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普怎么泡:《周易》與“中和”的美學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6:13:03
《周易》與“中和”的美學觀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7-08-10發表評論>>
“中和”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美學概念之一。它的形成,與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有著密切聯繫。“中和”的思想,最早是由於音樂要求音聲和諧而提出的,到《禮記·中庸》,則將其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般認為,所謂“中和”,它所強調的是位置的守中、行為的適中與恰到好處,以及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關係。我們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畫,次有卦爻辭,最後才有《易傳》,從而構成《周易》的完整體系。如果將這幾個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那麼其中有關“中和”的哲學—美學思想,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從“天道”中來:卦畫的基本要素“—”與“—”,是對日月運行的某種形式的記錄;三畫的八個經卦,象徵八種基本的自然物。然而這個“天道”不是孤立、異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構成象徵人和自然的有機整體。例如《乾》卦由“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的發展過程,象徵的便是“君子”或“大人”由隱到顯、由窮到達的生命歷程。再發展到《易傳》,則進一步將“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論化和體系化了。《乾卦·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有人認為,《周易·上經》三十卦明天道,《下經》三十四卦明人道,實際上就《易傳》的闡述而言,上、下經都是由天及人、天人不分的。其原則是要求人的行為符合天道,做到與天無違、以德立世。《象辭》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類的表述,便都是遵循這一原則。
顯然,在《易傳》看來,人對天地自然的傚法,是至善至美的“大德”,並由此進而提出了“三才”理論。《係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人處於天地之“中”,使整個卦符構成天人合一的中和之象。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異乎尋常地強調,不過是追求天與人的統一與和諧這一根本目標而已。同時,《易傳》根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原理,認為人道與天道、地道之間是一種同構關係。“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傳》)。所謂“陰陽”、“柔剛”、“仁義”,就是天、地、人的類比屬性。
《周易》注重天人類比、和合的“中和”思想,不僅滲透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而且對後世的文藝美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和詩歌創作,無不追求意與象的溝通、情與景的融匯、人與天的冥合,乃至成為兩千餘年來藝術領域帶有普遍性的審美趣味。
其二是“陰陽相濟”。《說卦傳》曰:“易以道陰陽。”陰陽之道是《周易》的核心,也是其“中和”思想的立足點和載體。《易傳》把天、地、人統一于“陰陽”、“剛柔”的交感作用,構成天地、父母、男女等陰陽互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圖景。陰陽作為事物的兩種屬性,既是對立的,也是和諧的。清代思想家連鬥山在《周易辨畫》中指出:“兩美相合為嘉”,就是說,陽與陰乃世之兩美,有相感相合之德,陽遇陰則通,陰遇陽則明,這才能達到生命世界的亨通與繁茂。這是《周易》的精髓,也是“中和”美學觀在《周易》中最完美的體現。在《周易》中頻繁出現的“雨”意象,便是陰陽相濟之果的象徵。“密雲不雨”(《小畜》卦辭),乃是陰盛陽衰失去均衡的緣故;“零雨其濛”,則是陰陽交合的美善之象。《鼎》卦九三爻辭“方雨虧悔,終吉”,《睽》卦上六爻辭“往遇雨則吉”,意謂只要出現陰陽和合的美好甘雨,就能獲得吉祥。
隨著後世《易》學的興盛,陰陽相濟的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體現得最典型的,便是闡述爻位關係的“乘、承、比、應”之說。每卦六爻,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互相感應,感應的二爻中,如一陰一陽則表示陰陽和合,稱為“有應”,否則為“無應”;“乘、承、比”三者,則分別解釋相鄰兩爻之間的關係。而各爻關係的相合與否、預期的吉兇禍福,都取決於陰陽是否和諧。由於在《周易》學說中,萬事萬物及其相互關係,均存在陰、陽二元,所以陰陽相濟的觀念具有普遍意義。它實質上表達的是一種事物和諧共存,以求狀態均衡的哲學訴求。
《周易》的和諧均衡理論,既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倫理的總綱,也是古代藝術理論和創作所遵循的總則。八音克諧之於音樂、溫柔敦厚之於詩歌、結構勻稱之於建築、佈局均衡之於繪畫和書法,無不體現出和諧均衡的美學追求,而崇高、獰厲、怪奇等風格,總是受到主流藝術的排斥。
其三是“執兩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兩端之間,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傳》闡釋“古經”義理,多以“中正”為說,而“中道”、“中行”、“得中”等術語,亦屢屢出現。按照爻位說,每卦六爻分內卦、外卦,故二、五爻為“得中”;陽爻居奇位、陰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無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則不僅貫穿于《易傳》釋義的始終,也體現在對顏色的取捨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黃色。《坤》卦六五爻辭曰:“黃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辭曰:“鼎黃耳金鉉,利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黃色在“五色”裏介於黑與白的中間,在東、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則與“中央”相配,所以《漢書·律曆志》說:“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黃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於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蘊,並由此而使黃色在後世成為正色和帝王之色。
執兩用中,以中正為貴,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中正與兩端保持等距離,是最完美的均衡狀態,無論偏向任何一端,都將破壞均衡,導致偏斜而使原有結構崩塌;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中正意味著處事不偏不邪,追求適中與合度,任何的“過度”或“不及”,都無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狀態。《周易》強調“中正”的思想,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執兩用中”同時也是後世藝術遵循的美學原則。例如兩兩對稱的美學理念,就貫徹在我國古代建築設計、舞蹈編排、繪畫構圖、文章修辭、詩歌用韻等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之中;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更成為儒家詩論的核心主張。(郭建勳 吳春光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文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