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东风,三更小说网:穴道疗法最难的,就是穴道的找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27:12
没有什么比穴道疗法更适宜作为家庭疗法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道的诀窍,自然因找穴道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
还有,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
因此,本站在严选特别有效穴道的同时,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任何人都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方法。
寻找穴道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道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穴道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正面头部穴位简释
1、头维穴寻找方法:
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
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2、发际点穴取穴方法:
发际点穴位于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也就是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
主治疾病:
发际点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发际点可以除去睡意,即时见效,非常灵验。
3、阳白穴寻找方法: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
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4、印堂穴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5、攒竹穴寻找方法: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6、睛明穴取穴方法: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7、承泣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主治疾病:
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8、四白穴定位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病症:
四白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9、迎香穴寻找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
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10、水沟穴定位方法:
水沟穴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病症: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11、瞳子髎穴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
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而利用该穴道去除眼角皱纹的方法,细节请参阅相关网页:“ 去除眼角皱纹指压法 ”。
头部穴位背面简释
1、百会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
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本站涉及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低血压、治疗圆形脱发症、穴道指压法治疗宿醉、增进耐性的指压法等内容。
2、后顶穴取穴方法:(暂缺)
3、风府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时通常采用俯伏、俯卧或正坐的取穴姿势,风府穴位于后颈部,两风池穴连线中点,颈顶窝处。
主治疾病:
风府穴的主治疾病为: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4、哑门穴寻找方法:
取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确定穴道和顺利的实施按摩手法。哑门穴位于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一颈椎棘突下。
主治病征:
哑门穴的主治病征为:哑、顽固性头痛、失眠、精神烦躁、鼻出血、呕吐不止、癫痫、瘫痪等。此穴为人体督脉上重要的俞穴之一,在治疗多种头部、颈部疾病以及神经疾病时,都是必选穴,非常具有医学研究价值。
5、完骨穴寻找方法:
完骨穴找法: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主治病征:
完骨穴的主治病征为: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部酸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刺激疗法有:治疗落枕、治疗失眠、治疗头痛等。
6、风池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施者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主治疾病:
风池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按摩法有:穴道刺激疗法治疗目眩、治疗肩膀酸痛、治疗头痛等。
7、天柱穴寻找方法:
天柱穴找法: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主治病征:
天柱穴的主治病征为: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重要首选穴之一,本站有关此穴道的指压法列举如下: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治疗宿醉、穴道指压法治疗忧郁症等。
人体面部穴位图简释
1、太阳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此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此穴道按摩疗法举例:穴道指压法治疗初期白内障。
2、下关穴取穴方法:
取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下关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详见此面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
3、下关穴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即是此穴(又名上关穴)。(详见此脸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只要指压此处视神经,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经常按摩此穴对于矫正青少年的假性近视效果显著。
4、耳门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耳门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在听宫的稍上方。(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5、听宫穴取穴方法:
取该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本站此穴治病指压法举例:按摩疗法治疗脸部痉挛、疼痛。
6、翳风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势,翳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非常有效。具体细节请参考相关网页:“穴道指压法去除慵懒感”。
7、颊车穴取穴方法:
定位该穴道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各种按摩手法。颊车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此外,还可以配合下关、阳白、合谷穴缓解三叉神经痛,细节见于相关网页“穴道刺激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8、大迎穴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
