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高调行善:名人的信仰(完整)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7:37:40

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博士、慕尼黑大学校长和教授、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45年出生在德国尼普镇。他于1869年从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随后的十九年间,伦琴在一些不同的大学工作,逐步地赢得了优秀科学家的声誉。1888年他被任命为维尔茨堡大学物理所物理学教授兼所长。1895年伦琴在这里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俗称X光),这种光有非常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木材、人身和纤维等不透明物体,甚至能穿过金属薄片。他根据圣经中的《希伯来书》4章12节:“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取希腊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为名(《新约圣经》最初是用希腊文写的),称为X光,即基督之光,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命名。世人中流传说,“X光”表示不知是什么光,因为X在数学中表示未知数,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是误传。伦琴因发现X光,于1901年是世界上第一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殊荣的人。他非常谦卑,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以基督的名字命名,为的是荣耀主的名。X光在工业、医学上的巨大用途,几乎是人人皆知。耶稣说:“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约9:5)X光虽强,只能穿透人的五脏六腑,强不过基督之光。基督之光能把人的内心世界和心思意念都穿透,正如赤露敞开,了如指掌,明察秋毫。“他(耶稣)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林前4:5)
  X射线发现才4天,美国医生就用它找出了病人腿上的子弹。企业家蜂拥而至,出高价购买X光射线技术。50万,100万,出价越来越高。“哪怕是1000万”,伦琴淡淡的一笑答道:“我的发现属于全人类。但愿这一发现能被全世界科学家所利用。这样,就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因此,伦琴没有申请专利权。他知道,如果这项技术被一家大公司独占,穷人就出不起钱去照X光照片。爱迪生得知这个消息后深受感动。他为接收X光发明了一种极好的荧光屏,和X光射线管配合使用,也没有申请专利权。
为了奖赏伦琴在科学上的贡献,巴伐利亚贵族院准备授予他王室勋章及贵族封号。但是伦琴不愿意用贵族来玷污自己的名字,他不顾一些势利小人的恶意诽谤,拒绝接受这一贵族封号。
在诺贝尔逝世五年以后,首次颁发他所奠基的诺贝尔奖。伦琴是第一个获物理奖的人。他高兴地接收了诺贝尔奖金,但是却把数额为5万瑞典克罗纳的奖金转赠给沃兹堡大学。


   Post By:2008-1-31 8:04:34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法国籍波兰人物理学家、化学家、理学博士、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
居里夫人的父母都信耶稣,母亲尤为虔诚,她也从小信耶稣。她小时候喜欢搭积木,她搭的教堂比哥哥姐姐的都好看。
居里夫人因与丈夫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获得成就,还先后发现钋和镭,1903年夫妇俩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得诺贝尔奖少之又少,她又是两次获诺贝尔奖,让其男同行都难以望其项背。她的祖国是波兰,她极其热爱祖国。当时她的祖国已被帝国瓜分,世界地图上已把“波兰”抹掉了,她就把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以特有的方式让全世界的人永远记住曾经有波兰这样一个国家存在,因为波兰语的“钋”就发音为“波兰”。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著名女学者,并且是当时惟一的著名女学者,她也是第一位获科学院女院士的法国妇女。她的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法国和外国的科学家,其中也有中国科学家。有些人认为她全力以赴搞科学,信仰不虔诚,实际她一生信神。她和丈夫决定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制镭方法在内,不申请专利,而是无偿地奉献给全世界人民,这正表明她发扬基督的爱的精神。
居里夫人虽然那样谦卑,但世界各国给她的荣誉是空前的,除两次获诺贝尔奖外,还有:会员56个,会长2个,院士19个,院长1个,博士20个,教授1个,荣誉市民3个;另外获得奖金10项,奖章16枚。爱因斯坦说:“所有知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居里夫人原是波兰人,由于丈夫是法国人,工作又不得不在法国,她只好侨居法国,但她时时刻刻在怀念祖国。她曾说:“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镭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正如居里夫人自己说:“镭的发现,比我们当初想像的更重要,尤其在癌症的治疗方面,更是不可缺少。”镭不但在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成为打开原子大门的金钥匙。在科学史上,很少有像发现镭那样,付出了那么多艰辛而繁重的劳动。她由于在工作时经常受到镭放射的侵害,导致红血球和白血球被破坏,患了恶性贫血症。她一生致力于放射性研究,以自己的身体去体验放射性元素对人体的影响,促进这些元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后来救了无数的癌症患者,她却从不认为自己是放射线的受害者。从中我们看到她对真理和美善的委身,还有委身的激情带来的创造性。
1934年,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追悼会上说:“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更大。”他认为,她的品质是人类一大宝贵财富,“她的意志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大谦卑,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她对科学的贡献,在一张钞票上印有她的头像。
1935年,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由于首次展示了人工放射性物质而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意志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爱因斯坦在我的生平中,自然界的新奇令我如小孩般欢欣。
——居里夫人



