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 创业工作 演讲:《佛教礼仪》作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0:19:08

成峰法师:感谢您为我们讲解《佛教礼仪》,并给每人上台演讲的机会,跟您学习收获很大!

现将以前作业归纳在一起,供您参考,阿弥陀佛!

 

《佛教礼仪》作业,共7次,计30题, 2008年11月24-2009年1月2日。

目录:P1 (1)2008年11月24-25日 P2

一、请对以下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孔子:“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

也。”荀子: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二、请谈谈儒教与佛教礼仪的异同。

三、请谈谈佛门礼仪的范围。

四、佛教礼仪的特点有哪些?

五、简述佛教礼仪与传统礼仪的交涉。

六、如何通过礼敬三宝让世人对佛法产生信心?

(2)2008年11月27日 P4

一、佛教礼敬的意义及其价值?

二、说出礼敬有哪几种方法及其具体动作?

三、有人说:“心中有佛就可以,不一定要去礼拜佛像。”你觉得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四、举例说明哪些条件下可礼拜?哪些条件下不必礼拜?

(3)2008年12月4日(三选一) P5

一、简述佛门临终关怀对僧团和合的价值。

二、简述如法皈依对僧团的意义。

三、简述闭关的现实意义。

(4)2008年12月18日 P7

一、说出汉传佛教寺院重要的几个节日?

二、四大菩萨圣诞的具体时间?

三、说出祝圣的仪轨?

四、简述佛教节日的现实意义?

(5)2008年12月19日 P9

一、什么是忏悔?忏悔的种类?忏悔在僧团的实践?

二、目前流行的忏悔方法有哪几种?

三、由悟达国师公案:三昧水忏想到的。

(6)2008年12月29日 P11

一、解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二、何谓四威仪?

三、佛陀为何要比丘注重四威仪?

四、检视自己的威仪,看看有哪些地方须再加强?

五、简单叙述威仪与修行有何关连?

(7)2009年1月2日 P14

一、何谓赞呗?唱梵呗有哪些功德?

二、唐代以前流行的赞呗有哪几种?

三、说出“四大祝延”的内容?

四、请写一则“法会通启”。

五、请给师傅或家人写封信。

(1)2008年11月24-25佛教礼仪作业  道成

 

一、请对以下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孔子:“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

也。”荀子: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答:1孔子的话说明了礼的形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礼仪之风盛行是大众制定遵守的结果;礼仪之风衰败是大众不遵守造成的结果。2荀子的话揭示了“人际交往、办事,乃至安国兴邦都离不开礼仪”的真理。礼仪是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3佛教礼仪至今仍被遵守,是佛法传世流行的功德,对净化人心、环境、构建和谐僧团、社会,人类和平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4礼仪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5不同文化、宗教间的礼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二、请谈谈儒教与佛教礼仪的异同。

答:相同:两者都讲礼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如两者都讲孝道。儒教具有中国传统的“礼”, 它是中国文化接纳外来文化的限度,也成为改造外来文化的一种坚韧力量。佛教一方面受儒教“礼”的影响,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如中国佛教道德的儒家化(孝道、忠君思想);同时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如戒律的中国化:清规的制定等,集中体现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礼”的适应。

不同:1儒家讲孝道、忠君,但不究竟,还常常会忠孝不能两全。佛教也讲孝道,但那是大孝,是究竟意义的孝,是为了出离轮回和解脱,利益父母、亲友及一切众生,它是平等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利有情愿成佛”,也是无限的。2儒、佛都讲礼仪,但儒家是建立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基础上的礼仪,而佛教礼仪是为了建立和合僧团、为了解脱和利益众生而施设的。

三、请谈谈佛门礼仪的范围。

答:1僧人的日常生活:从起床到早晚课诵、二时临斋、上课、经行等;2行事方式:起居、课诵、行堂过堂、上供、普佛等;3宗教仪式:法会、开光等;4与俗交往: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讲经说法等。

四、佛教礼仪的特点有哪些?

答:佛门礼仪的特点如下:a、留有印度社会风俗痕迹。

b、受到中国本土民俗影响:为求现世利益而烧香拜佛、许愿还愿、放生、造像、造塔。

c、带来许多新风俗,影响了中国社会,如火葬、饮茶、腊八节等纪念节日。

d、语言: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来源于佛教,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五、由佛教礼仪与传统礼仪的交涉想到的

答:僧人遵循的一些礼仪,可以寻找到我国古时礼仪的某些记忆。以见面礼为例,根据对方的身份,施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礼节。如合十、问讯、顶礼、行十方礼,都可以与中国古礼拱手、作揖、跪拜、稽首九拜相对举。佛教与道教在礼仪上的影响与交涉,可归纳如下

1、佛教礼仪对道教礼仪的影响:道教礼仪的原文引用佛教的《开经偈》、《香赞》、以及道教在八关斋日(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末两天)对佛教的借鉴。刘宋陆修静上启的《受持八戒斋文》,基本与佛教所说相同。

2、道教礼仪对佛教佛事的影响:天台智者制定忏法时,便模仿道教“奉请天真”制定了“奉请三宝”;汉传佛教在佛事中念文疏的仪式,也是将道教斋醮科仪的青词表文改造而来。

3、保留了佛教道教的民间风俗:如七月十五,佛教称为“自恣日”,举行“盂兰盆会”;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道士日夜诵经,超度饿鬼。宋后,两者渐统一,称为“鬼节”,开“盂兰盆会”,解倒悬,令人敬畏恐怖,发忏悔之心。佛教则利用中元、清明等节日纪念祖师大德。

对此本人做了以下思考:1佛教礼仪与传统礼仪相互影响;2道教礼仪对佛教礼仪产生了经忏方面的影响;3一些民间风俗得以保留和发展;4佛教礼仪在发展中不断改造,以适应当时当地的传统文化,体现了随机、调整、圆融的态势,而得以长期生存发展。5但应注意不能离开根本:自身的修学、解脱及化世导俗的功能。6有些佛教礼仪,如经忏等,虽有现实意义,体现了临终关怀的意味,但已远离了佛陀制教的本怀。7可以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生活,如开展心理咨询等,疏导信众,帮助他们解决痛苦和烦恼。8佛教礼仪应当回归“以人为本”,关心现世人生、利用善巧令众生离苦得乐,迈向解脱,并利益更多众生。

六、如何通过礼敬三宝让世人对佛法产生信心?

答:本人认为通过以下方法礼敬三宝可以让世人对佛法产生信心:

1学好《佛教礼仪》这门课,互相学习和增上,对照所学改善自己的行为,提升僧格,如理如法地礼敬三宝:上殿、过堂、上课、禅修、做事,调服身心;2使寺院成为清净的道场,体现出和合、清净、安乐的僧团特点,给信众展示出僧团礼敬三宝的整体形象。佛说五个清净如法的比丘可使正法久住,故清净如法的僧团可令佛法久住。3要了解礼敬的意义、对象、方法和原则。礼敬的意义:尊师重法、折服我慢、解脱基础、不堕恶趣。礼敬的对象:A佛宝:各种材料的佛像,如对真佛。了解佛的功德: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悲智二德圆满。B法宝:三藏十二部。C僧宝;僧团。礼敬的方法:顶礼、合掌、问讯、长跪等。礼敬的原则:当知哪些条件下可礼拜、哪些条件下不必礼拜。正常情况下,本众之间幼礼长,小众礼大众及他们的塔乃至如来塔。4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弘法布教,引导信众成为正信的佛教徒,解决他们的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对三宝产生信心;5通过闻思经教、实修验证,获得极大利益:解除自身痛苦烦恼,认识到佛所说真实不虚,自己就会产生极大信心,并进一步想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而积极弘扬佛法。

附: 礼敬的原则:如何尊敬佛像、敬法、敬僧?