9、人迎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详见此颈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该穴,有利于增进面部血液循环和使脸部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去除双下巴。
头部侧面、颈部穴位简释
1、太阳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此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此穴道按摩疗法举例:穴道指压法治疗初期白内障。
2、下关穴取穴方法:
取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下关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详见此面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
3、客主人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此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此穴道按摩疗法举例:穴道指压法治疗初期白内障。
4、耳门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耳门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在听宫的稍上方。(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5、听宫穴取穴方法:
取该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本站此穴治病指压法举例:按摩疗法治疗脸部痉挛、疼痛。
6、翳风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势,翳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耳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非常有效。具体细节请参考相关网页:“穴道指压法去除慵懒感”。
7、颊车穴取穴方法:
定位该穴道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各种按摩手法。颊车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此外,还可以配合下关、阳白、合谷穴缓解三叉神经痛,细节见于相关网页“穴道刺激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8、大迎穴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详见此人体头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
9、人迎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详见此颈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该穴,有利于增进面部血液循环和使脸部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去除双下巴。
10、听宫穴取穴方法:
取该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
11、太阳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此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腹部、胸部穴位简释
1、天突穴穴位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
中央。(详见此胸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此穴位为
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利用穴道指压法止咳。
2、膻中穴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
的中点。(详见此胸部膻中穴位图注解)
主治疾病症: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
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胸部健美的指
压法。
3、鸠尾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鸠尾穴位于人体的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详见此
胸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
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治病疗法的网页如下:消除疲劳的指压法、治疗晕车晕船、利用穴道指压法矫
正焦躁性格等。
4、巨阙穴取穴方法: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
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详见此腹部穴位
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5、中脘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
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详见此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
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
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恶心、穴道指压法治疗烧心、嗳气、按
摩治疗慢性肝炎、按摩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6、水分穴穴位取穴法: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
摩手法。水分穴位于人体的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
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详见此腹部穴位图解中的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
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指压按摩疗法治疗怯寒症、治疗精力减退指压法等。
主治疾病:
此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主治疾病为:腹泻、浮肿水肿、腹水(腹积水)等。
7、气海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
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详见此腹部穴位图解中的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
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指压按摩疗法治疗怯寒症、治疗精力减退指压法等。
8、关元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
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详见此中医穴位图腹部图解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的主治疾病为: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
、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
(增肥)等也很有疗效。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克服怯弱性格的
指压法、强化夫妻性生活的指压法、延长性欲时间的指压法等。
9、中极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
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详见此人体经络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频、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顺、精力不济、冷感症
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穴道指
压法治疗圆形脱发症。
10、气舍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气舍穴位于人体的上胸部,锁骨根部稍中之处。(详见此胸部
穴位图中的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其主治症状为:不停的打嗝时,可以利用指压法指压该