   Post By:2008-1-31 8:05:09

吴健雄

吴健雄
(美国籍华人女物理学家、博士、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等

吴健雄被誉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女物理学家”、“核物理女皇”、“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她的老师甚至认为她在科学上的贡献比居里夫人还要大。她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20世纪三十年代赴美国留学,后曾参与美国的“曼哈顿原子弹研制工程”,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共事。她在核物理研究领域里最突出的贡献是1956年证明“宇称守恒定律”不能普遍应用的实验,导致杨振宁、李政道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突出贡献是1963年首次成功地确认了弱向量流守恒,美国总统为此授予她国家科学奖,她获得了除诺贝尔奖以外的几乎所有大奖,是诸多诺贝尔奖得主推崇的传奇人物,许多科学家认为她应得诺贝尔奖。由于种种原因,她与这项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大奖擦肩而过。以色列得知情况后,为了表达对她的敬意,专门为她颁发了一个奖,奖金与诺贝尔奖数额相当。她是美国物理学会首位女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00多年来历史上首位女性荣誉博士。1990年,第2752号小行星用她的名字命名。
1942年,吴健雄与袁家骝(袁世凯的后裔)在美国洛杉矶加州理工学院结婚,婚礼在袁家骝的指导教师、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博士密立根教授家中举行。当时由一位有名的牧师,即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索瑞斯为他们主持结婚仪式。
李政道请吴健雄帮助作“宇称守恒定律”不能普遍应用的实验,吴健雄回答说:“政道小弟,这个实验你们信得过我,我们就来干!让我们来握一握神的左手。”
密立根曾验证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并测定普朗克常数,为此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应用带电油滴在电场和重力场中运动的方法精确测定电荷,确定了电荷的不连续性。他说:“科学如没有宗教(指基督教)显然不是人类的幸福,却会变成社会的祸患。”“人的宗教性是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因为宇宙超过科学知识的范畴,非人类智慧所能窥测,这人智不能窥测的范畴便是宗教的领域了。人智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宇宙终极的奥秘。真正的现代科学应当服从神,学习谦卑。”

要为风定轻重,又度量诸水。他为雨露定命令,为雷电定道路。
——约伯记 28:25~26


   Post By:2008-1-31 8:05:45

崔琦

崔琦
(美国籍华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等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宝丰县,1951年由姐姐带到香港。他由于成绩优异,在香港全靠奖学金读完中学。他曾立志学医,可救死扶伤,后来如愿以偿地考上台湾医学院。但由于经济原因,他最后依靠教会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求学。在美国由于医学院学费昂贵,他不得不放弃少年时代的梦想,改学物理。他在198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学奖,1998年获富兰克林物理学奖。他与美国物理学家劳克林、德国物理学家施特默发现电子改变行为特性的机理而共获诺贝尔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证书上说:“三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使人类在对量子物理的理解以及在现代物理的众多领域发展重大概念等有了新的突破。”
崔琦是位虔诚的基督徒,热爱唱歌和打篮球,尤其爱唱基督教圣歌。他在河南农村长大,父母很早就鼓励他到香港和美国去读书。中国一位女电视节目主持人在1999年采访时问他:“如果当初你不到美国读书的话,会怎样呢?”她以为他会回答:“那我很可能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但他却说:“如果我那时不出国,我的父亲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年)饿死!”说着,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短短的两句话,表达了他对父母的孝敬。现在世界上有一些人忘记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培育,对年老的父母弃之不管。当孝敬的父母,包括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其中孝敬公公、婆婆最难做到。有的父母是从农村来的,文化水平低,孝敬这样的父母尤为可贵。有人喜欢养狗养猫,对狗猫百般爱抚,如同儿女,有人还与狗或猫同睡一床,对父母反而没有感情。有的儿女成年后,希望摆脱父母,将他们送到养老院去,而实际他们有足够的住房和金钱,可为父母安排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甚至有的儿女希望父母安乐死。崔琦实在是我们孝敬父母的好榜样。他的姐姐崔璐比他大七岁,1959年毕业于香港伯特利圣经学院,1968年移居美国,从1974年开始,服侍于纽约华人圣经学院,1987年被按立为牧师,当时崔琦参加了按牧典礼。她一生忠心服侍主,为人谦卑温和,1998年安息主怀。
美国籍华人化学家、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获诺贝尔奖后不久,有人问他,为什么许多西方大科学家信仰神?他反问说,时间从何时何处开始?谁也说不清楚,人类不知道的事太多了。已知的部分永远是有限的,未知的部分永远是无限的。有的科学家越研究越觉得宇宙深不可测,妙不可言,从科学上无法解释,所以不得不相信神在主宰一切。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是无穷无尽的。例如:1999年10月30日《参考消息》报道,银河系大约有4000亿颗恒星,你数得清吗?将来科学更发达后,会发现更多的恒星。1999年11月16-17日《参考消息》报道:“科学家越研究基因,越觉得基因的复杂;现在科学家发现,成年人体由10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不得不使人感觉到,这一切都是神创造的,怎么可能是进化来的呢?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常常会感到有穷有尽,看到一点就以为到了尽头,实际这是一种愚昧。如果达尔文生活在现代,他可能会早早放弃进化论的观点。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诗篇 8:3~4


