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琳达·盖茨幸福吗:动画艺术的探索与中华文化的重塑 ——评大型动画片《孔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1:21:54
动画艺术的探索与中华文化的重塑(2011-03-28 07:57:52) 标签:

文化

分类: 儿童文学评论

动画艺术的探索与中华文化的重塑

——评大型动画片《孔子》

谭旭东

 

    近十年来,国产动画片由于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涌现出了一些大制作。如几年前的动画电影《宝莲灯》,还有《虹猫蓝兔》《福娃》和《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动画系列片,这些或因为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内涵而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或因为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接受心理而广受欢迎。但国产动画片与欧美和日本的动画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争夺少年儿童这一动画片的主要受众时,还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最近,欣赏了104集大型系列动画片《孔子》,感觉这是国产动画片的一个大突破,它不但有机融合中华儒家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也把儿童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审美元素进行了充分的整合,使得它既有文化品位、教育意义,也体现出了动画片作为创意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和市场意识。

动画片《孔子》的首播式暨图书首发式是2009年9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它的第一季(1至26集)是200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之际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动画城》首播的。随后,《孔子》的前三季陆续在央视少儿频道热播,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极大欢迎,各方媒体纷纷关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今年3月5日,《孔子》第四季也登陆央视,意味着这104集大型史诗动画片《孔子》已完成全部制作,据说其完整版将在深圳电视台、北京卡酷、山东卫视等60多家电视台相继播出,且已被韩国引进,从而实现了国产大型系列动画片走出了国门。《孔子》之所以成功,我觉得它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制作团队很强大,有很雄厚的文化实力,也具有很高的动画片制作水平。动画片《孔子》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中央电视台、深圳崇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投资近5000万元,由国内外一流的创作团队历时三年精心打造,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曾担任动画片的总顾问并亲自题写片名。剧本前半部分主要由张艺谋御用“金牌编剧”李冯负责,后半部分由著名作家叶兆言执笔,最后再由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统筹全稿,并填写了动画片的主题曲《我是你的芬芳》和《永远的怀念》。央视主持人刘纯燕担任了动画片的配音导演,还在片中为孔子的“红颜知己”兰花配音。孔子后人、著名音乐家孔祥东为动画片谱曲,国画家范曾在动画片的人物设计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指导,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演唱了其主题歌。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强大的创作团队,使得《孔子》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是《孔子》本身寄托了很多观众的文化期待,也符合当前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时代的潮流相适应。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哲学家,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每一代对孔子都是充满着敬意的,因此如何把孔子这个形象塑造好,关系到如何重新诠释中华儒家文化,如何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里,人们更加需要一个全新的“孔子”形象,以其来抵抗强势的欧美文化,所以动画片《孔子》的制作不只是一次商业行为或艺术制作,而是一次中华文化经典的重构。正是在这种文化期待下,《孔子》一旦结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展现了国学知识,融合了教育理念,把美德的培育和动画片艺术结合起来,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孔子》的总导演赵先德认为,孔子的成长史是一部关于励志的最感人的大书,真正了解孔子这一成长经历,有利于今天的年轻家长教育孩子。再者,学习孔子,认识孔子,有利于年轻一代享受快乐人生,有利于我们民族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励志教育中的缺陷是价值观的扭曲,孔子的成长经历及思想会给今天的我们以启发。这其实上就是赵先德对《孔子》的准确文化定位和价值定位,作为励志动画片,主要目的就是展现它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而文化内涵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因此达到了对少年儿童进行行为、品德、文化和审美的教育,也就赋予了《孔子》更高的价值,及它成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的媒介。