穴,对止嗝非常有效,具体内容请参阅本站相关网页:利用穴道指压法止嗝。
11、俞府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俞府穴位于人体的上胸部,人体正面中线左右三指宽,锁骨正
下方。
主治疾病:
此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为:气喘突然发作的时候,可以指压胸骨旁的
“俞府”及“或中”可达到效果,相关详细内容见于网页:穴道指压法治疗气喘发作。
12、或中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胸部,在“俞府穴”正下方,下一肋间隙中。(
详见此胸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为:气喘突然发作的时候,可以指压胸骨旁的
“俞府”及“或中”可达到效果,具体细节请参阅网页:穴道指压法治疗气喘发作。
13、期门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期门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乳头直下,与巨阙穴齐平。(详见此胸部穴
位图解中相关说明)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
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刺激疗法治疗肝病。 取穴方法:
14、日月穴取穴方法
日月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
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详见此人体胸部穴位图中的
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其主治症状为:可以防止肌肉老化,增强性能力的
指压穴道之一,具体详细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见于相关网页: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
15、天枢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本
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下痢。
16、气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关元穴左右一指宽处。(详见此腹部穴
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生理不顺、腰部疼痛、冷感症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
17、大巨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大巨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四等分
,从肚脐往下四分之三点的左右三指宽处,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腹泻、便秘、增进食欲、腰疼、月经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
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此穴位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
治病疗法有:胸部健美的指压法、增进食欲的刺激疗法、疗法治疗腹泻等等。
18、大赫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大赫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
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四点的左右一指宽处,即为此穴。(详见此腹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阳痿、早泄、膀胱疾病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
背部穴位简释
1、大椎穴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
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详见此颈椎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2、陶道穴穴位取穴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陶道穴位于颈部下端,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和第二胸椎棘突之间的
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道,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具体细节请参阅本站穴道指
压法相关网页“治疗痔瘘、痔核、裂痔”。此外,此穴还可配合其他穴位用来治疗颈部、肩部,以及相
关的内脏病症。
3、身柱穴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的时候,患者宜采用俯伏坐位,身柱穴位于人体的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
下凹陷处。(详见此腰背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小儿夜啼哭、抽风、幼儿体质虚弱、感冒、哮喘、夜尿症、肩膀僵硬等等。
4、神道穴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的时候,采用俯伏坐位,神道穴位于人体的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
处。(详见此背部穴位图解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晕眩、颈部酸楚、肩部酸楚、心悸、呼吸困难、情绪不安、红脸症等。
5、至阳穴取穴方法:
俯伏坐位。至阳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背疼痛等。
6、脊中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详见
此后背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风湿痛、腰腿疼痛等疾病。
7、治喘穴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的时候,患者应采用坐位,治喘穴位于人体的肩颈部,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于治疗气喘发作非常显效,请参阅“穴道指压法治疗气喘发作”
网页。
8、肩井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
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详见此肩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9、曲垣穴取穴方法:
曲垣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左右肩胛骨内上侧。(详见此肩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此穴,就可以使身体感到轻松,情绪稳静;对于使水蛇腰变直也很有效。
10、天宗穴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宜采用正坐,自然垂臂姿势。天宗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
四胸椎相平。(详见此背部穴位图谱中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肩膀酸痛、五十肩、治疗肩部疾病等。
11、命门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
,有强烈的压痛感。(详见此腰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
12、腰俞穴取穴窍门:
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详见此腰部穴位图相关图
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具体细节请参阅本站“ 穴道指压
法治疗痔瘘、痔核、裂痔 ”网页。此外该穴也是治疗腰部、腿部以及内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13、腰阳关穴取穴方法:
俯卧,腰阳关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详见此腰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腰部怕冷症非常显效,具体细节请参阅本站“穴道指压法
”栏目中的“治疗怯寒症”网页。此外,此穴可配合督脉俞穴来主治神志、热病及腰骶、背、头、颈局
部疾病和相应的内脏疾病。
14、上仙点取穴方法:
上仙点位于腰骶部下端,第5腰椎正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宜采用俯卧姿势。(详见此腰部穴位图相关
图示)
主治疾病:
此点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于治疗闪腰、慢性腰痛非常显效,具体细节请参阅本站穴道指压
疗法栏目中的“治疗闪腰、慢性腰痛”网页。
15、六华灸穴取穴方法:
此穴位于:首先设定它是连接肩胛骨下端的线,它的中心位于第七、八根胸椎之间,如图所示,先
找①处,再由①向下二格寻找②,再由②向下二格寻找③,在①②③各点左右处约二指处便是“六华灸
穴”。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此穴是对任何胃肠病以及内脏疾病治疗都极具效果的穴位。此穴的细节用法请
参阅“穴道指压法治疗恶心”网页。
穴位取穴法:
太冲穴
穴位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太冲穴 Tai chōng(LR3)
〖穴位取穴法〗人体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别名〗大冲穴。
〖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名解〗
(1)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2)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湿生风。太溪穴 补肾大穴
【定位】
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解剖】
下为母长屈肌;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主治】
①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病证。
②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③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④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⑤消渴。
⑥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操作】
直刺0.5-1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龈炎、踝关节扭伤等。配大陵、神门、太冲、志室主治失眠;配尺泽、鱼际、孔最主治咯血;配气海、三阴交、志室主治滑精。
【备注】 输穴;原穴
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
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有很多女性朋友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这时揉太溪穴很管用。
有的人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
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太溪穴还可以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
有的人患有厌食症。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
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
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其实,我们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
肾经上的很多穴位都能治这些病,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虽说太溪穴治这个、然谷穴治那个、涌泉穴也可以治什么,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您不能按说明书上写着太溪穴是治咽喉痛、嗓子干的,但没说然谷穴治,您就不揉然谷穴,这样就麻烦了。所以,当您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哪些穴位最敏感,您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太溪炙法:
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
人体老生寒,太溪定生暖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在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古代很多大医面对病垂的病人,就是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这里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太溪穴,它是人体阳气汇聚的一个重要之地。
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医张士杰,临床最擅长使用太溪穴,无论什么病,他都会取太溪穴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号“张太溪”。我也曾用太溪治疗过不少疑难杂症,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女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十分出色,家庭也很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几年前就想要个孩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去医院检查,夫妻双方都正常,吃了很多药,试了很多民间偏方,也没有作用。找到我的时候,她急迫地说:“武老师,我都33岁了,再不能生小孩就是高龄产妇了,求求您,您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我看她的脸,完全是一派虚寒之象。给她把脉。她的手微微发凉,这是阳虚的表现,阳虚则不达四末,气血到了四肢,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不能给手脚带来温暖了;六脉微细,这是通体虚寒的表现;尺脉尤其微弱,说明她肾气尤其虚弱。
我们知道,冬天的时候,种子是不能发芽的,因为天寒地冻。人体何尝不是如此?肾气不足,身体虚寒,胞宫寒冷,哪里能受孕啊?我给她开了两个成药,一个附子理中丸,一个艾附暖宫丸,让她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交替着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宫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温中散寒、振奋阳气,艾附暖宫丸则能直接温暖胞宫。如此交替,就有望改变她体内的环境。为了确保疗效,我又给了她一盒艾条,让她每天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和太溪。
我教病人用艾条灸穴位的方法是: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这位病人也是这么做的,但两天以后,她打来电话,说:“武老师,我按你的方法灸太溪穴感觉没什么用。”
我一听,心里隐隐有点疑惑,便问她:“为什么没用呢?”
“别的穴位稍微灸一会儿就感到烫,但是这个穴没感觉,灸了半天还是不烫。”
我说:“请你来一趟医院吧,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我给你灸。”
果不其然,艾火离她的皮肤不到1厘米,她只能微微感觉到暖和。大约半个小时后,整整一根艾条烧完了,她感觉依旧。我又点燃了一根,递给她,让她继续灸太溪。她有点着急了,说:“灸了这么久,究竟有没有用啊?”
“没用我干吗要灸呢?你感觉灸得舒服吗?”我问。
“倒是挺舒服的,越来越感觉有股暖流从双腿暖到肚子里。”
“这不就是效果吗?”
第二根艾条烧完一半的时候,她忽然说:“哎呀,我感觉烫了。”
我朝她望去,以前白中微微发青的脸,此刻如三春桃花。
我跟她解释说:“太溪穴大口大口地吸收艾灸的热量,吸收了这么久才够!这说明你体内寒气太重。热量全部被太溪穴吸进温暖你的肾经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觉不到烫。你回去后,别的穴位都不用灸了,只灸太溪就行了,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说完,我又让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她看了非常兴奋,说她的脸色从来都没有这么白里透红过。
大约3个月后,她打来电话,说她回去后,头两天还得灸半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烫,后来这个时间就迅速缩短了。现在,艾条放上去几秒钟就能感觉烫了。她还说,她刚刚检查出来,自己已经怀孕了,问还要不要继续灸。我说:“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何不得鱼忘筌呢?”
