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大众高尔夫都是穷鬼:禅宗公案: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之九(40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53:30
(

321.净慈彦充禅师悟道因缘 322.智者真慈禅师悟道因缘 323.徽州简上座信悟道因缘 324.剑门安分庵主悟道因缘 325.天童咸杰禅师悟道因缘 326.侍朗李浩居士悟道因缘 327.华藏有权禅师悟道因缘 328.天童如净禅师悟道因缘 329.笑翁妙堪禅师悟道因缘 330.瑞岩景蒙禅师悟道因缘

321.净慈彦充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净慈肯堂彦充禅师,东林□庵道颜禅师之法嗣,俗姓盛,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境内)人。彦充禅师幼时依明空院义堪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彦充禅师即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大愚宏智、正堂大圆等禅师。

  后来偶然听到一位行脚僧人传东林□庵道颜禅师的示众法语——“我此间别无玄妙,只有木札羹,铁钉板,任汝咬嚼。”彦充禅师一听,心中暗自高兴,于是便径往东林,礼谒□庵禅师,并向他陈述了自己的参学所得。

  □庵禅师听了,便道:“据汝见处,正坐在鉴觉中。”

  彦充禅师一听,心中忽然生起疑情来,而且这疑情越来越深厚,以至将他从前所得的种种知见一时扫荡净尽。

  一日,彦充禅师不经意间听到一位僧人举南泉法语——“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中相似”,便当下默然有省,欣喜道:“打草只要惊蛇。”

  第二天,彦充禅师便入室请益。

  □庵禅师问他:“那(哪)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彦充禅师道:“今日捉败这老贼!”

  □庵禅师道:“达磨大师性命在汝手里。”

  彦充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忽然被□庵禅师拦胸就是一拳。

  彦充禅师终于豁然大悟,汗流浃背,并点头自言自语道:“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岂虚语邪?”

  于是作偈颂,呈□庵禅师:

  “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

   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

  [为人须为彻,字面的意思是帮助人要帮助到底。宗师出世接人,贵在要让学人得正法眼藏,究竟开悟和解脱,决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拿佛法做人情。接引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让学人大死一回,而且要死透,若命根不断,有半点偷心,即不能脱离生死轮回。所以说,杀人须刀刀见血。德山和岩头这两位大德,之所以门下法将如云,就是因为他们在接引学人时,彻底绞杀了学人的一切偷心、有所得心和知缘解虑心。学人面对他们的机锋,如蚊子叮铁牛一般。那是真正的万里一条铁,无你下口处。]

  □庵禅师一听,遂点头认可。

  彦充禅师悟道后,住临安府净慈寺,开法化众。

  彦充禅师一日上堂举——

  雪峰示众云:“尽大地是个解脱门,因甚把手拽不入?”

  举完之后,彦充禅师便提倡道:“大小雪峰话作两橛,既尽大地是个解脱门,用拽作么?”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虽然如是,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尽大地都是解脱门,奈何众生画地为牢而不解脱!这就好比鱼儿生活在水中,却四处询问什么是水一样。

 

322.智者真慈禅师悟道因缘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智者元庵真慈禅师,东林□庵道颜禅师之法嗣,俗姓李,潼川(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人。真慈禅师初依成都正法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一度游于讲肆,听习《圆觉经》。

  一日,讲师讲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这一句经文时,真慈禅师忽然言下有省,遂作颂曰:

  “一颗明珠,在我这里。

   拨著动著,放光动地。”

  后来真慈禅师便将此偈呈给讲师。讲师一看,茫然无所知晓。

  于是真慈禅师便回到正法禅师那儿,将偈语呈给他看。

  正法禅师于是举狗子无佛性之公案,来诘问他。

  真慈禅师道:“虽百千万亿公案,不出此颂也。”

  正法禅师一听,以为真慈禅师狂妄不逊,于是大声叱责,将他赶出山门。

  真慈禅师于是出关南游。后投庐山圆通寺。当时江州东林□庵道颜禅师为本寺西堂(他寺退职之住持,客居于本寺者)。

  一日,□庵道颜禅师为众入室说法,举云门祖师接众之因缘——

  有僧问云门和尚:“拨尘见佛时如何?”云门和尚道:“佛亦是尘。”

  □庵禅师刚一举完,真慈禅师便应声大喝,并以手指胸道:“佛亦是尘。”

  接着,真慈禅师又作颂曰:

  “拨尘见佛,佛亦是尘。

   问了答了,直下翻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颂尘尘三昧云:

  “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仑坐潭底。

   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

   笑弹指,珊瑚枝上清风起。”

  □庵禅师一听,知道真慈禅师真正悟了,遂予印可。

  真慈禅师后出世于婺州金华接众。

 

323.徽州简上座信悟道因缘

  徽州简上座,东林□庵道颜禅师之法嗣。初参大慧宗杲禅师于径山。当时,□庵道颜禅师亦在宗杲禅师座下为首座和尚。

  一日,简上座入室参礼道颜禅师。

  道颜禅师问:“一二三四五六七,明眼衲僧数不出。你试数看。”

  简上座便大喝一声。

  道颜禅师道:“七六五四三二一,你又作么生?”

  简上座正要开口拟对,道颜禅师便将他打出室外,并说道:“你且莫乱道。”

  简上座终于言下有省,遂呈偈曰:

  “你且莫乱道,皮毛卓竖寒。

   只知梅子熟,不觉鼻头酸。”

  道颜禅师一听,遂予印可。

  简上座曾就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公案,作颂曰:

  “赵州老汉,浑无面目。

   言下乖宗,神号鬼哭。”

324.剑门安分庵主悟道因缘

  南剑州剑门(今四川剑阁)安分庵主,西禅懒庵鼎需禅师之法嗣。安分禅师少时与木庵安永禅师(住福州鼓山)一起肄业于安国院,后往依西禅懒庵鼎需禅师参学。

  在懒庵禅师座下,安分禅师虽参学既久,却未有深证,于是便辞别懒庵禅师,前往径山,参礼大慧宗杲禅师。

  一日,安分禅师行次于江干。就在他抬头观看宫阙的时候,只听得街司对街上的行人大声喝道:“侍郎来!”

  安分禅师被这突然的一喝,当下心行处灭,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裂破,一声江上侍郎来。”

  于是他便放弃参礼径山的计划,又重新折回西禅寺。

  懒庵禅师知道安分禅师已经悟道,于是便出丈室迎接,并付以僧伽梨衣(表法之用)。

  此后,安分禅师便云游四方,行踪无定。后回四川,于剑门卓庵而居,一时化被岭表,学者归凑。

  安分禅师才思敏捷,生前曾作偈颂千余首,盛行于世。

 

325.天童咸杰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密庵咸杰禅师,天童应庵昙华禅师之法嗣,俗姓郑,郑州人。其母生他的时候,曾梦见有一位庐山老僧入其家舍。咸杰禅师自幼出家,聪颖沉静。长大后,不惮辛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后来到衢州明果,投应庵昙华禅师座下。

  应庵禅师接人,一向以孤硬难入著称。咸杰禅师自从来到他的门下,每有所问,屡遭呵斥。

  一日,应庵禅师问:“如何是正法眼?”

  咸杰禅师脱口回答道:“破沙盆。”

  应庵禅师一听,遂点头称是。

  不久,咸杰禅师便辞师回福州省亲。应庵禅师遂作偈送之,偈曰:

  “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遵。”

  “跺跟”,即以脚跟蹬地,意思是停下来。切忌便跺跟,就是说切忌执著、住在上面,得少为足,更须放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咸杰禅师出世后,先住衢州乌巨,次迁祥符、蒋山、华藏、径山、灵隐等道场,晚年又移居太白。

  一日,咸杰禅师上堂,举了这样一则公案——

  金峰和尚示众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时有僧问:“如何是和尚二十年前有老婆心?”峰云:“问凡答凡,问圣答圣。”曰:“如何是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峰云:“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举完之后,咸杰禅师便提唱道:“乌巨(咸杰禅师自指)当时若见,但冷笑两声。这老汉忽若瞥地(刹那有省),自然不堕圣凡窠臼。”

  咸杰禅师另有一则上堂法语云:“尽乾坤大地,唤作一句子,但枷带锁;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两头俱透脱,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达磨一宗,扫土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底时节。大小云门,剑去久矣,方乃刻舟。”

  咸杰禅师的最后这则法语,虽然无临济、德山棒喝之威猛,却有四山相逼之妙用。请问,在这密不透风处,如何脱得身?

 

326.侍朗李浩居士悟道因缘

  侍郎李浩居士,天童应庵昙华禅师之法嗣,字德远,号正信,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李浩居士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及进士第,官拜光禄寺丞,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切斥时弊,每为执政者所忌,多次遭贬。

  李浩居士幼时即好阅读《首楞严经》,如游旧国,志而不忘。在任期间,李浩居士曾前往衢州明果,投应庵昙华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李浩居士入室参礼应庵昙华禅师。

  应庵禅师用指尖敲击着他的胸脯,问道:“侍郎死后,向甚么处去?”

  李浩居士一听,骇然汗下。

  应庵禅师于是将他喝出丈室。

  李浩居士退出后,遂发奋参究,昼夜不息,不到十天的功夫,即趋堂奥。后作偈,寄给他的同参严康朝云:

  “门有孙膑铺,家存甘贽妻。

   夜眠还早起,谁悟复谁迷?”

  应庵禅师见其悟道偈后,遂称善印可。

  当时有一位卖胭脂的小贩,亦久参应庵禅师,自以为是饱参之士,颇为自负。

  李浩居士听说后,遂作偈赠之曰:

  “不涂红粉自风流,往往禅徒到此休。

   透过古今圈绻(quan)后,却来这里吃拳头。”

  李浩居士归寂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秋六十一岁。

 

327.华藏有权禅师悟道因缘

  常州(今江苏常州)华藏伊庵有权禅师,道场无庵法全禅师之法嗣,俗姓祁,临安(今浙江杭州)昌化人。有权禅师十四岁出家得度。十八岁前往灵隐,投礼佛智端裕禅师座下参学。当时无庵法全禅师为首座和尚。

  一日,有权禅师入室请益。

  无庵法全禅师举“从无住本,建一切法”这句话,来诘问他。

  有权禅师于是精勤参究,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

  无庵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并密付心印。

  有权禅师见道后,用功更加精进。一天晚上,有权禅师通宵禅坐参究,早上过堂(寺院早中用斋,称过堂)的时候,负责给大众盛粥的僧人走到跟前,有权禅师因为心心念念在话头上,竟忘了展钵。邻座的僧人于是轻轻用手碰了他一下,有权禅师当即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黑漆昆仑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

   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

  后来,佛智端裕禅师为了勘验他,问道:“心包太虚,量廓沙界时如何?”

  有权禅师道:“大海不宿死尸。”

  佛智禅师一听,便抚摸着他的禅座,说道:“此子他日当据此座,呵佛骂祖去在!”

  从此以后,有权禅师便埋藏头角,韬光养晦,后游历湖湘江浙,遍参禅席,达数十年之久,曾礼谒过归宗应庵昙华禅师和径山大慧宗杲禅师。

  无庵法全禅师住持道场之法席后,有权禅师应邀前往分座说法。

  现举其上堂法语两则,读者可以从中一探其禅风——

  上堂:“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师子吼。旃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上堂:“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头:如何是禅?头云:砖。又僧问睦州:如何是禅?州云:猛火著油煎。又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云:猢狲上树尾连颠。大众,道无横径,立处孤危。此三大老,行生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可与佛祖齐肩。虽然如是,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也。适来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却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祇对(应答)?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

  有权禅师圆寂于南宋孝宗淳熙庚子年(1180)秋天。

 

 

328.天童如净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天童长翁如净禅师,雪窦智鉴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明州(今浙江宁波)苇江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出生。如净禅师少时出家,一度勤习经论。十九岁开始游方,后投雪窦山足庵智鉴禅师座下参学。雪窦智鉴禅师是青原系长芦清了禅师之法孙。

  如净禅师初礼智鉴,智鉴禅师便问:“汝名什么?”

