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天天有喜同人文:日本国民的爱美天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2:50:35
(2011-11-01 09:06:17)转载
标签: 戴季陶
日本
美育
美术教育
谷崎润一郎
女性
爱美
设计
藤原娟子
褚娟
教育
分类: 文化

我们常说做事希冀“尽善尽美”,在日本人这里,“尽美”似乎比“尽善”更重要,抑或“尽美”本身就是“尽善”。
电车或地铁的车站里,有时会看到挂满整面墙壁的画展,作者是附近中小学的学生。某些展览有特定的主题,某些则任由孩子们自由挥洒。倘若有点时间,我很乐于驻足观赏这些稚气未脱的作品,也能从中试着了解日本儿童的心灵。虽然我对美术没有什么鉴赏力,但其中一些画作的构图与色彩,表现出了让观者惊奇于作者年龄的水准。类似的儿童画展,在不少公共场所都有展示,事实上也展示着日本人对美育的重视。
如此看重美育,是因为爱美。
戴季陶的《日本论》有一个显示他不凡眼力的章节,即“爱美的国民”。他把“爱美”视为日本之所以强盛、发展的两个最基本力量之一,这不能不说是洞见,超出了那些絮絮叨叨于什么君主立宪的前辈和同侪。戴季陶说:“日本的审美程度,在诸国民中,算是高尚而普遍。”高尚当然只是一面,粗俗的另一面其实也有。《浮世绘》的很大一部分渊源,本来就是春宫画。但普遍这一点应当是确定无疑的,而且至今依然。
不过,戴季陶对日本人爱美的论述,停留在称道肯定的层面,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他似乎也认可了“美是生存意义当中最大、最高、最深的一个意义”的日本式观念,所以未曾涉及当“美”被当做终极追求的时候,会发生过犹不及的扭曲。最常见的例子,是“美”与“善”的冲突。至美非但不一定意味着至善,相反,可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日本文学中,被誉为“耽美”、“唯美”的大师级人物谷崎润一郎,是一位极具标志性的研究对象。他的美学观追求虐待*和官能享受,自诩为“恶魔主义”。在名作《春琴抄》里,盲女琴师春琴与仆人佐助畸恋,佐助为了保持毁容的春琴在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欣然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谷崎的“唯美”虽然另类,但日本人的爱美之心,使他们对大众美育的普及深入下了不少工夫。1950年,战后的百废待兴阶段,以“振兴日本美术教育”为宗旨的美育文化协会成立,成为幼儿园到大学的美育教师们的专业组织,并发展为日后的财团法人。以美术教育为例,日本从幼儿园起步的层级传授,使得民众的鉴赏力与创造力都得到提升,进而回馈经济产业,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无论是服装、平面视觉,还是工业外观、建筑等各个领域,日本的设计师成就有目共睹,其源头应当来自扎实的美术教育。任何一项事业,若能达到举国普及的程度,就必然会有所成就,就像乒乓球。
另外,美育和日本人经常被称道的一个特点——认真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我们常说做事希冀“尽善尽美”,在日本人这里,“尽美”似乎比“尽善”更重要,抑或“尽美”本身就是“尽善”。因此,他们带着对“尽美”的宗教般的热情去发掘、打磨、修缮,自然也就达到了认真的境界。
谈论日本,最后总是要说回中国。戴季陶说:“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一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这话当然意有所指。在那一章的结尾,他苦口婆心地道:“我希望中国的青年们要猛醒啊。”
中国的青年们,你们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