这位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灸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
你们不防试一下! 太溪穴出目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别名吕细(《针灸大成》)。《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自涌泉发源;尚未见动之形,溜于然谷,亦未见动之形,至此而有动脉可见。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测也。《针灸甲乙经》言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即在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太溪穴时,须令患者卧位或坐式,放松全身肌肉,并将袜子退至露出足跟部。术者用定位的手拇指用力均匀地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反复仔细地按压,寻找患者感觉酸、痛、胀最为明显且为凹陷的地方,即为此穴的准确位置。一般多用捻转补法,即术者用同侧持针的手(左侧太溪用左手,右侧太溪用右手)持1.5寸毫针垂直刺入约1寸深,待有酸、胀、麻等感觉时,施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同时微微向下按压针身,捻转幅度小于90度,频率大于180次/分的捻转补法。一般留针30分钟为宜,并在留针过程中瞩患者意念施针处,每10分钟行针一次,令针感向足跟、内踝或胫骨内侧放散。
太溪穴为肾经输穴、原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可用于治疗阴虚之消渴、咯血、吐血、衄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口中热、咽干、唾痰如胶、牙龈肿痛、尿黄、便秘,肺肾两虚之咳喘,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失眠,腰酸,妇女不孕、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历代文献和临床未见有明显的禁忌症。
充满了奥秘的人体经络,在显微镜下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几千年来,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着……并且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医疗起着巨大的作用。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你想 利用这一自然疗法养生吗?……
一、东方民间传统疗法有科学基础吗?
 
中国古代的刮痧、拔罐、碥石、足疗及中医针灸、推拿按摩和气功的基础都和针灸密切相关 。其中的奥秘,就是人体存在着显微镜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行之有效的神秘的经络。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形式如网状遍布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五脏六腑, 经络在人体有若干个穴位,从这些穴位通过经络便可作用于全身。
针灸、按摩、气功、推拿、刮痧、拔罐、足疗就是按经络原理进行的治疗。其中有疗效的奥 秘在于:
第一,经络是联系人体的桥梁。由于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在体表又分布了不少穴位,所 以在这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足疗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
第二,经络的循行奇异。经络的循行有起源于足而上行至头,也有发源于头而下行至足的, 所以足疗可以治头病,如针灸百会,腰病可以取腘(膝窝),耳病可以治下,其原理就在于 此。
第三,经络穴位分布有特区。由于经穴在人体分布有特区,这些特区和人体的中枢通过经络 有联系,所以一些经穴可作急救振奋中枢用,如人中(在鼻唇中部)、百会(在头顶)、涌 泉(在足心)、劳宫(在手心)、神阙(在肚脐眼)……都有急救的作用。
第四,经络中有经气在运行。所以通过导引,气功可以促进经气的运行从而起到促进血行、 强肾、强脏气的作用,这就是经络养生的奥秘。
第五,经络存在感传现象。经络运行于全身和五脏六腑相联系,又沟通体表和内脏,所以人 体有病可发在经络表现出来,就是说通过经络的色泽、温度、痛感反映出来,这就是经络感 传现象,通过经络的感传现象可以预测疾病。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记载的导引图与“十一脉”的文字相连系,也证实了导 引与经气的关系。这就启示了传统的导引、推拿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有经络这一背景在内。
第六,经络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而是与自然界及人体之气密切相关,所以通过经络养生是 符合五脏养生的,由此也说明经络养生是中国独特的保健方法,是科学的产物。
二、经络预测疾病之谜
愈小的东西愈灵敏,经络是人体最细小的网络,所以能最早提供人体疾病的信息。
——神奇的经络传感先兆
经络是特殊的生命现象,经络系统既不是神经系统也非血管,是一种独特的超微观结构。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能现象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经络感能现象是 内脏有病,可以与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 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如有人报 道甲状腺癌在手术之前,经络感能可到颈部甲状腺区,手术后开始消失。
用经络测定仪是可以感觉肿瘤的。
经络感传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 感性,反之,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甲减、肾减、抑郁症等,可见经络感传 现象与个差异很大。
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可以加强对经络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能信 息,应就医进一步检查。
——经络腧穴可以反映疾病吗?
