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几个孩子:余庆县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做法成效及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11:30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
----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做法成效及启示
        杨先辉

近年来,我县立足山区农业县实际,按照“山上林、果、茶,山下粮、油、菜,水里养鱼、虾,庭院喂畜禽”的思路,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做法:四个依托
       我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以“四个依托”为载体,强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依托科技引领,提升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质量。一是引导智力培训。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业科技入户十百千工程”和“科技致富二传手培训工程”,建成了市级科普示范村13个,县级科普示范村61个,科普示范点275个,科普示范基地16个,科普致富带头人350人,科普示范户8800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4%。二是引进高新先进科技。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实施“丰收计划”、“跨越计划”,先后从省外及韩国、日本、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引进了近50个优良蔬菜、水果品种,已有9种蔬菜、3种水果和茶叶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使全县果蔬进一步走俏国内市场。上里梅开贵引进蕃茄“红宝石”品种、苦瓜“大元帅”品种亩收入在5000元—7000元;龙溪从河南引进桃子“红不软”品种,亩收入在7000元以上。三是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四是引进有效载体。积极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依托资源优势,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产业链条。一是立足特色优势,走精细化之路。实施了水改旱种植优质水果、西瓜、速生蔬菜等“万元田”、“千元院”种植经营模式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松烟镇黄文江4亩地实现43000元的净收入,首次实现“万元田”的梦想。据统计,全县已有5300多亩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已有千元院37048户,经济收入7450万元。二是立足生态养殖,走标准化之路。按照“地上栽树,树下养鸡,吃虫食草,生态放养。”的思路,探索出了“树林+鸡”、“树林+鹅”、“猪+藕+鱼”等多种绿色生产经营模式。白泥镇具木冲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农业产业结构由粮→果生产模式调整为粮→畜→沼→果生产模式,现户均存栏生猪15头,家家户户都建有沼气池,沼气用作燃料和照明,节约能源,沼液作为肥料施果树,节约成本。目前,全县有各类养殖大户5200余户,养殖小区104多个,养殖示范场108个。三是立足品牌效应,走龙头带动之路。大力推行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以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开拓市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支持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全县9家市县级龙头企业、6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现已形成一批品种对路、档次高、无公害的产业精品,蔬菜已走上港、奥、上海等地餐桌;“大凉山”精米,构皮滩绿茶、苦丁茶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春夏秋冬”小叶苦丁茶获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特等奖,黔龙牌吴茱萸获“中国地方特产”称号。四是立足可持续发展,推进多功能农业发展。依托余庆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和构皮滩电站“高峡平湖”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四在农家”品牌优势,打造龙家黄金榜、白泥金橘园等一批“黔北民居”群,着力构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加强区域合作,联合湄潭、凤冈共建“西部茶海”,全力打造“百里生态茶园观光长廊”,着力构建生态旅游精品线,把余庆建成乌江旅游胜地。
      依托项目建设,夯实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抢抓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和实施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据统计,山塘水库及烟水工程总蓄水量7208万立方米,渠道总长2789.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保灌面积16万亩,人均保灌面积0.55亩,沼气池31000口,24529户,公路通车里程达1510公里(含机耕道),农网改造达到98%。二是突出抓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培育松烟至白泥百里景观生态农业长廊,从二龙至大松建设以有机无公害的十里生态茶叶绿色经济带,在松烟、龙家、敖溪建设现代农业烟草经济带,在大乌江一带建生态乌江鱼养殖、大乌江风景名胜区和红色旅游带,在龙溪以苹果桃为主建10000亩高产、高效、生态、观赏的现代农业果园区,在小腮以生态林为主建10里畜牧规模生态养殖长廊,在白泥大坝建10000亩现代农业蔬菜园区。三是突出抓好工业示范园建设。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现已规划建成工业园区2 个,龙溪工业园区已有余庆县双鑫塑料加工编织厂、余庆县农家人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驻。松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已有银梭米厂、大凉山米厂、官仓米厂等进入园区生产、经营。四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全县已有各类市场20余个,其中,黔中果蔬检测批发交易中心是全省最大的集果蔬集散、检测、批发和交易于一体的县级果蔬市场,架起一座农民与市场、农村与城市的金色桥梁,成为余庆县以及周边邻县果蔬的集散和批发交易平台,每年运向香港、奥门和广州两地市场的蔬菜已达6000余吨。
       依托模式创新,拓宽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领域。一是种养循环模式。以稻田为核心的稻田养鱼,既可以吞食各类危害水稻的病虫,又可以通过排泄杂物,供给水稻“营养”,可谓一举两得;以畜禽为核心的种养循环模式,将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把动物的粪便还田,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产、生活能源,向农田提供高效的有机肥料培育有机作物,既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以秸秆和沼气为核心的综合循环模式。积极支持畜牧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场)建设沼气池,综合利用“三沼”,推广“猪—沼—粮(菜、果、茶、药)等立体种养模式,打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广秸秆饲料,探索秸秆气化和固化,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三是林果为核心的立体套种循环模式。积极探索林、果、药、蔬菜兼作新模式。在桃、梨、柑桔、葡萄、猕猴桃等果园内套种红薯、花生、蔬菜、绿肥、大豆等农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特别是果园套种绿肥,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有效改土培肥,还可作为牲畜的饲料或添加剂。