   Post By:2008-1-31 8:06:11

基督信仰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家篇
【艺术家篇】
基督信仰对艺术的影响
耶稣,他没有进过学堂,却征服了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们。被誉为古典音乐之父的巴赫,在他浩瀚的音乐手稿上,每一页开头都写着:奉耶稣的名;每一页末尾都写着:荣耀归于上帝!
  听着贝多芬的《欢乐颂》,人们一定很难想象他原本是一个多么悲惨的人:父亲是酒鬼,母亲死于肺病,幼小的贝多芬染上天花,导致视力模糊和耳聋,几次向他所爱的人求婚都被拒绝。他说:我孤身一人,只有耶稣与我亲近,在他那里,我毫无惧怕。韩德尔创作《弥赛亚》仅用了24天,那些日子他没有离开过房间,他说:我看见天国展现在我眼前,我遇见伟大的上帝。
  莫扎特、门德尔松、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李斯特,在几乎每一位古典音乐大师的心灵中,都回荡着从天而降的旋律。历世历代的音乐家,不但以令人陶醉的音乐作品振奋世界,呼唤人生,且大部分世界著名的大音乐家,都以极大的热情用音乐歌颂上帝、赞美上帝、荣耀上帝,他们几乎全部有基督信仰。连改革家马丁路德,也留下了《上帝是我坚固的保证》、《快乐、快乐,我们靠主应当快乐》等不朽名作。他们都以圣经内容为主题,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足见圣经对世界音乐界影响之大。
  当你有幸到欧美一带国家旅游时,你定会为基督教建筑所表现的造型艺术而惊讶赞叹,因为它是那样的宏伟辉煌、精美绝伦,你也会处处瞥见它对世俗建筑影响的深刻痕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近2000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基督教建筑起着率领的作用。9-12世纪的罗马式建筑,以中心圆穹为标志,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又采用了大量雕刻装饰。4-15世纪的拜占庭建筑,不但采用圆形穹隆屋顶,而且更注意光和色彩的充分利用,人物和背景间组合呈现迷人的韵律感。而12-16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那向高处延伸的造型,充满上升的力量,身临其中,真是一首光的梦幻曲。教堂、修道院等的大型绘画雕塑艺术更是许多著名的传世之作,特别是“文艺复兴三杰”,更是举世闻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达芬奇,他的绘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另一位同时期的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师米开朗琪罗,著名的代表作《大卫》、《摩西》、《创世纪》,皆为传世名作,壁画《最后的审判》,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堪称人类艺术史上的巨作。三杰的另一位,同一时期的画家、建筑师拉斐尔的《基督变容》、《背负十字架的耶稣》、《西斯庭圣母》等都属于盛誉卓著的世界美术名品,这些不朽的作品都来源于耶稣不朽的荣耀。基督教以圣经为源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建筑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



   Post By:2008-1-31 8:06:50

达·芬奇

达·芬奇
(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等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达·芬奇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他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壁画是非常难画的,但他却成功地描绘了戏剧性冲突人物的精神面貌。画上每人的表情、神态,都是根据圣经中有关他们的记载刻画出来的(太26:20—25)。他创作时极为严谨,终日凝视着画面,偶尔动几笔。教堂里一位副院长向委托人米兰大公汇报,说他整天游荡。当大公问他时,他和霭地回答:“画家必须想好了才可动笔,特别是两个头至今我画不好,一个是耶稣那种仁慈的美,一个是犹大的头,我想不到一个人得到那么多好处,竟背叛其恩人。”他别具匠心地把画面作了“并列一排”的处理,全部人物面向观众。这样的构思不仅可体现出耶稣的平等精神,还把每个人物的年龄、身份、容貌、性格以及表情和动作等以最充分的手段淋漓尽致地展开。散坐在两旁的12位门徒,动作表情各异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多样化统一的整体。在这并列的13人中间,他巧妙地藉建筑物透视正“聚焦”于耶稣的头部,从而使人们第一眼接触画面时,由于透视而自然引向聚焦中心的耶稣;而且,当进入壁画所在的西大厅经过甬道时,由于甬道的透视线也可在某种程度上与画面的透视线连接,从而由远处过来恍如真地进入了晚餐。
《最后的晚餐》的图示好像告诉我们:逾越节那天晚上,耶稣与12位门徒共进晚餐。突然,居中的耶稣两手一摊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太26:21)。这时,本来沉静的晚餐犹如水里扔下一块巨石,在门徒中间激起阵阵骚乱和惊恐,“到底谁是叛徒?”自左起第一人是年轻的巴多罗买,他简直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双手扶住桌子,不相信竟有那种事;左二小雅各,他一手扶安得烈(左三)肩头,另一手伸向彼得(左五)要急于弄清事情的真相;安得烈惊讶地举起双手,不知所措;左四便是叛徒犹大,他闪电般地急转身子,去藏匿那出卖耶稣的30块钱的钱袋;彼得伸出头,似乎与前一位耳语:“你知道是谁出卖了主?”他的右手还紧握着小刀,跃跃欲试;左六是优柔寡断的约翰,他一边垂头于肩,凝听彼得耳语,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状;右边紧靠耶稣的是多马,他不由然伸出一个手指在问:“什么,真有人要出卖你?”其二老雅各,他身子后倾,张开双手,似乎说:“啊,这太可怕了!”其三腓力,他急忙从座上站了起来,探出身子,双手虔诚地按在胸前表示:“主,我可向你发誓!”其四马太,他把手伸向了耶稣,但身子却转向达太,欲问个究竟;其五达太,他茫然无知,反而把头转向西门;其末西门,他莫名其妙地举起手不正在说:“我不清楚呀!”
《最后的晚餐》完成后,引起众人的喝采。众人对这幅画进行仔细的评论,有的说这地方最精采,有的说那地方最精采。最后,大家对所画的那块台布一致认为最细致,色彩顶夺目。但达·芬奇听了这些称赞后,心中极其难过,因为他画的目的,是要耶稣的脸能突出,描绘得最能吸引人,最能感动人,但他们却去夸奖台布。因这台布的美丽,却把耶稣的爱脸给遮住了。他于是拿起画刷将那幅画中的台布花纹全部刷掉,好使耶稣的脸更能得着众人的崇敬。
有人对最后晚餐时的菜谱是什么感兴趣。根据历史学家的调查,有红葡萄酒(实际是红葡萄汁)、粗黑面包、烤羊肉、红枣、苹果、肉桂和无花果做的汤。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有个极有意义的内涵,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到,从那幅画的窗户看出去,不是耶路撒冷的景色,而是意大利的风光;画中的餐桌、椅子、杯盘用具等,都不是1世纪耶路撒冷的用品,而是绘画时意大利日常使用的东西;画中的人物都穿着当时欧洲式的服装,一点不带犹太的色彩。达,芬奇的意思是要人们知道耶稣不是1000多年前生于犹太的一个人,乃是与时俱进永活的神,时刻与我们同在,永远活在我们中间。难怪耶路撒冷圣经研究中心专家弗莱明误解地说:“这幅画上有一个错误,就是耶稣时代的人应该坐在地上用餐,而画上的耶稣和12位门徒是坐在凳子上。”
《最后的晚餐》于1498年完成,意大利邮政部为纪念该画创作500周年,于1998年4月2日发行印有这幅名画的纪念邮票。编者曾参观世界闻名的美国旧金山蜡人馆,发现其中《最后的晚餐》蜡人像,吸引游人最多,停留的时间最长。
几百年来,由于《最后的晚餐》壁画逐渐退色,并且受到灰尘、污染以及间或的拙劣润色的损坏,在22年前就开始修复。1999年5月28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修复后的这幅画再次与公众见面,这幅焕然一新的画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赞扬。在修复过程中,虽也同时展出,但通常只能通过阻挡视线的脚手架才能观看。现在脚手架和幕布终于移走,完全显现出一幅整洁明亮的名画。观众只能以25人为一组进行参观,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并且严禁使用照相机的闪光灯。
达·芬奇是自古以来最多才多艺的天才之一,他在许多领域中皆居先锋者的角色。他留给世人许多来自灵感的伟大作品,除《最后的晚餐》外,还有《天使报喜》、《圣母和圣婴》、《施洗约翰》、《基督受洗》、《圣耶柔米》、《三王朝圣》等等。
1999年10月7日《参考消息》报道: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网上投票活动,选出达,芬奇为千年最伟大的艺术家。

