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三侠小孩吃人图片:新教材识字教学的编排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54:02

新教材识字教学的编排特点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套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方面都注意紧扣新课标,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识字效率。

1、人教版

人教版要求的识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低年级归类识字部分识字;三是全套教材中的随课文识字。

在低年级归类识字部分,采用了多种形式,体现汉字规律,体现汉字表意的特点,体现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体现汉字造字规律识字

如第一册安排了象形字《口耳目》,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粗浅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

(2)韵语识字

第一册安排了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安排了《比一比》,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汉字。

(3)事物归类识字。

如第一册安排了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安排了反映家庭生活的《在家里》,反映学校生活的《操场上》,反映时代生活的《自选商场》,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了。

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任务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增加汉字的量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在识字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识字方法。如结合汉字的识字,学习一些最常用的偏旁。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如阅读活动,如竞赛活动等,儿童通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环境也能认识。

第一册要求写的字,在拼音部分没有安排。从识字(一)开始,在归类识字和课文部分,每一课安排3-4字,全册共100个。本册中要求写的字,都是笔画最简单的字。每一课要求写的字,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如识字(一)第一课,要求写的字是“一、二、三”,练习最基本的笔画横。识字(一)第二课,要求写的字是“十、木、禾”,练习基本笔画竖、撇、捺,三个字在字形上有相近之处,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巩固识字成果。课文第2课,写“七、儿、九、无”,主要练写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课文第3课,写“口、日、中”三个字,主要练写笔画横折。这样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编排写字教材,教师通过指导书写这些笔画最简单的字,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利于学生把字写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从一年级起步阶段,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教师教学用书后面附有基本笔画表和常用偏旁表,供教师指导认字写字时使用。

2、北师大版

一是采用了以随文识字的方法为主,看图识字、拼音识字等方法为辅的思路进行编排。在少数的课后练习中,还渗透了汉字构字规律的教学。因而编者在选文时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识字面扩展到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空间,为学生创造了大语文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体会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拓宽识字渠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过去的教材只注重在课堂上由教师教识字,由学生拼音识字这两条渠道,脱离了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克服了这种弊端,不但重视了课堂上的学习,而且为学生开拓了课外学习的多种渠道。如第一册第4单元《家》的“金钥匙”提示:“我家有个好习惯:晚上,爸爸妈妈常为我念故事书。现在我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愉快。”这个提示,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爱读书习惯,也是为学生开通了一条家庭识字的渠道。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一起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自然就会向自己的父母请教,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读书习惯。又如第一册12单元《外面的世界》作了这样的启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我们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到外面看看。留心看,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认识很多字。”这个启示,也是为学生开通一条社会识字的渠道——通过景物与文字的对应认字识字,而且也是为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的观察习惯。在这一单元的“金钥匙”处还启发学生:“我们可以从哪儿识字?在外面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这个提示,启迪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主动识字。通过这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使他们在大语文环境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从而热爱语文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又如第一册16单元的“金钥匙”这样提示学生摸索汉字构字规律,探求理解汉字意义的方法:“爸爸告诉我,‘宀’表示房子,‘灾’就表示房子着火了。‘灭’字上面的‘一’表示把火一盖,火就灭了。有意思!我觉得‘哭’、‘泪’、‘尖’、‘明’这些字都很有趣”。这样编排,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展识字途径,而且有利于催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智慧之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然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受到语言文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趣。

三是在识字教学中,改过去单调的机械的练习方式,在“语文天地”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些语文活动既注意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落实,又重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既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又吸纳了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概念;既重视了“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语文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此外,编者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喜爱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材的编排中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3、苏教版

苏教版识字、写字部分的编排,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第二种形式是以韵文或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集中安排的“识字”;第三种是随课文安排的识字、写字的内容。

“认—认”是这样编排的:

每一课中的每一个字分三部分展现:最上面是一幅这个字所指称的实物图,然后是标示该字读音韵音节,最后是与这幅图与音节相对应的汉字。这样的编排体例拥有三大优势:第一、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孩子们揭示了符号(即文字)与对应实物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它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前期经验”,为学习较为抽象的文字符号铺平了道路。学生只要能将图画与文字挂起钩来,凭借日常生活对这些事物的先期认识,轻而易举地读出这个字的读音,把握它的意思;第三、将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巧妙地整合为一体。这种精心的策划与安排正与儿童大脑语言中枢在神经、生理、信息处理过程中那种整合功能和规律保持了高度的和谐与一致,所以不但能为学生们主动学习汉字,从而做到“无师自通”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为锻炼、发展学生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拓展了空间。

“集中识字”的编写特点:

第一,将原本孤立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每一个字的意思是可以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文字符号的“能指”意义与其在具体环境中“所指”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地感悟。如“一去二三里”中的“一”、“二”、“三”,原本是指具体的数,但在这里,它们已经获得了新的意义。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接受民族文化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第一册除“识字”外,其余5课,皆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以词串形式编制而成的。如《识字6》:

喷泉    雕塑    音乐厅

花坛    草坪    林阴道

大厦    电梯    停车场

轿车    地铁    立交桥

这组识字,其实就是一组以“现代化大城市”为中心的词语串,其每一横行又是以“文化设施”、“城市绿化”、“城市建筑”、“交通设施”为归类标准组合而成的“类”概念。这样一来,通篇就成了在“现代化大城市”这一大概念统辖下、由若干类概念整合而成的“模块”了。运用这种形式来识字,不但可以十分便捷地让学生掌握那些需要他们识记的汉字,而且能够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做好必要的储备。可以预期,当学生凭借着反复诵读将原本貌似独立、实际具有相似关系的词语整合成一体,并存贮于脑海时,他们便拥有了以下的可能:若再碰到“现代化大城市”这个概念时,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蓦然浮现诸如喷泉、雕塑、音乐厅、花坛、草坪、林阴道……之类的实物图象;若需要描述一下“现代化大城市”时,他们也就会通过对以上具像的勾画去再现“城市”的风貌。

“随课文识字”的编写:

面广量大的“随课文识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重头戏”。我们知道: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不将一个个字(词)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去辨析其意义,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也不可能使之成为用于书面交际的重要工具。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认识了的汉字,以及通过文字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学生身边可以挂钩事物的已有认知,坚持“先学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的和相对薄弱的”原则,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2)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也就是说,对字义和用法的领悟要充分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大多数字(词)义的诠释,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多数情况下只求“意会”,而不求“确解”,不搞“定义”地转告和强行的机械记忆。

(3)在处理“识字”、“读书”、“写字”三者关系时,要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所谓“寓识于读”,也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地识字教学;“以识促读”则要求我们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的成果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识写结合”的意思是说,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4)继续坚持用好每篇课文后面专门设计的“认识常见的基本笔画”、“认识偏旁部首”和“描红”字帖,让学生掌握常见基本笔画的名称、偏旁部首和笔顺。要通过描红、临帖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并在“读帖”、“描红”、“仿影”和“临帖”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总之,在进行这部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既动“口”,又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