  如净禅师道:“如净。”

  智鉴禅师便问道:“不曾染污,净个什么?”

  如净禅师无言以对。

  一日,如净禅师入室,请求智鉴禅师:“愿乞某充净头。”

  [净头就是丛林里专门负责打扫厕所卫生的出家人。]

  智鉴禅师便道:“不曾染污,净个什么?若得道,许汝净头。”

  如净禅师又无言以对。

  数月之后,智鉴禅师把如净禅师召入室内,问道:“前来一拶(za),道得也未(数月之前给你的一逼拶,你现在能下一转语出得身吗)?”

  如净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智鉴禅师便大声呵叱道:“出!”

  就这样,经过数番激扬,一日,如净禅师忽然进入丈室,兴奋地告诉智鉴禅师道:“某甲道得。”

  智鉴禅师道:“纵脱臼窠,即落便宜,如何道得?”

  如净禅师正要进语,智鉴禅师劈面便打。

  如净禅师终于豁然有省,连声叫道:“某甲道得!某甲道得!”

  智鉴禅师于是点头微笑,便当即请他充当净头。

  如净禅师后来又承智鉴禅师之教,参赵州庭前柏树子公案,不久即大悟,并呈偈曰:

  “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

   落地枯枝才蹦跳,松萝亮鬲(li,炊具或瓦瓶)笑掀腾。”

  智鉴禅师览偈后,遂予印可。

  如净禅师得法后不久,即辞师游方,遍参禅席,达二十余年。后出世,先后住持过建康清凉寺、台州瑞岩净土寺、临安南山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明州定海瑞岩寺、天童景德寺等大刹。

  如净禅师一生六坐道场,却很少有对徒众讲到自己的秉承、法脉。因此,有人特地请问此事。如净禅师道“待我涅盘堂拈出。”

  后来,如净禅师临终时,果然于涅盘堂中拈香云:“如净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峰,失脚落在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前住雪窦足庵大和尚(即智鉴禅师)。”

  并书辞世偈云:

  “六十六年,罪犯弥天。

   打个蹦跳,活陷黄泉。

   咦,从来生死不相干。”

  写完,便掷笔而逝。时唯南宋理宗皇帝绍定元年(1128)。

 

329.笑翁妙堪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育王笑翁妙堪禅师,天童无用净全禅师之法嗣,俗姓毛,慈溪人。妙堪禅师广额平顶,骨气清豪,少时从野庵道钦禅师出家受业,以广记多闻著称。后栖心禅宗,一度行脚,先后参礼过息庵达观禅师、灵隐松源禅师等人,了无发明。后又改投天童无用净全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净全禅师,净全禅师便问:“行脚僧?游山僧?”

  妙堪禅师道:“行脚僧。”

  净全禅师又问:“如何是行脚事?”

  妙堪禅师一听,提起座具就打。

  净全禅师道:“此僧敢来这里捋虎须!”

  于是,便令他下参堂用功。

  妙堪禅师留下来之后,经常入室亲近净全禅师。净全禅师每次都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话头来启发他,可是他总是茫然无对。

  一日,净全禅师又问狗子无佛性公案。

  妙堪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净全禅师突然拿起竹篦,照他的嘴就戳。

  妙堪禅师终于豁然大悟,遂应声呈偈云:

  “大涂毒鼓,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横尸万里。”

  净全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开悟,遂予印可,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又称侍香,方丈和尚五位侍者之一,陪侍住持上堂、小参、普说等法事活动)。

  妙堪禅师出世后,先后应邀住持过妙胜、灵隐、大慈、瑞岩、天童、育王等名刹。

  在妙堪禅师住持净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为解决国库不足,荆湖总臣想出一个敛财的花招,上奏皇上,下令天下僧道购买紫衣、师号,凡是拥有紫衣、师号的人可以当住持,没有紫衣师号的人,即便你有修有证,也没有资格主法。这一诏令下达之后,即遭到佛教界高僧大德的一致反对。

  妙堪禅师道:“若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殆矣!”

  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影响,连连上奏皇帝及当权者,终于使这一计划得以破产,保证了佛教的健康发展。

  妙堪禅师住持育王寺的时候,曾有上堂法语云:“膏雨及时,江山如洗。幽鸟语乔林,残红随流水。可怜盲聋瘖痖人,不识此方真教体。”

  这一法语,非常值得我们学禅的人仔细体会。

  妙堪禅师七十二岁示寂。临终时有辞世偈云:

  “业镜高悬,七十二年。

   一槌击碎,大道坦然。”

 

330.瑞岩景蒙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瑞岩景蒙禅师,万年心闻昙贲禅师之法嗣,俗姓邵,温州平阳人。景蒙禅师十三岁落发。一度学习天台教法。后因领悟到名相之学不足以了大事,遂放弃义学,往参育王佛智端裕禅师。

  初礼育王,端裕禅师便问景蒙禅师乡里何处。

  景蒙禅师道:“永嘉。”

  端裕禅师又问:“还识永嘉大师否?”

  景蒙禅师还未来得及开口应答,端裕禅师早已照着他的脸颊批了一巴掌,将他赶出丈室。

  景蒙禅师不明其理,寝食不安,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这样,过了一个多月。后来有一天,景蒙禅师听到钟声,忽然大悟。

  于是他兴奋地跑进丈室,向端裕禅师报告了他的证悟。

  端裕禅师又象先前一样问他:“还识永嘉否?”

  景蒙禅师道:“即日恭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

  端裕禅师便问道:“如何是向上事?”

  景蒙禅师正要拟对,又被端裕禅师打出丈室。

  第二天,景蒙禅师又入室请益。

  端裕禅师正准备发问,景蒙禅师大声说道:“老汉今日败阙(露出破绽、被人抓住把柄)也!”说完便拍手而出。

  端裕禅师于是赞叹道:“俊哉!”

  景蒙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归故里探望母亲。

  后往龙翔,礼谒昙贲禅师。昙贲禅师是庆元育王介谌禅师之法嗣,天宁长灵守卓禅师之法孙。

  昙贲禅师一见景蒙禅师,便非常器重。

  昙贲禅师问:“言无展事,话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只如言诠不及处,如何通个消息?”

  景蒙禅师于是用左手画了一个圆相。昙贲禅师便拈拂子打了的左手。景蒙禅师于是又在自己的手掌上画,并双手托给昙贲禅师看,昙贲禅师于是又用拂子在他的手掌心画了一画。

  景蒙禅师便礼拜。

  昙贲禅师于是哈哈大笑,说道:“三十年拣苗,今日得此乌喙!”

  [乌喙,即乌头,一种有毒的植物。]

  景蒙禅师从此便殷勤执侍昙贲禅师,并得以穷尽宗门奥旨。

331.雪庵从瑾禅师悟道因缘 332.破庵祖先禅师悟道因缘 333.松源崇岳禅师悟道因缘 334.万庵致柔禅师悟道因缘 

  335.学士张镃居士悟道因缘 336.龙济宗鍪禅师悟道因缘 337.偃溪广闻禅师悟道因缘 338.淮海原肇禅师悟道因缘 

  339.大慈慧洪禅师悟道因缘 340.无门慧开禅师悟道因缘

331.雪庵从瑾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天童雪庵从瑾禅师,万年心闻昙贲禅师之法嗣,俗姓郑,永嘉楠溪人。从瑾禅师少时礼普安院子回禅师落发,后投瑞岩心闻昙贲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从瑾禅师入室请益。昙贲禅师举“红炉片雪”之话头诘问他。

  从瑾禅师正想开口答话,昙贲禅师便大喝一声。

  从瑾禅师恍然有省。于是便留在昙贲禅师身边,执侍三年。

  从瑾禅师后来到福建,参礼西禅佛智端裕禅师。

  佛智禅师问:“甚处来?”

  从瑾禅师道:“四明。”

  佛智禅师又问:“曾见憨布袋么?”

  从瑾禅师便大喝一声。

  佛智禅师于是举起拳头就打。

  从瑾禅师连忙接住拳头,说道:“和尚不得草草(草率)。” 

  佛智禅师道:“瞎汉!过者(这)边立。”

  后昙贲禅师移住江心。从瑾禅师于是离开福建,回江心看望昙贲禅师。昙贲禅师便令他充当维那。  

  一日,昙贲禅师问从瑾禅师:“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如何是一喝分宾主?”

  从瑾禅师便大喝一声。

  昙贲禅师道:“者(这)一喝是宾主?”

  从瑾禅师道:“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

  昙贲禅师一听,便笑道:“汝又眼花了!”

  从瑾禅师于是又呈偈曰:

  “一喝分宾主,依然又眼花。

   倒翻筋斗去,踏杀死虾蟆。”

  昙贲禅师这才给予印可。

  从瑾禅师后于于童出世化众。

  曾有僧举倩女离魂之话头问从瑾禅师。

  [倩女离魂之话头参见本书“慧林怀深禅师悟道因缘”章]

  从瑾禅师以偈答曰:

  “南枝向暖北枝寒,何事春风有两般?

   凭杖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栏杆。”

  从瑾禅师圆寂于南宋宁宗皇帝庆元六年(1200)七月,春秋八十四岁。

 

332.破庵祖先禅师悟道因缘 

  夔州卧龙破庵祖先禅师,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四川广安人。祖先禅师少时从罗汉院德祥禅师受业。后听说随庵守缘禅师住成都昭觉寺接众,于是前往参礼。因机语相契,守缘禅师便令他留在昭觉,负责管理寺院香火。

  一日,祖先禅师从方丈门前经过。

  守缘禅师问:“有人么?”

  祖先禅师道:“无人。”

  祖先禅师话还未说完,守缘禅师早已一拳劈胸打过来,说道:“你聻(ni,呢)?”

  祖先禅师在这出其不意的一拳之下,忽然有省。

  不久,祖先禅师出蜀游方,依澧州德山子涓禅师落发受具。后又来到苏州万寿寺。

  一天雪夜,祖先禅师正在打坐,想到自己行脚已经好几年了,可是至今仍然未能彻悟,心里闷得发慌。就在这个时候,钟声响了。祖先禅师赶忙起座,来到后架,抬头之际,他不经意间看到“照堂”二字,忽然疑情顿释。

  后来,祖先禅师又来到双林,礼谒净慈水庵师一禅师。

  水庵禅师一见他,便诘问道:“师子尊者被罽宾王斩却头且置(且不谈它),你道西天胡子为什么无鬚?”

  祖先禅师道:“非双林不举此话。”

  水庵禅师道:“作家禅客。”

  祖先禅师道:“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水庵禅师一听,便用手将祖先禅师托开。

  祖先禅师道:“勘破了也!”

