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玉父亲李伟:惩罚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56:08

孩子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我们必须给其行为合理的惩罚,惩罚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良药。但并非良药都苦口,用药只是手段,改过才是目的。惩罚并非苦的、辣的才有效,有时甜的、酸的显奇效。“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固然可以压抑他、阻止他,阻止了不良行为,却刻下了道道心痕;“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大教无痕,点亮了心灯,照亮了前程。在教育中,我们不妨多些另类惩罚。

温柔的惩罚

[故事]:1987年1月,美国某审判室,因伪造母亲签名,冒领1600美元被判了两年徒刑的19岁青年泰龙·维尔本,站在啜泣不止的母亲面前背起诗来:“假如我被悬于高峻山崖/我知道,谁的爱仍会伴我飞向天涯/啊,妈妈,我的妈妈/假如我被打入地狱,身首异处/我知道谁还会不断祈祷为我祝福/啊,妈妈,我的妈妈。”原来,当地律师事务处考虑维尔本悔改态度良好,建议缓期执行,法官采纳了这一建议,同时要求维尔本必须把吉卜林名诗《我的妈妈》当众背诵一遍。这位法官采取这种处罚方式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他的行为是多么让母亲伤心,同时也让母亲明白,儿子已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点评]:对于犯错的孩子,我们常用劣性的刺激来压抑他,打击他,结果孩子不仅不迷途知返,而且由于激起他的逆反心理而变本加厉。教育的本质在于以生命唤醒生命。惩罚的智慧在于唤醒良知,点亮心烛,照亮人生。教育家肖川说:“在我们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对待暂时在某方面后进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他们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着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是与对人性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相联系的。

儿子犯错老子自罚

[故事]:马尼拉勒是印度“圣雄”甘地的二儿子,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一次,他要16岁的儿子阿仁下午去接他,并且约好了碰头的地点和时间。谁知阿仁去电影院看电影去了,把接人的事给忘了,到了电影结束才去接他。儿子迟到了40分钟,父亲很生气,儿子骗他车子坏了,因为修车耽误了时间。父亲对他说:“我已经向修车厂打过电话,孩子你做错了事却没有勇气来承担,我真是教子无方,我决定走回去惩罚我自己。”当时天已经黑了,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慢慢开车为父亲照路。就这样本可以半个小时到家的路程却走了五六个小时。此后,儿子再也不说谎了。

[点评]:儿子说谎,父亲并没有发怒,也没有惩罚孩子,只是惩罚自己,儿子说谎的动机是想逃避父亲的责骂、惩罚,而父亲发现真相后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只是惩罚他自己,这让儿子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而父亲代己受过更让儿子愧疚不安。这样的父亲是明智的,从某种意义上,孩子的言行是家长家教的镜子,家长要从孩子的过错中反思自己,勇于承担错误,孩子也会模仿学习。

两幅人体图

[故事]:儿时的麦克劳德好奇心强。一天杀了一条狗,这正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的惩罚手段别出心裁,罚他画两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与生物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有名的解剖家,因成功研究胰岛素而获诺贝尔奖。

[点评]:这种别出心裁的惩罚定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和自我高尚的修养发出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不仅呵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增强了他的求知欲,为今后培养他对生物学的爱好埋下了伏笔,也正是这种兴趣吸引着他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阔。校长的惩罚不仅没有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反向延长这份好奇心,为它找到一块真正的用武之地。这种惩罚是“润物三月雨”,是“催花六月风”,以爱为前提,以反向延长为手段。这种手段的选择必须有积极的心态、辩证的眼光。

摔东西罚养花

[故事]:有个小男孩火脾气,生气就摔东西,爸爸给他一把小锄头罚他养花,不料,他对养花很感兴趣,辛勤浇灌,还真养出美丽的花儿。从此他变了一个人似的,脾气和缓,待人友好,不再摔东西了。无论何时看到其它小朋友摘花时,他就上去劝说制止,他成了一个执着的护花使者。

[点评]:摔东西罚养花,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另开洞天。养花不仅为其火脾气降温,而且使他体味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养花使他怡养性情,陶冶了情操,还使他获得乐观的心态,如花的心情。这种惩罚消除了一种恶习,培养了一种情趣,可谓棋高一着,以养花来养心。严厉的斥责、粗暴的体罚哪能造就如花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