当然可以。
腧穴是经气出入的门户,是联系内脏与体表的桥梁,所以腧穴大有疾病预报价值。尤其是十 二经原穴最能反映五脏的情况。
腧穴对疾病的反映可通过腧穴的压痛、过敏、隆起、穴下软结、肿胀、硬结、痒、热、凉及 经络所行经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可助于诊断。
各种腧穴的反应是特定性的,有的是一般的,有的是交叉的,有的是综合的,而且存在着两 极相应和对称的反应现象,如上下相应,左右互照,即上部的穴位可以反映人体下部的疾病 ,下部的穴位,可以反映人体上部的病理,左半侧的穴位可以披露右半侧的疾病,右半侧的 穴位可以发迹左半侧的疾病。
人体经穴又是腹背相关的,背部的背腧及腹部的募穴,其病理反应几乎一致,往往在募穴出 现的病理反应,于背腧也有相应的外露。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凡在人体中部的穴位都有反映大脑病情的作用,所以可以往往用来急救 、复苏。如人中(在鼻与口唇之间正中)、百会(头顶正中)、劳宫(双手掌正中)、涌泉 (双足正中)、神阙(肚脐)多为急救选穴。
——经络往往是疾病的最早暴露部位
愈小的生命体反映念灵敏。因为疾病最早就可以入络,所谓“新病入络”。
生命现象就是那么奇怪,愈小的愈灵敏,经络是人体内的微观结构,灵敏度极高,所以能最 早反映疾病,如脉痹(动脉硬化)最早即可在经络反映出来。
愈细小的络脉愈是最早出现预报信息的地方。如眼底虹膜全息,舌下络脉、甲皱微诊。这些 微小部位能最早发现动脉硬化、慢性中毒。
——经络能预测死亡吗?
经络,是人体最敏感的系统。传统的观点认为“久病入络”,其实初病最先入络,许多
 
疾病最早先兆即出现于络脉。
经络系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方式,属于微观层次上的新结构。因此,人体脏腑 的病理变化,哪怕是极微小的疾患,亦能从经络上窥出端倪。由于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 肢节的作用,所以经络是最重要的全息系统。
经络不仅是疾病预报的最早信息,而且也是死亡预测最灵敏的装置,如《黄帝内经》即 有预报死亡的十二经气终绝的症状。
三、自己动手按经络,年逾百岁尚年轻
——经络健身之一
选穴按摩是经络健身的一大绝招,那么,如何有针对性选穴? u抗衰老穴位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百会(头顶正中)
劳宫(手心)
以上3穴入心、脑、肾经,经常按摩有抗衰老作用。
u增强食欲之穴:
足三里(膝下3寸)
合谷(手大指、次指之间)
三阴交(内踝上3寸)
胃气是正气的根本,增强胃气,可改善食欲。
u增强免疫力(正气)的穴:
足三里(膝下3寸)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肾俞(在腰上,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
此3穴是肾经和胃经的穴位,经常按摩可增强肾气及心气。
u美容颜之穴:
四白:(眼眶下凹中)
地仓:(口角旁开04寸)
巨髎:(鼻翼下缘处)
合谷:(手大指及食指之间)
这3个穴位都是胃经之穴,胃经是循面最广、最营养面部的经络。所以经常按摩它们可美容 颜。
u增强睡眠质量穴位:
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
涌泉:(足心正中)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以上是脾经、心经及膀胱经的穴,经常按摩可以养心安神,睡眠良好。
u增强性功能之穴:
曲泉:(膝窝处取)
关元:(脐下3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
以上是肝经、任脉和膀胱经穴,经常按摩可增强性功能。
