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龄月择天记洗澡照片:收藏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38:22
下面几个图是宋代的青瓷片和用来垫烧的垫饼。从釉面看,釉汁不均匀,浓厚处莹润如玉。瓷片洗干净后显得很新,但是它的釉光不是仿品能够企及的。从胎质看,明显是用瓷石捣碎加工的产物,颜色带青灰,就和我们在去窑址的路上见到峭壁上露出的瓷石颜色一样。圈足旁边有明显的修胎痕迹,施釉不到底,你可千万不要因书上介绍说元瓷特点是“施釉不到底”就把它看成元代的,它可是千真万确的宋瓷



从这块瓷片来看,应该是一个碗的碎片,碗片里面施满釉,釉质也相当漂亮,透明釉,玻璃光;泥饼安放在圈足上,垫饼是球面体,说明这个碗是一匣一烧,而且是安放在漏斗形匣钵里面。这块瓷片应该属于北宋产物,因为到南宋为了提高产量而兴起刮圈叠烧工艺了,不会再搞一匣一器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宋瓷底都有“窰红”现象,关键取决于它装窰时放置的位置,还有在装窰时垫饼泥是否干透。由于古龙窰内炉温不是很均匀,所以靠近火口的与不靠近火口的“窰红”深浅是不一样的,有的就几乎没有

龙窰炉内温度不够均匀,窰红也反映在部分瓷器身上,形成有些书上说的所谓的阴阳面,这也是时代特征。这是我早年的藏品——一对双耳小梅瓶身上就明显有阴阳面,一面见窰红,对应的另一面却没有窰红;圈足为典型的宋代特点,上有当时施釉工艺留下的指痕;釉失透,积釉浓处显湖绿


宋瓷圈足有宽有窄、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均有所不同,应该是根据品种、大小的实际需要而定。

仔细观察,圈足的“面”也不是很平的。从这片瓷片的侧面来看,就看的很清楚是内高外低的状况。 但实际上通观所得瓷片也不完全都是内高外低的,也有相对比较平的,应该是工人在修足时的随意性所为
有的书说到瓷器器型发展,汉唐是平底没有圈足,到宋以后多数往挖足发展。虽然变化趋势是这样,但也不是绝对化的,平底工艺特点依旧存在。这三只青白瓷鸟食罐是我的藏品标本。此鸟食罐器型古朴自然,釉、胎都符合南宋时代特点,底部是平底,从底部的修胎工艺细节和胎质也可以看出宋的特点。所以不能以为平底的就是汉唐器物




再说胎质,看胎质确实是判别老瓷的好方法。按一些书上的说法(专家在讲课时也如是说),年代越早,胎质越粗。按道理分析,这种观点应该不错。但是我通过捡来的瓷片发现,这种说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是“一般规律”,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后面我会用事实来论证我的观点。 有种说法认为高古瓷的胎是“松糕胎”,也即意指胎质比较粗松,就像松糕一样。这种说法如果对这块瓷片来说是对的,它的胎质应该属于“松糕胎”了,用肉眼都看的出胎质比较粗、松。(如图)

而这块瓷片从外观看胎质还是比较紧密的,看不出是“松糕胎”。如果死抱这个概念去寻瓷鉴瓷,就与“刻舟求剑”无疑。

这是宋代青釉细颈瓶的瓶颈部分,胎质明显到代,但从局部放大效果图看与“松糕胎”仍有距离。


像藏友在我前一个帖子里上的这个湖田窰青白釉瓷片,釉色如湖水绿,胎质也是很细很白的,所以不能仅以胎质粗松为标准。各地生产的瓷器因原料、技术不同因而质量不同,宋代因青白釉瓷有假玉的美称,国人趋之若鹜,陪葬品也以有青白瓷为荣,故改革开放后出土量特别多。
  

藏友上的这块龙泉青瓷片从胎质看也不错,没有什么粗松的感觉。


藏友上的这块浙江越窑青瓷片,胎质相当细腻,与后面我捡拾的这片都是纯粹瓷石研磨成泥,再加水与火的产物



这块青瓷片是刻花,叶片的花纹非常漂亮、细腻,应该属于耀州窑系列。根据冯先铭著作所言:广西在宋代也有生产耀州窑系列产品,和各地生产的耀州窑系列产品一样,釉色与耀州窑的有差别,工艺也与耀州窑产品有差距,但两广、福建等沿海省份的瓷器主要供出口。