  等到水庵禅师谢职之后,祖先禅师又往参密庵咸杰禅师。咸杰禅师于是让他充当知客(负责接待客人、信众)。

  一日,咸杰禅师正在为一位僧人举“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之公案。祖先禅师当时恰好也在场。他一听,便言下豁然大悟。

  第二天,祖先禅师在寮房前遇到了咸杰禅师。

  咸杰禅师问他:“总不得作伎俩,试露个消息来。”

  祖先禅师应声道:“方丈里有客。”

  咸杰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

  咸杰禅师后来移居蒋山,祖先禅师亦随师前往,执侍五载,殷勤不怠,尽得宗旨。  

  祖先禅师后出世化众,先后住持过夔州卧龙、径山灵隐、常州荐福、真州灵岩、苏州秀峰穹窿、湖州资福等名山大刹。

  祖先禅师在住持灵隐期间,一日,有一位修道者前来请益:“胡孙子捉不住,愿垂开示。”

  [佛门中,经常用“胡孙子”来比喻众生攀缘狂乱的心。胡孙子捉不住,意思是说,妄想攀缘的心难以调伏。]

  祖先禅师道:“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初学佛的人,都感到这颗心,象猴子一样,七下八下,难以调伏。祖先禅师的开悟告诉我们,面对狂乱的心,我们无须去跟它们作斗争,只要看着它们就行了。因为妄想心也是自性的表现,幻生幻灭,决非实有。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分别取舍。祖先禅师的这一开示与赵州和尚的“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祖先禅师圆寂于南宋宁宗皇帝嘉定四年(1121),春秋七十六岁。临终有辞世偈云:

  “末后一句,已成忉怛。

   写出人前,千错万错。”

  [忉怛,啰嗦、唠叨。]

  

333.松源崇岳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灵隐松源崇岳禅师,天童咸杰禅师之法肆,俗姓吴,处州(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县)龙泉人。崇岳禅师自幼卓荦不凡,有出世志。二十二岁即弃家游方参学。初礼径山大慧宗杲禅师。一天,崇岳禅师听见大慧宗杲禅师升座时夸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为人捷径”,于是便当天晚上离开径山,星夜兼程,迫不及待地赶往天童。

  在应庵禅师座下,崇岳禅师用功精勤,朝夕咨请,颇得应庵禅师的器重。

  一天深夜,崇丘禅师自举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之话头,参究了一会,忽然有省。

  于是他当即便下座,来到丈室,参礼应庵禅师。

  应庵禅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汝作么生?”

  崇岳禅师道:“钝置和尚(如果我有所回答,则埋没了和尚,显得和尚鲁钝无智)。”

  应庵禅师于是厉声一喝。

  崇岳禅师当下恍然有省,便礼拜。

  应庵禅师一见,大喜,认为崇岳禅师是个法器,遂劝他落发。

  南宋孝宗隆兴初年(1163),崇岳禅师于临安白莲精舍落发得度。此后,他继续四处参礼耆宿,但是很少遇到机缘相契者。

  后来,崇岳禅师便入福建,礼谒鼓山木庵安永禅师。但是没有住多久,崇岳禅师便想辞行,欲往他方请益。

  临别那一天,安永禅师特地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之公案来诘问他。

  [该公案,见于“疏山匡仁禅师悟道因缘”章——匡仁禅师听说福州大沩安和尚曾示众云“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于是便特地入岭,投大沩安和尚座下。刚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大沩安和尚在泥墙壁。匡仁禅师便走上前问道:“承闻和尚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是否?”大沩安和尚道:“是。”国仁禅师道:“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大沩和尚便放下手中的泥盘,呵呵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崇岳禅师回答道:“破裂。”

  安永禅师一听,便叹道:“琅邪道好一堆烂柴聻(ni,呢)!”

  崇岳禅师不服,便道:“矢上加尖。”

  安永禅师道:“吾兄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

  崇岳禅师于是辩解道:“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

  无奈之下,安永禅师只好举手道:“明明向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当自知。”

  崇岳禅师于是离开了鼓山,一年以后,他又来到衢州,参见密庵咸杰禅师。

  初与咸杰禅师相见,一问一答,崇岳禅师皆能应对如流,可是咸杰禅师只是微笑而已,未置可否。崇岳禅师这时心里开始变得不踏实起来。

  为了契入究竟之旨,崇岳禅师于是倍加精勤用功,以至于废寝忘食。

  咸杰禅师后移居蒋山、华藏、径山等道场,崇岳禅师皆随而从之。

  一日,咸杰禅师为众入室说法,问一僧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

  当时,崇岳禅师正侍立在旁,一听此语,当下豁然大悟,欣喜道:“今日方会木庵和尚道开口不在舌头上也。”

  从此以后,崇岳禅师机辩纵横,人莫敢当。

  崇岳禅师出世后,先后住持过平江之澄照、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州之荐福、明州之香山、平江之虎丘等道场。尤其是他住持灵隐期间,法席隆盛一时,得法者甚众。

  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崇岳禅师示微疾,特垂二语,以勘验后世学人,此二语是:

  1.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2.开口不在舌头上。

  说完,便作辞世偈云:

  “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佛祖罔措。”

  然后,跏趺而逝。春秋七十一岁。

  崇岳禅师圆寂后,陆放翁(游)为他的舍利塔撰写了铭文。

 

334.万庵致柔禅师悟道因缘

  太平隐静万庵致柔禅师,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潮州人。其祖上世代奉佛。妙喜庵大慧宗杲禅师南迁的时候,曾路过潮洲,被致柔禅师的祖父陈暹请到家中供斋,恭敬有加。其母亲黄氏在怀他之前,曾梦见异僧入室,因而有孕。致柔禅师隆生后,其父母发誓,等他长大之后,一定让他出家,绝不以俗务缠累他。因此致柔禅师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致柔禅师受完具足戒后,即前往蒋山,投密庵咸杰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致柔禅师入室请益。

  咸杰禅师便问:“释迦、弥勒犹太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

  致柔禅师道:“无地头汉。”

  [无地头汉,即贫无卓锥之地的穷汉。宗门中常用它来比喻自性无相无住,超越对待。]

  咸杰禅师道:“千闻不如一见。”

  致柔禅师于是打了咸杰禅师一拳。

  咸杰禅师便捉住致柔禅师的拳头,厉声喝道:“者(这)小鬼子,见个什么,胡打乱打?”

  致柔禅师道:“更要吃一拳在!”

  咸杰禅师于是向致柔禅师连挥两拳,说道:“打者(这)无地头汉!”

  就在这个当下,致柔禅师豁然大悟。

  致柔禅师后住太平隐静,出世接众。

  致柔禅师曾上堂,举东山和尚偈颂——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旨趣长。

   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举完之后,说道:“东山只解无中觅有,不解有里觅无。隐静(致柔禅师自指)则不然——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碍处通。

  石上栽花还结果,到头元不假春风。”

  

335.学士张镃居士悟道因缘

  学士张镃居士,天童密庵咸杰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功甫,别号约斋,杭州人。官至密阁学士。

  张镃居士曾参礼天童密庵咸杰禅师。咸杰禅师便教他参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他于是依教参究,过了很久,一日闻钟声,忽有省发,自觉心意如太虚空,了无隔碍,遂作颂曰:

  “钟一声,耳根塞。赤肉团边去个贼。

   有人问我解何宗,舜若多神面门黑。”

  [舜若多,梵语音译,意为“空性”。舜若多神,即虚空之神,又指无色界天。]

  张镃居士晚年退休之后,极尽游观之乐。曾谓同道云:“昔贤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若心常清净,离诸取著,于有差别境界中,而能常入无差别之定,则淫房酒肆,遍厉道场,鼓乐音声,皆读《般若》。倘情生智隔,逐境移源,则如鸟之黏黐(nian li,粘鸟儿用的木胶),动伤躯命,又乌有所谓说法度人者?”

  张镃居士后来还把自己的宅第舍为寺院,名慧云,并请破庵祖先禅师开山说法。

 

336.龙济宗鍪禅师悟道因缘

  吉安龙济友云宗鍪(mou)禅师,灵隐妙峰之善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宗鍪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十二岁出家,十九岁落发受戒,二十二岁开始游方参学,投灵隐妙峰之善禅师座下。

  有一年的佛涅盘日,妙峰禅师上堂拈拄杖云:“释迦老子来也,诸人还见么?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妙峰禅师接着又放下拄杖,说道:“见你诸人不会,入涅盘去也。”

  [《金刚经》讲,“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妙峰禅师的这段上堂法语,正是对上述经文的活用。]

  宗鍪禅师一听,言下豁然大悟。

  宗鍪禅师悟道后不久,即辞别妙峰禅师,到吉水旁边的东山佛顶隐修。那儿曾经是修山主的故址。在那里,宗鍪禅师长年影不出山,过着木食涧饮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宗鍪禅师曾题诗云:

  “山僧有分住烟萝,无米无钱莫管他。

   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尽有许来多。”

  妙峰禅师后来以法衣、竹篦及自题肖像诗,寄赠给宗鍪禅师,诗云:

  “妙峰孤顶草离离,横按竹篦三尺铁。

   只许佛顶龙济知,父子不传真秘诀。”

  宗鍪禅师圆寂于元世祖至元丁亥(1287)年,临终前有辞世偈云:

  “一灯在望,更无言说。

   大地平沉,虚空迸裂。”

  

337.偃溪广闻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净慈偃溪广闻禅师,临安径山如琰(yan)禅师之法嗣,俗姓林,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广闻禅师疏眉秀目,丰颐聪颖,少时从其叔父智隆禅师于宛陵光孝寺出家,十八岁落发得度。受戒后不久,广闻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铁牛印、少室睦、无际派等禅德。

  广闻禅师后投天童如琰禅师座下请益。虽有所悟,然自知脚跟未稳,故一直跟随着如琰禅师。如琰禅师后来移住径山,广闻禅师亦往参学。

  一天晚上,广闻禅师于檐间打座。半夜三更的时候,广闻禅师拖着鞋,准备入室,忽然绊了一跤,如梦方醒。

  第二天早晨,广闻禅师来到方丈室,向如琰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如琰禅师于是举赵州和尚钵盂之公案来勘验他。

  广闻禅师正想开口拟对,如琰禅师急忙举起拳头止住了他。

  就在这个时候,广闻禅师恍然大悟,心中所有的疑情顿然冰消瓦解。

  广闻禅师悟道后,先后住持过香山、万寿、雪窦、育王、净慈、灵隐、径山等名山大刹。广闻禅师每至一处,极力兴利除弊,广容徒众,一时道化大行。

  曾有上堂法语云:“十字街头石幢子,无你遮处,一声江上侍郎来,无你回避处。衲僧家早出暮入,脚前脚后,也须仔细。忽然筑着磕着,净慈拄杖别有吩咐。”

 

338.淮海原肇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淮海原肇禅师,径山如琰禅师之法嗣,俗姓潘,通州(今江苏南通)静海人。原肇禅师十九岁出家受戒,后投径山如琰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径山,如琰禅师便问:“汝何处人?”

  原肇禅师道:“淮东。”

  如琰禅师又问:“泗州大圣为什么在扬州出现?”

  原肇禅师道:“今日又在杭州撞着。”

  如琰禅师道:“且喜(只可惜)没交涉。”

  原肇禅师便道:“自远趋风。”

  如琰禅师见原肇禅师非常机敏,知是法器,想好好地钳锤一下他,因此故意不让他下参堂。

  此后,每次原肇禅师前来请益,如琰禅师便问:“下一转语来”。

  原肇禅师只要一伫思拟对,如琰禅师大喝一声,将他赶出丈室。

  如是者再三,原肇禅师终于有省,后呈偈颂给如琰禅师,其最末一句云:“空教回首望长安”。

  如琰禅师览其偈后,便问:“者(这)里是什么所在?”

  原肇禅师道:“谢和尚挂搭。”

  [挂搭,又称挂单,参学僧人,每到一处丛林,均可以寄居一段时间,随众请益。]

  如琰禅师一听,知道原肇禅师已悟,于是收他为入室弟子,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按丛林的规矩,入室弟子必须是已经明心见性的人。没有见性,不得称入室弟子。]

  如琰禅师圆寂后,原肇禅师一度住持净慈、灵隐等道场,末后又回到径山,重振师席,将径山道场修复一新。一时衲子云集,其气象之盛,不减如琰禅师当年。

 

339.大慈慧洪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今浙江龙泉)大慈芝岩慧洪禅师,径山如琰禅师之法嗣,俗姓朱,越州新昌人。慧洪禅师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曾梦见前石佛高禅师进入卧室,醒来之后,慧洪禅师即落地。慧洪禅师十六岁从石佛净因禅师落发出家,后投径山如琰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径山,如琰禅师便问:“汝何处人?”