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腓立此书2:13


   Post By:2008-1-31 8:07:33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等
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拉斐尔,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他的雕塑和绘画都不愧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他也是世界上这两个独立领域里成就都达到顶峰的惟一人物。他的作品,大多以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为题材,其中天顶画《创世记》中,包括《创造亚当》、《逐出伊甸园》、《挪亚方舟》九幅画闻名于世。雕塑《摩西》、《大卫》和《哀悼基督》(圣母怀抱着耶稣的受难尸体)取材于圣经。米开朗琪罗欣赏神创造的大自然有独到之处,甚至把荒地也看为美。他曾说:“蛮荒,是一种独特的美。”
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具有非凡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也是位与人民共命运、充满激情的爱国者。他创作《大卫》时,年仅26岁,正当意大利民族危机深重、国外侵略者蹂躏意大利国土的时刻,这启迪了他的构思。有一天,他在佛罗伦萨市的马路上闲步,看见路旁垃圾堆中,有一块被人雕坏而抛弃的大理石,觉得弃之太可惜,就上前仔细端详,静思一会儿,于是吩咐工人把它搬回家去。不久,轰动艺坛的杰作《大卫》雕像问世了。
《大卫》深刻地表现了一个以智谋和技巧战胜了强大敌人的青年形象,也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这座技艺精湛的雕像至今仍是艺术家们学习的楷模。佛罗伦萨市民把这杰作誉为“保卫祖国的市民英雄”,全意大利人民推崇它是“划时代的珍品”,并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当时佛罗伦萨市政府邀请了当代的著名艺术大师如达·芬奇、波堤切利、利彼等组成一个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遵重米开朗琪罗的意见,把《大卫》(复制品)安置在市政厅门前,作为市民政治理想的象征。揭幕式那天,轰动了全市百姓,蜂拥而至参加典礼,这个“时代的巨人”沉浸在欢乐的人海中。1991年9月14日,《大卫》雕像被一名精神病患者敲掉了一节脚趾。佛罗伦萨市艺术保护单位决定,将其罩入有机玻璃罩内。
米开朗琪罗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有多方面的才华。他也监督一些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令人肃然起敬的罗马圣彼得教堂。他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来彰显神的荣耀,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他有一次看见一块大理石,说:“我看见在这块大理石内有一个天使,我必须让他出来。”照样,我们虽是垃圾堆中的一块废石,只要肯放在耶稣手中,他就会使我们成为他的杰作。
在米开朗琪罗去世前几年雕刻的作品《哀悼基督》上,我们看到了最动人的救赎盼望,他曾在晚年写的一首诗中说到:“十字架上彰显神圣之爱拥抱我的灵魂,没有任何绘画或雕刻能再安慰我的心了。”这段诗句也许最能诉说出他那时创作的心怀! 1989年第7期《世界博览》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米开朗琪罗完成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是左撇子,他左手紧攥投石,砸死了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圣经中记载着拣选的700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能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士20:16)。
199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米开朗琪罗的稀世佳作《创世记》,经十年修复,从25日起公展。这画画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描绘了圣经中《创世记》的故事。修复后的画面貌一新,色彩十分鲜明,这与人们过去见到的灰暗色彩完全不同,将使有幸先睹者不胜惊奇。据悉,西斯廷内米开朗琪罗的另一巨作《末日的审判》,将从4月3日起开始修复。1993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报道:米开朗琪罗的著名壁画《末日的审判》,经四年的修复清洗,不久将与观众重新见面。这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划时代杰作现已展现出原有的奇异风采,并有一些新发现。修复专家们用碳化铵等溶剂清除了四个半世纪以来积于画幅上的污垢,使人物表情更加栩栩如生。画面上,世界末日来临,耶稣要把聚于其周围的万民分为“善民”和“恶民”,分别予以“永恒的赏罚”。他站立云端,高举右手,发出最后的审判。画幅上交错弥漫着恐惧和希望的气氛,等待审判的各类人物的眼神中流露着焦灼和不安,充溢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而这些是观众们过去未曾发现或难以领略的。
1991年10月27日《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最贵的现代图书《西斯廷教堂》本周将在美国销售,每本售价1000美元,这书重达13公斤,配有700多幅照片,介绍米开朗琪罗的绘图作品的修复工作。1993年7月27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格蒂博物馆以418万英镑购得米开朗琪罗的一幅150多年来未与世谋面的画,创下艺术大师作品售价的世界纪录。这幅画叫作《圣家庭与幼年施洗约翰在逃往埃及途中休息》,画的是幼年的施洗约翰在两个天使的陪伴下与幼年耶稣和其父母相见,他们刚刚逃脱希律王的迫害。这是佛罗伦萨画派最喜欢的绘画题材。1995年1月5日《参考消息》报道:1994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评出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创世记》为世界上千年最伟大的绘画作品。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现实主义雕塑的奠基人多那太罗也曾创作取材圣经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先于米开朗琪罗),这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表现了因胜利而矜持的少年英雄,造型精致完美,体态修长、矫健,具有非凡的勇敢和力量。
19世纪丹麦雕刻家托瓦森雕刻了一座闻名于世的耶稣像后,有人请他为巴黎雕刻一座维纳斯像。他回答说:“这雕过耶稣像的手,永远不能再雕刻外邦女神的像了。”


