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木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系列讲座 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讲稿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05:00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系列讲座 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讲稿一)2011-11-08 17:14

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系列讲座

2001年我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有一个发言,题目是 “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呼吁在十五期间要把文化产业放在一个战略的位置。我们在1999年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2002年文化部就把我们这个文化产业研究所定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6年北京大学又把我们这个文化产业研究所改名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我们在人才培训,理论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2007年11月,我参加了李长春同志召开的一个小型座谈会,就是关于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个会。李长春同志看到我有一个头衔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就问你们北京大学有一个文化产业研究院?我说是。他说什么时候成立的?我说1999年成立的,并把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情况介绍了一下。李长春同志听了以后,对我们大加赞赏。他说1999年那很早啊,那个时候文化产业还没有很明确地提,你们北大就成立文化产业研究院,这说明你们北京大学确实是走在前面的,是比较超前的。他说非常高兴北京大学有一个文化产业研究院,现在你们大有可为,大有用武之地,然后他又对我们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工作做了具体的指示,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

但是就我个人来讲,我不能算是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因为文化产业是文化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对文化我有一些了解,对经济我完全是外行,所以今天讲的可能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一、 文化产业的再认识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有各种分类。有一种分类就是把文化产业分为知识型的文化产业、休闲型的文化产业和娱乐型的文化产业。目前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的经营、民间工艺、广告以及其他生产文化产品或者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它必须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电视节目、广告等都有一个人文的内涵,都有一个价值的内涵。所以呢,我们在做文化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现在北京有人提文化创意产业。最早明确提创意产业的是英国。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做一个定义,说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把广告、建筑、艺术与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行业全认为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有一些差异。创意产业是强调以个人创造力创意为基础的产业,而文化产业更宽泛一点,包括文化领域的制造业、服务行业。

不管说文化产业也好,文化创意产业也好,我认为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它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理论和实践。大家知道,随着二十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品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和复制,可以通过现代的传播技术在全世界迅速地传播,得到亿万的观众。比如我一场演唱会,全世界可以几亿人在听我演唱,同时可能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的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文化产业和世界市场以及高新技术紧密地联系,是时代的产物。有人说文化产业古已有之,比如我们明代的时候,很多画家画了画以后去卖,这就不是文化产业吗?这个说法至少是不准确的,文化产业是时代的产物,它跟世界市场跟高新技术有紧密的联系。

我认为文化产业或者说文化创意产业有四个最本质的特点。第一,它是适应千百万群众的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产生的。是所谓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第二,它强调创意,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学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所以又叫创意产业、头脑产业、艺术产业、知识产业、版权产业等等。第三,它和高新技术有紧密地联系。第四,它必须面向世界市场。一方面创造数以百亿计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门,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我认为认识和把握这四个特点非常重要。要想真正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握这四个本质的特点。