  慧洪禅师道:“越州。”

  如琰禅师又问:“近离甚么处?”

  慧洪禅师道:“净慈。”

  如琰禅师道:“如何是行脚事?”

  慧洪禅师正要开口应对,如琰禅师正色道:“汝前来(刚才)答我,一一分晓。问着行脚事,则茫然,为何所碍?”

  慧洪禅师道:“今日来见和尚。”

  如琰禅师便道:“念汝新到,参堂去。”

  慧洪禅师于是奉命下参堂,精进修行。

  不久,如琰禅师移住天童,慧洪禅师亦前往随参。

  一日,慧洪禅师入室请益。如琰禅师遂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话头勘问他。

  慧洪禅师道:“毒龙行处草不生。”

  如琰禅师道:“且喜没交涉。”

  [自性为万法之体,无形无相,一切言语名相都无法比拟,犹如毒龙,所行之处,百草不生。虽然如是,若从用上看,万法均收摄于其中,无一法不是它的现行。所以,只抓住个“不是”犹落两边。故如琰禅师道:“且喜没交涉。”]

  慧洪禅师又道:“入水见长人。”

  如琰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慧洪禅师悟道后,初应忠献之邀请,住崇报寺,后又移住石佛寺。

  曾有上堂法语云:“红尘堆里四经秋,验尽诸方盌脱丘(同“碗脱”,谓诸碗皆人同一个模子所出,个个如此。丘,小土山或墓塚。盌脱丘,比喻形象颇为相似的出家人)。忽地船头轻拨转,却来屋里贩扬州。襕衫翻着,曲唱还乡。坐断千差,壁立万仞。直得韶光溢目,故园桃李争妍,瑞气腾然,本地风光显现。若也顿开千眼,何妨把手同归。其或未然,善财一去无消息,楼阁门开竟日闲。‘

  慧洪禅师临终时,有辞世偈云:

  “六十三年前,六十三年后。

   腊月火烧山,虚空俱出丑。”

 

340.无门慧开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今江西南昌)黄龙无门慧开禅师,万寿月林师观禅师之法嗣,俗姓梁,杭州梁渚人。慧开禅师出家后,投万寿月林师观座下参学。

  师观曾教他看赵州狗子无佛性之“无”字话头。慧开禅师于是依教用功,苦苦参究了六年,可是仍然迥无所入。

  于是慧开禅师便奋志发誓道:“若去睡眠,烂却我身!”

  从此以后,慧开禅师便夜不倒单,昼夜六时,精勤不息。有时实在是太困顿了,他就在廓下经行,或者用头去磕碰露柱,以此来驱赶睡魔。

  后来有一天,慧开禅师在法座边用功,忽然响起斋鼓的声音,他终于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青天白日一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象森罗齐稽首,须弥蹦跳舞三台。”

  第二天,慧开禅师便入室向师观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悟观禅师连忙截住道:“何处见神见鬼了也?”

  慧开禅师便大喝一声。

  师观禅师亦大喝一声。

  慧开禅师于是再大喝一声。

  师观禅师终于点头印可。

  从此以后,慧开禅师机用大发,慧辩无碍。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慧开禅师奉旨开法于护国仁皇寺。

  由于慧开禅师的平生悟处是从无字得手的,所以,他出世后,大弘“无”字法门,称之为“无门关”。

  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一书中,收录了四十八则著名公案,其中第一则就是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公案——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但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是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另外,慧开禅师还有一些上堂法语,也非常精彩,颇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上堂:“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古人恁么道,黄龙(慧开禅师自指)即不然,若人识得心,大地尽是土。”

  上堂:“是非长短耳边风,切莫于中觅异同。要得八风吹不动,放教心地等闲空。慈受老人只解顺水张帆,不能逆风把舵。黄龙又且不然。是非都去了,是非里荐取。何故聻(呢)?几度黑风大浪,未曾闻道钓舟倾。”

  慧开禅师晚年,倦于槌拂,于西湖边卓庵隐居。虽然如是,前来参学者犹众。

341.黄山正因禅师悟道因缘 342.普照一辨禅师悟道因缘 343.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 344.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 

  345.大歇仲谦禅师悟道因缘 346.痴绝道冲禅师悟道因缘 347.元叟行端禅师悟道因缘 348.云居自闲禅师悟道因缘 

  349.一山了万禅师悟道因缘 350.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

341.黄山正因禅师悟道因缘

  徽州(今安徽歙县)黄山正因禅师,育王笑翁妙堪(亦说育王从廓)禅师之法嗣,俗姓俞,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正因禅师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出生时,紫胞琼质,状况莲花托足。童年时,即有神异,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凡事不学自解。正因禅师十五岁曾得重病,后从叔父守常禅师于殊胜寺出家。出家后,正因禅师修学勤苦,曾经连续三年,胁不至席。

  当时,笑翁妙堪禅师正在育王开法接众,一时道誉倾动丛林。正因禅师心向往之,于是前往参学。

  笑翁禅师一见正因禅师,知是法器,想好好地钳锤他,所以先是假装拒绝,不让他入室请益,而是令他坐下板,这样过了一个多月。

  一天晚上,正因禅师正在打座。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响起,正因禅师当下便大悟,通身汗流,庆快如脱壳,情不自禁地抚掌大笑道:“如是如是。”

  正因禅师于是急忙下座,入室礼拜笑翁禅师。笑翁禅师遂予印可,并令他执侍左右。从此以后,正因禅师便自号“霹雳”。

  正因禅师出世后,初住徽州黄山祥符寺。后因父亲病故,母亲孤苦无依,正因禅师遂回家,将母接入寺中,以孝养终其天年。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曾请正因禅师入禁说法。因机语相契,世祖大悦,遂授予他圆明通应之号。

  正因禅师住山期间,经常率领其弟子开展救济灾民的工作,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

 

342.普照一辨禅师悟道因缘

  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普照一辨禅师,襄州鹿门自觉禅师之法嗣。一辨禅师出家后,精究内典,贯通宗乘,后投襄州鹿门自觉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一辨禅师入室参礼自觉禅师,问道:“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

  自觉禅师道:“汝被一卷经遮却也!”

  一辨禅师正要开口拟对,自觉禅师连忙摇手道:“不快漆桶去!”

  一辨禅师终于言下有省。

  一辨别禅师最初开法于青州普照,后移住于东都万寿。一时,燕秦齐晋之间的参学之士,咸归门下。

  一辨禅师在青州开法的时候,曾设百问,来勘验学者。其中有一问是“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且道什么处相见,得个端的?”另有一问是“声前荐得,落在今时,句后承当,迷头认影。作么生是空劫已前自己?”这些问题,都具有帮助学人解粘去缚的功效,值得学人参考。

  此外,一辨禅师还就浮山法远禅师示投子义青禅师十六题,作了十六首偈颂,这些偈颂亦能帮助学人树立禅宗的正知见——

  一识自宗。问答休将句偈酬,到头佛祖一齐收。九年面壁已多事,立雪神光亦强求。

  二死中活。今时及尽更何亲,云锁幽岩冻琐津。堪羡岭头增意气,雪中独绽一枝香。

  三活中死。合头相似喜人情,水月空花镜象荣。荒径客迷芳草渡,拟将石火当天明。

  四不落死活。到头採汲不需施,运水搬柴自合时。燕语未归帘幕静,晚莺啼处绿杨垂。

  五背舍。三峰华岳总平治,雪压寒林折冻枝。一念不一全体现,纤毫才动落阶墀。

  六不背舍。路阔岩高碧涧流,山花开遍接云楼。雨余何处金莺啭,不顾春残语未休。

  七活人剑。耳听无妨眼见闻,南山下雨北山云。动容举止方圆异,大赏将军不语勋。

  八杀人刀。凛凛霜风刮地生,千山冰雪路难行。未萌已落威音际,才拟玄微落阱坑。

  九平尝。春来幽谷水泠泠,策杖优游傍钓汀。好是太平无事客,汩罗未必独惺惺。

  十利道拔生。少室灵山事宛然,不曾谈说不安禅。回光一句超今古,大丈夫儿谁后先?

  十一言无过失。默时似说说时无,迷悟刚令与道疏。莫谓人根有利钝,粗言细语不关渠。

  十二透脱。雪后风和晓霁天,莺吟花笑柳含烟。凤楼不宿桃源客,半夜穿靴入市廛。

  十三透脱不透脱。劈箭机锋著眼看,当阳趁妙哂傍观。云横谷口迷巢鸟,雪拥柴门去路寒。

  十四称扬。寒潭不与月为期,万古松声韵不移。眼听耳观如会得,方知佛祖密传持。

  十五降句。当台明镜影难藏,露柱灯笼自举扬。千圣不曾留半偈,少林已是不相当。

  十六方入圆。携琴玉女夜归时,凤转丹霄入紫薇。香雾喷花烟霭重,汀洲渔棹月依稀。

  除了十六颂之外,一辨禅师还有五位颂、宾主颂。此处不录。

 

343.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夔州卧龙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俗姓雍,四川梓潼人。师范禅师幼时极聪颖,九岁出家,经书过目成诵,尤其喜好宗门语要。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师范禅师得受具足戒,准备南游参学。适逢母亲病笃,师范禅师不得不回家省亲,割股疗救。第二年,始至成都,于正法寺参加坐夏(夏季安居修行)。

  当时正法寺,有一位老宿,名尧首座,是瞎堂慧远禅师之法嗣。师范禅师于是向他请益坐禅之法。

  尧首座道:“禅是何物?坐底是谁?”

  师范禅师一听,疑情大起,于是昼夜参究尧首座所说的这句话。

  后来有一天晚上,师范禅师上厕所的时候,刚一提起这个话头,便恍然有省。

  第二年(绍熙七年),师范禅师便来到镇江之金山,投退庵道奇禅师座下参学。道奇禅师是别峰宝印禅师之法嗣。

  初礼金山,道奇禅师便问:“远来何为?”

  师范禅师道:“究明己事。”

  道奇禅师又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师范禅师道:“渠无生死。”

  道奇禅师一听,便喝道:“参堂去。”

  过了一段时间,师范禅师又前往宁波育王山,参礼佛照得光禅师。当时师范禅师才二十岁,因为贫穷,无钱剃发,被人称为“乌头子”。

  初礼育王,德光禅师便问:“何处人?”

  师范禅师道:“剑州。”

  德光禅师又问:“带得剑来么?”

  师范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德光禅师笑道:“者(这)乌头子也乱做!”

