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准备活动音乐:北大“反孔”,你死我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1:08:56

北大教授孔庆东以三句粗话拒绝《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此后,又通过微博炫耀粗话,一时间,舆论争议更加激烈。看待这场争议,如果仅停留在话语“脏”与“净”的表层,恐怕不仅孔庆东一脸不屑,很多知晓争议深远背景的人,也会觉得这种斥责不过就是表面文章,并未触及问题实质。“三妈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民间两种不同价值判断“水火不容”的存在,普遍性的宽容心态缺失。
因为“三妈的”“倒孔”有点过
兼容并包的北大都容不下孔庆东么?
骂战背后不同价值判断的你死我活
事件的争论早已超出事实本身
民间同样缺少包容的精神
异见”在哪里都是稀缺品

因为“三妈的”“倒孔”有点过
——兼容并包的北大都容不下孔庆东么?
最近,北大教授孔庆东以三句粗话拒绝《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此后,又通过微博炫耀粗话,一时间,舆论争议更加激烈。其后新华社发表文章批评孔庆东把粗鲁当个性,有辱教授的节操和尊严,缺失起码的公民素质。没成想此番批评引来孔教授更加言辞激烈的反击。前几日北大学子发起“倒孔运动”,响应者众多。知名自由撰稿人五岳散人却质疑北大学子:“兼容并包”的北大都容不下孔庆东么?
孔庆东的言论确实让人不堪
孔庆东自称是孔子73代孙,孔夫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孔庆东却是脏话,而且私底下骂脏话没关系,但是却公然在公开平台上炫耀,这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辱“斯文”。如下是部分孔庆东言论:
“一分钟前,《南方人物周刊》电话骚扰要采访我,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孔和尚斩钉截铁答复了一个排比句:去你妈的!滚你妈的!X你妈的!”---孔庆东微博“炫骂”。
“记者现在是我们国家一大公害,歪曲报道现在铺天盖地,这些记者排起队来枪毙了,我一个都不心疼!”——去年孔庆东谈记者。
“姜昆是相声界下三滥的典型代表,政治上趋炎附势,艺术上狗屁不是,欺行霸市,说学逗唱一样不会,连给郭德纲擦鞋底都不配。”——孔庆东谈姜昆。
“白岩松一向崇拜当官的,美国就是他的爷爷,崇洋媚外。”——孔庆东谈白岩松。
“新华社,我请问你,你要干什么?你是要造反吗?你是要发动人民起义吗?新华社为什么不听党中央的?新华社刊发过多少与党中央指示不相符合、不相一致的这样的报道?”——孔庆东回应新华社评论。
“如果美国鬼子到北京,我孔庆东今天晚上就持刀把带路人某某某等统统干掉,让他们活不到天亮。”——孔庆东谈一名北大同事。
但因“三妈的”就要赶走孔庆东有点过头
孔庆东是因为他出位的言行而获得北大教职的么?可能不是,虽然现在教授不太值钱,但也不是谁都能当北大教授的,毕竟孔庆东除了言论之外,在他的研究领域也有其成果。据一些师生说,孔庆东每逢上课都是满座,很多校外同学都来听他的课,这位在媒体上经常大放厥词的孔“叫兽”对同学却十分友善,和蔼可亲,讲课也挺受学生欢迎(孔曾在百家讲坛上讲授金庸和鲁迅)。即便是被骂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在被骂当晚听完孔庆东课之后,也承认“那天晚上他讲确实很好。他讲课不说教,说说笑笑几句话就让你无意识地接受了他的观点。”[详细]
骂战背后不同价值判断的你死我活
——事件的争论早已超出事实本身

这场争议,说到底,不是孔庆东与记者之间两个人的战斗,而是两种价值观的博弈碰撞出猛烈火花。只要稍作探寻,就知道,孔庆东对《南方人物周刊》施以暴语,是对这份刊物的价值定位极不认同。他在微博上一再以“汉奸”这样字眼来评价这份刊物。甚至连批评自己的新华社,孔庆东也毫不客气,把新华社称作“南方汉奸报系”的走狗。
价值判断迅速超脱出事件本身事实
孔教授“三妈”记者引起热议。但没有一个人,包括孔教授和南部记者都闭口不谈粗口的原因。双方其实都有难言之隐!孔庆东对南方报系向来心有不满。一直都将南方报系视为敌对势力,甚至将其贴上了汉奸媒体的标签。而此次采访,据媒体曝光的采访提纲,《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抛出的问题也确实很有攻击性。事件的原委在事件发展中早已不重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不断拔高催化着事件的发酵。[详细]
同样的“骂娘”,不同的“待遇”
孔庆东在微博上围殴,“战友”吴法天(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辟谣联盟创建人)看不过去,列举了诸如南方都市报和新京報前总编辑程益中、人大教授张鸣、南都周刊主编西门不暗等人的“骂娘”言论,抱怨同样是“骂娘”,为何还有双重标准。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阵营,一边是民粹色彩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另一方则是经常为政府舞之蹈之,被贴上标签的“五毛”们。
背后:两种价值判断的势不两立
这种争议,还是可以追溯到传统意识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孔庆东是很有传统意识的人,对儒家精神有理解,也认同其中一些价值。他语言行为本身也有违背儒家文明的一面,曾经“醉侠”也过多异化为“匪痞”。相对来说,《南方人物周刊》的价值,更多是基于权利、法治、平等价值元素的自由主义与现代文明。以两者为代表(无论是媒体还是舆论)的两种价值判断之间经常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详细]

民间同样缺少包容的精神
——“异见”在哪里都是稀缺品
以孔庆东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与以南方报系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之间,其实并不是绝对分歧的,二者都可以充当价值正当性的重要来源。悲哀的是,在现实之中,往往却很难达成共识,由此产生激烈的博弈,已经发展到谩骂攻讦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必过多纠缠于那几句粗话,而是要探索如何让这二者争议背后的思想价值,走出过度分裂,来形成相互共识,这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
无论现实还是网络,“异见”都是稀缺品
与现实社会完全相反的,社交网络是网络民意阵地,以微博为例,带有民粹色彩的博主数量庞大,通常也是一呼百应。而一些类似孔庆东等所谓“五毛”,数量上不但完全处于劣势,而且其言论,纵然时而富有理性,也通常会收获“板砖”无数,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网络社会中的“异见人士”。虚拟的网络社会在批评现实社会缺少包容性的同时,也落入了同一窠臼,对待价值观念分歧,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没有“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那份豁达。"异见"的存在通常会让我们看到另一番异样风景,这似乎也不是坏事。
对峙两方满足于冲突,而缺少包容
价值观的博弈其实就是这么惨烈。儒家传统本来是可以让人更好做谦谦君子的,自由主义也绝对不会妨碍有传统精神的人去做君子,甚至自由主义包裹的现代文明和民主精神,更能让人产生时代的亲和力。儒家也强调普通民意与精英身份共同参与政治,而自由主义更是主张保护每个人权利。问题是,明明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根本不是要二者必选其一,必须是谁要灭了谁,而是可以彼此兼容、互为补充的,无法拥有达成共识的平台,于是,文化价值无法在自由的空间实现充分博弈,最后自然也就难以开出真正的文明之花。 [详细]
胡适曾经说过一段话:“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胡适先生的豁达,值得当下冲突两方,无论是媒体、网友还是“孔庆东”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