四个特点,我不全面地展开讲,我特别讲一讲其中的两点。一个是大审美经济。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第一是农业经济形态,第二是工业经济形态,第三是大审美经济形态。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的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的经济,代之以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相结合的经济。现在的人花钱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的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多购买文化艺术,购买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购买一句话,购买一个符号。什么意思?譬如我买个名牌,名牌不就是一个符号吗?同样一件衣服都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那么我挂上一个名牌,就卖200美元,不挂这个名牌只卖10美元。其实都是一样的,差别在哪儿?就是有个符号。很多年轻朋友喜欢穿名牌,就是一个符号,花钱购买一个符号。很多年轻人,白领为什么不在办公室喝咖啡,要到星巴克喝咖啡,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气氛,追求一种体验。在商店买咖啡每镑一美元,而星巴克的咖啡一杯要几美元,贵得多,但是星巴克却越来越火,就是它那儿一种气氛。 有时候有的小孩跟父母说,我们出去吃顿饭吧!父母就说出去吃什么,你要吃什么家里跟你做不就行了吗。孩子就说你懂什么,家里有那个气氛吗?他就是要去追求那个气氛。又譬如哈利波特大家知道这本小说,第七部是今年7月21号在全球上市销售,成千上万的读者守在书店的门口抢购,美国在24小时内就售出了830万册,平均每分钟售出5000多册,一分钟卖出去5000本。很多人买回来以后,整夜就不睡觉,一口气把它读完。为什么这么急呢?就是因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读完的话,那么第二天他去上班或者上学就会由他的同学或者同事告诉他们这本书的内容,还有这个故事的结局。这么一来,他自己的快乐和激动,那种体验就没有了,丧失了。这些例子都说明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追求一种精神的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的气氛。把握这点非常重要。你搞文化产业,你如果不把握这一点,不知道这个气氛的重要,体验的重要,你文化产业就很难搞好。哈利波特这个小说的系列,现在已经被翻译成了60多种文字,销到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年来累计销售量达到了3亿多万册,市场的价值近60亿美元。时代华纳购买了它的电影版权,第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了9.84亿美元。全球三家最大的玩具制造商分别以几千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到了哈利波特系列玩具与文具的特许经营权。市场上出现了哈利波特的万花筒,铅笔盒,飞天扫帚,还有魔法帽,有500多种玩具和文具。华纳兄弟公司联手奥兰多环球度假乐园,准备建设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乐园,计划在2009年对外开放。总而言之,据统计,哈利波特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延伸产品的收益占总量的70%以上。哈利波特使得出版这本书的两家出版社的业务迅速的扩张。英国的那家出版社,叫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哈利波特,它的规模扩大了10倍以上;美国的那家出版社叫学者出版社,从原来第16位一跃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儿童文学出版社。这本书的作者罗琳本来是一个下岗的职工,现在变成了英国最富有的女人,超过了英国的女王。一本小说带动这么大的产业,这个在过去是完全难以想象的。这就是企业经济,又叫大审美经济。

2002年专门研究大审美经济的一个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这个表明了什么?表明国际学术界对于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势非常重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时候,快乐不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钱,可是在生活比较富裕之后,快乐并不正比例地取决于是否有钱,并不是说钱越多我就越快乐,并不是如此。我们在报纸上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很多人很有钱,但是他很不快乐,比没有钱的人还要不快乐。因此,不能把效用,而要把快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卡尼曼区分出两种效用: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定义的效用,一种是反应快乐和幸福的效用。卡尼曼把后面这种效用称之为体验效用,并且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学的价值基础。这个是经济学2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价值转向。很明显,这样一个经济体验的时代,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必然要求文化产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样来认识文化产业才能把握它的时代的特点,从而有一种理论的高度,这是一个大审美经济。

第二点,我想说一下软实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创造的一个词汇。约瑟夫奈有个解释。首先解释实力,什么是实力呢?实力就是影响他人以取得你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我影响你,通过影响你得到想得到的效果。你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影响别人。譬如我要影响你,第一种是强制性地威胁,我们一般叫大棒。第二种是诱惑,我给你一个好处,这个我们就叫胡萝卜。第三种是吸引别人,使他要想达到的目标跟我想达到的目标一致,我来吸引你,这样就影响你的行为,然后你去做的正好是我想做的。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用这里说的第三种方式来影响别的国家,这种能力就叫软实力。要使别的国家愿意追随你,认同你的价值观,处处以你为学习的榜样。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觉得你很好,我要搞得跟你一样好,搞得跟你一样的繁荣。但他们这么一来的话,恰恰达到了我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他当然是为了他自己好,但他这么一做就正好是我想要做到的目标。这种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它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这个认同是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价值观层面的一种认同。软实力是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战略资源。学者们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是最强大的。德国有个时代周刊,主编叫约瑟夫约菲,他认为美国的软实力甚至强过于他的经济和军事的资源。他说美国的文化,不管是通俗的还是高雅的,它都向外辐射出一种炙热,这种炙热只有罗马帝国时代才有,而且手法更新颖,更迂回。他说罗马和苏联它们的文化都止步于它们军事控制的范围,就是它们军事控制到哪儿它的文化到哪儿。而美国的软实力才真正造就了一个日不落的帝国,它超出了它的控制的范围,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日不落。