  在德光禅师座下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师范禅师又前往灵隐。当时,破庵祖先禅师为首座和尚。破庵祖先禅师是密庵咸杰禅师之法嗣。

  一日斋罢,师范禅师陪同祖先禅师游观石笋庵。

  庵中道者向祖先禅师请益道:“胡孙子捉不住,愿垂开示。”

  祖先禅师道:“用捉他作甚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范禅师当时侍立在旁,一闻此语,豁然大悟。

  师范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祖先禅师身边,朝夕执侍请益,穷尽宗门奥旨。

  祖先禅师圆寂后,师范禅师先后住持过四明之梨洲、明州之清凉、嵩山之少林以及雪窦、径山、育王等道场。在径山,师范禅师居住了二十年,一时海众云腾,信施丰积。其寺虽两度遭火,但是在师范禅师的感召下,旋复旋兴,为东南法席之首。师范禅师为人风神闲雅,襟度宽广,生活素朴,深为丛林禅德一致推重。

  师范禅师平生接人,特别强调大休大歇。他说,学道“须得一到大休大歇大安乐地,方为究竟。”又云:“学道无过两种病,若不滞在澄澄湛湛中,便在纷纷扰扰处。猛烈汉痛与摆拨,腾身一掷,透过那边,非但彼我、声色、能听俱亡,求生死朕兆了不可得,方谓之大林、大歇、大安乐、绝学无为闲道人也。”

  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师范禅师于径山明月池上筑室自居,名曰“退耕。”同年三月初一,师范禅师升堂示众云:“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将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去也。”说完便起身抖动着衣服,问道:“是多少?”然后归方丈。

  三月十五日,师范禅师将示寂,言笑自若如平时,后应弟子之请,执笔书辞世偈云:

  “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写完,便掷笔而化。

 

344.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灭翁天目文礼禅师,灵隐松源崇岳禅师之法嗣,俗姓阮,杭州临安人。文礼禅师六岁时,有一天,提着篮子,随母亲上山采摘桑叶,忽然心里生起一个疑问来:“携之者谁耶(提篮子的是谁)?”他久思不得其解。于是便问他的母亲,母亲告诉他,这个问题只有出家人才能解答。从此以后,文礼禅师便有了出家的想法。十六岁时,文礼禅师从本地真相寺智月禅师落发。受戒后,即投育王山佛照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育王,德光禅师便问:“恁么来者,那(哪)个是汝主人公?”

  [这与六祖在大庾岭上开示惠明禅师的话,颇为相似。]

  文礼禅师一听,便豁然领旨。

  为了勘验文礼禅师,后来有一天,德光禅师问:“是风动,是幡动,老僧如何?”

  文礼禅师道:“物见主,眼卓竖。”

  德光禅师又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甚处见祖师?”

  文礼禅师道:“揭却脑盖。”

  德光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并令他留在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过了很久,文礼禅师便回到浙西,于上天竺听习天台一心三观之教义。

  一天,文礼禅师无意间听到一位行脚僧人谈起崇岳禅师接众的一段因缘。当时,松源崇岳禅师正在饶州荐福寺开法接众。该因缘是这样的——

  崇岳禅师曾室中问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那僧正要开口拟对,崇岳禅师便拈起拄杖,将他赶出丈室。

  文礼禅师一听到此因缘,当下顿忘知解。于是他便前往荐福,礼谒崇岳禅师。不久即蒙崇岳禅师印可,并尽得其旨。

  文礼禅师应浙翁如琰禅师之邀请,于径山分座接众。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121),又应张镃居士之请,移住临安慧云。不久又住净慈。

  文礼禅师精通周易。当时象朱熹、陆九渊等一批大儒,都热衷于阐扬道学。文礼禅师与他们一起交游,向他们直示禅宗心法。朱熹曾向文礼禅师请益“毋不敬”之义,文礼禅师便叉手示之。杨慈湖曾问文礼禅师“不欺之力”,文礼禅师以偈答之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

  文礼禅师临示寂时,告诉侍者说:“谁与我造个无缝塔?”

  [宗门中,经常用“无缝塔”来比喻自性。自性不可言说,不可描画,针扎不进,如同一座没有缝隙的宝塔。]

  侍者问:“请师塔样(请师父画一张无缝塔的图样)。”

  文礼禅师默然良久,说道:“尽力画不出。”

  说完,便怡然而逝。春秋八十四岁。

 

345.大歇仲谦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雪窦大歇仲谦禅师,灵隐松源崇岳禅师之法嗣,俗姓应,义乌人。仲谦禅师幼时极聪慧,有一天,他不经意间看到傅大士的《心王铭》,爱不释手,遂生起强烈的出家之愿望。父母不得已,只好听许。

  仲谦禅师落发后,即投庆元天童息庵达观禅师座下参学。达观禅师对他很器重,但是他知道仲谦禅师儒者习气很重,好在知见中打滚,于是便故意贬抑他,说道:“汝儒者习气不除,焉能学道!要到大休大歇田地,如木偶人去。”

  经过达观禅师的猛厉激发,仲谦禅师于是更加奋励,精进无怠。后来有一天打坐时,忽然有省。于是以“大歇”自称。

  不久,仲谦禅师又前往临安,参礼灵隐松源崇岳禅师。

  一日,仲谦禅师入室请益。崇岳禅师于是举秘魔擎叉之公案来诘问他。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五台山秘魔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其颈,问道:“那(哪)个魔魅教汝出家?那(哪)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学徒鲜有对者。

  仲谦禅师一听,当即言下大悟。

  后出世于雪窦,开法化众。

 

346.痴绝道冲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痴绝道冲禅师,饶州荐福曹源道生禅师之法嗣,俗姓荀,武信长江(今四川境内)人。他的母亲郭氏,曾梦见自己在山间一棵木瓜树下经过,只见上面硕果累累,遂取而食之。后来有位原梦(通过梦境预测吉凶)的先生告诉她说:“当生奇士。”不久,果然生了道冲禅师。道冲禅师虽然生得上长下短,但是资禀过人。少时曾应进士第,不中,遂栖心佛典,有出世志。后于梓州妙应院落发出家,不久即前往成都,游历讲肆,听习经论,颇有声名。

  南宋光宗绍熙壬子(1192)年,道冲禅师只身出关游学,徜徉于荆楚间。当时,松源崇岳禅师住饶州荐福,开法接众。道冲禅师于是前往参礼。不凑巧的是,当时正赶上饥饿之年,寺院粮食有限,不能接受更多的人留住参学。不得已,道冲禅师只好改投曹源道生禅师座下。当时曹源禅师以云居山首座的身分开法于妙果。

  在曹源禅师座下,道冲禅师奉命充当烧香侍者(侍香)。曹源禅师知道他是法器,因此对他格外严格。道冲禅师每次入室请益,曹源禅师动不动就施以老拳痛棒,毫不留情,根本不容他拟思。经过这样长期的剥夺,道冲禅师先前通过学习经论得来的、自己一度引以为自豪的种种知见,被扫荡得干干净净。但是,此时道冲禅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曹源禅师的一片苦心。他还是想着有机会去参礼松源崇岳禅师。

  后来,松源禅师移住杭州灵隐。道冲禅师终于得便前往礼谒。道冲禅师曾作偈辞别曹源禅师,其中有这样两句:“尚余穷相一双手,要向诸方痒处爬。”

  由于松源禅师门庭高峻,道冲禅师于其座下,虽勤苦参学了八个月,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每次入室,道冲禅师嗫嚅着想说话,但都被松源禅师喝住了,根本不容他拟对。道冲禅师因此而非常苦恼。他没有想到,松源禅师对待他的手段,也跟曹源禅师一样——屡屡呵斥他,根本不让他开口说话。

  有一天,有人把道冲禅师的苦恼通报了松源禅师。松源禅师道:“我已八宇打开,自是他当面蹉过(我已经把四面八方的门都打开了,是他自己当面错过,不知道进入)。”

  道冲禅师听到此语之后,当下口耳等六根俱丧,身心脱落。此时道冲禅师才省悟到,当初执侍曹源禅师时,曹源禅师的种种嘻戏怒骂,皆是接引他的善巧方便。为了报答曹源禅师的恩德,道冲禅师悟道后不久,即重新回到曹源禅师座下,执侍左右,一直到曹源禅师圆寂后才离开。

  道冲禅师出世后,先后住持过秀州光孝、金陵蒋山、福州鼓山等道场,末后又移住临安径山。道冲禅师晚年好书法,精于小楷,士大夫乐与交游。临终时,徒众请他说偈,道冲禅师笑道:“末后一句,无可商量,只要个人直下承当。”说完便寂然而逝。

  道冲禅师为人“诚实无伪,表里如一,待人恕而律己严,应世圆而领众肃。住山三十年,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平居简淡沉嘿,若不能言;及坐筹室(丈室)勘验衲子,机锋一触,犹雷奔电掣,海立江翻,皆茫然莫知凑泊。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347.元叟行端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元叟行端禅师,径山藏叟善珍禅师之法嗣,俗姓何,台州临海人。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其母王氏(亦说陈氏),书香出身,博通五经,于南宋理宗皇帝宝祐三年(1255)生行端禅师。行端禅师生而秀拔,自幼即不茹荤腥,有出世志。刚满六岁,母亲便教他诵《论语》和《孟子》。行端禅师虽然能咿咿成诵,但是他的情趣看得出,他不想汩没于世儒章句之学。行端禅师的叔父有茂上人,出家为僧后,住余杭化城院,有一年回故里省亲,行端禅师即趁此机会,从之落发,当时他才十二岁。

  行端禅师器识渊邃,夙负大志,以道自任,一切文字不由师授,自然成诵,并且经常宴坐思维,竟至于废寝忘食。行端禅师十八岁受具足戒,之后,便投径山藏叟善珍禅师座下参学。善珍禅师是灵隐妙峰之善禅师之法嗣,育王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初礼径山,善珍禅师便问:“汝是甚处人?”

  行端禅师道:“台州。”

  善珍禅师于是大喝一声,行端禅师便展开坐具。

  善珍禅师又喝一声,行端禅师便收起坐具。

  善珍禅师于是道:“放汝三十棒,参堂去!”

  行端禅师终于言下顿悟。

  一日,行端禅师侍立次,善珍禅师道:“吾泉南无僧。”

  [善珍禅师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故有斯语。]

  行端禅师道:“和尚聻(ni,呢)?”

  善珍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行端禅师接住拄杖道:“莫道无僧好!”

  善珍禅师于是点头印可,并让他住进侍者寮。

  当时,善珍禅师座下徒众近千人,除了行端禅师外,无一人能契其机者。

  善珍禅师圆寂后,行端禅师一度徜徉于西湖山水之间,自称“寒拾里人”,即寒山拾得的家乡人。

  后至仰山,参礼雪岩祖钦禅师。

  初至雪岩,祖钦禅师便问:“驾发何处?”

  行端禅师道:“两浙。”

  祖钦禅师又问:“因甚语音不同?”

  行端禅师道:“合取狗口!”

  祖钦禅师道:“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

  行端禅师于是拍手道:“鸭吞螺蛳,眼睛突出。”

  祖钦禅师笑着回顾侍者,吩咐道:“点好茶来。”

  行端禅师道:“也不消得。”

  于是行端禅师便留在祖钦禅师座下,祖钦禅师亦以上礼待之。

  三年后,祖钦禅师圆寂,行端禅师又回到浙右,为径山首座。当时是元朝成宗大德初年(1297)。

  大德四年(1300),行端禅师于湖州翔凤山资福寺开法接众,一时学徒奔凑,声振京师。大德七年(1303),元成宗特赐行端禅师慧文正辩之号。后又移住杭州万寿、灵隐二寺。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行端禅师奉宣政院之命,又回径山,补住持之缺。其座下人才之盛,不亚于当年大慧宗杲禅师,其中最有名者当堆楚石梵琦、梦堂昙噩等人。

  行端禅师平时接人,多呵叱怒骂,不从人情,然道俗于其呵骂中得旨者甚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总是默默而行,从来不张扬。故其德望极高,为朝廷所推服。虽然帝王频施宠敬,人皆以为荣,而行端禅师却平淡视之。宋濂在《元叟行端禅师语录》序中,是这样描述行端禅师的为人——

  “公平顶古貌,眼光铄人,颔下数髯,磔(zhe)立懔然,雪后孤松。坐则挺峙,行不旋顾,英风逼人,凛如也。所过之处,众方欢哗如雷,闻履声,辄曰‘端书记来矣’,噤默如无人。宾友相从,未尝谈人间细事,舍大法不发一言。秉性坚凝,确乎不可拔。自为大僧至化灭(自受戒以来,一直到圆寂),无一夕脱衣而寝。”

  大元顺宗至正元年(1341)八月,行端禅师将示寂,问侍者:“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寄语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侍者茫然无对。

  行端禅师于是默然良久,说道:“后五日看。”

  果然五天以后,行端禅师便沐浴更衣,书偈别众云:

  “本无生灭,焉有去来。

   冰河发焰,铁树花开。”

  写完,便掷笔,垂一足而化。

  关于生死的问题,行端禅师曾示众云:“全体是个解脱大海,全体是个涅盘妙心。无起灭可求,无生死可出。百骸溃散,卓而独存;四大分离,湛然常寂。正与么时,身里出门即不问,门里出身作么生?毗卢顶上从来往,安乐邦中任去留。”

  

348.云居自闲禅师悟道因缘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双林云居自闲禅师,净慈东叟仲款禅师之法嗣,俗姓叶,括苍人,乌巨道行禅师的第九世孙。自闲禅师少时即出家,初参灵隐荆叟如珏禅师,后投净慈东叟仲款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方案。

  一天,自闲禅师奉命撰写佛成道疏。当他写至“发见精于午夜”这一句时,东叟禅师走过来,看了一眼以后,说道:“何不道泯见精于午夜”?

