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道游侠 win7:揭秘《金瓶梅》王婆的性文化(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0:23:38

揭秘《金瓶梅》王婆的性文化(组图)

 

    《金瓶梅》中,西门庆主动与潘金莲的勾搭是通过王婆牵的线。在这段诡异的故事中,王婆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王婆究竟是个怎么的女人,《金瓶梅》作者是这样评价王婆的:“原来这开茶坊的王婆,也不是守本分的,便是积年通殷勤,做媒婆,做卖婆,做牙婆,又会收小的,也会抱腰,又善放刁,端的看不出这婆子的本事来。”“卖婆”一词,明代范濂在《云间据目抄·记风俗》解释:“卖婆,自别郡来者,岁不上数人。近年小民之家妇女,稍可外出者,輙称卖婆。或兑换金银首饰,或贩卖包帕花线,或包揽做面篦头,或假充喜娘说合,苟可射利,靡所不为。而且俏其梳粧,洁其服饰,巧其言笑,入内勾引,百计宣淫,真风教之所不容也。” “卖婆自别郡来者,”那么卖婆的这个职业还不是汉人土生土长的东西,是外来的东西,读来令人疑窦丛生,难道王婆还不是汉民不成?而牙婆是指为富贵之家拐卖、介绍歌童舞女、保姆丫鬟等,都是牙婆的任务,但牙婆从事更多的,还是为人买妻买妾。另外王婆还会接生;还专为他人撑腰出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就把王婆定义为无所不能、无所顾忌的女强人形象,而且在主观上和道德上非常排斥王婆。但是,不可否认地是王婆把当时所有妇女的职业都包揽一身,体现了王婆游刃与市井和驾驭人之生存的高超技能。

    然而,王婆偶然间道出的一串菜名,却揭示了王婆是内蒙契丹人或后裔!难道是《金瓶梅》作者有意埋伏的一笔?我认为此事无意胜有意。作者让许多金学美食研究者云里雾里,金学大家们都在著书立说中,对这段菜名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大多没弄懂)。当然,我们讲每个人的研究触角和人文知识层面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破解和完善对名著的解读,是金学研究的乐趣所在。

    西门庆问王婆:“干娘,间壁卖的是甚么?”王婆道:“他家卖的拖煎阿满子,干巴子肉翻包这菜肉匾食饺,窝窝蛤蜊面,热烫温和大辣酥。”王婆一口气说出了这是家快餐店的经营模式,然而《金瓶梅》作者,无意间透露出王婆会说内蒙语(契丹语),尤其是典型的“大辣酥”,是内蒙契丹语同音字,表示“酒”的意思。为了口感,温酒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流行了。“煎拖阿满子”实际就是油煎的糖糕,是蒙古契丹人的传统美食。“阿”为爱称,“满子”为内蒙语,清代张心泰《粤游小志》称:“满子者,嘉俗称子女之最小者。”巧就巧在五代后蜀何光远在《鉴诫录》陈裕诗中,明白无疑地把谜底告诉了我们:“满子面甜糖脆饼,萧娘身瘦鬼常娥。怪来唤作浑家乐,骨子猫儿尽唱歌。”揣摩诗意,满子是谓其子女,萧娘是谓其妻妾,则以稚子为满子自五代时已然。所以,把“满子”代称为的“面甜糖脆饼,”要追溯到中国五代时期。“干巴子肉翻包这菜肉匾食饺”就是饺子,但“干巴子肉”是游牧民族的传统美食,用干巴子肉和菜做饺子馅,不得不使我们敬佩民族融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窝窝”这在内蒙统称点心。

拖煎阿满子


窝窝蛤蜊面

干巴子肉翻包这菜肉匾食饺

    综上所述和分析,王婆用部分内蒙语向西门庆介绍的是家内蒙特色的点心店。为此我们可以推断,点心店的店主和王婆都是同一时期内蒙契丹人的移民或后裔。

    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了西辽,存国90多年,1218年为元朝所灭。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随着大辽帝国的灭亡,最多时曾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随之消失得无踪无影。我国史学界以往都认为,契丹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

崇尚儒家文化的汉民族,对契丹族的婚姻开放自由以及比较淡薄的贞洁观念是非常排斥的。契丹人离婚再嫁再娶者可以说是稀松平常之事,而且离婚的权利为男女共有,双方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离婚要求,按照汉族儒家的纲常伦理观念,不论辈分的婚姻是一种乱伦的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令人瞠目的契丹婚俗,想嫁谁就嫁谁,想离也毫不恋情,她们青春年华的大半时间都是在结婚、离婚的纠结中度过的。

    然而,我们可以想象,拿王婆的贞操价值观是不能用好与坏来衡量的。王婆毕竟是契丹族消亡的那个时代,并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残喘者。

    纵观《金瓶梅》全书,饮食蒙古语的使用至此一次,且生动而有据可查,绝无编造痕迹,难道作者是曾亲临现场的真实记录不成?那作者又是《金瓶梅》中的何位人物,我认为而最有可能的是书童,此乃后话。

    王婆被武松所杀,也象征着契丹族落后的原始性文化被汹涌澎湃的儒家文化所荡涤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