法国一位前外长认为,美国的强大在哪儿呢?他认为美国的强大就在于它能够激发他人的梦想和向往,美国梦嘛。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做着美国梦,向往美国。当然了,很多学者也认为美国由于入侵伊拉克,它的软实力已经大大地下降。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我刚才讲了,软实力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而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而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的实践。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可以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你这个国家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

美国人十分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美国政府和美国的企业下大工夫,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时装和主题公园。你别看这个快餐,它是一种软实力。你看现在麦当劳肯德基在我们中国,父母就说今天你考试成绩好,我带你去吃肯德基,带你去吃麦当劳,今天是你过生日,不在家里过了,现在到麦当劳那儿去过生日了。这样一来我们这个小孩成长起来就成了肯德基麦当劳的一代,他心目中就觉得美国有好东西,美国是一个好的国家,他无形中就向往美国,看到美国的东西他就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1944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通过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那个时候是欧洲盟军的统帅,把一大批可口可乐运到了英国,干什么呢?因为当时诺曼底登陆,他把这个可口可乐运到那儿去,随着登陆部队在诺曼底登陆了,登陆以后到处都看到盟军士兵拿着可口可乐在那儿喝,报纸上照片也都是那些士兵拿着可口可乐。这个可口可乐的形象其实就是美国的形象,就和诺曼底登陆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你可以看到美国人下了多么大的工夫。再举一个日本的例子。日本把电视连续剧《阿信》,这个过去在我们中国放过,当时也很热播的,送到埃及去播放,结果大获成功。因为阿信重家庭,还有奋斗,这个埃及人很认同,很喜欢这个阿信。从此任何东西只要是日本的,埃及人都着迷。日本的产品比如电冰箱、洗碗机、音箱等等,在埃及的各大城市畅销无阻。这个就是文化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大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我们现在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文化产业,我们又会有一种新的认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化产业的再认识。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国家的文化产业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那么为了使得我们文化产业有个更大的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个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个对我们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包括我们来制定文化产业的规划、政策等等,都非常重要。

一、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或者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个就是文化产业。那么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大家都看到了,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很多人还没有看到,或者说没有真正地看到。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在高科技素质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平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的物质技术手段的支持,可以缩短人和人的距离。但是另一方面它有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它可能压缩人们精神生活的空间,拉大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人和自然的距离,使人和人的关系疏远化,陌生化,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疏远化,陌生化。我可以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比如电话,这个不算高科技,老早就有了。它缩短了人和人的距离。比如我和纽约的朋友打电话,跟我在无锡市本市里头打电话一样,听得也很清楚,象在我旁边似的。这个不就是把人和人的距离拉近了吗?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拉大了人和人的距离。譬如说现在过年了,过去我是要到朋友家里去拜年的,一年没有时间见面,大家都很忙,过年去见个面。现在好了,不用去到朋友家里去,打电话拜年,一个上午我打十个电话,十个年就拜掉了。从表面上看,好像也拜年了,但实际上人和人直接的接触没有了。现在有了手机了,更好了,连声音都听不见了,发个短信,拜年了。而且这个短信还不是我自己说的,是人家贩卖来的,也不知道谁,专门有人在创造的,拿过来,写的是花里胡哨。所以我收到这种短信一般不看的,太长了罗里罗嗦。比如说前两天是中秋节,编了很多关于中秋的词,也不是你自己编出来,也不代表你的感情,我看它干什么,尽管它很华丽。人和人的距离拉大了,我不知道你心里说什么,我也看不见你的面,连你声音我都听不见了。

我再举个人和自然的关系例子。比如照相机,这是老早老早发明的,也不是高科技,照相机这很好了,我们出去可以照相,到哪儿去都带照相机。但是你们发现了没有,你们到那些景点去看,比如说海南岛那个天涯海角,一家人带了小孩,让小孩站好,看着镜头照,照完相就走了。他根本不去体验那个大自然的美,感受不到海风吹到脸上。最倒霉的是小孩,到那个地方看来看去,就看到照相机的镜头,别的他都看不见了。到海南岛也是看照相机的镜头,到了云南也是这个照相机的镜头。你说这个照相机起什么作用,不是拉大了人和自然的距离吗?