“十字架上彰显神圣之爱拥抱我的灵魂,没有任何绘画或雕刻能再安慰我的心了。”——米开朗琪罗
一个智者最完美的境界就是与上帝同在;同样,人类最好的作品也不过是接近上帝的完美。
——米开朗琪罗


   Post By:2008-1-31 8:08:15

韩德尔

韩德尔(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他的伟大作品都是为了荣耀神,他用圣乐向万民传福音。德国人说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他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贝多芬誉他为“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在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创造之奇妙的表达工具。他集中全部精力,发挥出全部创造性,进行神剧的创作。他写的最著名的神剧有《弥赛亚》、《复活》、《以斯帖》、《底波拉》、《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扫罗》、《所罗门》、《耶弗他》和《约书亚》等,使他获得最伟大的艺术成就。
韩德尔创作的神剧中,以《弥赛亚》最为有名,这是一部音乐水平最高、基督教气氛最浓的圣乐,旋律雄浑,和声优美,气势磅礴,充分表现了基督徒对耶稣基督完成救赎大功的万分激动的喜悦心情。《弥赛亚》的内容范围广阔,令人叹为观止。全曲起自弥赛亚(即基督)来临的预言,至他升上高天加冕为止。该剧可说是一部属灵的史诗。当时伦敦报纸称之为“激动人类的无价之宝”。《弥赛亚》神剧的确是一个大异像,它生动地刻画出神奇妙的救赎。此剧写成后200多年来,全球无以计数的听众分享了韩德尔的异像。英国大布道家卫斯理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前往布利斯托教堂聆听韩德尔的《弥赛亚》神剧,演出中听众屏气凝神,神情肃然,甚至比听道的态度还严肃。”
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督即将来临的预言和耶稣的降生,其中有一段《田园交响曲》;第二部分表现耶稣的受难、死亡、复活和升天,从忧伤的合唱“看见神的羔羊”开头,高潮处就是最著名的《哈利路亚合唱》(“哈利路亚”意即“要赞美神”);第三部分表现“基督拯救世界”,以“我知道我的救主活着”的著名咏叹调开头,结尾是“被杀的羔羊是配得……”、“颂赞和尊贵……”和“阿们合唱”。韩德尔以近乎疯狂的激情,投入《弥赛亚》的创作工作,在完成这部作品时,他高兴地说:“我想神已向我招呼了。”
目前此曲的原谱仍完整地保存在英国的西敏斯特大教堂内,共354页之多。后世对韩德尔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磅礴辉煌的巨作,始终不解。按常情说,这样一部作品在23天之中,休说是写,就是抄一份也够吃力的。他写这首诗歌,必是圣灵的感召,开始写第一个音符,便灵感如潮,不能自己,内心为一种对基督高度崇敬的感情所激发,终于以奇迹般的速度完成。因此,每一章节,每一旋律都充满了智慧、尊荣的情操。写到某几节时,他感极而泣,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他是“蘸着泪水写成的”。
我们很难想像《弥赛亚》创作之初的种种困境,这部伟大作品的产生,背后有一个故事:韩德尔的朋友詹尼斯有一次写信给他说:“我最近把圣经中50节最重要的有关耶稣基督的经文归纳起来,盼望你给它写谱。”那一张信纸到他桌上时,他并没有看;那时正是他债台高筑,整个人生在破产的威胁之下。他原是德国人,当时英国人排斥外国文化,他虽取了个英国名,大家还叫他“德国佬”。一天晚上,他太困苦了,又抱着满身的病痛,在伦敦泰晤士河边行走;他当时心里想:“神啊,让我死了算了!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活着也没有创作力了。我已破产,已是一个瘦弱的老人了。”那时他56岁,孤苦伶仃。当他正在哭得老泪纵横时,突然间听见教堂的钟声响了,他说:“主啊,如果你给我新的盼望,求你给我新的创作力,好叫我活着还可为你做一些事。”他就走回家,把衰老的身体靠在椅子上,他的手一放在桌上,就摸到那张信纸,拿起来看,是那50节经文。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赛40:1)。”他的眼泪马上流下来,就开始写、写……从那一天开始,马不停蹄,流水之笔一直写下去,连续写了23天,不知一天睡几个小时。有时蹦蹦跳跳,有时走上走下,有时放声高唱“哈利路亚!哈利路亚!”他边写边弹边流泪,仆人送午餐来,见早餐连一滴水都还没有动,面包还在那里,吓得以为老人忽然发神经了。等到写完时,整个人不能支持就倒了下去,还病了几天。但他更加感谢神!他讲了一句话:“我看见天为我开了,伟大圣洁的神向我显现。”在音乐历史中,只有他一个人在活着敢讲这样的话,这个异像帮助他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的晚年虽然充满艰辛,然而他再也不灰心,他那重新恢复的信心始终得胜,一直维持到生命的终点。写《韩德尔传》的纽曼爵士说:“境遇愈苦涩,韩德尔却愈发唱得甜美。世人打击他,他却打动世人。”另一位写《韩德尔传》的迈耶斯说:“《弥赛亚》是一部基督徒信心的缩影,它将基督徒献身的情操,从敬虔、委身、悔罪到满怀希望、信心、喜乐都逐一细腻地写了出来。”