u消除疲劳穴: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足三里:(膝下3寸)
合谷:(拇、食指之间)
此3穴分别是督脉、胃经、大肠经穴,经常按摩可帮助消除疲劳。
u养心安神之穴: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三阴交:(内踝上3寸)
劳宫:(掌心正中凹处)
此3穴是心经、脾经及心经的穴,经常按摩可养心安神。
u增强脑力之穴:
神庭:(头正中发际后05寸)
百会:(头顶正中凹处)
脑户:(后脑骨上凹处)
此3穴是督脉穴,经常按摩可增强脑力。
u急救穴:
人中:(鼻子、上唇之间的正中处)
合谷:(手拇、食指之间凹处)
涌泉:(足心)
这3个穴是大肠、肾经穴,急救时用之。
u防感冒穴:
大椎:(第1颈椎棘突下)
合谷:(手拇、食指之间凹处)
风池:(颞后发际凹处)
这3穴是督脉、大肠经及胆经穴,经常按摩可防感冒。
u保养眼睛穴: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处取穴)
睛明穴:(眼内眦外)
四白:(眼眶下骨凹处)
此3穴是督脉、膀胱穴、胃经穴,经常按摩可保养眼睛。
u保养耳朵穴:
耳门:(耳屏前突起之凹处)
翳风:(耳垂下后分凹处)
合谷:(手拇、食指之间凹处)
此3穴是三焦经、大肠经穴,经常按摩可使耳聪。
——经络健身之二
循经(沿着经络路线)进行按摩、推拿、刮痧、砭石都可起保健的效果。
u抗衰老按摩
沿肾经(从足底心涌泉穴→内踝→沿小腿内侧→大腿根→小腹)行走路线按摩,可起到增强 肾气,抗衰老的保健效果。
u美容按摩
沿足胃经的面部路线进行按摩,可以增强面部滋养,起到美容作用。路线是:从鼻尖引眼内 眦→下到面部→口唇→从下面颌→上耳前→上额际,经常按摩可以起到美面、美目、美鼻及 美唇的作用。
u增强阳气及头脑按摩
沿督脉经行(背部尾尖→会阴→肾部脊柱→上行→颈项→后脑→巅顶),经常按摩或靠柱、 树蹭擦,可起到增强阳气作用。
u增强阴气及内脏按摩
沿任脉经行(小腹→会阴→上行小腹→肚脐→上头咽喉→口唇→眼睛),经常按摩可以起到 增强阴气保护内脏及美唇作用。
u养心按摩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沿心经路线(从心中→咽喉→目;又从心中→肺→肩内侧→手臂内侧→手掌尺侧→小指尖) ,经常按摩可以起到养心的效果。
u健肺按摩
沿肺经经常按摩,可增强肺气。路线是:从中焦(肚脐与膈的中点)→下落大肠→上行
绕胃 →上行肺系→咽→肩臂外侧→小臂外侧→大拇指端,经常按摩可宣通肺气,预防感冒。
u健胃按摩
从下颌骨的大迎穴→入喉咙→下棱口角→胃→络脾。经常按摩这一段经络,可健胃。
u舒肝按摩
大拇指→足背→内踝→小腿内侧→大腿内侧→阴部→小腹→上胃→入肝络胆,常按摩此络络 可以舒肝健脑,通畅气血。
u增强腰腹按摩
沿带脉(季胁下→绕腰腹一周)常按摩,可增强腰腹功能。
u增强腿力按摩
常按摩胃经腹支(从胃→腹→腿背→足背),可通过强胃气而增强腿力,如配合肝经(行于 足背内侧→小腿、大腿内侧→入小腹)效果更佳。
——经络健身之三
应用经络健身,可通过经气的循行、贯通而起养生、保健效果。
u交通任督经气养生
这是古代静养生常用的方法,就是静坐调息,排出杂念后引经气交通身前任脉及身背的督脉 ,达到调经气的作用。古代有道家的小周天功等法。
u交通十二经气养生
全身运动都可交通十二经脉,如华佗五禽戏及十禽戏都可增进全身经气贯通而起到养生作用 。
u静守经穴养生
如静养生:静坐、调息,排除杂念后,把注意力集中于关元穴(任脉穴,在脐下3寸,下丹 田),可起到以“一点代万点,一念代万念”的作用而帮助入静。
也可静守脑宫(百会穴下3寸,又叫泥丸宫,上丹田)可以起到养脑作用。
也可静守心宫(在胸骨柄正中,也叫中丹田)可起到养心作用。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验证码: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