电视,很多人说有了电视以后,本来我们吃过晚饭,家里人一起聊天,现在有了电视以后,家里聊天的机会很少了,大家都看电视。强迫的,这个电视有种强迫性,强迫着在那儿看节目,大家不谈了,没有话说了。白天大家上班了,你到机关,我到学校,回来以后本来晚上是一个家人交流感情,交流思想的一个机会,现在没有了,都看电视。现在很多人对中国的禅宗,禅学感兴趣。禅宗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直接性,强调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对自然环境当下的直接的体验。当下的、现在的体验,这个是禅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禅宗对我们当代人确实有启发,要关注当下,关注直接性。现在我们直接性越来越少了。高科技减少了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直接的体验。你比如说有了电脑,可以不上街购物了,电脑可以购物嘛,甚至可以不去办公楼办公了,有人甚至认为有了电脑就可以不要学校了,因为什么知识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取得嘛。这个预言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而且是为了发展人性,丰富情感,完善人格,所以必须要有和老师,和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必须要有群体的生活。

美国有个小说写,20世纪某个时候,有个小女孩,电脑可以批改她的作业,她就把作业让电脑批改,电脑批改完了,她就坐在旁边,很悲哀的。她说我奶奶的时候多好啊,很多小朋友上学在一起玩,现在她不上学了,就对着一个电脑。如果用这个人机对话来取代人和人的交往,那么人类社会就有可能彻底瓦解。现在有的人一起床就坐在电脑的旁边,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那么从一方面来看,他通过电脑可以知道天下的一些事情,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过去做不到现在可以做到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电脑隔绝了他和外界的直接的交往。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整天只和一台电脑打交道,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前年我看报纸上一篇文章,他就说我们现在是一个窗口化的社会,现在我们习惯用窗口去看世界,我们上班的时候对着电脑的窗口,回家以后就对着电视机的窗口,节日祝福的时候就通过窗口,靠着手指和键盘来交流。这样产生两个结果,一是人和人、人与自然的直接的交流没有了,二是由于人对世界没有直接的体验,世界的真实的面貌被掩盖了,被遮蔽了,被歪曲了。就像我们现在住在大楼里,通过玻璃看外面的世界,我们感受不到春天的鸟语花香,感受不到冬天的漫天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也就是说,人被异化了。过去我们看荒诞派艺术家的戏剧,我们觉得很荒诞了,现在看他里面还包括了对人的异化的某种预言。他写两个人在车站见面了,没有事情就在那里聊天,聊着聊着,哎呀,原来我们大家都住在一条大街上啊,我们过去都不认识,感到非常亲切,然后再聊天,哎呀原来我们两个人是住在一幢大楼里的啊,我们过去怎么不认识啊,再聊聊,原来我们两人是夫妻啊,连夫妻都不认识了,这个就很荒诞了啊,对吧。但是如果你起床就坐在电脑边上,你的妻子是谁,你肯定要忘掉,时间一长了么,就异化了,这是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实际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去平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的危机。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这个人到过中国好多次,他老早有一本书叫《大趋势》,里面提出在高科技的条件下,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平衡是社会生活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他说,我们必须学会把物质和技术的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1999年他出了一本书叫《高科技 高思维》。这本书里他再次指出,科技确实已经使得人疏远人、疏远自然、疏远自我,使得人孤立,使得人脱离自己的生活。他强调在这种情况之下,人除了安全和温饱之外,更加迫切需要的是要寻找人生的意义,要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我觉得他说的话非常的好,要寻找人生的意义,要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所以我在前面讲,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用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迫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在极端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没有给予发展文化产业以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就会可能出现畸形,从而为我们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奈斯比特说,美国人由于精神上越来越空虚,所以从宗教中寻找寄托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加入教会的美国人已经从1776年的百分之十七,增长到百分之六十八。我这个还是前两年的数据,每年有超过1000个不属于任何宗派的教会在美国成立,精神上得不到寄托,精神的空虚,怎么办呢,就到宗教中去寻找寄托。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类的闲暇时间比过去大大增加。拿我们中国来讲,1年当中有114天是法定的休息日,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变了,也就是说1年中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其中有十一、五一、春节长假日。现在当然有了一些调整了。这么多的休假日怎么过,是一个问题。而且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人在退休之后的时间也在增加。有人说,人的正常寿命是120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现在一个人是60岁退休,或者65岁、70岁退休,那么退休之后还有50、60年的时间,这个50、60年的时间怎么过啊,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现在很多退休的老干部、老同志他们的生活怎么过,这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政府也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退休老人的生活一方面物质生活要关怀,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另外,要让他们精神生活好,要生活得愉快、生活得幸福。这个时间怎么过,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继续学习,继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活到老学到老,另一方面就是追求艺术享受和审美享受。这两个方面都是文化需求。总而言之,闲暇时间的增多必将大大增加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根据国外未来学家的预测,21世纪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首先出现的是休闲时代的浪潮。他们预计是2015年就到了。现在国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休闲问题。国外有的大学专门开了研究休闲的系,他们认为休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和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过去没有这个认识。休闲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上都是一个大课题。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马克思早就说过,闲暇时间是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时间。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就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据报道,到2015年美国的休闲产业将占到他们全部产业的百分之五十,而休闲产业中很大的比重就是文化产业。

