求。文化具有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理解、加强沟通的独特功能,是社会稳定的“调控器”、凝聚力量的“粘合剂”、促进和谐的“润滑油”。要从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和谐中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9800万河南人民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使和谐中原建设更有人文内涵。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新要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任务。提高文化软实力,就是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文化亲和力和影响力。没有软实力的匹配,硬实力也硬不到哪去;没有文化的跟进,经济发展也走不了多远。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不但经济发展快了,对外形象也好了,软实力也日益彰显。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确保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不落伍、不掉队,就必须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建设文化强省体现加快中原崛起的新思路。  文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只有坚持“两大跨越”一起抓,“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我们提出中原崛起的几个具体目标就是“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文化繁荣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因此,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对加快中原崛起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是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把握文化历史方位,了解文化本质力量,洞察世界文化潮流,正确判断文化问题,对文化使命有清醒认识和自觉担当,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文化强省,体现了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传承中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新觉悟。二是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十七大作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决策,使文化建设在国家“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我省作出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战略部署,规划了我省发展的完整布局,突出了河南特色,为河南的全面进步打开了广阔空间。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部署时,绝大部分同志是很理解、很支持的,认为“两大跨越”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但也有一些同志不太理解,认为搞经济跨越就行了,没有必要搞什么文化跨越。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要全面发展,这说明省委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通过加强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做工作,大家的思想逐步统一了。现在大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到“两大跨越”一起跨,两手都要硬起来。三是构筑了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同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实现中原崛起的两条高速公路。“两大跨越”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和谐完整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促进,是缺一不可的互动。我们要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使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经济成为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活力,推进新跨越、加快新崛起。

二、加快发展,奋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

目前,我省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全面推开、文化产业由小到大加速发展、文化实力由弱到强逐步提升的关键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新一轮的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认识上提升高度,在改革上增加深度,在发展上加快进度,在投入上增强力度,在运作上提高市场化程度。这五点是我在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结束时谈到文化建设时提的思路,今天作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一)认识上要提升高度。思想上不重视,发展就没位置。建设文化强省,任务重,难度大,挑战多,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提高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自觉性、坚定性。对这个问题,不仅是领导干部,而且整个文化系统、所有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重新认识的必要,要切实从陈旧的、固有的、僵化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以新的姿态、新的境界来推动文化发展。一是要从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跨越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既有经济赶超的任务,也有文化基础设施补课的任务,更有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任务;既有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潜力,又有发挥科技威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前景;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文化的大趋势下,我们既有标兵渐远的紧迫感,又有追兵渐近的危机感。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既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又符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文化跨越新路。二是要从树立长远眼光、打造战略支撑产业的高度来认识。新跨越需要有新的产业、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文化产业具有成长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特点,从长远看必将成为支撑河南发展的战略产业。因此,不重视文化发展的行为是短视行为,抓经济心气很足、抓文化底气没有的领导干部,不是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不是有科学发展意识的领导者,也不是有现代意识的领导者。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提升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力、对社会的推动力、对外部的影响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要从提高执政能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既担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职责,又担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不能完全用管理事业的手段、办法来管理,也不能单纯用经营文化产业的意识、手段来经营;更不能全部用经营工业企业的理念和法则来对待,这是因为,相当大一部分是文化产业,是直接进入市场的,必须用与管理事业不同的理念、方法来管理;同时文化还有文化事业,主要承担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要通过国家提供保障、社会各方面支持来满足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需求;同时文化企业和工业企业都要面向市场,但一个生产精神产品,一个生产物质产品,生产的规律、目的、产生的效果都不一样,必须区别对待。可见文化是很复杂的,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懂文化不行、不抓文化不行,抓不出成效也不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能力、增强本领,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今天在座的书记、市长,我们既要研究经济规律,又要研究文化规律,研究才能认知、才能谋划、才能有办法,才能形成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发展。大家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要懂得文化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确立发展文化是硬道理、硬功夫也是硬任务、硬指标的思想观念,真正把文化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着力点、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改善民生的新亮点、提高软实力的切入点、实现中原崛起的新支点,以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高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改革上要增加深度。现在改革已经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要害问题是事业性质、财政供养,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没有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在体制上开刀。在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上,我说五句话:第一句话,态度积极的人会把困难当成机遇;而态度消极的人,会把机遇当成困难。比如现在事业单位改革迈不开步子,因为人由国家养着,自己还可以走穴,今天画一下,明天唱一下,改革把他们的“铁饭碗”砸了,肯定不愿意了,遇到阻力,改革就推不动了。第二句话,天下再长的路,一步一步走,总能走到尽头;再短的路,如果不走,不迈开双腿,也永远走不到尽头。万里长征,我们迈出去了,尽管困难很多,我们终于到达了陕北。如果一步不迈,就是十米的路,还是在原地踏步。只要往前走,就是进步。第三句话,不要害怕困难,改错了,我们重新开始就是了。但是不改一点出路也没有,一点活力也没有。第四句话,既要搞“旧城改造”,更要搞“新区开发”。“新区开发”难度小、成本低、见效快,“旧城改造”难度大、成本高、见效慢。我们的书记、市长都有这个经验,文化体制改革也要引用这个理念,把“新区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用新的体制机制培育新的文化产业、文化形态。比如说文艺院团有上千人,我们把它叫做“旧城改造”,如果“旧城改造”遇到困难,不如另外找个地方搞“新区开发”,这样面貌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我省三个豫剧团改革推不动,我看可以新成立一个剧团,名字就叫“常香玉剧社”。按新机制运作,定个任务,政策再支持一些,这样就比改造一个老的强得多。第五句话,正确对待改革成本问题,处理好“长痛”与“短痛”的关系,学会算账。大家要算清楚,如果解决“短痛”付不起“手术费”,那么对付“长痛”将会付更多的费用,损害更多的利益。我们要抓住长期制约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坚定地改、有力地改、彻底地改,推动改革在点上突破,在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

