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冰凉是怎么回事:穿过千年的尘埃之二十一:辛弃疾(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11:34

 弓刀游侠辛弃疾(之一)
      
    如果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打动我的句子,除了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外,我想,我个人更偏爱者,也最爱借用的大概就是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前清秀才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曾经这样总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其中的最后一重境界,便是由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所摘撷,只不过,经过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这么一通妙语解禅机之后,曾经清雅抒情的神来之笔,虽已远非词中原意,竟也天衣无缝。

    辛弃疾,生于1140年的中原沦陷区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他出生时,离“靖康耻”北宋灭亡已十年有余,也是南宋朝庭仓皇建都临安的第十四个年头,因此,辛弃疾出生之时,中原沦陷已成定局。为了养家糊口,辛弃疾的爷爷辛赞不得已,也在金国的伪政府谋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但是,尽管如此,与南方那群不思进取的南宋阔佬遗少们不一样的是,这些沦落于金人统治区的宋朝遗民,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之下的所饱受的屈辱与辛酸,所以,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故国王朝强烈的思念,念念不忘报仇雪耻,恢复中原。

    还在辛弃疾很小的时候,因为生活在敌占区,长期受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饱受外族欺凌的情况下,自幼就立志长大了誓要为民族复仇雪恨的辛弃疾,少小便养成了一种任侠之气,他也识文,但同时更能习武,酷爱兵书,素好研习古人的兵法存亡之道。据史书记载,他原本就天生异禀,又奇人异相,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身体力行壮健如牛,生就活脱脱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模样。

    就在辛弃疾二十二岁这一年,他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策马疆场杀金报国的机会。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在金王朝的暴虐统治之下,女真人长期肆虐的期负占领区的汉人,不仅霸占他们的土地房产,他们自己不事农耕,逼迫汉人耕田种地他们则坐享其成,更有甚者,烧杀强掠,遭踏妇女。。。种种恶行,几成常态,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辽阔的沦陷区,一时之间,烽火如荼,英雄四起,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也恰恰是因为这样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逃往金兵的营寨里去邀功。这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了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如果追不回帅印,自己甘愿献上一颗人头!

    于是,就在这天晚上,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 ,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青兕是一种凶猛的神兽,由此,我们就不难推断,我们的英雄辛弃疾,年轻的时候,长着怎样一幅勇猛无匹的外貌,拥有怎样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回归南宋之后,那些唯唯诺诺之乎者也的家伙,为什么会污蔑他“杀人如草芥,心如铁石”了。

    随着各地义军在敌占区的抗金战火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之际,金营里却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惊天巨变,1161年挥师南下的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属杀死了,死在扬州。

    这个完颜亮可不是一般的凡人,我在柳永那一篇曾经提到过这个人,这几天正好在一老师的文章里学习这一段金史,这里就顺带提一下好了。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汉名亮,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庶孙,就是庶长子完颜宗干的次子。他是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生于1122年死于1161年,他不仅是个相当干练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个凶狠毒辣的杀人狂,他是靠弑杀熙宗登上皇帝宝座的,但同时,他又是一位颇有文采的女真族诗词作家。据说他在读罢柳三变的《望海潮》一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后,曾经也即兴的题过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在今人看来,其南侵的狼子野心几乎昭然若揭: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有人戏称,这一场文字纷争,乃是北宋的婉约派PK女真的十三太保,文采上北宋婉约派胜,实际上,女真的十三太保大举压兵南侵,带来的岂止是中原地带的战火纷纭,简直是尸横遍野白骨累累。不过,纵使强悍一如完颜亮,他也不过是紫霞仙女的徒弟,凡事操之过急,过于自信,猜了个开头没有估摸到自己的结局,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在国内政权尚未站稳根基的情况下,就急着攻打南宋,以至在采石矶与同样是秀才出身的白马书生虞允文(我们四川老乡,嘿嘿。)进行了一场军事PK,南宋以区区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结果十三太保输,输得很惨,丢盔弃甲,而正是由于这一场大败,严重动摇了金兵的军心,竟激起内部哗变,完颜亮丧命于乱箭之下。其实,早在他继续冒死南侵之前,他显然更没料到的是,在他的后方金国,他早已沦为废帝一名,金朝第五代皇帝金世宗完颜雍,趁他南征后方统治空虚之际,早已经取而代之在东京辽阳自立为王了。

    世宗完颜雍为金太祖的孙子,与完颜亮一样,对于南宋朝庭来说,同样是个有勇有猛的狠角色,但比起穷兵黩武的完颜亮,世宗更多了一些文韬武略,世宗是金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勤于政事,性格节俭。他执政时期和章宗时期是金国最强盛时期,作为一代明君,连他的敌对国,南宋的朱熹都称赞他是小尧舜。世宗完颜雍一上台就吸取了完颜亮之教训,南侵受阻,干脆撤兵退北,一面与女真贵族搞好关系巩固政权,一面与南宋斡旋迫使南宋政府签下和议。这样一来,原本趁后防空虚揭竿起义的中原以及华北沦陷区的各路义军,不可避免的受到威胁,金人同时还针对这些义军施出最阴毒的一计狠招,那就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对占据大小山头的义军大搞绥靖政策:“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以此瓦解聚集起来的汉族农民军。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义军效力的诸葛军师辛弃疾连忙向耿京献上一计:派人联络宋廷,让义军归宋军节制,义军在山东能立足就立足,不能立时,则南下渡淮水归宋。

    二年,1162年,也就是在辛弃疾代表义军联络上南宋朝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内讧,起义军头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并且杀害了。这时,刚刚领到南宋朝庭颁奖令与委任状的辛弃疾正好启程回到北方,听到耿京被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一时之间,怒不可遏,为了报仇雪恨,这一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凭着个人一身智勇无匹的卓越胆识,传奇般的完成了一件轰动整个南宋朝野,连圣天子都得一见三叹息的英雄壮举,也正因为这一英雄壮举,使他在南宋朝野名声大震,同时更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浓墨重彩的书下了最富有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光辉一笔。

    这一年,辛弃疾和同缭刚刚从南宋回归,才到山东境内,便听到了义军事变的消息,临危不乱的辛弃疾没有惊慌,他火速联系到五十骑原先自己领导过的信得过的人马,赶到叛徒张安国的济州府,也活该这个张安国倒霉,这一天晚上,正巧碰上,张安国在他的府里宴请贵兵,宴会已经进入到高潮,宾主都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士兵来报,外面有一个人来见他,醉醺醺的张安国忙带着几个人出来,结果,一出来,就被几个高大威猛的大汉挟持上马,眨眼的功夫,那些马匹已匆匆消失在夜色之中,待到金兵张皇失措的跑出来时候,哪里还见得着人呢,所有的人马早已如天兵天将,跟随辛弃疾押解叛徒,“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渡准水,直奔南宋边境而去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鹧鸪天》据说就是辛弃疾在回归南宋多年以后,再忆起当年在沦陷区计擒叛徒张安国的那一幕传奇经历,一时万千感慨,惆怅于心,于时愤笔写下的这烩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首词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首小令,全词共五十几个字,整首词的上阙气势恢宏,慷慨激昂,似是对当年那一幕传奇经历仍激情澎湃的无限神往,下阙却写得出奇的悲凉如水,心伤透骨,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遭遇。  

 

 

 

待续。。。。

分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