  自闲禅师一听,不觉两股颤栗,汗如雨下,如同蒙在头上的席子一下子被揭开了,顿时庆快无比,当下便彻见了东叟禅师平昔垂手接人之处。

  自闲禅师后出世于双林。大元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自闲禅师就在与客人笑语之间,忽命侍者取笔,书偈而逝。

 

349.一山了万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江心一山了万禅师,净慈东叟仲款禅师之法嗣,俗姓金,临川人。了万禅师天生瘦小体弱,少时读书作文,颇有声名。后出家。落发的那一天,了万禅师的俗家中,出现了户枢上长出灵芝之瑞相。受具足戒后,了万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后于南屏,偶然碰上东叟禅师。于是他便留在东叟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一日,了万禅师于乡间行走,偶然碰到一座神祠(民间供奉鬼神的小庙)。突然一阵风来,将祠前化纸炉中的纸灰旋起,了万禅师忽然身心脱落,忘其所证。

  于是他急忙回到寺中,向东叟禅师汇报了自己证悟之事。

  东叟禅师于是举公案数则,来勘验他,了万禅师皆一一应对无滞。

  东叟禅师遂予印可。

  了万禅师出世后,先后住寒岩、疏山、江心、东溪等道场,最后圆寂于大元皇庆元年(1312)。

 

350.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今浙江龙泉县)径山云峰妙高禅师,净慈偃溪广闻禅师之法嗣,福州长溪人。祖上世以儒为业。其母阮氏生他时,梦见池上有婴儿,合掌坐莲花中,于是便伸手把那孩子抱在怀中,醒来之后,妙高禅师即落地。因此父母给他起名梦池。妙高禅师神彩秀彻,少时嗜书勤学,醉心内典,有出家志。父母不能夺其志,遂听许出家,从吴中梦泽禅师受具足戒。之后,妙高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痴绝道冲(荐福道生禅师之法嗣,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孙)、无准师范(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等禅德,最后投偃溪广闻禅师座下。广闻禅师是径山浙翁如琰禅师之法嗣,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初礼偃溪,妙高禅师即与广闻禅师机语相契。广闻禅师于是许他入室请益,令他充当藏司,负责管理藏经。

  一日,广闻禅师示众云:“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

  妙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欣喜踊跃,说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广闻禅师遂予印可。

  妙高禅师出世后,一度住南兴(今广东肇庆)之大庐、江阴(今江苏江阴)之劝忠等道场,后奉朝命移住蒋山十三年,座下徒众五百余人。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江,南宋王朝如大厦之将倾,蒋山道场亦遭受兵难。元兵手挥利刃,威胁妙高禅师,要他交出金银财宝。妙高引颈就刃,说道:“欲杀即杀,吾头非汝砺刀石”。其言辞镇定,神情自若,了无怖畏,令元兵大受感动。元兵于是便叩首离去。后来元兵首领伯颜特地上山礼谒妙高禅师,并布施寺院一百头牛,斋粮五百石。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380),妙高禅师又移住径山。当时径山道场刚遭火劫。妙高禅师到后,遂率众戮力兴建,不久即恢复旧观。可是刚修好不久,第二年春天,寺院再一次在火劫中化为灰烬。一时全寺僧众无不惊骇。

  妙高禅师喟然长叹道:“吾宿生负此山,吾偿之,勿忧。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妙高禅师的意思是说,寺院烧了,他不担忧,可以重建;他担忧的是大众这一生修行不能开悟。

  于是妙高禅师又率众竭力营造,到至元二十九年(1392),才将寺院彻底修复完毕。在修复寺院期间,妙高禅师并没有放松对大众的钳锤和接引,每天还是坚持晨夕唱道。因此,那个时候,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是前来参学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元朝早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教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大都(今北京)一带不少教下沙门,肆意攻击和诽谤禅宗,并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而禅门里的一些大德,忌于皇上之威,都缩颈沉默,不敢出来抗争。妙高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此宗门大事,吾当忍事以争之!”于是邀一两个同伴,来到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带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禅师等人论对。

  世祖问:“禅以何为宗?”

  妙高禅师道:“禅也者,净智妙圆,体本空寂。”说完又解释道:“非见闻觉知之所可知,非思虑分别之所能解。”

  世祖不解其意,于是妙高禅师又进一步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说。

  之后,以弘教著称的仙林法师开始对妙高禅师进行问难,妙高禅师皆一一答之。

  最后妙高禅师总结道:“夫禅之与教,本一体也。禅乃佛之心,教乃佛之语,因佛语而见佛心。譬之百川异流,同归于海,到海则无异味。又如我万万岁皇帝,坐镇江山,天下一统,四夷四蛮,随方而至,必从顺成门外而入,到得黄金殿上,亲睹黄金面皮,方谓到家。若是教家只依语言文字,未达玄旨,犹是顺成门外人。又如禅家,未得彻证,未得顿悟,亦在顺成门外,谓之到家,亦未可也。”

  以仙林法师为首的教下之徒,被驳得理屈辞穷。从此以后,教禅之争也就平息下来了。

  至元三十年(1293),有人请妙高禅师讲一讲生平行履,妙高禅师笑道:“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说完,便奄然迁化。春秋七十五岁。

351.悦堂祖訚禅师悟道因缘 352.了庵智悟禅师悟道因缘 353.放牛余居士悟道因缘  354.皖山正凝禅师悟道因缘 355.大明僧宝禅师悟道因缘 356.雪岩祖钦禅师悟道因缘 357.断桥妙伦禅师悟道因缘 358.别山祖智禅师悟道因缘 359.西岩了慧禅师悟道因缘 360.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351.悦堂祖訚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灵隐悦堂祖訚(yin)禅师,婺州双林石朋禅师之法嗣,俗姓周,南康(今江西境内)人。祖訚禅师十三岁辞亲落发。

  一日,祖訚禅师在室中阅读《华严经》,至“惟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这一句时,忽然有省。于是前往蒋山参礼别山智禅师。

  初礼蒋山,别山智禅师便问:“近离何处?”

  祖訚禅师道:“江西。”

  别山智禅师又问:“马大师安乐否?”

  [马大师拽马祖道一禅师,其道场在江西。此处所问,意思是说,你见到了自性吗?你的心安稳了吗?]

  祖訚禅师便叉手进前,说道:“起居和尚万福。”

  别山智禅师于是留他在座下参学,并让他住进了侍者寮,这样祖訚禅师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别山智禅师。

  不久,祖訚禅师又前往杭州净慈寺,参拜断桥妙伦禅师。

  妙伦禅师问:“临济三遭黄檗痛棒,是否?”

  祖訚禅师道:“是。”

  妙伦禅师又问:“因甚么大愚肋下筑三拳?”

  [参见本书“临济禅师悟道因缘”章。]

  祖訚禅师道:“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妙伦禅师遂点头称许。

  妙伦禅师圆寂后,双林石朋禅师补其住持之缺。

  一日,祖訚禅师入室请益。

  石朋禅师遂举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之公案诘问他。

  祖訚禅师正要开口拟对,石朋禅师突然大声喝道:“何不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祖訚禅师一听,便言下顿悟。

  于是石朋禅师便给予印可,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

  大元成宗贞元初年(1295),祖訚禅师奉诏入禁中说法,成宗皇帝大悦,遂赐通慧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

  大德九年(1306),祖訚禅师出世于灵隐,说法化众。

  一日,有一僧新到。祖訚禅师问:“何处来?”

  那僧道:“闽中。”

  祖訚禅师又问:“彼处如何住持?”

  那僧道:“饥即吃饭,困即打眠。”

  祖訚禅师道:“错”。

  那僧僧便问:“未审和尚此间如何住持?”

  祖訚禅师一听,便拂袖归方丈。

  祖訚禅师在灵隐寺住了四载。后示疾,说偈辞众云:

  “缘会而来,缘散而去。

   撞倒须弥,虚空独露。”

  说毕,便跏趺而逝。

 

352.了庵智悟禅师悟道因缘

  绍兴大庆尼了庵智悟禅师,福州雪峰信禅师之法嗣,俗姓王,福州人。智悟禅师自幼孤苦,有出世志,十一岁辞母出家。

  一日,智悟禅师诵《维摩诘经》。当她诵至“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这一句时,豁然顿悟。

  于是她便前往雪峰信禅师座下参学。

  雪峰信禅师一见她,便问:“上座什么处去?”

  智悟禅师道:“不住南台江边。”

  雪峰信禅师继续追问道:“毕竟住在什么处?”

  [六祖讲,禅宗以无住为本。雪峰信禅师的问话,既可从世谛上理解,你住在哪里,也可从宗门下来理解,你的心安住在何处。若从世谛上来答,即违第一义,若从第一义上来回答,即违世谛。因此,如果不能跳出二边,怎么回答都是不对的。]

  智悟禅师不明其旨,拂袖便行。

  雪峰信禅师便呵叱道:“走作什么!合吃山僧手中棒。”

  智悟禅师一听,便面热汗下。

  第二天,智悟禅师又入室向雪峰信禅师请益。

  智悟禅师问:“某甲昨日祇对和尚,有什么过?”

  雪峰信禅师一听,便厉声喝道:“更来者(这)里觅过在!”

  智悟禅师终于释然大悟,说道:“月明照见夜行人。”

  [此处的“月明”是双关语,既指自然界的月亮,又指自性的智慧之月。]

  雪峰信禅师便侧目看着旁边的侍僧,说道:“看渠根器不凡”。说完,便作偈予以印可。偈中有这样两句:

  “相逢若问其中事,风搅螺江浪拍天。”

  智悟禅师后住绍兴大庆,开法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大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古人恁么道,未免坐在者(这)里。大庆(智悟禅师自指)即不然,山转疑无路,溪回别有村。”又云:“柳絮飘风,杏华沐雨。好个生机,快须荐取。”说完,便拈起拂子击禅床道:“咄!三十年后不得错举。”

 

353.放牛余居士悟道因缘

  放牛余居士,黄龙无门慧开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余居士很早就栖心宗门,一直跟从无门慧开禅师参学。

  在慧开禅师座下,余居士每有所问,总是被慧开禅师劈面截住,说道:“不是不是!”余居士被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一日,余居士向同参好友臭庵宗禅师请教。

  余居士问宗禅师:“吾师甚么见解,敢对人天颠倒是非?”

  宗禅师道:“我在无门座下,无法可得,无道可传,只得两个字。”

  余居士便问:“两字如何?”

