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混沌洞天:设计的美学特征及评价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49:37
    (一)无终极目的—适应性系统—有限理性说—满意原则一一创造
    设计的美学实践及意义是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在日新月异的工业时代,设计既是一项无终极目标的活动, 又是一个不断适应客观外部条件的系统。
    所谓“ 适应性系统” 即“ 人为系统",它区别于自然系统, 即要从人的目的、意图、用途和适应环境的角度讨论系统或事物“ 应当怎徉”的问题。设计的适应性系统也需要目的、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一般只探讨事物究竟是怎样的, 有哪些必然性、怎样运动和变化以及相互作用这样一个排除了口的论色彩的客观认知过程。也就是说, 设计是以一定目的、一定的方式来达到与客观条件和内部关系相适应的人为适应性系统, 是一个带有创造性目的论色彩的新事物。
    设计的系统论, 主张事物的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构成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要从外部环境、内部构造和目的三个要素来研究适应性系统的性质, 以获得一定的和谐和较理想的功能。
    狄德罗说过“ 美与关系俱生、俱变、俱衰、俱灭。”设计的美也是在适应性系统中演变的。
    设计有一个标准化问题。标准化不是对多样化和个性美的排斥, 它同时也要求设计师进行自山的艺术选择和概括, 使想象与现实融合。产品设计应是适用的、经济的、符合大生产要求的、符合人们审美趣味的。一件产品处在与它被人们生产、使用时产生的关系中, 这个关系的产生过程, 就是一个适应性过程, 美就在其中产生。
    由于任何演化过程都是相对短的, 都不是走向全局“ 最优” 状态, 真实的进化过程不存在终极的目的, 而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而言, 也总是局部的、暂时的。所以设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适应性只能是相对的, 而任何工业产品的美学目的和价值也都是相对的或暂时的。
    如果硬要说有“ 相对” 终极的目的, 那么适应性变化本身就是目的。设计的美学追求, 正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创造适应人们生存的方式过程中完成的。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 没有终极的目标或价值, 当然也不会有水恒的审美标准和观念。
    美在任何系统之中, 它有不断变化的目的和追求。
    “ 有限理性说” , 是一个观念基础, 它的设
计指明了方向, 即从人的真实行为中寻找答案、寻找美。理性是文明的产物, 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一种现象, 因而也具有理性精神。但由于任何事物、任何美都是相对的, 其理性也只能是相对的、有限的。我们主张在设计实践中寻找美的答案、美的存在, 是因为美只存在于具体人的具体实践中。具体的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人, 所以工业设计对理性的追求或约束, 都是相对的、有限的。
    与有限理性说相适应的设计“ 满意原则”也是相对的。衡量设计的标准不是对与错,而是相对的满意与不满意。“ 最优”只是一种口号、信念或时髦, 是不现实的神话理性观。“ 最优化理论”只适合作为设计中的一种技术方法使用, 而且只有当目标和属性十分明确,可以用数量化衡量时才可运用。它只适应设计过程的某个阶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评价标准整理成指标形式时才能进行“ 最优化”评价和选择。“ 最优化理论”是一种根据需要或目的来规定设计方案的方法, 属于规范性评价,带有一定时空的局限性和可变性。
    当从规范性评价转向描述性评价亦称实证评价时, 我们便可进行以’‘满意” 或“ 次优” 为标准的理论评价, 它比“ 最优化”的适用性广得多, 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再创性的余地。
    设计过程是寻找、搜索、生成各备选方案的过程, 充满了许多的选择与评价, 设计作为一个检验、评价、挑选的过程, 充满了对方案“ 满意或不满意” 。
    “ 满意与不满意”原则的运用是一个搜索过程, 即通过寻找尚未完整和明朗化的方案,以“ 满意” 原则进行评价和挑选, 许多设计往往只有单一方向的搜寻, 适应性差。随着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发展, 特别是消费者参与集体设计和社会—经济评价的兴起, 方案的“ 可能性” 增大, 多方案选择已为设计师所普遍采用。
    总之, 完整的设计过程是根据设计目的和内部结构及外部条件的综合协调, 搜索生成一些丰富多彩的方案, 并经过“ 满意原则”的检验而完成。
    方案的搜索本身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设计过程, 是以一定的设计技术, 根据一定的设计目的和内部结构、外部环境, 结合一定的文化性、社会性进行特定系统和方式的创造。由于设计的搜索过程比较复杂, 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处理、组合需要很好的创造意识。
    没有积极主动的创造观念, 只是机械的适应环境和条件, 不可能获得设计的美学效果。以充满智慧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精神进行设计活动, 才能营造一批又一批满足人们生存和使用需求的美的产品和美的形式。

    (二)设计的适应性系统
    设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由于它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其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水平, 也体现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 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密切关系。设计师不只是设计产品本身也对生产这些产品的组织进行设计更由于设计出来的许多产品成系统地形成一个人为第二自然世界与自然的协调, 不知不觉或有意识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又不断反馈回来,形成人类哲学上更深层的思考, 因此设计已经成了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