三是《孔子》包含了多方面的审美因素,体现了动画片的美学特征。美国迪斯尼的动画片之所以能够风行世界,成为很多国家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文化产品,它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从世界经典文化里汲取素材,如迪斯尼的动画片很多都是从世界经典童话的改编,这是符合儿童接受心理的,也满足着人们对经典文化的学习需求,同时,经典文化文本的品质也支撑了动画片的品质。此外,迪斯尼动画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市场意识,它们大部分都直接针对青少年观众,把最能体现儿童心理,反映儿童情趣的故事和情节展现出来,并且塑造令少年儿童感动的形象。动画片《孔子》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的确,动画片《孔子》取材于经典的国学故事,塑造了一个可爱智慧的孔子形象,同时还塑造了其他一些令人难忘的动画形象。动画片《孔子》的一季主要是表现少年时代的孔子,他与人们想象中的老夫子形象截然不同,这是一个10岁左右的可爱男童形象,他手持书卷,目光清澈,眉宇之间传递出一种异于常人的智慧之光。剧中另外几个主要人物也是各有特色,完全摆脱了说教的俗套,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活泼的感受。为了表现孔子这一形象,动画片还塑造了曼甫和阳虎这两个少年形象,并以对比的手法衬托了少年孔子的聪慧、勤奋与执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孔子这个历史伟大人物背后的生命气息和童心本质。如第一集《兰花》中,阳虎仗着自己是贵族家庭的孩子,就很瞧不起孔子和曼甫,还欺负他们。一天,孔子在野外摆上香坛自学礼数时,阳虎驾着马车,不但碾碎了孔子的香坛,还压坏了孔子的兰花。第二集《乡学》中,国君要搞田猎,孔子驾车出现要展示自己的车技时,阳虎挑战他,结果孔子打败了阳虎,赢得了赛车的胜利。在其他各集中,孔子的门生弟子子路、闵损等的形象也一个个生动呈现。如第22集中,闵损的形象就让观众印象深刻,他年过15仍不能进学堂,贫困及后母歧视皆是缘由。孔子广收门徒,有教无类,鹑衣百结的闵损得以登堂受学。闵损曾听人念过两句诗“矜矜兢兢,不骞不崩”,于是请教孔子,孔子告诉他,不骞不崩,是指羊群彼此相随,不会走失。聪慧的闵损立即表示,愿意跟随孔子,不离不弃。这一集不但把闵损的性格塑造出来,还很自然地将知识、道理以及人物命运勾连融汇,把动画片的想象力和少年儿童观众的理解力放置在同一水平。众所周知,由于年代久远,所留资料十分有限,一本《论语》就是伸缩性极大的涵盖,做一个长篇动画,人物的鲜活承载往往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但观众不但看到动画片《孔子》中既有子路、闵损等在史料中有记载的角色,也看到了皮休、兰花仙子等虚构的动画角色。

应该说,动画片《孔子》中的皮休、兰花仙子这两个形象的添加与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它们不但使动画片充满了幻想色彩和想象力,也使动画片更加符合少儿观众的思维与心理,这是符合动画片审美特征的。皮休也叫貔貅,它在古代是太庙墙上吉祥物,但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风靡一时的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皮休似人还似兽,有淘气男孩的性格,他聪明淘气,玲珑亦伶俐,它具有穿越时空、引领故事、活跃气氛等作用。它和品性高洁的兰花姐姐的对话、争执与相互提醒,适足在理性与知性充溢的故事当中,穿针引线、滋润濡染,并生发出如梦若幻的情节与细节。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两个表征着人类童年的形象,比附出一幕幕孩童般的纯真和圣洁,那么一个长达百余集的动画将在吸引力上大打折扣。应该说,皮休和兰花仙子这两个形象的设计使动画片《孔子》多了一种童话的魔幻之美,是一部片子能否打动小读者的关键。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梁国典介绍,动画片《孔子》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了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趣味性并重的原则,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尽量剥除附庸在孔子身上的许多功利性色彩,力求还原孔子的本来面貌和真实思想。我想,动画片《孔子》的热播不仅仅是因为它富有梁国典先生所说的内涵,更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片传统思维的超越和艺术价值的追求。可以说,104集的动画片《孔子》给国产动画片制作带来了诸多启示,给中华文化的重塑带来了诸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