《哈利路亚合唱》是在《弥赛亚》合唱里最完整、最突出、最能代表基督教精神的大合唱。该合唱中,韩德尔把”世上万国万邦必成为我主基督之国”这一段用了两次,而且以加重的语气来强调万国都成为我主基督的国度。不但如此,他用那句话作结束的表达,以后也影响了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贝多芬采用于韩德尔的风格来表达真正得胜的不是人的命运,而是耶稣基督万王之王的国度。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
《弥赛亚》最先在都柏林(今爱尔兰首都)演出。第二年在伦敦演出前,一位记者在《泰晤士报》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都柏林的成就,是万人空巷,韩德尔先生原来还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人来听那伟大的合唱。他竟然在23天的时间里,一气呵成,把整个《弥赛亚》连音乐与整个总谱全部填清楚,这是音乐界里很特别的一件事。”在伦敦上演时,不但英国很多贵族王室的人,连英王乔治二世也来观看。当他们一首、一首地听下去时,听到“我要摔破那些抵挡我的人,如同窑匠把瓦器打得粉碎一样”,“反对我的人在笑,我从天上嗤笑他们”;忽然间诗班唱“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啊,他是万王之王,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国王!”乔治二世特别为其中《哈利路亚合唱》深深地打动,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好像听国歌一样。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尊敬,观众也全体起立。由此形成了一个延续至今的传统:不论在哪个国家,每当出现《哈利路亚合唱》的演唱时,观众便全体起立。《弥赛亚》是将基督教的全部信仰以声乐、独唱、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来。重新获得创作力的韩德尔,开始他一生中几部最壮美的作品创作,开创了神剧历史的最伟大的时代——韩德尔时代。
《弥赛亚》在伦敦首演结束后,金诺尔伯爵向韩德尔道贺,推崇《弥赛亚》极具娱乐性,他回答说:“伯爵阁下,若此曲仅娱乐听众,我会深觉遗憾,我认为他们的感受应更胜于此。”还有一位写《韩德尔传》的兰思评论说:“《弥赛亚》可能是惟一能赢得各方一致推荐的杰作。音乐评论家也都肯定他作品的成就,这在作曲家中是史无前例的。”
《弥赛亚》是最著名的合唱曲,纪念耶稣降生和复活的音乐作品很多,而流传至今广受世人宝爱者,当首推《弥赛亚》。两个半世纪以来,每当纪念耶稣降生,全世界从农村的家庭聚会点到城市的大教堂,都会飘扬着《弥赛亚》这动人的歌声。其普及和崇高,在古往今来的神剧作品或较大型基督教合唱曲中,从来没有第二首堪称相比。最令人不解的是:无论由40人的小合唱团乃至4000人的大合唱团来演唱,其神韵和完美如一。数以万计的业余歌唱家,兴奋热切地咏唱着《弥赛亚》。对许多人而言,或为听众,或为歌唱者,《弥赛亚》是他们接触最多的音乐巨著。许多原本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它,甚至有些乐团专为演唱《弥赛亚》而设立。《弥赛亚》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无损基督教音乐的意境和风格中,赋予了神剧以艺术生命。由于其结构宏大而精微,旋律庄严而美妙,加上对位精巧,和声丰沛,同时又有戏剧的效果,致使教会专用的基督教音乐,能越出堂院高墙,飞进一般的音乐厅中,而为广大的世人所喜爱。这是韩德尔的伟大成就,也是神剧史上的新领域。
韩德尔对自己创作的《弥赛亚》极为满意,他晚年双目失明时,还时常独自摸索用管风琴弹奏这首乐曲。1759年他参加《弥赛亚》的演出,因感情激动而晕倒在剧院里,八天后安息主怀。他终身未婚,作为基督徒,有关他的风流艳事的记载是找不到的,这样的艺术家实在不多。
韩德尔死后得到极大荣誉,下葬于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公墓,他的墓穴上立着一座他伏案写作的塑像,塑像的桌案上平放着神剧《弥赛亚》的总谱,在敞开的书页上写着:“我知道我的救主活着。”
在世界音乐史上,有三套音乐巨作,曾高居西方文明的顶峰: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年)和《马太受难曲》(1727年)、韩德尔的《弥赛亚》(1742年),这三曲的写成时间前后不到20年。1789年,即韩德尔去世后30年,奥地利作曲家莫差特受托改写《弥赛亚》管弦乐部分,以配合规模宏大的合唱,从此沿用至今。对此事,有人询问贝多芬的意见,他说:“韩德尔仍然活着。”贝多芬临终前指着《弥赛亚》说:“真理在其内!”《弥赛亚》唱出救赎真理,唱入人们心灵深处。
世界流行,在中国也广为传唱的《普世欢腾》歌,就是《弥赛亚》中一段改编配成的,庄严雄伟,或唱或听,都激发人振奋高昂,使人感到欢畅。另一首《天程竞走》歌所用的曲调是从韩德尔所写的歌剧《西罗》中选出,这是韩德尔一生所写三首诗歌乐曲中的一首。
耶稣没有写过一首歌,但最多的音乐为他而写,世上最伟大最多的诗歌是赞美耶稣。根据《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圣诗至少有50万首,世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如韩德尔、巴赫、贝多芬、海顿等等,都用音乐来赞美耶稣。