  宗禅师道:“不是!不是!”

  余居士终于契悟到慧开禅师平昔接人用力之处。

  后来有一天,安吉州有位沈道婆,听说余居士悟道了,便特地前来参访。

  沈道婆问:“是非关有几句?”

  余居士道:“有四句。”

  沈道婆又问:“四句作么举?”

  余居士道:“第一句,有是有非则不可。第二句,无是无非又不可。第三句,是是非非也不可。第四句,非是是非亦不可。若离得此四句,始见本地风光。”

  沈道婆便问:“我离得否?”

  余居士道:“汝离不得。”

  沈道婆道:“人人有分,我何离不得?”

  余居士道:“嫁鸡逐鸡飞,嫁狗随狗走。”

  [余居士这句“嫁鸡逐鸡飞,嫁狗随狗走”真是妙绝!自性虽说离四句始得,实为无所得,本自具足故,片刻也不曾离。请问,日用随缘处,嫁鸡嫁狗处,何处离得?若离得,即是死水不藏龙,虽得其体,而未能致其妙用。]

  沈道婆又问:“如何是本地风光?”

  余居士道:“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人喜欢几人愁。”

  沈道婆道:“不问这个本地风光。”  

  余居士道:“问那个本地风光?”

  沈道婆道:“无男女相底。”

  余居士道:“既无男女相,问甚是非关?”

  沈道婆又问:“别有向上事也无?”

  余居士道:“有”

  沈道婆又问:“如何是向上事?”

  余居士道:“马蝗(水蛭)丁(叮)住鹭鸶脚,你上天时我上天。”

  学禅的人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落入两边。余居士与沈道婆的这段酬答,正是针对此而解粘去缚的。因此,它颇值得学禅者玩味。

 

354.皖山正凝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鼓山皖山正凝禅师,兴化囊山孤峰德秀禅师之法嗣,龙舒太湖人。正凝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前往福建,投孤峰德秀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正凝禅师入室请益。德秀禅师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诘问他。正凝禅师当时不能应答。退出丈室之后,便发奋用功,日夜参究。

  半年后,正凝禅师终于有所省悟。遂作颂呈德秀禅师,颂云:

  “赵州道无,箭不虚发。

   筑着磕着,全活全杀。”

  德秀禅师览颂后,笑道:“你也得(也可以),只是未在。”

  后来又有一天,正凝禅师又入室请益。

  德秀禅师便举德山禅师见龙潭崇信禅师之公案——

  德山禅师在龙潭山脚下,被卖烧饼的婆子问得哑口无言之后(参见本书“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章),便直接上山,来到龙潭崇信禅师的道场。德山禅师来到法堂,说道:“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禅师听说了,便欠身道:“子亲到龙潭。”德山禅师默然无语,于是决定留在那里。一天晚上,德山禅师侍立次,龙潭禅师道:“更深(夜深了),何不下去?”德山禅师于是向龙潭禅师道别,走出丈室。不久,他又回来了,说道:“外面黑。”龙潭禅师于是点上纸烛,递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刚要伸手接,龙潭禅师又将纸烛吹灭了。德山禅师当下豁然大悟,于是礼拜。龙潭禅师问:“子见个甚么?”德山禅师道:“从今去向,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举完此公案,德秀禅师便问:“那(哪)里是德山亲到处?”

  正凝禅师突然用手掩住德秀禅师的嘴,脱口说颂道:

  “潭不见,龙不现,全身已在空王殿。

   梦回勿听晓莺啼,春风落尽桃花片。”

  德秀禅师一听,遂印可道:“汝今日方知泗洲大圣不在扬州出现。善自护持。”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侍香)。

  正凝禅师悟道后,又在德秀禅师座下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应太傅贾平章魏国公之邀请,开法于福州鼓山。

  上堂云:“入院方三日,追陪人事忙。灯笼与露柱,密密细商量。且道商量个什么?”说到这里,正凝禅师便拍禅床道,“昨夜碧天风浪静,一轮明月照螺江。”又云“六月旦,夏已中。荷花开水面,荔子映山红。无位真人处处相逢,拟议云山千万重。”

  无位真人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它在在处处、时时刻刻都与我们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想用分别思维去拟议把捉,则相去十万八千里!

  正凝禅师圆寂时,春秋八十四岁,有辞世偈云:

  “八十四年,一梦相似。

   梦破还空,也无些事。”

 

355.大明僧宝禅师悟道因缘

  磁州(今河北境内)大明僧宝禅师,青州普照一辨禅师之法嗣。僧宝禅师出家后,即投青州普照一辨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僧宝禅师入室参礼一辨禅师,问道:“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一辨禅师道:“昨日有人恁么问,被打出去也。”

  僧宝禅师道:“今日又如何?”

  一辨禅师道:“你得恁么不识痛痒!”

  僧宝禅师便礼拜。

  一辨禅师道:“可惜许,棒折也。”

  僧宝禅师一听,身上汗如雨下,忽然猛省。

  僧宝禅师后住磁州大明寺,开法接众。

  一日,上堂,有僧问:“如何是转功就位?”

  [功就是用,位就是体。功位的关系,也就是体用的关系。]

  僧宝禅师道:“用尽铁锄头,放下卧清风”。

  那僧又问:“如何是转位就功?”

  僧宝禅师道:“不居无影谷,曳杖入烟村。”

  [无影谷喻体,不居无影谷,就是不沉空滞寂,曳杖入烟村喻用。]

  那僧问:“如何是功位齐彰?”

  僧宝禅师道:“掌上擎日月,运照自无私。”

  那僧又问:“如何是功位俱隐?”

  僧宝禅师道:“石人同木女,相邀入海中。”

  关于见性之事,僧宝禅师曾经在一次上堂的时候,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只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枕时,蓦然一箚(zha),曰:‘原来只在这里!”

  参禅用功开悟,其过程与这个比喻颇为相似。用功须针针相续,打成一片。等到功夫成熟了,一个外在的因缘,将能所用的一时打却,那个时候,如处虚空,无处把捉,心大不安,不敢承担。这时一念回光,发现自己的脚原本就踏在地上,始信从前功夫皆是错用。虽然如是,若不经过一番苦寻,又如何信得此语!

 

356.雪岩祖钦禅师悟道因缘

  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仰山雪岩祖钦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福建漳州人(亦作婺州人)。祖钦禅师五岁出家,十六岁落发受戒。

  祖钦禅师从十八岁开始游方参学,矢志要究明生死大事,先后参礼过双林远、妙峰善、石田薰等大德。

  在双林远禅师座下,祖钦禅师曾终日随众在僧堂中打坐,从朝至暮,足不出户,摄心不怠。即使是入寮休息,或去后架方便,祖钦禅师均袖手当胸,徐来徐往,眼前所视不过三尺,更不左顾右盼。当时,祖钦禅师是按曹洞宗的用功方法,看狗子无佛性之话头:就是杂识杂念生起的时候,向鼻尖头轻轻举一个“无”字,只要念头一消,便一切都放下,只是单纯默默地坐着。这种用功方法,只要坚持,久久纯熟,自然契悟。但是它要求用功必须绵密,容易让人犯困,一般人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难以得手。所以,大多学人难以继承此法。祖钦禅师当时依此法而行,经常得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祖钦禅师曾谈到自己当时的用功感受说:“我当时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照,于返观处,这一念子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坐一日只如一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过了午斋,连放参都不知道。”

  虽然祖钦禅师在双林座下用功精勤,但是后来,昏沉散乱越来越重,以至于完全陷入一种困顿之中,无法自拔。后来听说天目灭翁文礼禅师住净慈寺接众,遂前往请益。天目文礼禅师是灵隐崇岳禅师之法嗣,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孙。

  初礼天目,文礼和尚便问祖钦禅师平时如何做功夫。祖钦禅师于是将上述曹洞宗用功方法从头至尾,详细说了一遍。

  文礼禅师未置可否,只是说:“你岂不见,临济三度问黄檗佛法的大意,三遭痛棒,末后向大愚肋下筑三拳,道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汝但恁么看。”

  祖钦禅师当时对文礼和尚的开示很不满意,认为药不对症。因为,他认为自己当时在用功过程中所遇到最大毛病就是昏沉散乱。于是他心里对文礼禅师产生了轻慢之心,私下认为,你这老和尚不会做功夫,只是学会一些伶俐禅。按丛林规矩,寻常入室参学请益,最后都要焚香,向住持和尚行礼拜,以示感谢。但是,祖钦禅师自从产生了轻慢之心后,入室请益,既不烧香也不拜佛。更不按文礼禅师的教导用功,只是依旧按原来的方法,我行我素,坚持坐禅。

  当时,从漳州、泉州来了七位兄弟,他们也喜欢坐禅。于是,祖钦禅师便与他们结伴,住在净慈寺的禅堂里,天天以会禅为务。另外还有一位修上座,也是漳州人,他每天只是独行独坐。在住禅堂的两年期间,祖钦禅师一行,一直坚持夜不展单,胁不至席。尤其是那位修上座,神秘得很,他终日坐在蒲团上,象个铁橛子似的,走路时,挺起脊梁,两臂双垂,双眼微开,见人不答话,亦如铁橛子相似。祖钦禅师当时特别想亲近修上座。可是修上座每次见祖钦禅师从东边来,他便从西边去。因此两年间,竟没有机会交谈。

  因为没有找到对治昏沉散乱的有效方法,祖钦禅师用功用到后来,昏困不已,“日里也似夜里,夜里也似日里,行时也似坐时,坐时也似行时,只是一个昏沉散乱,辊作一团,如一块烂泥相似,要一须臾净洁不可得。”祖钦禅师非常痛苦,心里想到,“我办道,又不得入手,身上衣裳又破碎也,皮肉又消烁也”,不禁泪如雨下,顿生回家之念。

  幸好不久,祖钦禅师在走廓上碰到了修上座。看到修上座,闲闲然,怡然自得,祖钦禅师知道他已有所证,非常羡慕。于是便上前问道:“去年要与你说话些个,你只管回避我,如何?”

  修上座道:“尊兄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更与你说话在?”说完,他便问起祖钦禅师如何做功夫。

  祖钦于是又从头至尾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说道:“我如今只是被个昏沉散乱,打并不去。”

  修上座一听,便说道:“有甚么难!自是你不猛烈,须是高著蒲团,竖起脊梁,教他节节相拄,尽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并作一个无字,与么提起,更记甚么昏沉散乱来?”

  祖钦禅师于是依教而行,找了一个厚蒲团放在禅座下,竖起脊梁,透顶透底,尽三百六十骨节,一一提起,犹如一人与万人交战。这样越提越得力,越来越清醒。忽然有一天身心俱忘,只觉得眼前如一片银山铁壁相似,清凉庆快无比。从此坐也如是,行也如是,一连三昼夜,目不交睫,却精神饱满。

  第三天午后,祖钦禅师在三门附近经行,又碰到了修上座。

  修上座便问:“在这里做什么?”

  祖钦禅师道:“办道。”

  修上座又问:“你唤什么作道?”

  祖钦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闷闷地准备回禅堂用功。

  他刚一翻身上蒲团,眼前豁然一开,如天崩地陷一般。当时那种感觉,“呈似人不得,说似人不得,非世间一切相可以喻之。”

  祖钦禅师于是欢喜踊跃,走出禅堂,想找个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欢乐。恰好碰到修上座。

  修上座一见祖钦禅师,便合掌贺喜道:“且喜!且喜!”