(一)如何尊敬佛像: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A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B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二)如何敬法?要知道如何请经、持经、诵经。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晋义净三藏求法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三)如何诵经?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9. 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四)如何与大德谈话?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五)其他注意事项:

1.手中持经,碰到法师时,应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2.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3.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4.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5.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六)要知道应礼与不应礼(参考下面内容)。

 

(2)2008年11月27佛教礼仪作业  道成

一、佛教礼敬的意义及其价值?

礼敬的意义及价值尊师重法、折服我慢、解脱基础、不堕恶趣。

首先是尊师重法,强化三宝在心中的地位,对三宝生起恭敬心、虔诚心,依教奉行,更好地修学佛法;其次是折服我慢,当我们对三宝生起虔诚心、恭敬心时,内心的当下就得到了净化;第三是解脱的基础,礼敬三宝将为未来解脱种下种子,打下基础;最后是不堕恶趣,礼敬三宝的当下,就能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可生善趣、免堕恶趣。

增一阿含:恭敬礼拜如来,可获得五种功德:(一)端正,谓见佛相好而发欢喜、生渴仰之心,以此因缘,来世可得相貌端正。(二)好声,谓三称南无如来佛号,以此因缘,来世可得好音声。(三)多财宝,谓以散华、燃灯等布施供养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可获大财宝。(四)生长者家,谓心无染著,合掌长跪,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之家。(五)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之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天上。

二、说出礼敬有那几种方法及其具体动作?

1礼敬的方法:《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 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而《大智度论卷十》则举出揖、跪、稽首三种,依序为下、中、上之礼。同论亦举出礼有三种,即:(一)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至地,为最上礼。

现在,常见的礼敬方法有:顶礼、合掌和问讯。具体动作如下:

A顶礼,即两膝、两肘及头著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

B合掌,亦称"合十"。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合掌本来是印度自古就有的礼法,佛教将其沿袭使用。印度人认为右手神圣,左手不净,故分别使用两只手;可是,如果将两只手合二为一,则体现了垢染与清净的合一,表现人类最真实的面目。合掌要注意的细节有三点,一是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二是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三是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C问讯: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

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而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其法为:正身,弯腰,当胸合十,向对方问安。

三、有人说:“心中有佛就可以,不一定要去礼拜佛像。”你觉得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1心中有佛也要恭敬地礼拜佛像,因为这是尊师重法的表现,可以强化佛宝在心中的地位,对三宝生起恭敬心、虔诚心,依教奉行,更好地修学佛法;2可以折服我慢,若不去恭敬地礼拜佛像,会增加我执我慢,远离三宝;3恭敬地礼拜可以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种下解脱因缘;4恭敬礼拜的当下,就能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未来将生善趣、免堕恶趣。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要时刻忆念礼拜三宝,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四、举例说明哪些条件下可礼拜?哪些条件下不必礼拜?

1可以礼拜:正常情况下,本众之间幼礼长,小众礼大众及他们的塔乃至如来塔。有缘不礼:

《四分》:十种非威仪不应礼,大小行、裸身、若剃发、若说法、嚼杨枝,洗口、若饮、若食、若啖果。《增一阿含》:塔中不应礼。《五分》:相嗔、屏处不得礼。《十诵》:睡、缝衣、大众中、在路行、病时不得礼。

2不应礼拜:《四分律》中有四种:1不应礼一切白衣及女人(俗人);2前受戒人不应礼后受戒者(下坐);3不礼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被举、灭摒、应灭摒等(非僧);4不礼一切说非法语者(无德)。

 

(3)2008年12月4日(三选一)佛教礼仪作业  道成

一、如何做好临终关怀?简述佛门临终关怀对僧团和合的价值。

答:1何谓临终?指生命即将终结,寿暖识将舍离之际。《俱舍论》:净土宗主张,藉平日称念佛名之功德,于临终时,住正念,不颠倒,即得往生净土。印度之祇洹精舍设有“无常院”,系安置僧众之重病者,使彼等于临去现世时,能舍离对房舍、衣钵、道具等之贪著。堂内供奉阿弥陀佛立像,其左手下垂,执五彩幡,临终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随佛往生之意。后世之延寿堂、重病阁等,即采用无常院之范例。

2何谓临终关怀?就是要对临终的病人提供必要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安然离去,可适当给他们介绍净土法门,以便往生净土。《大集经》:末法时代,亿亿个人,单仗自己戒定慧力修行,少有一人能除尽烦恼业惑,得证圣位道果;只有依信愿念佛法门,兼仗阿弥陀佛本誓愿力,求生西方,则可尽得度脱生死。印光大师:九界众生,离此念佛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念佛法门,下不能普利群生。当知佛祖彻底悲心,深怜悯念我等末法时代众生,善根浅薄,智慧陋劣,不识时机,错用法门,有修无得,空费心力,误了一生,故为此说。

3应如何做好临终关怀?A了解需求,提供协助:若病人长卧病床,久未沐浴,最需梳洗;若病人辗转难眠,最需好好入睡;若病人为未完的事焦虑,应尽可能帮助他了结心事,使其无挂碍、宁静安详地离去。病人最需要心理安慰,要设法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病苦和死亡,不必为此烦恼,应至诚恳切地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B了解病人,随机应变:最好先透过家属或医生,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如病情、家庭、疗况、个性、信仰、职业、兴趣、嗜好等,才能契理契机。病人最需要尊重,故讲话应委婉客气。探病时人数不宜太多,除非病人慰留,不宜太久。要使病人能认识死亡并接受事实,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寻求解脱,超越死亡。同时要给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他们度过生离死别的时刻。医学认为人死之时耳力最后消失,与佛法所说:“娑婆众生,耳根最利”不谋而合。当病人意识不清、濒死之时,往往可听清旁边的一切话语。

C尊重信仰,依其意愿:要多关心安慰鼓励病人,并尊重他的信仰,引导病人念佛要随顺因缘,不可勉强。

4临终关怀对僧团和合的价值:有的出家人一辈子作为清众默默为大众服务,如西园寺的觉山长老,他们其实很不容易。做好临终关怀,可使出家人安心办道,无后顾之忧,有利于僧团和谐、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弘法布教、令信众增强信心,使更多的人加入僧团。可考虑给出家人买医疗、养老保险,由个人和寺院各承担一部分,可以减少寺院的经济负担,也给出家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体现寺院六和敬原则及和合精神。

二、简述如法皈依对僧团的意义。

答:何谓皈依?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真正归投,须在学佛中时时修习、不断强化。何谓如法皈依?皈依前:应阅读济法师的《皈依修学手册》,掌握皈依在修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皈依是学佛的开始,是学佛的目标,是佛法的根本,是律仪的实践。要了解三宝的意义、价值和功德,想到佛法僧三宝就不会孤独恐惧,就会得安乐,有信心。应有法师辅导,对皈依师应有所了解。要明皈依之因:怖畏恶趣、深信三宝可救赎自己。皈依时:皈依师应在场,能听懂法师的开示,必须三称;皈依时应称自己的名字,表明是自愿而非强迫;皈依佛法僧的次序不能颠倒。如法皈依,才能获得皈依体。皈依后:1个别学处1)遮止学处A皈依佛,不皈依余诸天神;B皈依法,不损恼有情;C皈依僧,不与外道共住。2)奉行学处A敬佛像;B敬佛经:合掌、顶礼;C敬僧宝:不看过失、不慢、不轻视。2共同学处1)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2)勤行供养:随念三宝大恩而勤供养。3)随念大悲:不忘教化众生。4)启白三宝:经常供养、诵经、忏悔。5)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皈依。6)守护不舍: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三宝。将三宝当作生命的依托,决不舍弃。若舍弃三宝,或妄执外道与三宝功德无异则会破失皈依体,故决不能违越。