   Post By:2008-1-31 8:08:56

巴赫

巴赫
(18世纪德国作曲家、魏玛公国宫廷乐长)


巴赫(又译“巴哈”)是德国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许多音乐评论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才华无人可超越。他创作的作品被称为音乐的里程碑,他被誉为“近代西洋音乐之父”、“音乐之父”、“音乐始祖”和“教会音乐守护圣者”。每一种音乐形式经过他的手,就会变得完美无缺。他的首创《赋格曲》——于是就出现了“对位”音乐——成为今日的“古典音乐”的根基;以此为基础,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甚至交响乐曲都得以发展。他的教学笔记和小提琴手册成为音乐理论和实用的基本教材。他是把具有500年历史的对位法艺术推向顶峰的音乐家。大约在18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更发现了他作品的魅力。先是莫差特,接着是贝多芬,都在晚年对对位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门德尔松、肖邦、舒曼和李斯特都纷纷誊写他的作品。到20世纪,人们对他的作品更是推崇有加。他的声乐以基督教内容为主,他对基督教音乐有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多种多样,主要是为教会写的赞美歌、受难曲等。
“凡有虔诚音乐的地方,总有慈爱的神显现。”是巴赫在他的圣经《历代志下》5章11-14节写的批注。他的一生可说充分享受了神同在的喜乐。身为基督徒音乐家,他几乎每天在教会工作,练琴、作曲,沐浴在神的恩典中。他受到马丁路德的神学观和音乐观的深刻影响,说:“音乐的惟一目标,就是为了神的荣耀,为了更新和重建人类的心灵。”他的音乐作品不但精深博大,更是浩瀚无比。他殷勤侍奉,就像神总是在他的双肩上指挥着他。当他为了每周的礼拜作曲时,总会在首页写上两个拉丁文大写简字“J.J.”即“Jesu Juva”,意思是“耶稣,帮助我”,而在完成了的手稿的末页,再写上三个拉丁文大写简字“S.D.G.”即“Soli Deo Gloria”,意思是“只为神的荣耀”。他非常肯定神总是与他同在,引导他的事工。因此他的作品实在很难有圣与俗之分。例如,在他的《小小风琴教本》上,他写道:“愿一切为人类所写作的,将赞美独归真神”;在他的《小小键盘教本》上,写着拉丁文大写简字“I.N.J”即“In Nomine Jesu”,意思是“奉靠耶稣的尊名”。让我们试着去享受他的伟大作品,并多方探索他的心灵世界,也试着与他一样“享受神同在的喜乐”。他告诉学生,如不把才华献给基督,决不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根据他的说法,音乐就是一种敬拜行为。
巴赫对教会音乐的贡献有,创作了五首弥撒曲,七首经文歌;还创作了五年内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常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共500首;又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其中有144首圣咏调。其中代表作《B小调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包括《天父矜怜颂》、《荣耀经》、《信经》、《至圣经》和《羔羊经》五个部分,共24首分曲,其中渗透着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的代表作还有扣人心弦的《耶稣受难曲》,其中包括《马太受难曲》、《马可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三部分,这是他受最后晚餐的感动而谱写的。1722年他出版了《调到平均律的键盘》第一册,将音阶标准化,成为西方音乐的转折点。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被誉为“音乐上的圣经”。他的创作饱含着诚挚的信仰,述说耶稣的死、复活、升天、再来的意义。他在音乐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德国人引以为荣。他对其他音乐家的影响太大了,贝多芬曾仔细深入研究他的所有作品,并深受其影响,著名音乐家海顿、门德尔松、莫差特、肖邦、勃拉姆斯等等都受他极大影响。尽管他的影响力很大,但他的作品竟有一个世纪没有人弹奏,直到门德尔松于1829年在德国柏林演奏他的《马太受难曲》,他的作品才开始流行全世界。他的次子也是作曲家,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对海顿和贝多芬有直接影响。
《马太受难曲》以圣经中的《马太福音》27、28两章关于耶稣受难的叙述为基础,描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受刑前的苦难和受死的情况。巴赫在这部受难曲中,把宣咏调和众赞歌的各个声部按不同曲调和音响组合起来,从而表现了全部受难史的戏剧性变化,使人通过死亡和葬礼音乐、临终乐曲、晚间音乐感受到永存的生命。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1843年《马太受难曲》在德国柏林上演时的情景:“每个人都在用眼睛跟踪歌本上的词句,大厅里鸦雀无声,既没有表示赞赏,也没有指责的声音,更没有鼓掌喝彩,人们仿佛是在教堂里倾听圣歌,不是在默默地听音乐,而是在参加一次礼拜仪式。似乎人们崇拜巴赫,信赖他,片刻都不怀疑他的神圣性。巴赫就像巴赫,正如神就像神一样。”这部作品,是他圣乐的最高成就之一。德国著名指挥家李希特曾率领慕尼黑巴赫乐团和合唱团,倾注全部感情灌录这个曲目,这套唱片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世界最佳名曲。《耶稣受难曲》在庄严的教堂里被高唱时,撞击着每一颗虔诚倾听的心灵,男士们忍住了眼泪,而女士们早已泪眼汪汪。
现在有人用电脑分析他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发现没有一个和音是错失的,没有一个对位是有一点偏差的。因为神给他一个特别的头脑,作曲时严谨到每一个音符同另一个音符之间的关系,根本不能替代。他有一个超完美的思考功能,实在是创造性的音乐天才。当你对着他所谱写的乐曲,只能由衷地感叹历史上竟然有过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但从不以天才自诩。
巴赫不但是基督徒,他的生命和作品显示出他的虔诚,而且他是地道的路德会信徒,他相信基督教的基要真理。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图书馆里找到83本纯基督教的书籍,包括马丁路德的全部著作。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可看出他有一股欲望,想离开人世与基督同在,正如圣经中的保罗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23)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如果愿意探索一下开辟了创作途径的圣乐,那只有巴赫。”海顿、莫差特是巴赫的继承者。在中国基督徒中唱的《无量荣光》歌,配的是巴赫作的乐曲。