一是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改出竞争力。近年来,我省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整体改革滞后,改革的动力不足。只愿意改机制、不愿意换体制,只愿意在机制上“小打小闹”,不愿意在体制上“动大手术”。有的单位牌子挂了,但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文化体制改革难以推进,思想不解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利益关系调整问题。加快推进改革,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商丘演艺集团等先进典型,让大家从身边活生生的事例中看到改革给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看到改革让职工确实得到了实惠,增强大家改革的信心,激发大家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改革配套政策,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妥善解决改制单位的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解决好职工的利益关切。文艺院团的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难点,由于多种原因,文艺院团多数基础薄弱、包袱较重、积累较少,需要在政策、资金上多给予扶持,减轻包袱,解除后顾之忧;要坚持区别对待,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妥善加以解决。这里我再重申一下,“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中央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个原则。年轻人有活力、有动力,愿意走向市场,对他们要支持扶持;一部分年龄大的人不愿走向市场,我们可以考虑把50岁以上的保留原来的身份,保障他们的基本收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是中央原则性规定,具体到每个单位还需要大家去摸索,办法行不行还要用成果去衡量。但转企改制要真转真改,不能只抓枝节、不抓要害;只抓机制、不抓体制。要把转企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防止搞“翻牌公司”,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是文化事业单位要改出新活力。现在我们的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着定位不清、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不仅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有改革的任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同样有改革的任务,一定要通过改革想办法增强活力、提高效率、增强服务力。要抓住转换内部机制这个关键环节,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要积极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党刊发行的新途径,增强党报党刊的影响力。电台、电视台要重点抓好制播分离改革,将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作部分分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在办好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制作出更多如《快乐星球》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影视作品,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专业化水平。《武林风》、《梨园春》这一类娱乐栏目,也应探索市场化经营的路子。

三是政府职能要改出执行力。转变政府职能,关键就是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解决好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譬如美国的“无缝隙政府”的理念、英国的“一臂之距”原则,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宏观管理上来。制定规划就是要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科学制定文化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并按照规划抓落实、抓进度、促发展。完善政策就是要坚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用政策保障,及时制定和完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这里特别强调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政策应该更优惠。强化服务就是要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以 “两转两提”为重点,大力推进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的全面创新,着力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为文化发展解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处在起步阶段,门槛要低一些,热情要高一些,政策要优惠一些,要多予少取,让利给企业,把企业养大、养壮、养强了它才能做贡献。中央在沿海发达地区搞特区,就是实行了优惠政策。像深圳现在壮大了,对国家贡献就大了,这就是中央的英明、开明,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远见、胸襟和智慧。宏观管理就是要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到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的转变。政府管文化主要是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安排公共文化投入,推进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施,别的管得越少越好。要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是综合试点地区要改出带动力。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尤其对改革试点地区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不是全国改革试点省份,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商丘五个试点地区要发扬“冒”的精神、“闯”的劲头,加大改革的力度,先行一步,迈出大步,在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成效、创造新经验,增强对全省改革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带动全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入开展。不是改革试点的地区,也要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地谋划改革发展,积极推进改革。