如法皈依对僧团的意义:1济法师将皈依作为学佛五大要素之首,可见如法皈依是多么重要,它是学佛的基础。2如法举行皈依仪式是僧团如法如律地弘扬佛法,令正法久住的象征。

3如法皈依可使信众真正获得皈依体,成为正信的佛教徒。4清净如法的僧团,需要从源头把好佛子的质量关:有了正信的居士、沙弥,才可能有正信的比丘;5要让皈依者明白不能只重视仪式和证书,不重视内涵,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了解佛法、改善其生命品质;6要使皈依体发挥作用,必须强化三宝在心中的地位,如参加二时课诵、每周皈依共修等;7要让皈依者明白无论修何法门,皆以对佛陀的忆念和皈依为核心,要使三宝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相信唯有三宝能救度自己和众生;8能否将学佛付诸实践,取决于对三宝的信心及决定胜解,好比绝症病人选择医生必须充分信任对方。

三、简述闭关及其现实意义。

答:1何谓闭关:即关闭与外界的联系,远离五欲六尘,一人独处一室,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思维、反省。在此期间,可专心修禅、念佛、修密、阅藏研佛、忏悔、写作等。

2历史考证:古印度的佛陀时代,出家人每天外出托钵乞食,未有“闭关”之说。中国到元明,才有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中国内地,闭关日渐风行。《阿含经》记载:要求修行的人关闭六根,不攀缘六尘,即修行者在一段时间内与世隔绝,独立修持。

3闭关的目的:依目标或宗派之差异而有不同,一般是为了专志用功,以求突破。

4闭关的形式:方便关、生死关(不破叁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

5闭关的条件:需要安静的环境、修道资粮、有人护关等。制定好计划,有总计划,有细则。

6如何闭关:1独居一室或一座小院,安身静养,静修佛法,断绝一切事务,满一定期限才能出关。2闭关期间须有护关者照料其生活起居,素食、禁语、禁足(不出关房)。3入关后,须门户封闭,仅留一送食物的小窗,待关期圆满,才能打破关口出关。然在必要时亦可破例,如生病就医、修持发生问题、必须请示善知识等。

7闭关期限可长可短,最短为3-7天(方便关);中等为21天、49天、三个月;长者可达一年、三年、乃至十年、亦有长达数十年,甚或不证悟则永不出关者(密教之生死关、黑关)。

8注意事项:1闭关应具备修持基础,对经教义理有深入了解;2闭关前最好有大德开导教化,或读高僧古德传记,了解他们的闭关情形,从中得到教训,作为借镜;3发心纯正: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绍隆佛种,成正等正觉。动机纯,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不愧心,方能得天龙八部之欢喜护持。4闭关不可当儿戏。5闭关期间若遇诸障,如烦躁、极度不适、恐惧等,应忆念、恭敬、礼拜三宝,惑起觉知,保持正念,不为妄念所转;昏沉时应多经行;

9不宜闭关:未做好闭关前的准备;无正念、只是心血来潮;发心不正,妄想烦恼太多,为了追求名利;不会用功,只勉强自己独室、禁语,强压妄念,很易走火入魔,轻则成病成狂,重则枉送性命,不可不慎。反思自己平时是否有护法之感应,若无则闭关时易遭魔障。

10闭关的现实意义:1远离五欲六尘,可净化身心、内心清净;2由心向外攀缘,转向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思维、反省,可提高觉察力,体证佛法的真理。3挑战自己,守住寂寞,以佛法正见战胜魔障,提升生命品质,完善僧格。4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真正体会到人其实仅靠简单的物质条件,就能快乐地生活、得大自在。5深刻体会到唯有三宝才能救护自己,使自己和众生离苦得乐,出离轮回。6多人闭关可相互交流经验,扩大影响,有利于弘法、净化人心和社会、改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令正法久住。

 

(4)2008年12月18佛教礼仪作业  道成

一、说出汉传佛教寺院重要的几个节日?

1浴佛节:四月初八。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时,九龙(亦说二龙)吐水洗浴圣身的传说而来。《过去现在因果经》: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出游兰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诞生了悉达多太子。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后世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都在佛堂或露天净地设灌佛盘,盘中莲台安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示庆祝和供养,叫“浴佛”或“灌佛”。元代《敕修百丈清规》规定四月初八为释迦如来诞辰,此后各地均以四月八日为浴佛节,举行浴佛法会,沿袭至今。浴佛方法及仪轨?《浴像功德经》:若欲浴像,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藭白檀、郁金、龙脑、沈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其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周遍讫已;复以净水于上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之水置自头上,烧种种香以为供养。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2腊八节:十二月初八。南北朝定夏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见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1“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义;2“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即用肉“冬祭”;3“腊者,逐疫迎春”,梁时有戴假面具巡行逐疫的活动。释迦牟尼佛在12月初8日成道,佛教徒为纪念佛陀成道日,谓之“腊八节”。《西域诸国志》: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而唐书历志以十二月为腊月,故八日为腊八。

3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7月15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云: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即于7月15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梁武帝以皇权形式,于每年7月15日,推行盂兰盆会,自此成为风俗,历代帝王及群众无不举行,以报祖德。唐时风俗,对盂兰盆供很重视,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长安)城中诸寺7月15日供养,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不仅在家士庶竞修供养,出家僧侣也各出己财,造盆供佛及僧。到了宋代,此风俗相沿不改,但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与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而代之以荐亡的行事,自后盂兰盆会成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7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食供养。13日散楞严会,15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变成了讽经施食,并一直流行到明代。清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21条,但各寺遵行者不多,群众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4结夏:416=前安居;417日至515=中安居;516=后安居。中国将结夏、解夏、冬至、年朝合称四大节,许多寺院会举行多种仪式。进入安居第一天称为结夏:僧侣安住一处,研习经教,专致禅修。寺院一般于农历4月16日为结夏日,名前安居;4月17日至5月15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结夏前一天,客堂预先挂“结制”告示牌,早课加上祝诞及礼祖。早课后,到法堂等处,住持和尚升座说法,然后巡寮。

5解夏:七月十五日。此日三月安居期满,大众集中一堂,自恣受岁,又称为诸佛欢喜日。 7月15日(旧律)或8月15日(新律),解夏安居之制,又称解制。此日行自恣法,在宋法贤《佛说解夏经》中有详细介绍。《禅苑清规解夏》:7月14日晚,念诵煎汤,来日升堂,人事巡寮煎点,同结夏之仪。

6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12212223日中的一天。此日,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此后,太阳开始北移,预示着春天的来临。禅宗寺院把冬至称为亚岁,即仅次于新年的节日。此日,寺院举行礼佛礼祖及土地堂念诵等活动。住持和尚、班首在冬至上堂,寺院也会改善僧众饮食,库司特为首座大众准备茶、汤及糍果等食物。由于第二年人事变动也在此时开始酝酿,所以大家在这一天还互行贺仪,并事先挂“冬榜”告示牌。

7年朝:就是大年初一,即新年的开始。禅宗寺院一般在年朝放香三天,从腊月三十开始举行各种法事。除夕日,白天上供、普佛、扫塔,年初一起普茶三天。过去,寺院还要举行迎接喜神等活动。

二、四大菩萨圣诞的具体日期?观音菩萨圣诞:2月19生日、成道日6月19日、出家日9月19日;普贤菩萨圣诞2月21日;文殊菩萨圣诞4月初4;地藏菩萨圣诞7月30日。

三、说出祝圣的仪轨?在佛菩萨圣诞日早课,进行祝圣仪式,即在平常早课之外加上香赞、赞偈、拜愿等仪轨。如释迦牟尼佛祝仪:1香赞:《戒定真香》,三称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2《楞严、大悲、十小咒》,三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3《佛宝赞》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4出班绕佛,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5归位,面对佛拜愿,即东西两单分别唱拜,听引磬拜起。分别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弥勒菩萨、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6三皈依结束。

四、简述佛教节日的现实意义?