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巴赫


   Post By:2008-1-31 8:09:34

海顿

海顿
(18-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牛津大学音乐博士)等

海顿和贝多芬都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他和莫差特、贝多芬被誉为古典时代最伟大的三位音乐家。他平生热心侍奉神,创作了许多圣诗和圣谱,有14首弥撒曲,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最有名,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近代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确立者。他创作的清唱剧还有《多比雅的归来》(多比雅是《旧约圣经》中的人物)和《十字架的七言》。清唱剧《创世记》是海顿从圣经的《创世记》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选出的歌词创作而成。这部作品分为三部分,从创世第一天到第四天为第一部分,在结束每一天时都使用合唱;第二部分是从创世第五天开始,这一天创造出了动物;第三部分,讲人的被造,亚当(男低音)和夏娃(女高音)进入剧情,在合唱队伴唱下,他们赞美了造物主,他们有一段爱情的二重唱,整部作品以大合唱“放声歌唱神”而告终。《创世记》是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1799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首次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更值得一提的是,1808年在维也纳大学公演《创世记》时,海顿是在年老、身体不佳的情况下坐着友人推的轮椅进入会场的,全场的人起立欢呼。当唱到“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这段曲子时,他竟激动地由轮椅上站了起来,并伸手指天,虔诚地高声呼喊:“不,这不是我的作品,那音乐是从天上来的,是从神那里来的!”
海顿的第49交响曲的E小调,也叫《悼念交响曲》,这部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十分感人,他曾选它作为自己的葬礼音乐。第49交响曲的F小调,也叫《受难交响曲》,一般在耶稣复活节前一周演出,在阴郁、沉重的旋律中蕴涵极动人的基督教精神。
有人问海顿为什么他谱出来的圣乐总是快乐洋溢,过于柔美,发出来的声音缺乏一般圣诗应有的严肃?他回答说:“那是我不能自主的,我无法写出其它形式的曲子。我是依照自己所感觉到的思想创作,当我一想到神,内心就充满喜乐,于是我的笔尖便跳跃出喜乐的音符。神既然给我愉快的心情,因此求神宽恕我只能用喜乐的心灵来服侍他。”他每篇乐谱的手稿,开首都以“奉主名”为题注,稿末写上“赞美神”或“神独得一切荣耀”。有一次他与一群艺术家在一起聚会,谈话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在经过伤神耗力的工作后,如何尽快地恢复身心的活力。大家纷纷发表不同意见,但他却说:“在我家,有一间小教堂,当我工作疲乏,心灵困倦时,就走进里面祷告,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效的治疗。”
西方音乐之所以采用许多基督教的题材,这主要是由于西方的大部分听众是基督徒,他们对基督教非常了解,欣赏起来很容易;另一方面,欣赏基督教题材的音乐,也能激起听众对基督信仰的激情。如果我们对基督教缺乏了解,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西方音乐。所以不管是从欣赏西方音乐的角度,还是从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