(三)发展上要加快进度。加快进度,就是要加快文化发展的速度,尽快见到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突出亮点,夯实基点,抓住重点,实现文化建设大跨越。

一是要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亮点。要突出这个亮点,就要在抓重大项目、抓骨干企业、抓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这几年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走的都是这种路子,并呈现出速度加快、质态优化、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抓重大项目,就要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在巩固已有重点项目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新的重点项目,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抓骨干文化企业,就要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选择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骨干文化企业和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他们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航母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区块。抓骨干文化企业也可以探索兼并重组的路子。比如上海就把几个剧团分别与报业集团、广电集团重组,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也要促进兼并重组,一些剧团也可以与企业重组。抓结构调整,就要放宽市场准入,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现在我省出版集团已完成整体改制,只留了一个人民出版社。省人民社与国家人民社面临的情况不同,我们要很好地研究,进行重组。目前其他省的人民出版社有的也已经企业化了。要抓好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升级。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把典型经验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要总结推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风中少林》的经营理念、运行模式,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要总结推广少林文化“走出去”的做法和经验,拓宽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路径。现在少林文化已传播到全世界,我们也没有每年开一个会来布置、研究推广少林文化,而是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动的。要总结推广奥斯卡电影院线的创业经验,让文化产业迈出跨地区发展的路子。要总结推广商丘演艺集团的改革经验,让更多演出院团“脱胎换骨”,走向新生。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工作联系点,把一批不同发展类型的重点单位直接抓在手上,密切跟踪、加强指导,不断推出文化产业发展亮点。

二是要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事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思路和重点,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重点公共文化工程,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文化设施建起来之后,一定要投入使用、发挥作用,不能作为一个“摆设”放在那儿。要积极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开放,不但要实现“零门槛”,还要丰富内容,提升档次,变“免费午餐”为“文化盛宴”。在艺术精品生产上我们省不能一枝独秀,要百花齐放。不仅要推出像《风中少林》、《程婴救孤》这样的舞台剧,还要推出像《闯关东》、《刘老根》、《乔家大院》那样的影视剧,我看河南可以下功夫创作、编写、摄制一部反映客家人历史的大型影视剧,片名就叫《客家人》,反映客家人的影视剧还没有拍过,客家人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影响很大,拍摄这样的影视剧估计会叫响。同时,也要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歌曲、舞蹈等文艺品种。要实行文化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建设,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要推进文化建设大跨越。当前,目标不具体、措施不得力、进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许多省辖市都有文化兴市、文化强市发展规划,但不少规划或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工作中,或规划不具有操作性、无法落实到工作中。省、市、县都要有文化发展规划,没有的要抓紧制定,两个跨越要有两个规划,不能只有一个规划,有的要抓好实施,以产业发展的速度、事业繁荣的程度、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既要有远期规划,也要有当前工作部署,要对近期工作怎么抓,每年文化产业发展达到什么目标,占生产总值多大比重,公共文化设施要建几个,文化精品出几个,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措施来落实,做出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案可查。领导文化的方式、方法也要转变。过去我们讲文化没有具体的东西,现在要实化、量化、目标化。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确保文化发展成为有具体任务、有量化指标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加快进度向前推进。

(四)投入上要加大力度。文化建设需要大量投入,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我省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大幅增加,但由于基数小,缺口依然很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双重资本饥渴。2007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5.04元,而我省仅为5.89元,连续多年在全国垫底,这个问题既不能回避、更不能忽视。一方面要正视存在的问题,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做到尽力而为;另一方面要认清省情,实事求是地逐步解决,做到量力而行,但我们决不能因为省情特殊根本不去考虑、不去解决。

一是政府责任要强化。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文化投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文化投入上政府具有双重责任,既有投入文化事业的主导责任,也有引导文化产业投资的推动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理由,把文化事业全部推向市场。肩负政治责任的文化事业不准推向市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不能推向市场,高雅艺术和代表国家水平的民族艺术也不宜完全推向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政府也负有重要职责。因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财政给予必要的引导资金也是需要的。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文化“韩流”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仅从投资来看,21世纪初,韩国文化预算就进入“1兆亿韩元时代”。2003年韩国文化事业预算已经达到了11.61亿美元,文化产业预算1.85亿美元。因此,我们省在文化建设上要坚决防止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借口给文化事业“断奶”的做法。