佛教的节日在民间流传很广,它是印度早期佛教思想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

佛教节日是根据经典记载,选择一个吉日,以纪念诸佛菩萨。有些节日出自传说,后来成为约定俗成,最终确定下来。在佛教节日里,寺院会迎来大批信徒、香客来礼佛、敬香,分享喜悦,加强彼此联系。同时,由于寺院香客增多,一些商人也会在寺院周围做生意,这样便形成了庙会,大大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久而久之,以民间习俗形式保留延续至今。如浴佛节延伸出来的民间习俗有:a、放生。浴佛节这天,民间流行放生习俗,自宋代就有记载。b、吃乌米饭。做法是以乌菜水泡米,蒸出后为乌米饭,本来做为供佛食品,后来演变为浴佛节的饮食。c、结缘。以施舍形式,祈求结来世之缘。民间舍豆结缘,寺院、宫廷也不例外。宫内要煮青豆,分赐宫女、内监及内廷大臣,称作“吃缘豆。”

又如在腊八节喝腊八粥的的历史,最早始于宋代。腊八节这天,不论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并合家团聚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佛教节日的意义:1佛教有很多节日,是因为有许多佛菩萨,每个佛菩萨的出生、出家、成道、涅磐日都是纪念日,经历史演化承传,孕育出不同地区不同宗门各具特色的佛教节日,人们可以在节日里向崇拜的偶像敬献供品、忏悔己过、布施僧贫,以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和慈悲济世之心。2千百年来,佛教早已与中国的儒道教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纪念佛教节日,可以更好地宣传佛法,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的真实内涵,形成正信,从而离苦得乐,走向解脱,自利利他,造福人类。3当然,有些佛教节日已离佛法越来越远,变成了凑热闹,脱离了佛教节日的真实意义。故引导信众可通过讲经说法、诵经答疑、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法宝结缘、图片展览、梵呗表演、心理咨询等形式,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诸佛菩萨的功德和事迹,教化众生。

 

(5)2008年12月19佛教礼仪作业  道成

一、什么是忏悔?忏悔的种类有哪些?忏悔在僧团的实践方法如何?

答:1忏悔:是一个梵汉并举的词。忏,是梵语Ksama(忏摩)的省音,意为悔过。对自己的过错或罪恶进行反省并决心改正,后不再犯,谓之忏悔。2忏法的种类:据道宣《四分律羯磨疏》卷一,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制教忏=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另据智顗《摩诃止观》载,忏悔=事忏+理忏;或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前二者=事忏,后者=理忏)。

A作法忏(戒):按一定方法,发露自己所造恶业,籍着方法的运作,达到忏悔罪业的目的。出家众若犯戒,须向僧团发露,陈述所犯戒,然后经羯磨、忏悔仪式,可达清净灭罪之效;B取相忏(定):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见光、见花等瑞象出现,身心会清净舒适、不再懊悔或有罪恶感。C无生忏(慧):观察恶业、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着而已,恶业来去了不可得,无有生处,达到内心清净的目的。此外,于佛前举行忏悔仪式前,须先行礼赞,称为礼忏仪;忏悔后再行发愿回向,称为忏愿仪。3忏悔在僧团中的实践:早在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每半月行布萨,并结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戒律条文中亦举有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过罪)。《四分律羯磨疏》载,忏悔须具足五缘A迎请十方之佛菩萨,B诵经咒,C自白罪名,D立誓,E明证教理。《圆觉经略疏钞》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A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B右膝著地,显奋勉恳切之义。C合掌,表诚心不乱。D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E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其他,亦有礼拜、诵经或观佛菩萨之相好等;或念实相之理以行忏悔等。

二、目前流行的忏悔方法有哪几种?

答:目前流行的忏悔方法有六种:1《梁皇宝忏》、2《慈悲水忏》、3《大悲忏》、4《药师忏》、5《净土忏》、6《地藏忏》。1)《梁皇宝忏》:十卷,始于梁武帝,现行本是经元代审订流行。据《释氏稽古略》载,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之慈悲道场忏法。相传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帝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行忏礼,夫人遂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世,称梁皇忏。后世灭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延僧虔修此忏,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2)《慈悲水忏》:三卷,唐知玄述。知玄,四川人,唐懿宗咸通四年(863)署为悟达国师。知玄因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仪》录成名著《慈悲水忏》三卷,流行于世。3)《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略称《大悲忏》,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一种忏法。宋知礼始集仪轨,由于观音信仰的普遍,渐次流行于民间。清初南京宝华山见月读体删文重纂。这个忏法仪式简略庄严,为今日全国流行最广的一种忏法。4)《药师三昧行法》:一卷,略称《药师忏》,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一种忏法。清初仁庵义禅师自扬州斋归杭州显宁寺,经天溪大觉寺受登刊定,以定名、劝修、方法、释疑四项,释此忏法,遂盛行于江南(受登《药师三昧行法序》)。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此忏。5)《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略称《净土忏》,宋遵式撰,是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诸大乘经而立的一种忏法。净土信仰流行民间以后,此忏法通行很广。6)《慈悲地藏忏法》:三卷,略称《地藏忏》,失撰人。智旭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加以补充,其后序说,是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制此仪法。其仪式与《药师忏》、《净土忏》略同,是较晚的忏法之一。凡报亲恩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礼此忏。

三、由悟达国师公案:三昧水忏想到的

1背景资料:

A悟达简介:悟达(811~883),唐代僧。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俗姓陈。法名知玄,字后觉。幼即喜见佛像僧形。七岁至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仿佛目睹前因,是夜即梦该寺殿之佛以手摩其顶。十一岁随法泰出家,研习涅槃经。两年后于蜀地大慈寺,奉丞相之命升堂说法;听者日计万余,莫不骇叹其慧,皆尊师为陈菩萨。后从辩贞律师受具足戒,复随安国信法师学唯识,自研经籍百家之说。师尝恨乡音之不堪讲经,因诵大悲咒,遂感神僧于梦中为其换舌,翌日,语音即变。既长,游履帝京,武宗慕道家之成仙羽化,独诏师与道士抗论;师直言不讳,语锋才辩,几至获罪,帝虽不纳其言,然亦嘉叹其识见。至宣宗立,诏师于大内讲经,并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师尝于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座时,因生欢喜心,遂招累世冤业于其膝上生人面疮,后以迦诺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后乞归故寺,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时,赐号“悟达国师”。士夫多喜与之交游,李商隐归田后,与师共住最久。中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四。著有慈悲水忏法三卷、胜鬘经疏四卷、般若心经疏、金刚经疏等二十余卷。