  我上个星期看过陕西省博物馆在南宁展出耀州瓷,藏友上的这块耀州窰瓷片从各方面看真品是不可置疑的,其釉色、刻花都非常漂亮,不愧为“嫡系

帖子里支持的这块耀州瓷片,虽是民窑,其刻花潇洒、线条流畅,釉质呈玻璃光,尤其难得的是,圈足底系用垫圈垫烧,这是比较少见的



这个耀州窑青釉粉盒,造型端正,刻工精致,正如有的藏友评论说是“官品”,我看也不为过,只要参观过耀州窰瓷器展览,就会明白。第三图是我参观陕西省博物馆来广西举办耀州窰瓷器展览拍的,可以对比一下。



从以上的图片中的胎质可以证明我说高古瓷的所谓松糕胎不能一概而论的立论是正确的,是因为实践中发现实物的胎质情况复杂的很,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谁都不能完全代表谁。比如我收藏的这个当作标本研究的汉白釉褐色人物纹罐,是一次下乡时偶然在一个走村串户搞收购的人家里发现的,根据新闻报道考古发现那一带汉墓很多,农民挖到这些陪葬品认为晦气,往往都用锄头击碎。从罐子罐身上遗留的痕迹看,原来上面应该有贴塑,这就是明证。这个罐子从胎质看并非松糕胎,而是比较细腻带胶质状态的胎体。 而看底的胎质又有一点粗,并可以看见胎泡,这是瓷器成型前练泥不细致,泥中有气泡所致。


我在前面谈到胎质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一般的老瓷相对现代瓷胎质比较粗松,特殊情况的老瓷胎质则比较坚实、紧密,这块影青瓷片就属于特殊情况了。
这块出自古窑址的青白釉瓷片(如图),完好时可能是个盖子,其釉质莹润如玉,泛着宝光,胎质较细较白。它的白净程度犹如粉墙,曾经令我很惊讶,但是它确实是自己在宋代窑址得到,其到代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光看胎质,又不是我自己发现的,我也会产生疑惑的。
我曾经拿它请教过一位来讲课的研究员,问过她这瓷片的胎质“为什么这么细、这么白?”的问题。说实话,我是满怀诚意去请教专家的,专家嘛,应该能够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令我想不到的是,女专家盯着胎的这一面足有好几秒钟,没有正面回答我提出的“为什么胎质这么细、这么白?”的问题,她突然将瓷片翻过来,将有釉的一面朝上,看了一眼很快说出两个字——宋的!她始终没有正面回答这块宋代瓷片为什么出现与她所说的胎质进化理论相悖的问题。我问的是胎质,她拿釉面来回答,这叫“答非所问”,我的疑问始终得不到权威解决。




青白瓷


花口瓶耀州瓷真美




上青白和定标本!




上个精品景德镇青白




也发一件青瓷碗



再上个薄如纸的

宋胡田


黑釉瓷器的生产和青瓷一样历史悠久。这个西晋黑釉鸡首壶,造型古朴、自然,器型墩,流比较短,施釉不均匀、较厚,平底,有垫圈垫烧遗留的痕迹,黑、褐、黄颜色在炉内高温中形成,相互渗透又十分自然,这是造假者的技术难以逾越的。
此鸡首壶釉面泛着“宝光”,老瓷就是有“宝光”才好看。你是否看出上面的“宝光”了呢!什么是“宝光”?多看看老瓷上的釉光,琢磨琢磨自然会明白。晋代这种黑釉鸡首壶,虽说它是单色釉,却又并非一览无余,其黑中有褐、褐中有黄、黄中又有黑,让人捉摸不透,虽说不上色彩绚丽却又丰富多彩,变幻莫测,耐人寻味。难怪有人说收藏高古瓷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我看此言不谬。尤其是秘色瓷、柴窰瓷,多少人为了寻找到它而终生奋斗、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如此的魅力。谁一旦拥有,就沾了“高雅”的光了。 1.JPG (38.92 KB)
2008-9-19 20:33 3.JPG (52.92 KB)
2008-9-19 20:33 4.JPG (59.39 KB)
2008-9-19 20:33 5.JPG (62.99 KB)