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投入问题,需要加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打破资金投入的制约瓶颈。应该研究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各方面的资金,组建国家控股的省级文化建设投资公司,专事文化建设的投融资工作,并让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人来管理。我省现在已经有一个“建投”,主要投资工业项目,我有一个设想,参照其他省市的做法,组建一个文化建设投资公司,来支持文化跨越。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的各项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良好格局。美国的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也不是政府全包,而是采取“三三制”,政府投入占三分之一,社会各种基金会投入占三分之一,企业捐助占三分之一。要鼓励、支持各种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投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浙江有16个文化类基金会,而我省只有1个政府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如果河南在社会捐助政策上进一步完善,将会极大地激发社会各界投资文化的热情。要放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领域,都要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江苏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一半以上,达到285亿元。要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报业集团都要争取上市,《北京青年报》已经上市,我们的《大河报》为什么不可以呢?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形成以文招商、以商促文的良好局面。也可以考虑举办中原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形成一个专门从事文化招商引资的平台。现在国家有一个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还不够。我们现在有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很大,但是引进的多是工业项目。国际上一些大的文化集团有投资意向,我们可以在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同时,举办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

三是投入重点基层化。基层特别是农村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事业投入应加大倾斜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下大力气保障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方面我们要采取市场化的措施,努力争取像河南移动、河南联通这样的大企业来参与建设。要支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一些省市如浙江、江西、安徽等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四是投入效果最大化。目前在文化投入问题上,不仅存在着投入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着投入结构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省外的有益经验,改进投入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使用到最关键的环节,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好的效益。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估体系,采取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采取政府招标、集中购买等方式,鼓励文化单位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或廉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各地也可借鉴外省市成立基金等方式,做到“谁投资谁受益”。

(五)运作上要提高市场化程度。当前,影响我省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最要害问题就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我们的文化强省建设只有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企业以及各种市场要素的作用,只有这样,文化强省建设才能形成内在持久的动力源,才能实现强力发展、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面向市场。把文化发展放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来考虑、来运作,为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要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面向市场,切实提高文化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在市场这个游泳池里“练身板”,在市场这潭活水里“养大鱼”,在市场这个海洋里“行大船”。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强市场运作,向市场要生存条件、要发展空间。我省的《销售与市场》杂志,就是因为“定位准、走市场、机制新”,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营销类第一品牌期刊,完成了从蛹到蝶的蜕变。要引进和采用市场营销手段,通过市场运作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更好地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面向市场,必须解决文化产品适销对路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群体对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生产不同的文化产品,要把“我演什么,你看什么”转为“你想看什么,我来演什么”。不转变发展不了,关起门来想是不行的,这样怎么能形成市场呢?市场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你销售的产品要有人来买。我省的文化历史资源都是极富价值的“金矿”,我们不能捧着“金碗”讨饭吃,“黄金”卖成“砖头”价。我们再也不能守着“文化底蕴”沾沾自喜,再深的“底蕴”、再厚的“底蕴”,藏在那里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有把它们挖出来,见世面、进市场,才能有真正的价值。要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还要扩大商业性文化演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加强与国际上大的演艺娱乐公司、文化投资公司乃至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借助外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二要形成内生机制。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与一般产业和企业不太一样,有特殊规律,如果我们把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殊要求作为一般规律、普遍规律,文化产业根本无法发展,文化事业也会缺失强大动力。通过市场抓商机,利用市场找出路,是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形成文化发展内生机制的关键。市场要靠消费来拉动,必须高度重视文化消费的作用。目前,我省文化消费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仍很严重,文化消费水平还不够高,如我省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夜生活不够丰富,与周边城市长沙、西安有不少差距。郑州现在是到了晚上十点后虽然灯火辉煌,但人影稀少,这与现代化大都市满足人们夜生活的需求是不相符的。这既有因收入偏低而消费不起的因素,也有因供销不对路消费不了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抓文化消费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着力点。一方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需求激发出来,变为现实的文化消费支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大力发展中介组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倡导文化消费新观念,培养文化消费新习惯,催生一批文化消费主体,促进文化消费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根本动力。要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文化创造、文化创新、文化创业的理念,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文化活力和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形成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王公庄的农民画虎,一年能“画”出1600多万元,宝丰的民间演艺业每年带来的直接演出收入和相关产业收入达到4个亿,都是生动的例证。

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在运作上提高市场化程度,就是要把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两手抓”、“双手推”。现代经济的运作,如果没有市场或政府,就会孤掌难鸣;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会形成倍增的合力。“全国曲艺之乡”宝丰县,正是由于政府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促进了民间演艺业的发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宝丰文化现象”。因此,在文化发展上,一定要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政府做好的坚决做好,需要市场调节的要坚决放开,既为企业提供必要的“阳光”、“雨露”和“空气”,又让企业可以放开手脚,充分释放巨大潜能。