B悟达国师的公案:悟达国师因为得到懿宗亲赐的沉香床座时,生起了一念欢喜之心,“遂招累世冤业于其膝上生人面疮,后以迦诺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在梦境中,有人对他解释说:“我是晁错,你是袁盎,汉朝时我是因你的谗言被杀,一直想报仇,但因你做了十世高僧,一直没有机会,如今因你起了一念骄逸之心,就钻了空子。本来要取你性命,看在迦诺迦尊者的面上,就饶了你,今后我们的怨也一笔勾销。”

C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可以得知,晁错为了维护君主统治,提出“削藩”,触怒了诸侯各国。诸侯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的确因听了袁盎的话,才起了杀心,欲杀自己过去的恩师,当朝的大臣晁错,杀的时候是迫不得已,于心不忍,但想到可以因此平定“七国之乱”,就下了决心。而事后才知道“七国之乱”并未因杀了晁错而平息,但已追悔莫及。尽管易中天先生举了许多例子证明历史上的袁盎其实是个很正直的士人,他不可能陷害无辜,这只说明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2感想:由以上悟达国师的公案,我的思考如下:

A应思维业果四相:“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经云:从不善业而生乐受者,绝无是处;从善业而生苦受者,亦绝无是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善有乐受,恶有苦受。《戒经》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法中讲的因果报应,真实不虚,此公案就是明证。悟达身为国师,即使十世高僧,也终有受报的时候。晁错因袁盎的话而被杀,他时刻不忘报仇,最后终于找到机会报了仇。所以,我们应深信业果,平时千万不能与他人结怨,万一有了逆缘,应设法化解。

B应严守戒律,防非止恶,多做善事。经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由小善业能生甚大乐果,由小恶业,亦能生甚大苦果。如桃李等核,能生无限桃李果。经云:“虽作微小恶,後世招大怖,能有大损失,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後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悟达国师由于早年护理过老和尚(迦诺迦尊者的化身),有过善举,所以才免于一死,可见的确是业增长广大,小善业能生大乐果。

C应保持正念,防止造身口意三业,守持十戒。其实袁盎就犯了身口意三业的罪。因为是他到汉景帝身边,出主意让杀了晁错的。经云:助他令杀,皆得本罪。教他人杀,或帮助他人杀,都得根本罪。人们常说“沉默是金”。我们上课时也讨论过“不应说出家人的过失”,就是要守护根门,避免造意业和口业。《沙弥十戒》云:两舌者,钩起是非,乖离亲友,亦是性罪,急需忏悔,誓不再造。若有犯者,现世为人所怨,死堕地狱。十戒中的口业包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可见口业非常容易造,其危害也很大,轻者害人害己,重者可导致丢失人命。晁错被杀,直接原因就是袁盎给景帝出的馊主意,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以致于他最后也没有好下场,被汉武帝所杀。

济群法师告诫我们:“出家人应保持沉默,收摄六根,保持正念;若开口,就应谈论佛法,避免散心杂话。”所以,我们应引以为戒,守护根门,时刻对当下的身心和环境保持足够的注意力,即保持正念,避免造身口意三业,严格守持十戒。

D应时刻努力精进,防止慢心。人在不得志时,往往小心谨慎,而一旦得志,却很容易得意忘形。悟达国师十世为高僧,使对方无机可乘,而稍一放逸,慢心一起,就招累世冤业,所以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如果我们日后有了一些功德,甚至成为执事或主持,那时将会有很多人恭敬和赞扬,如果为此而飘飘然,就会失去道心,忘记三宝,那就会如悟达国师一样,被怨亲债主找上门来讨债报仇,所以应常提醒自己努力精进,防止贡高我慢。我们每天上晚课都会念:“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故应常思维人身难得、念死无常,而猛利精进。

E应善待他人,修慈心。《沙弥十戒》云:若见他杀,有力应救,应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怨释结,永断恶缘。见到他人需要帮助,我们应尽力而为。古人有日行一善,积少成多的劝告。大乘佛法也提倡我们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都需要我们修慈心,可以按济群法师介绍的方法: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和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等来修慈心。

F有恶业定要及时忏悔,才能得清净安乐。悟达国师忏悔己过后,乞归故寺,著《慈悲水忏法》、《胜鬘经疏》、《般若心经疏》、《金刚经疏》等,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值得赞叹和尊敬。

总之,悟达国师的三昧水忏公案,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耐人深思,故被教界广为宣传。

 

(6)2008年12月29佛教礼仪作业  道成

一、解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1.三千威仪:叙述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所应注意的细行。细分威仪,则成三千种威仪。三千威仪有两种解释:

1)比丘250条戒各有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转为三千威仪。2)行住坐卧各250戒,共成一千,对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三类众生),即成三千。

2.八万细行:以三千威仪历身口七支,共成二万一千;复各与贪分、嗔分、痴分、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即为八万四千。今言八万细行,乃取其大数。

另外,大小乘对威仪的不同说法:

1)  唐代道宣《净心诫观法》谓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

2)  《八宗纲要》卷上则谓僧尼有别:

A谓僧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五○戒。

B尼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四○戒。

二、何谓四威仪?

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此四威仪,正是行者日常举止所应遵循的仪则。威仪又称行仪,即行为的方法和仪式。在佛教中,一般指僧侣日常行为的规矩礼仪,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包括洗脸、洗脚、吃饭、穿衣、沐浴、眠卧,乃至大小便等方面的威仪。具体如下:

1.行如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行走时应:举止庄重安然,心中正念(行知行,忆念三宝);眼睛望正前方地面约二米处,不东张西望;不要脚跟拖地,发出声响;两手自然下垂,双脚不踱官步。

关于走路,《四分比丘戒本》:A不得携手在道行 (手牵手);B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行;C不得跳行入白衣舍;D不得摇身入白衣舍;E不得叉腰入白衣舍。

2.站如松:头正、肩放松、垂手、眼睛平视、脚分开与肩同宽、呼吸均匀,保持正念。

3.坐如钟:坐时应全身放松,精神集中,身体象钟一般稳定,不前冲后仰,左倒右斜。心存正念,保持威仪。坐姿:可跏趺坐:分为全跏趺、半跏趺等,此是佛陀的坐法;全跏坐有吉祥坐、降魔坐两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释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他的身体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为何要结跏趺坐?

 《大智度论》: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嘉祥《法华义疏》:结跏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

注意:坐时莫翘腿:从生理和医学角度讲,常翘二郎腿对身体健康有损害,极易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从而引起原因不明的腰痛。还会妨碍血液循环,造成了腿部的静脉曲张,腿部血液回流不畅、青筋暴突、溃疡、静脉炎、出血或其他疾病。不良坐姿,对身体有害,且与早衰有关。长期不良坐姿对肌肉施加张力和紧压,产生过量的骨胶原,造成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紧张,一旦骨胶原侵入肌肉组织,肌肉就会僵硬,人就显得老态龙钟。

  跏趺坐从生理角度说,由于腰部韧带、肌肉等不受到过度牵拉,能使腰椎乃至整个脊柱保持正直,而且身体消耗的能量也较少。另外,这也是一种体能锻炼,如腰痛患者,一天这样坐几次,也不失为一种治疗方法。

4.卧如弓:出家人睡眠的姿势应右胁卧,累足,法衣覆身,不得散手脚,不得散乱心,不得散乱衣。作明相正念,起想思惟,然后眠。至后夜,疾疾起。经行、坐,除去睡盖。

  律云:仰臥,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卧,是贪欲人卧。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

三、佛陀为何要比丘注重四威仪?