黑 釉 瓷 器 的 生 产 和 青 瓷 一 样 历 史 悠久。这个西 晋 黑 釉 鸡 首 壶,造型古朴、自然,器型墩,流比较短,施釉不均匀、较厚,平底,有垫圈垫烧遗留的痕迹,黑、褐、黄颜色在炉内高温中形成,相互渗透又十分自然,这是造假者的技术难以逾越的。  西晋向东晋过度时期黑釉鸡首壶。器型墩,流略为伸长,自然古朴,施釉较薄、也不均匀,平底,有几块垫饼垫烧遗留的红色痕迹,红色由内往外溢出,并非人为涂抹上去。此图为早年拍摄,因此壶如今已不在我手中,故想给大家清晰一点的图已不可能,实为憾事。 1.jpg (54.74 KB)
2008-9-19 20:42
前面上的那个黑釉鸡首壶,壶底上的旋纹朝一侧倾斜,很容易与常见一些元代瓷器联系起来,因为元代的瓷器底足上有的也有类似向一侧倾斜的旋纹(见云南建水窰元代青花小罐标本图),但你可不要误以为那个黑釉鸡首壶是元代的。 1.JPG (33.91 KB)
2008-9-19 21:04
这是老夫早年在甘肃西行时购买的藏品。大概属于唐末——五代时期的青釉龙首执壶。釉色青中夹着黄。从型、釉、胎、工艺看都是老瓷器。足部保持唐代下大上小梯形足,也有书说是“底足外撇”;流也有唐风;但器型偏瘦窄,壶把变短,有点像宋器型了,但是宋代好像没有这种“流”了。 1.JPG (38.35 KB)
2008-9-19 21:09 2.JPG (57.95 KB)
2008-9-19 21:09 3.JPG (43.27 KB)

宋青釉剔、划花碗,外为莲瓣纹,里为兰花纹,釉呈失透状,平底无釉。也明显是老瓷。


这是我的标本——南宋青白瓷印花碗。胎薄,胎质比较细,印花也算漂亮,是当时典型的陪葬品,与前面上的青白釉花口罐是起同样的作用。多年前我曾见过农村中给去世老人戴上玉镯等物陪葬,这证明自古以来民间也盛行陪葬之风。 1.JPG (33.45 KB)
2008-9-19 21:14 2.JPG (25.96 KB)
2008-9-19 21:14
这是我收藏的一对南宋青白瓷印花粉盒。平底无釉,上有修底不经意落下的釉斑,看见底上有釉斑现象可别随便往元瓷上靠。从工艺比较粗的情况看,这对青白瓷印花粉盒也属于当年的陪葬品。古代时兴陪葬风气,所以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由于大修高等级公路而开山推土,因而出土青白瓷比较多。 1.JPG (29.88 KB)
2008-9-19 21:18 2.JPG (35.14 KB)
2008-9-19 21:18 4.JPG (37.99 KB)
2008-9-19 21:18 5.JPG (43.45 KB)
2008-9-19 21:18
这只青白瓷碗,釉光漂亮如新,但是泛着“宝光”,虽是民窑,器型也较端正。它到我手中已经足足6个年头多,是一次出差遇见之物,那时候买真便宜。圈足平,底有一点乳钉状,是否定南宋末至元初好些?




元青花



元代釉里红?


真假开片产生的原因不同表现状态必然不同,首先假开片是让烧制的高温器物快速受冷,由于胎土受冷后收缩造成釉面向内挤压产生釉面裂痕,由于向内压力这种裂痕呈相互紧密连接状态!
而古瓷的开片是由于干燥的胎土长期受潮吸水后造成胎土膨胀由向外的张力形成釉面开片,这种开片注定会产生缝隙!这种缝隙四边上翘,显微图下有如城市街道唐三彩的陨石坑
越窑瓷用各种信数显微
白点说明釉面内部被钙化,而黄气泡正在受外界物质浸蚀,黑气泡则代表气泡死亡
而连片的雪花状钙化斑则说明因为钙化严重胎釉正在逐渐分离,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面积脱釉这是典型的宋钧死亡气泡,40倍放大镜下
这是一件清早期青花人物尊的底部

用手摸,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


这种雪花状的钙化斑绝对是无仿特征

图片很好地展示了古瓷开片地风貌

青瓷釉面剥落边缘的结晶斑

无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