    系统作为一种观念, 是人类用于认识和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运动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更利于我们对事物之间、学科之间的有机关系进行再认识, 所以设计这门综合学科, 需要用系统论来研究、探索人类生存方式中急需解决和即将产生问题的综合处理方案。
    系统—指由具有有机关系的若干事物对象, 为共同实现特定的功能或目标, 而构成的集合。构成系统的事物, 称为系统的元素。在元素间有机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结构产生的综合效果即系统的功能。元素间相对稳定, 有序的联系方式, 称之为系统结构。系统实现系统功能的协调行动就是系统行为。由系统的部分元素组成的系统称为该系统的子系统。如太阳系、宇宙系, 各种生物系统都具有相应的结构、功能, 但无目标、目的,称为自然系统。人类为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 人为地构造出各种各样的系统, 它既有特定功能又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统称为人工系统比如工业设计层次中的“ 方式设计” , 以及工业设计本身是为了“ 创造更合理的使用生存方式” 都是以系统结构—方式来沟通元素、子系统材料、工艺、生产组织、使用者、使用环境等间的有机关系以实现其系统功能。
    任何一系统, 都以其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来表现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依性和相对独立性。我们将与其周围环境相依、联系起来的系统称为开系统。把系统看作与周围环境无关的系统就是闭系统。无论开系统还是闭系统都可理解为由输入物质、能量、信息, 通过系统内的处理、变换, 输出新物质、新能量、新信息的过程。系统作为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 其内部状况具有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从前面的章节中论述的设计正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对于工业设计发展史的问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设计活动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特点, 创造了当时特定时期的人类生存方式。随着后工业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设计的范畴又大大扩展了, 设计已实际上成了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方法设计过程已成了一门更复杂的人为事物—创造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 天人合一的系统工程。这就是我们所称的“ 工业设计的适应性系统”
    设计适应性系统由于有目的或有意图,这使它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因此其行为多变, 而日常改, 形式无穷, 风格不一, 这正是人类活动永无止境、推陈出新的根本原因。
    设计的适应性系统, 传统的自然科学的描述方法已不够用了, 必须引入“ 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一一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 应当是何种方式” 来统一应当怎样的间题, 这就是设计的根本任务—创造更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设汁过程不仅需要限定关于设计对象、使用对象、选择材料、工艺、工具设备等方面的决策能力和知识, 而且更需要善于规范被设计的产物的用途以及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效能等方面的能力。产品的用途以及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效能等方面的能力。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的这三个要素是设计适应性系统具体应用原则, 该统的目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对它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一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以汽车为例, 它是一个人造的独立的适应性系统, 从目的来看, 是用来完成运输任务或载人旅游的交通工具。从外部环境看, 它只有在较平坦的路面上才是交通工具, 否则它即使马力大, 乘坐舒适, 只能作为一件展品。从内部环境来说, 它是发动机、传动装置、车轮等构成, 如其间不能运转, 则有路面也行走不了。所以必须当内外条件都协调时, 方可实现目的。
    然而乘车并不是坐车的唯一目的。人乘车的目的是一定要演化、衍生的, 因为人乘车可能是旅游、可能是赶路上班、也可能要负重物、也可能要运大宗货物其货物可能是钢铁、可能是棉花、也可能是怕污染的食物等等、也可能是参加迎贵宾的仪仗队、也可能边防巡逻等等。因此外部因素在适应系统中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所以对外部环境因素的研究是适应性系统的要质属性, 也是评价适应性系统的主要标准, 这就同医生主要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选择、搭配药物, 而不需知道药物的内部成分和分子结构一样。当然内部因素的子系统能否达到特定目的, 或对内部因素子系统的重新开发有时可以省去大量外部因素系统的改进因此, 对设计这个适应性系统的深刻理解, 需要从内、外环境两个方面去考察, 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的表现同时也受到内在环境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 这才是完整的适应性系统观。