经云: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屈伸俯仰、摄持衣钵、食饮汤药,不失宜则。善设方便除去荫盖,行住坐卧觉寤语默,摄心不乱,是谓比丘具诸威仪。原因如下:

1威以德显,由严持戒行,众德威严,有威可畏,故非强横势力之威。

仪以行表,由动静合宜,举止安详,故有仪可敬,非虚伪诈现之仪。

由于严持戒行,故因德显威,有威可畏;由于动静合宜,举止安详,故有仪可敬。

2具足威仪,谨慎庄重,自然令人望之生敬,渴仰钦羡。故以威仪细行,即能化导众生,令入佛道。

3祖师有关威仪的偈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保持威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发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如果按照此偈诵去做,可具足威仪,对自己的修行和弘法利生有莫大利益。

四、检视自己的威仪,看看有哪些地方须再加强?

1行如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行走时应:举止庄重安然,心中正念(行知行,忆念三宝);眼睛望正前方地面约二米处,不东张西望;不脚跟拖地发出声响;两手自然下垂,双脚不踱官步。

如果按照以上要求,自己基本已经做到,没有太大问题。唯时刻保持正念上还做不到,有时会不得已与他人讲话、打招呼,会失去正念;如果意识到时,并不烦恼,能够及时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2站如松:头正、肩放松、垂手、眼睛平视、脚分开与肩同宽、呼吸均匀,保持正念。

若时间短了可以,时间太长,会感到不舒服,尤其是上早晚课,腿脚容易发冷,造成咳嗽、感冒,目前还没有太好的方法,唯有平时多锻炼,增强抵抗力。

3坐如钟:坐时应全身放松,精神集中,身体象钟一般稳定,不前冲后仰,左倒右斜。心存正念,保持威仪。

这一点最难做到,由于从小未做训练,故只能散盘,现在散盘的时间比以前长了,也比以前适应了许多,但身体还不稳定,需要经常调整。结跏趺坐尚不知道何时可以做到,不过我会努力的。

4卧如弓:出家人睡眠的姿势应右胁卧,累足,法衣覆身,不得散手脚,不得散乱心,不得散乱衣。作明相正念,起想思惟,然后眠。至后夜,疾疾起。经行、坐,除去睡盖。

一般能够保持右胁卧,累足,睡前醒后会思考学过的内容、念佛等。但由于经常感到疲劳,身体怕冷怕热,故睡眠时间比年轻时长。正在努力做到多锻炼、少食、少睡。

五、简述威仪与修行有何关连?

要做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很困难的。但要大体做到行、住、坐、卧四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却并不太难。威仪与修行的关系如下:

1保持行住坐卧威仪可除障净心、精进修行不懈怠。瑜伽四十二卷:当知即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菩萨于中,若行若坐,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终不非时胁著床座草敷叶敷。菩萨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威仪处苦。

2保持威仪可得安乐。瑜伽九十九卷:若依是处、于时时间、身四威仪、如其所乐,得安乐住;应知是名威仪所依。

3保持威仪可得轻安、不易疲倦、是不共法、令他生信与敬、诸贤圣皆会称赞、容易如理思维、与定相应。瑜伽三十卷七页云:云何威仪圆满?谓于昼分,经行宴坐。于初夜分,亦复如是。于中夜分,右胁而卧。于后夜分,疾疾还起经行宴坐。即于如是圆满卧具,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加趺坐。乃至广说。何因缘故,结加趺坐?谓正观见五因缘故。A由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仪、顺生轻安,最为胜故。B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C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D由此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E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如是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正观如是五种因缘,是故应当结加趺坐。端身正愿者:云何端身?谓策举身,令其端直。云何正愿?谓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由策举身令端直故;其心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扰。离谄诈故;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安住背念者:云何名为安住背念?谓如理作意相应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又缘定相为境念,名为背念。弃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缘境故。如是名为威仪圆满。

4保持威仪有利于保持正念。举止善合规矩,语默作作不失方正,见之能起崇仰畏敬之念的仪容。佛教的生活起居,皆有与其相应的作法、观念及祈愿,如睡醒时唱偈“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周顾十方”,安详而起;漱口时诵“以水漱口,当愿众生,得清净口,诵持佛法”;如厕时唱“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垢。”此均是僧之威仪。

5保持睡觉的威仪可少恶梦,有助于睡眠中修行。睡时当:头首向佛;不得卧视佛;不得双伸两足;不得向壁卧、伏卧;不得竖两膝更上下足,要当枕手捡两足累膝。

6保持威仪可有助于修戒定慧。《菩萨善戒经》卷五: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是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赞叹经法,受持禁戒,持无上法广为人说,正思惟义如法而住。

7威仪与身心健康密不可分,影响修行成就。姿势不正会导致各种疾病,故须于四威仪中处处体会和修证“达摩四行观”: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座上用功要有威仪,平时做事、讲话、起心动念,都要具足威仪,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8威仪与修行密不可分。据说比丘250戒中,仅四重禁为戒分,余则为威仪分。可见虽然一般认为戒重、威仪轻。但若广义释之,大部份戒条皆具威仪之义。

 

(7)2009年1月2佛教礼仪作业  道成

 

一、何谓赞呗?唱梵呗有哪些功德?

答:1梵呗:又名赞呗,中国用于歌咏译本经典中赞叹三宝的声调。道世在《法苑珠林·呗赞篇》中说:“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

2梵呗源流:中国赞呗的起源,相传始于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或渔山,今山东东阿县境),闻空中有种梵响,清扬哀婉,独听良久,深有体会,乃摹其音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其所制梵呗凡有六契(卓)。后世所传《鱼山梵》,即其遗制。其后支谦亦传有梵呗三契,康僧会复造有泥洹梵呗,晋帛尸梨蜜多罗也以梵呗传于觅历,昙钥又造有六言梵呗,当时名师所作的呗赞,到六朝齐梁时代,还多有存在。

    此后,热心提倡赞呗的要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列举他所著述,在《净住子》十卷、《讲净住记》一卷外,有《赞梵呗偈文》一卷、《梵呗序》一卷、《转读法并释滞》一卷等。僧赞的《法苑杂缘原始集?经呗导师集》,列举了21种有关梵呗的书目。    其中有陈思王(曹植)感鱼山梵声制呗记、支谦制连句梵呗记、康僧会传泥洹呗记、觅历高声梵记、齐文皇帝制法乐赞、王融制法乐歌辞、竟陵文宣撰梵礼赞等,可惜这些作品后来都未流传。

3赞呗的使用:1讲经仪式;2六时行道(后世朝暮课诵);3道场忏法,所谓法集三科。    《释氏要览》:在佛教讲经、受戒、诵经等一切宗教仪式中举唱梵呗,称为「作梵」。这种梵音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的作用,故又义译为止断或止息。《开元释教录》:讲经法会的成员有:法师、都讲、香火、维那、梵呗等,各司其职。

4学习赞呗的功德:《南海寄归传·赞咏之礼》:一能知佛德深远,二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藏开通,五则处众不惶,六乃长命无病。

所以名山大剎,于休夏安居之时,定习唱赞颂为日课,名之为”学唱念”。故佛寺赞呗一科,今通称为”唱念”。唱念方法的记谱法,只用点板,以铛铪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阶之高低及旋律过门等,均依口授。

二、唐代以前流行的赞呗有哪几种?

