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是马云的吗:论《金刚经》的中道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57:26

论《金刚经》的中道思想

08(2)班:道成

2010年4月1日------2010年5月31日

(共4页,字数:约3,700字)

序言

如今这个时代,虽然众生普遍对权力、名闻利养等看得很重。然而,即使转轮圣王拥有很大权力,能让法界众生俯首称臣,却依然不能战胜自己,何况无始以来积累了无穷烦恼习气、我执我慢的芸芸众生?所以依靠《金刚经》的中道进行修行,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对治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较快地证入空性,解脱烦恼和轮回,自利利他。

《金刚经》是般若体系的重要经典,处处体现着中道------般若正观的思想。观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离一切相,即为般若正观。《金刚经》揭示了佛菩萨的修行方法:以无我对治我执我慢,以无相对治执着四相,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佛又担心众生执着于空而落入顽空,于是处处强调中道,并通过著名的三句式:“所谓------即非------是名------”表达般若正观的思想。

《金刚经》还告诉我们,并非依靠文字和分别,就能证入“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的实相境界,因为修行是向自己的心性深处开刀,必须战胜自我心性的弱点,除此找不到其它任何方便。

正论

一、缘起性空思想

《金刚经》中,佛陀以“所谓------即非------是名------”的三句式,强调中道------般若正观的修行,这种三句式,贯穿于整部经。例如:

    第十分:庄严国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十三分: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十四分: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如来说

    非忍辱波罗蜜。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第十七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第十八分: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第二十分: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分: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三分: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五分: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三十一分: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那么,代表中道正观思想的三句式究竟蕴含着什么深意呢?要深刻理解这种三句式的内涵,首先要了解般若经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佛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缘起的,同时又具自性空的特点。

《杂阿含经》云: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

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

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教的缘起思想体现了诸法依靠因缘和合而生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小到微尘、大到宇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诸法缘起,说明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在般若经教中称为“缘起性空”,它是相对自性有而言。声闻乘的说一切有部主张自性有。如《大毗婆沙论》卷9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

实见故。……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

    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集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

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

约依作用,说有说无。

说一切有部认为世间诸法具有恒常不变的特性,从而提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自性有思想。若依般若智观察缘起现象,一切法均无恒常不变的特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和卷四二二云:

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触因缘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诸法和合生,无自性。

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

诸法缘起,故无自性,通过缘起性空观察一切法,非常非灭。《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

    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

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自性本有,不待因缘而存在,若依因缘和合而存在,必然没有自性。

二、中道正观

 《金刚经》中,“所谓世界”,是说缘起的世界;“即非世界”,是说世界的无自性空;“是名世界”,是说世界虽无自性空,但假相依然存在。

世间万法皆缘起而性空,缘起与自性对立。所谓“空”,并非否定一切的“断灭空”,并不否定缘起的假相,而是要空掉执著。只有了知缘起性空之真理,才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中道------般若正观的思想体系。《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则为诸法,无因亦无缘;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

    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里,通过缘起法体现了中道正观。因为无自性,唯有假名,所以是空。因为空,所以无自性,只是假名的缘起。从缘起假有、无自性空中,就可建立中道正观。

《大智度论》卷九十一云:

    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著有众生故说空,为取著空

众生故说是有,有无中二处下染。

依缘起的中道正观,就能远离二边:照见万法皆空,同时又可避免落入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边见戏论。说空是为了消除有见,说有是为了对治空见,远离空有二边之见,方能妙契中道实相。

三、中道之应用------不住

《金刚经》共三十二分,其中多显人空、法空,而不住有。唯第二十七分,显空空,而不住空。人法空三空空已,翻成空有不碍之中道,而亦不住。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但亦不离此岸、彼岸、中流,常度众生。第十分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通前彻后,是全经的纲领。

人的心性非常微细,在我执、我慢基础上所作的一切善法,其实都是有所求、有所得、有所住的,都是染污的。如《般若经》中有关“我”,就有十六种异名。

般若实相,即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生。众生有迷悟、有凡夫有圣人、有究竟不究竟,皆因对实相的迷悟程度不同。

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即使菩萨,若执著四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不管求的是名利、快乐、平静,还是利他,只要有所执著,一切都是烦恼痛苦的根本!如果度众生,乃至成佛也著了相,必将成为烦恼痛苦的根源。

《金刚经》告诉我们: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广度无量众生,成就无限布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就能成就胜义发心;不住色身相,才能见如来真身;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无量福德。

依《金刚经》的中道正观修行,才能做到不执著、不住,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幻化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不执著于我相、法相,才能真正体悟万法缘起的实相,了知众生的种种苦,真正发起慈悲之心。因为我们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

通过般若正观,才能证真见道、了脱生死,普度众生。众生因不见性空实相,依缘起因果而成杂染之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得解脱。

同时,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也在于利他的菩萨行。所以,菩萨依般若通达空性,以空慧得解脱,以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策导万行,以入智海,普度众生。

结论

以上即为《金刚经》的般若正观,它蕴涵着诸多深意:1名与实不能混同:名为显实,得实当忘名。若执着名,则会障碍对实的体悟。2缘起假有与自性空不违: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假有,但又是自性空。3第一义谛不离世俗谛:第一义谛超越了凡夫的经验和思维,是圣贤和智者的境界。虽然凡夫对有空的认识,只局限于世俗谛。但唯有正确认识世俗谛,才能契入第一义谛。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故绝不能只在文字上钻研、头脑中思考,必须用心去体验!生活中遇缘对境的当下,能看到一切法的本质,反观我执和因我执而起的烦恼。用随缘的态度,完全面对和接纳一切顺境、逆境,即可得大自正:“云在青天水在瓶”。

认识缘起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又假有,这就是中道正观。《金刚经》的三句式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乃至无比殊胜的般若经教,都应作如是观修。所以,以不住相的平静之心修行,才能消除心灵上的负担,减少妄念,解脱烦恼痛苦,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参考资料:

济群法师:《金刚经的智慧》、《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无著、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

慧能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太虚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大智度论》、《中论》、《肈论》;

沈家桢居士:《金刚经的研究》;

慈舟法师:《金刚经中道了义疏》;

净空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界文法师:《金刚经课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