                                   成效:四个促进
      我县通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初步达到良性循环,逐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四个促进”。
       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我县围绕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突出打造“百里景观农业长廊”,建好优质稻基地12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6万亩、优质烟基地8万亩、优质干鲜果基地5万亩、商品蔬菜5万亩、有机粮油基地0.5万亩、茶叶基地7万亩。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各种涉农中介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发展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8个,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完成吴茱萸GAP认证,制定的苦丁茶标准成为了省级地方标准,小叶苦丁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大凉山”精米品牌连续四届获中国稻博会金奖。四是建成全国最大现代烟叶工场、全省县级最大的农副产品暨果蔬生产检测批发中心,培育了白泥现代生态农业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成为供港澳有机无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基本形成了基地化镇、专业化村、示范化户的发展格局。2009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实现 5.6亿元。
      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生活宽裕。我县在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提出了“举生态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生态县”的立体构想,围绕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着力在“绿色小康”上做文章,推广种草养畜,培育养殖小区,培植养殖大户,发展牛羊等节粮型畜牧业,做强生猪、家禽两项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肉鸡、肉鸭等特色产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推进了庭院经济和种养业、林果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0元。
      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我县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池,对农业生产物质特别是猪粪、沼渣、沼液的循环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形成良性循环经济的生态链条,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逐步使农村向“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村容整洁、农村社会进步和乡风文明。同时,政府积极引导富裕了的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村庄整治和“四在农家”创建。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随着“四在农家”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资金1.25亿元,截止到2009年底,共整治完667个点,惠及325个村民组38240人。
      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余庆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通过建立“公司+农户+基地”、“基地+品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等现代的组织形态,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全过程,从而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程度,促进了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如小腮桥底组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还自发探索新形势实现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成立了组管会,极大地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内涵。
    
                                             启示:五个必须
      生态农业含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总要求。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要做到“五个必须”。
      必须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近年来,我县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取得了可喜成效。因此,各级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使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村居民要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必须加大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创新力度。循环农业不仅是一种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实践上更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技术规范。因此,要有效地推广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既要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结上的生态技术以及新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更要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循环农业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要领,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必须加大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推动力度。我县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着重在重点行业、农业科技园区、规模种养集中区等,试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些可咨借鉴的经验。因此,要把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内容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计划的重点环节;要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必须加大对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协调扶持。近年来,余庆县非常重视对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协调扶持,先后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如“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奖励现金50万元”,“创国家级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等,并通过优先立项给予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循环农业建设的投入;引导广大农民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化道路,全面实行科技、资金双扶持,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一特”,极大的促进了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跨越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必须建立相应机构或由综合职能部门纳入议事日程组织协调,切实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并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必须加强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载体培植。我县积极探索实践,先后规划建设了松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龙溪工业园区,已有多家企业入驻,取得了初步成效。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必须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标准。(作者系中共余庆县委政研室主任)
     注:本文资料县由农办、县畜牧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