答:唐代以前流行的赞呗如下:

1《如来呗》或《如来梵》。《如来梵》有二偈,出自《胜鬘经》。

1)“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

2)“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

此二偈为行香赞佛时所唱,亦称《行香梵》。

2《云何梵》亦有二偈,出自《涅盘经》:“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3《处世梵》,出自《超日明经》:“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4《菩萨本行经》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

三、说出“四大祝延”的内容?

答:“祝延”本为吉庆语,消灾吉祥、祝福延寿义。后以此命为梵呗名称。仅有四首词曲,即四大祝延:《唵嘛呢叭咪吽》、《唵捺摩巴葛瓦帝》、《唵阿穆伽》、《皇帝万岁万万岁》。

佛教声乐可分为“赞、偈、礼忏、诵经音乐和应赴音乐”。“赞”:指一切梵音歌唱,主要有赞、祝延等。其中“赞”用于赞颂佛法僧三宝,体载有:大赞、小赞。大赞有八句和十句之分,小赞只有一种体载的曲调,叫“六句赞。”

四、请写一则“法会通启”。

西园寺腊八节----共品腊八粥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佛,在腊月初八日,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为纪念他所受的苦难,每年在他成佛之日,效仿牧女献乳糜的做法,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

愿这碗浓浓的腊八粥,为您驱走冬日的寒意,带来无尽的温暖!偈曰: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籍之做功德。

联系电话:0512-65349545,西园寺客堂, 农历腊月初八日(2009年1月3日)。

 

附1:戒非师:启建“新春祈福消灾药师宝忏”法会通告

佛恩广大,法力维新,大启菩提之路。祥和年节,万象更新,祈福为先。本寺谨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七日(公历2009年1月26-2月1日),在大雄宝殿启建七天“新春祈福消灾药师宝忏”法会。

届时本寺恭请诸佛菩萨,护法龙天证盟功德。礼请本寺方丈上普下仁大和尚主法。戒德僧伽如法如律诚诵礼忏、和音称杨,虔诚礼拜,四众诚意方殷,祈愿佛光普照,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十方善信福慧双增,身体健康,合家安乐,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吉祥如意,法喜充满!祈愿所成,因缘殊胜,功德无量!

欢迎各界善信届时前往参加,同沾法喜、共襄盛举。

联系电话:0512-65349545,西园寺客堂, 2009年1月3日。

 

附2:善海师:启建“梁皇宝忏”法会通告

法不孤起,道不需行。本寺拟定于2008年8月9号-14号(农历7月初9日-14日,佛欢喜日)启建梁皇宝忏,恭设百味甘馔,香花灯烛,以供养十方三宝、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护法龙天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父母师长,历代怨亲。

普愿法界众生,善信人士及其眷属,一切罪业皆悉消灭,一切魔障疾病皆悉远离,得无边福德智慧,长寿无病,自在康宁、吉祥如意!愿鉴此微光,常放无量光明,照破世界黑暗,祈福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衣食富饶,咸奉正法。

故此法会殊胜难得,规模宏大,并对十方善信开放,随喜参加,功德巍巍,荫泽后代。

联系电话:0571—87983111,圆通寺客堂,2008年12月初8日。

五、请给师傅或家人写封信。给成峰法师的一封信,附信的写法。

信封:

寄:江苏省苏州市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 教学部

成峰 法师   道启

                               自: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 预科班 道成

正文:

尊敬的成峰法师慈悲:

敬启者

恭祝 腊八节吉祥!弟子道成拜启!天气寒冷,请您注意保暖、保重身体!

法师,从第一次遇到您,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有幸跟您学习佛法、多次向您请教问题,得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弟子受益非浅。值此新年之际,明日又是佛教重大节日腊八节,不禁又回忆起跟您的多次接触和交流,令我感慨万分,感激之情实在难以言表。

记得2007年10月,第一次在弘法部见到您时,就是听您讲《十善业道经》。那次,您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被您的威仪、亲切、爽朗的笑声、内容丰富的课件、善巧的教学方法等所打动。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佛陀的伟大,他将人生的痛苦和烦恼的原因归纳为十不善业,的确非常高明、充满了智慧,使我对佛法产生了巨大信心。

从此,我经常来西园寺。有幸参加了您主持的放生活动,听到您通过讲故事来说明放生的意义,使我认识到放生的巨大功德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探索人生的真理,深入修学佛法,我陆续读了济法师的许多著作,同时还跟随净空老法师学习净土法门,学习中有了许多疑惑。为了真正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究竟地解除从小就有的许多困惑、痛苦和烦恼,解决学佛路上的许多问题,我有幸同您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并向您请教了许多问题。

就是那一次,在结束谈话之前,您根据我的情况,建议我报考研究所,这样可以系统学习佛法,并介绍我到教学部找观云法师咨询。就是那次谈话,成为我今天能在这里读书的缘起,也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轮回之道导向解脱之道。您的指引对我来说非常难得,因为我从小就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真理,却一直找不到究竟的答案,而走了许多弯路;我从小就想出家、就想解脱痛苦和烦恼,甚至多次到寺院、道观咨询过,但都没有得到需要的回答。现在,我虽然已经出家了,但还是惋惜自己出家太晚、正式学佛太晚,同时也庆幸自己遇到了真正的佛法和善知识。每次想起,对您的感激之情实在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我还应该感谢三宝、感谢西园寺、感谢大和尚、感谢济法师。

我还有幸听您给当时的预科班讲净土法门,非常感兴趣,不但课上忍不住向您请教了问题,还请求您将课件拷给我,没想到您竟丝毫没有犹豫地答应了。这令我非常感动,因为我知道做课件是非常辛苦的,要付出许多心血和努力,能将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无私地与人分享,是需要多么大的心量和胸怀呀!这也正是我本学期化大量时间和精力整理《佛法概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的课堂笔记并与大家分享的动力源泉,这都得益于您的言传身教。

因缘真的不可思议,当我去年5月初为了备考来到西园寺时,您已经做了教学部主任,看来我们的缘分真的不浅。6月初,您让我抓住一个锻炼的机会,参加首届全国外语交流会,并让界文法师指导我写演讲稿;6月25日,我先在扬州参加初选通过,又在正式去上海之前在本寺进行了一次预演。当时您给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还一再叮咛我不要紧张,要多拜观音菩萨,这使我最终得以顺利参加了这次交流会。

关于出家剃度,我不太了解程序和做法,5月份向济法师提出请求时,他曾答应阴历10月剃度,但眼看到了阴历10月初,日期还没有确定,于是我向您和各位法师进行了请求,最后还是您和济法师商量确定了剃度日期,并在我们剃度后又做了开示,使我深受感动。

其实,您的威仪与谦逊、慈悲与智慧,时时感动着我和其他同修,最深刻的体会是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每次参加您主持的周一共修,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感悟颇多。就在学习《佛教礼仪》前,我就深知这门课的重要,因为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礼仪,我曾学习过中国商务礼仪、教师礼仪,甚至还教过《日语商务礼仪》。由于这门课内容丰富,要全面掌握是很不容易的。您专门化大量时间和精力做了课件,还适当布置了一些作业。此外,您为了大家能够学有所用,还给我们讲了演讲的技巧,并给每位同学上台演讲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地方予以赞叹,对不足之处给予提醒指正。上课时,您经常结合自己的修学体会,善于讲故事、打比方,寓教于乐,既强调要有感恩之心,应努力精进、不懈怠,要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又劝告大家不要过于紧张,多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您还经常跟我们分享您在弘扬佛法中的许多经验和体会,并告诉我们多向古德高僧学习,多关心普通人,要有平等心;您还告诫我们要善于思考,发言时要有提纲、要点及经典依据;对于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您还组织课堂讨论及周末论坛,如两次组织我们讨论“过堂行堂”,对大家学修结合、更好地实践佛法,起到了积极作用。批改作业是很辛苦的事,但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家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您把所讲的要点多以思考题的形式,让我们加深理解和思考,并强调要落实于心行。所有这些努力,无疑都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因为研究所强调学修结合,我感到自己在一天天进步,也注意到每个人都在迅速进步,大家变得更加注重威仪,更加勤快和相互鼓励、相互提醒。散心杂话的人少了,认真学习、探讨佛法、努力做事的人多了。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学习风气非常好,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您的言传身教。

在几次跟随您接待客人、参加省道德建设会议、市佛协年度总结会议等时,我还观察到您的言谈风趣幽默、举止适度得体,时刻保持正念、不忘弘扬佛法。跟您相处,令人既不感到紧张,又不能放逸懈怠。

我一直对您心存恭敬和感激,但却不善表达,今利用此难得的机会,谈了一些体会和想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为盼!

