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图片:从施小善到行大善的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7:35:11

从施小善到行大善的毛泽东

李光彩2011年06月28日09:3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施小善到行大善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资料图片:李光彩扮演毛泽东剧照
  众所周知,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理论家、书法家、诗人,等等。其实,他还是一位慈善家。看起来,慈善家与革命家相互矛盾,其实不然。如果说慈善是施小善,那么,革命则是行大善。慈善与革命是一致的。让我们来揭开伟人毛泽东慈善大家的神秘面纱吧!

  自幼与佛“结缘”行善功

  熟悉毛泽东成长轨迹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并非一开始就要进行革命的。

  幼年毛泽东是一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在桥头湾小学读书时,由于离家远,中午都是带饭去学校吃。他母亲发现,毛泽东每天放学回到家,晚饭吃得特别多。便问:“孩子,晚上为什么吃这么多,是不是中午带的饭不够吃?”毛泽东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母亲。原来班上新来了一个同学,家里很穷,中午无饭可带,毛泽东就把自己的饭分成两份,和那个同学一块吃。母亲听后非常欣慰,赞同儿子的善行,支持他这样帮助穷人,并在此后,每天都为儿子准备了两份饭,让儿子带给那个同学。

  毛泽东这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慈善之举,离不开父母亲对他的影响,特别是母亲。他自幼随母亲信佛,广结善缘。母亲文七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父亲送些钱、米给讨荒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母亲对毛泽东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母亲病逝后,他在《祭母文》中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毛泽东曾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祭文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无限敬仰和尊崇。

  杨成武将军曾在1993年春节参观毛泽东故居时,面对毛泽东父母遗像,深有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伟大的父母养育了伟大的毛泽东。”这深深道出了毛泽东父母共同塑造了少年毛泽东的思想品格。可见,只讲毛泽东接受了母亲的影响,而忽略父亲的影响,显然是不全面的。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精明能干,勤俭持家,有时却略显刻薄。对此,毛泽东有他的看法。11岁那年,父亲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度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却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

  毛顺生原来是不信佛的,为使父亲信佛敬佛,毛泽东与母亲还专门商讨过办法,但效果甚微。有一件化险为夷的事,却改变了他父亲的想法。有一次,毛顺生在山中遇虎,就要被虎吃掉时,没想到的是,老虎看了他一眼就走开了。他回家后又惊又喜,喜的是感觉有神灵相助。从此,他改变了对佛的看法,也敬起佛来,并开始乐于助人。

  1917年之后的几年中,毛家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几次被败兵勒索,又遭强盗抢劫,妻子多年的病痛日益加剧。面对这些,毛顺生咬紧牙关,努力克服困难,继续支撑家业,而且更加关心公益活动。1919年上半年,韶山嘴前的韶河上修筑石拱桥,毛顺生积极参加修桥义务劳动,并慷慨解囊捐献。据“韶麓桥碑”记载,当年捐献的7个集体和8位个人,共捐银洋108元,一般人家捐一两元,而毛顺生捐了4元,居个人捐款的第三位,可见他的慷慨慈善之举。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