三、真抓实干,迅速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用创新的思维应对挑战,用改革的举措化解矛盾,用开放的力度增加动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河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要有勇于跨越的胆略。近年来,我省文化强省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也要看到,这只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首宏大交响乐的序曲,更雄浑壮丽的乐章还在后面。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思想再解放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做到有远见、有谋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跨越发展的信心,充分认识到中央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省外境外投资者对开发我省文化资源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特别是我省文化加速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力量不断聚集,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实现文化建设的大跨越。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跨越发展的锐气,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审视和谋划文化发展,有大气魄、大目标、大手笔,善于学习借鉴,勇于开拓创新,真正做到在文化发展上敢想大事、善谋大事、干成大事。要进一步激发文化跨越发展的潜能,既要充分挖掘艺术创作的潜能,又要充分挖掘体制改革、市场运作的潜能,既要在借助外部力量中激发内部力量,又要在嫁接外部资源中激活内部资源,使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

(二)要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文化强省建设是一个更需要创新、创意、创造的领域,如果这也不敢搞,那也不敢动,就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也无法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要跳出原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文化创意能够让我们现有的文化资源极大增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创意园区,使之成为创意企业、创意集群、创意人才的集聚区。文化建设需要创造,创造促进文化发展。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文化创造、文化创业的理念,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创造实践中,在实践中大显身手,在实践中创造业绩。当前,全省正在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中,文化建设不能落伍。怎样才能不落伍呢?就是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我看可以拿出3~5个县或者有特色的乡镇,如平顶山的宝丰、鹤壁的浚县、周口的淮阳、信阳的新县,像国家搞经济特区一样搞几个“文化发展试验区”,争取杀出一条血路来,闯出一条新路来,创造一个模式来。另外,国家已在深圳、西安、沈阳分别命名三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我省的开封、登封,完全有条件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集聚,提升河南在全国文化发展格局中的位置。

(三)要培养选拔一批懂文化、会经营的优秀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文化强省,人才是关键。当前,河南文化产业特别缺乏领军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新兴行业的专业人才。普遍问题是搞文化的不会经营,会经营的不懂文化,这是影响河南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要着力引进一批紧缺人才和战略人才,着力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着力造就一批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建设文化强省的“人才方阵”。我省二月河写了那么多大作,那么好的本子,我们没有拍成电视剧,错失良机,很是可惜。关于人才问题,一是要选拔。探索建立用好用活现有人才的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激励机制,真正把那些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才选拔到文化发展的关键岗位上来,发挥才智,担当重任。二是要引进。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新观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引进的力度;要坚持引人和引智相结合,重点在引进智力和智力成果上下功夫。《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风中少林》、《云水洛神》等项目的成功就是引进高端人才的结果。没有谭盾,哪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呢?很多人都是奔着谭盾名声来的,是由名人效应、崇尚明星的理念带来的。三是要培训。围绕造就一大批复合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创新人才,筛选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赴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进行研修,到国内外高等学府学习深造,使之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骨干力量。特别要注重对领导干部和文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使之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责任、有文化使命的新型领导干部。今年下半年,宣传部要商同组织部,切实解决文化强省建设的人才问题,要拿出具体意见来。

(四)要真抓实干求实效。工作靠抓,事业靠干。千难万难,真抓实干就不难。真抓实干,就要提高执行力。现在有些工作之所以落实得不快、不坚决,虎头蛇尾,就是因为执行力不强。各级干部要带头执行,率先执行,创造性地执行,少一些坐而论道,多一些埋头苦干;少一些空话、套话,多一些深化、细化、具体化。真抓实干,就要转变作风。在文化建设上要多一些激情,少一些惰性;多一些实干,少一些浮躁。现在一些干部一提文化就精神不振,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怕负责任,不敢担当。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勇挑担子,敢闯路子,善谋点子,做到脚踏实地不浮漂,埋头苦干不松懈。真抓实干,就要抓出成效。省、市、县各级都要做到文化发展年初有目标、有要求,年底有检查、有总结,确保重点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使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抓好文化建设。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真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经常听取文化建设的汇报,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要破解政策瓶颈,减少文化发展阻力,坚决杜绝政策棚架现象,该投入的要足额投入,该减免的要切实减免,该优惠的要优惠到位,该放开的要彻底放开,确保各项文化发展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把政策的“真金白银”变成现实生产力。要健全机制,形成合力,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靠前抓,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共谋文化繁荣、共建文化强省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建设文化强省,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