第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商品的文化和符号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比如一件衣服,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保暖,交换价值就是由生产这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表现为价格。但是现在买衣服不是主要着眼于它的使用价值,当然使用价值也要考虑,但更多考虑的是它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刚才讲的名牌就是符号价值。美国50年代的明星有三件东西是必须要有的,第一就是要有一件貂皮的长大衣,表现他的财富和地位;第二件东西,就是一辆劳斯莱斯汽车,是地位的象征;第三件东西,就是家里必须挂一张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表示是有文化的人。我们前面讲过了现在人们花钱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地购买艺术品购买文化享受,审美体验,甚至花钱买一种气氛,买一句话。一句话很重要啊,一个企业要找一句好的广告词、主题词,甚至花几个亿买这句话,有了这句话以后他的产品马上在全世界销售量就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你决不能小看这一句话的作用。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的形势也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是单一的货币资本,现在已经变成了多元资本的形势。这是法国的社会学家提出来的。现在变成了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这样一种多元的形势。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个人来说,表现为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修养的程度,还有某些特殊的文化禀赋气质等等;从产品来说,表现为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那么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文化资本表现为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地区文化资源的积累的厚度和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中国文化资源的积累就很厚。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资本的加入为一些经济资本相对比较弱文化资源却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实际上文化产业也早就成为了他们的支柱产业。这方面的材料非常多,我简单说两点。比如约翰·赫伯斯有本书叫《创意经济》。这本书里说,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以百分之五的速度递增。他去年在北京的科技博览会上宣称,到2020年,全球的核心创意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英国的前首相布莱尔1997年当上首相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2001年英国的创意产业达到1000多亿英镑,占GDP的百分之五,超过了任何的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别的国家也是如此。1997年,美国的版权产业的净产值3000多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点三。日本2000年电影和音乐创收分别是世界第二位,电子游戏软件是世界第一。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全球获得了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它的衍生产品又创造了18亿美元的价值,扣除它的摄制费两亿多美元。还有广告费10亿美元,它至少赚了二十亿美元。而现在一台电脑的平均利润率已经降到百分之四到五左右,想想要多少台电脑的利润才能达到一个泰坦尼克号的利润。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奥兰多本来是个小城市,但是1972年它建了迪斯尼乐园以后收入达到150亿美元。并且带动了佛罗里达州,使得这个州的贸易额达到了564亿美元。刚才提到的哈利波特也是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它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里面的比重越来越大,这证明了我们前面的论断,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