我知道自己无论在修学佛法、实践佛法,还是在威仪、礼仪、持戒等各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望法师平时能够经常提醒指正,多给我一些锻炼的机会!阿弥陀佛!

最后,在新的一年里,祝您身体安康、身心怡悦、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敬请    道安!

弟子道成 敬上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腊八节前夜

附:书信的写法

一、书信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前文、正文、后文。

1.前文:包括称谓语、提称语、启事敬辞、起首应酬话。

 (1)称谓语:寄信人在书信开端对受信人的称呼。称谓语要切合收信人与寄信人双方的关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错用。如“父亲大人”、“意公吾师。”

(2)提称语:紧接在称谓语下,是表示对受信人的礼貌,以及请求查阅的意思,又称敬称语或知照敬辞。如“膝下”、“尊前。”

 (3)启事敬辞:紧接着在提称语下,作为正文的发语辞,现多不用。如“敬禀者”、“敬启者。”

(4)起首应酬语:应切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景,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生动。如“叩别慈颜,时保孺慕”。

2.正文:是书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轻忽草率,凡叙事、论理、说情,必须文字通顺,层次分明,具体扼要地将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见表达与对方知悉,才算达到写信的目的。

若信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则易让人发生误解。

3.后文:包括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署名之敬辞、日期等

(1)结尾应酬语:这是书信结尾的应酬话,不外含有候覆、盼祷、致歉、保重之类的话。套用这些语句时,应适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宜,可增添书信的力量,不当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2)结尾敬辞:作为结束上文的敬辞。

结尾敬辞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敬语,如「肃此」、「谨此」、「端此」、「草此」之类,敬语如用来申诉自己的情意,对信中已表示过的事作个综合收尾时,称为「申悃语」,如请对方收鉴,与申悃语具有连带关系,并可连起来用的敬语则称为「请鉴语」。

一为请安语,如对父母,用「敬请     福安」、「跪请     金安」;对亲友长辈或长官,用「敬请     崇安」、「祇请     钧安」,对师长,用「敬请     道安」、「敬叩     铎安」;对平辈,用「顺颂     时祺」、「祇颂     台安」等。
(3)署名:书信在正文写完之后,必须在左方下端签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时,一般对家属及至亲好友,只写名不写姓,对普通朋友应写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关系的称谓,这个称谓必须和起首的称谓相呼应,如对父母,用「儿」、「女」,对长辈用「晚」,对平辈用「弟」、「妹」,对晚辈儿女用「父」、「母」、「愚」等。
(4)署名下敬辞:在署名下须再加敬辞,如对尊长,用「顶礼」、「作礼」、「敬禀」;对长官用「敬呈」、「敬上」;对老师用「敬叩」、「敬上」;对平辈用「敬启」、「谨启」、「谨上」、「合十」;对晚辈用「手书」、「手启」、「手泐」。
(5)日期:在署名敬辞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体写下写信的日期,以表示书信的时效。一般仅写月日,有时年月日可全写,甚至加上时间。遇有节气或特殊日子时,亦可加写,如「端午节」、「中秋节前一日」。
(6)附候语或补述语:在书信末尾另行补注,除非事实上的需要,否则宜避免之。对于内文未述及而必须补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后,另起一行书写,称为「补述语」。「附候语」则是附笔问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书写。 

(二)书写信封应注意事项
1.字体:应力求工整,绝不可潦草,尤其写给尊长,最好用正楷书写。
2.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应书写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时,寄信人应将地址、姓名详细写明,以备无人收信时退回,避免误事。
3.姓名:受信人姓名应写在信封上长方形框格内,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应写明,尤其是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信件。不过一般平邮信件多将其简略化,只写姓。
4.受信人称呼:书写受信人称呼,佛教徒可写「居士」、「大德」,亦可视受信人的身分而定,如「同学」、「老师」、「法师」、「师父」等,然对于政府官员及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则应把受信人的官衔及职称与姓名一并写出。  

5.收启字:收启字因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对尊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启」,对有官衔者可以用「勋启」,与大德通信应写「慈展」、「尊启」、「道启」等,对老师可以用「道启」,对长辈可以用「赐启」,对尊长及长官可以用「钧启」,对平辈则用「大启」、「台启」、「惠启」,对于晚辈可以用「台展」、「台览」、「收启」、「亲展」或「启」,如属机密性书信,不愿别人窥看的,则可用「亲启」、「亲钧启」,或「密启」。寄明信片时,则无开启的动作,所以对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6.邮票:邮票的粘贴并无定则,不过邮票之图案多为我国的风光宝物、先哲名贤、名画典故,应将其正贴,若是贴倒或贴歪,还是不妥。

7.封缄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用「缄」或「寄」字,对长辈则用「谨缄」、「谨寄」。如果寄明信片时,由于没有封闭(缄)的动作,所以只能用「寄」。

8.托人带信:在信封长方框外右侧写「敬请」或「敬烦」,然后空一字,写「吉便带交」或「转交」、「转致」、「转陈」、「转呈」、「携交」、「面呈」、「面陈」、「面致」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拜托」、「○○○敬托」等字样,并附月日。

若在「敬烦」或「敬请」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称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9.请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在信封长方框右侧写「藉复」或「藉陈」,「回文」、「回陈」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名内具」,受信人是尊长时则写「名内肃」。

(三)折信法:过去对于信纸的折法十分考究,现在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折叠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称别  开首(任用) 结尾(任用)自署(任用)

1对长辈

某公大德仁座    敬请  慈安      后学某某跪白

某公大和尚慈鉴 恭请   尊安 晚   某某和南谨上

某公****师尊鉴 祇颂   得大自在  某某顶礼

某公长老佛眼     跪颂  慈安      晚学某某拜禀

某公法师讲席   恭祝  福慧无量   侍学某某拜启,学人某某作礼

2对平辈

某某师兄慧鉴   顺颂   净乐  弟某某合十

某某道兄净鉴   即请   禅安  小弟某某谨启

某某我兄道鉴   即颂   法喜  惭愧弟某某谨白

3对不明平长辈

某某法师慧鉴   敬颂   道绥 学者某某敬启

某某法师慧鉴   敬颂   道绥 学者某某敬启

某某大德净览   祇请   慧安 不慧某某和南

某某仁者莲右   谨颂   法安 不学某某谨上

某某上人法鉴   敬祝   智能圆满   学人某某顿道

某某和尚惠鉴   肃叩   法喜无量   末学某某谨白  

1.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长老」。自称「学人」、「学生」、「门徒」、皆可,信封面应写「慈展」、「道启」等字。

2.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

3.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居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