(三)决策与评价
    如果说, 人类过去可以先学会“ 用火” 再学会“ 防火” , 那么今后的人类必须先弄清“ 火”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也带来灾难, 所以要同时弄清“ 怎样用火” 与“ 怎样防火” , 以及什么时候用火, 什么时候不能用火。这是个决策问题。随着时代的频率加快, 人类冲击自然的能力迅速增长、增强, 越往前走可能遇到的“ 无知陷阱” 就越多, 人类在行动之前更全面地探测危机的本能就是决策。
    当人类的追求比较简单时, 决策的任务是告诉人们“ 怎样去做” 但当人类在客观社会环境中复杂情况下、追求比较复杂时, 适应性系统观告诉人们的是首先是决策“ 做什么”以及“ 应当做到什么范围、程度” 。这种规范性的限定就是决策。
    在现代决策理论建立之前, 古典学派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 理论”的假定之上。文必涉理性, 言必谈理性已成了当今设计美学最大的特征, 而还是一些主张“ 非理性”艺术家,又把决策推向另一纯感觉的虚幻境地。“ 有限理性说” 的提出, 是建立在“ 方式说” 和“ 适应性系统”基础上的设计决策、评价理论。、
    合乎逻辑的推理, 尽管可以在正确的前提下推出正确的结论, 但从时间的维度、或从所处外部环境、或不同的使用者, 都使理性的推理呈现苍白、逻辑推理的限度正是设计的适应性系统理论所决定的。人们不可能从“ 怎么样” 推导出“ 应当是什么”即不可能从事实推出命题。推理只是手段, 它不可能告诉我们走向何处, 顶多只能告诉我们怎么走法, 就像工艺只是实现功能的手段, 不可能告诉我们选择什么特定的设计去解决特定外部因素环境中的难题一样。
    有限理性, 完整地说, 就是决策者面临复杂的外界环境, 在自身认识能力限制下, 力图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行为风范。这里的“ 目的” ,对人来说不是绝对的“ 最终目的” , 只是特定生存方式的某一时空范围中的“ 有限目的” 。
    现代决策概念包含了从发现问题到作出抉择, 直到实施术解方案的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 这与设计的全过程、全程序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设计者的人是适应性系统, 作为设计的对象—特定的生存方式也是适应性系统。人的行为复杂性取决于外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又受内部结构无数种限定性制约, 所以有限理性告诉我们, 真实的人是有限理性的人, 是寻求满意的人, 其思考决策或选择过程自然要遵从“ 满意原则” 。
    根据产生欲望并以境况优劣程度来调整欲望水平的机制, 来确定什么是“ 满意” 或“ 好” 。并寻找备选方案, 直至找到一个“ 足够好”的方案即可中止设计阶段的过程。
(四)设计适应性系统评价
    人类设计活动本身是一个依赖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变化的, 并受制于人类目的的和能力的开放式适应性系统。是人一一自然—第二自然一一社会关系的反馈, 工业设计评价原则又是对这个反馈进行思考、分析和再决策的活动。因此, 可以说, 是设计的“ 设计”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和符合有限理性论的。
    我们今天的设计是昨天规划的延续。由于我们评价标准和预期的目的有着不断提高的趋势, 可以肯定, 今天制定的目标, 在明天某个时候会过时, 因此终极目标的设定与人类有限视野和能力是不相符的。随着计划的实施、设计观念的更新、环境的发展, 原有的目标要被修正, 新目标又诞生这种不断调整、修正的过程使“ 设计的设计” 成为永无止境, 这正是适应性评价的机制使我们认清工业设计评价目标系统的适应原则之重要功能是在于诱发新的目标产生。
    设计可以在没有终极目标情况下进行,看似荒谬, 实则是事实。现代生物学和认识心理学成果表明, 人类的问题求解和思维过程是在通过自然选择机制下发生的进化过程。
    正因为如此, 产品设计的任务是具有多重意义的, 是社会—文化活动, 而不是技术活动。它虽复杂, 但却有层次之分的子系统构成。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得到的等级结构也不同。利用这一可分解性, 人们可以提出许多规范性或未规范性的设计作品方式说、设计评价方法有限理性指导下的适应性原财。设计目标的制定正是这种原则指导下对设计所需求的首要任务。
    设计目标的制定还必须确定设计范围,它包括使用者的类别, 使用的空间性质, 以及使用时间的界定和时间的长短。“ 产品使用寿命周期” 就是从时间上考虑产品从设计、生产、流通到淘汰的过程, 否则会失去市场的意义。这设计范围的限定是我们设计注意力从单个孤立产品转到该产品在需要的时空范畴上认识, 这无疑是当今设计评价的原则。
    制度理性是有限理性说的又一延续。个人的价值与包括个人所组成的其他社会存在的人组成的社会价值如何能比较全面地反应出来呢那么社会上已被公众的“ 合法”阶层、职业、机构、制度、组织、层次?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环境, 使理性成为可能。又由不同职业的专家、不同性的管理层面、不同功能的组织, 所以各种专家组成的“ 陪审团”与制度的理性相辅相成是决策的重要工具和形式。知识、信息是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保障。反映最新成就的各职业的专家评审机构当然是评价制度中不可忽视的程序。在设计评价这种不确定因素很多的工作中, 虽然有时可以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方法, 但观念上的考虑可能更重要。在这种情况下, 组织的高层主要注意那些非程序化的决策的问题, 而低层则应主要处理那些程序化的、常规的决策问题。
    设计的适应性系统评价是由下列三要素
组成
    适应性系统的目的或意图。
    适应性系统的外在环境。
    适应性系统的内在环境。
    这三者实质上是工业设计中的核心— 产品设计的三要素的发展, 也是工业设计原则—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的缩影。也就是说设计的目的、原则、方法、观念是与评价系统一致的, 是存在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内的,都是以有限理性、适应性原则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