  于是祖钦禅师便与修上座携手走出寺院,在寺前的柳堤上转了一圈。祖钦禅师后来谈到了他当时的感觉,“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耳见闻,向来所厌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昏沉散乱,元(原)来尽自妙明真性中流出”。

  后来,祖钦禅师又前往径山,参无准师范禅师。

  一日,寺院正在铸一口大钟。师范禅师令祖钦禅师下一转语。祖钦禅师于是呈偈云:

  “通身只是一张口,百炼炉中辊出来。

   断送夕阳归去后,又催明月上楼台。”

  师范禅师览其偈,遂许可祖钦禅师入室请益,并令他住进侍者寮。

  奇怪的是,在师范禅师座下,祖钦禅师每次入室,碰到师范禅师举起衲僧巴鼻、佛祖爪牙之话头,便觉得以前所得,一点都不得力,出身不得,更无下口处。不得已,他只好翻开佛经和祖语,希望能从中捡出一两句合适的话来,以解决心中的疑团。可是结果一无所获。于是他发誓一定要究明此事。

  经过长达十年的参究,一天,祖钦禅师于佛殿前经行。就在他放下一切,无拘无束地东思西忖的时候,忽然看到一株古柏,虬曲着伸向大殿,一下子便将心中的疑团打碎了,平生所证种种境界一时放下,如同一个在暗室中呆久了的人,一下子走到太阳底下。此时他才真正明白师范禅师的立地处和为人处。

  祖钦禅师悟道后,先后住持过潭洲(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龙兴、湘西(湖南湘潭)道林、处州(浙江境内)佛日、台州护圣及湖州光孝等道场。末后,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住持袁州(江西境内)仰山寺。一时法席大盛,被丛林人士称之为“法窟第一”。元世祖听说了祖钦禅师的道誉之后,对祖钦禅师亦尊礼有加。  

  祖钦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纯清绝点,正是真常流注。打破镜来,未免一场狼藉。不若遇饭吃饭,遇茶吃茶,晓来独立空庭外,闲对寒梅几树花。”又云:“个事本成现,觅则不可见。白珪本无瑕,琢磨乃成玷。执之以实法,空中生闪电。视之似等闲,脚下添红线。若是学道人,好好看方便。作么生?莫看仙人手中扇。”

  祖钦禅师圆寂于大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春秋七十余岁。临终前,祖钦禅师将竹篦拂尘及法脉,一并授记于高峰原妙禅师,并作偈云:

  “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

   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

 

357.断桥妙伦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净慈断桥妙伦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台州黄岩人。妙伦禅师十八岁投永嘉广慈院出家,后礼瑞岩谷源道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谷源道禅师举洞山麻三斤之公案——

  有僧问洞山守初禅师:“如何是佛?”洞山禅师道:“麻三斤。”

  妙伦禅师闻后,疑情大作,却又找不到入处。

  于是他便辞别谷源道禅师,游方参学,遍叩禅席,可是机语皆不相契。

  渐渐地,妙伦禅师对参禅这一法感到有些绝望。他自言自语道:“吾口讷耳聩,何能究此?不若务实修行。”

  于是他便放弃参究,改为日以诵经为业。后来有一天,妙伦禅师于云居山见山堂,阅读《楞枷经》。当他读至“蚊虫蝼蚁,无有言说而能办事”这一句时,顿然有省。

  不久,妙伦禅师便前往径山,参无准师范禅师,希望能得到他的印证。

  初礼径山,师范禅师便问:“从何处来?”

  妙伦禅师道:“天台。”

  师范禅师又问:“还见石桥么?”

  妙伦禅师道:“我一脚踏断也。”

  从此以后,丛林中人士皆称妙伦禅师为“断桥伦公”。

  为了勘验妙伦禅师,师范禅师一日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有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道:“无。”那僧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赵州和尚道:“为伊有业识在。”

  举完此公案,师范禅师便以“狗子因何有业识”这一问题,诘问妙伦禅师,令他下一转语。

  妙伦禅师于是连下了三十个转语,均不契旨。

  无奈之下,他只好哀请师范禅师为他方便开示。

  师范禅师于是为妙伦禅师举真净和尚的一首偈颂云:

  “言有业识在,谁云竟不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妙伦禅师闻偈,悚然良久。

  就在这个时候,寺院里的板声突然响起,妙伦禅师通身汗下,终于大悟。

  妙伦禅师后出世,住临安净慈寺。

  妙伦禅师说法简直,具格外机,唯上智者得之,而劣器者不能凑泊。

  妙伦禅师在接众的时候,曾举过慈明禅师的这样一则公案——

  慈明禅师常于室中安一盆水,盆上横一柄剑,剑上安一双草鞋,凡有僧来,慈明禅师便指示诘问。来僧若拟议,慈明禅师便拈拄杖打出。

  举完此公案,妙伦禅师便作颂云:

  “百花丛里跃鞭过,俊逸风流有许多。

   未第儒生偷眼觑,满怀无奈旧愁何。”

  慈明禅师的这则公案,向以高峻著称。道眼未明者,读了这则公案,自然是“满怀无奈旧愁何”。这怪不得别人,只因自己拟议心未断,偷心未死。

  妙伦禅师另有一则上堂法语,云:“荆山有玉,获得者不在荆山。赤水有珠,拾得乾不在赤水。衲僧有无位真人,证得者出入不在面门。”说到这里,妙伦禅师蓦地拈起拄杖,横按着,说道:“会么?幽州江口石人蹲。”

  临济禅师曾讲,“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既是从面门出入,为什么妙伦禅师却道,证得者出入不在面门?

  妙伦禅师临终前,魏国公曾遣使送药前来,妙伦禅师没有接受。魏国公于是又派人问妙伦禅师:“师生天台,因甚死净慈?”妙伦禅师回答说:“日出东方夜落西”,说完便坐化。

 

358.别山祖智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别山祖智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四川顺庆人。祖智禅师十四岁出家得度,一度学习经论。

  一日,祖智禅师偶然听见一位僧人诵《华严经》,至“弥勒楼开,入已还闭”这一句时,恍然如大梦方醒。于是便出关游学,后投雪窦无准师范禅师座下参学。

  师范禅师知道祖智禅师是个可堪造就的法器,但是他的知见习气很重,加上在江湖上行脚,沾染上了一些虚头不实的东西。对于一个修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师范禅师想好好地钳锤他,因此对他的要求也就显得格外的苛严。只要他言行稍有差池,师范禅师便大声痛斥,经常是棒喝齐下。

  祖智禅师每次入室请益,凡有酬答,只要一涉及拟思、知解(分别思维),便立即遭到师范禅师的无情呵斥。天长日久,祖智禅师竟不敢开口拟对。经过这样严格的逼拶,祖智禅师的种种知解和虚头不实的伎俩,终于荡然无存。

  祖智禅师悟道后,曾经感慨道:“吾平生伎俩,皆死法也。今见此翁,始行活路。”

  师范禅师移居径山之后,祖智禅师亦奉师命前往分座说法。

  当时天童刚遭火劫,急需重建。祖智禅师于是应州帅之邀请,携一囊一钵,前往天童,结茅而居。在祖智禅师威德的感召之下,不出三年的时间,天童道场便恢复了旧观。

  祖智禅师圆寂前,曾有示众偈云:

  “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

 

359.西岩了慧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西岩了慧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罗,蓬州(今四川蓬安)人。了慧禅师夙根深厚,稚幼之时,每与群儿戏,必集沙为佛塔。长大后,即辞亲出家。后出关,投无准师范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无准师范禅师,了慧禅师便自陈来历。

  师范禅师听后,便呵斥道:“熟睡去!”

  了慧禅师退出后,遂立志精勤用功,晨昏不怠。

  因为了慧禅师举止得体,聪颖灵活,善于言谈,不久,师范禅师便令他充当不□务侍者(丛林中侍者的一种,住在侍者寮,但不负普通侍者的职责,主要任务是接待上层来访人士,陪他们谈话或入室参礼)。

  一日,师范禅师对了慧禅师道:“觑不透处,只在鼻尖头,道不著处,不离唇皮上,讨之则千里万里。”

  [师范禅师的这句话,跟临济禅师的下面这段开示,意趣完全相同:“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么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著自由,即今识取听法底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应是万种施设,用处只是无处。所以觅著转远,求之转乖,号之为秘密”。道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若向外驰求,转求转远,若放下驰求心,一念回光,当下即是。]

  了慧禅师一听,恍然有省,便大声道:“将谓有多少(我以为佛法有多少,原来无多子)!”

  了慧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师范禅师座下。后师范禅师移住育王,了慧禅师亦随往执侍,朝夕请益不倦,尽得其旨。后来,师范禅师又移住径山,了慧禅师亦奉命分座说法。从此以后,了慧禅师声动丛林,前来参请者络绎不绝。后开法于天童西岩定慧寺。

  了慧禅师曾于灵隐画廊壁上,题诗云:

  “幸是十方无壁落,谁将五色画虚空。

   善财眼里生华翳,去却一重又一重。

  道不属修,若言修得,即落生灭。若言不修,又同凡夫。这里最关键处,是要树立正见。何谓正见?永嘉大师云:“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然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光泡虚出没。”有了这样的正见,始知生死涅盘,等同空花,修而不修,不修而修。了慧禅师这首诗的意旨,莫非如此?

  

360.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竟陵荆门天琦本瑞禅师,杭州东明宝峰智瑄禅师之法嗣,俗姓江,江西南昌钟陵人。本瑞禅师幼时随父经商颖州,二十岁时,忽念色身色无常,遂弃家远游,投荆门无说能禅师座下落发。无说能禅师令他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天琦禅师遂依教参究,却无所得。

  于是天琦禅师便辞别无说能禅师,投佛照禅师座下。在那里,他有幸遇到道翼首座(亦说昱首座)。道翼首座对他的道业非常关心,苦口婆心,百般提携,甚至不许他说话,不许他眨眼。

  一日,有人在廊下讲话,天琦禅师情不自禁地竖起耳朵倾听。

  道翼禅师于是走过来,抡拳就打。

  天琦禅师道:“吾不曾磕睡。”

  道翼首座道:“你不曾瞌睡,耳听那(哪)里?”

  又有一天,有两位僧人在量尺寸裁衣服,天琦禅师从旁边经过,不经意瞟了一眼。

  这时道翼禅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抡拳便打,说道:“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然得著实?”

  经过道翼禅师这样的昼夜逼拶,天琦禅师修行更加精进,功夫也日趋纯熟。

  一天,天琦禅师陪同高邮局全首座前往襄阳。途中偶然听见有一位妇女在唤猪。

  全首座道:

  “阿娘墙里唤哪哪,途中师僧会也么。

   拶破这些关捩子,娘娘依旧是婆婆。”

  天琦禅师一听,惊诧不已,通身汗流。

  为了早日证道,天琦禅师过着近似苦行僧般的生自活,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衣着。他连续五年冬天不曾穿过棉袄,也没有内衣,一年四季就穿着一领破衲,褴褛不堪。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修,一天,天琦禅师偶然翻阅祖师语录,就在他提撕沉吟之际,忽生疑情:“疑是阿谁?举处是何人?”这疑情越来越重,于是,他便终日只看“是谁”二字,心心念念,昼夜一如。忽然间,他发现,山河大地和自己的身体突然不见了,犹如虚空。

  不久,天琦禅师便开始游方参学,请求诸方尊宿为他抉择。

  在山东静东晖禅师座下,一天,天琦禅师得了痢疾,非常厉害。静东晖禅师勉励他道:“病中功夫,切不可放过!”于是为他举大慧宗杲禅师患背疽之因缘——

  昔大慧宗杲禅师在径山患背疮,疼痛无比,昼夜叫唤。有僧问:“和尚还有不痛底么?”大慧禅师道:“有。”那僧便问:“作么生是不痛底?”大慧禅师道:“痛杀人!痛杀人!”

  天琦禅师一听,豁然有省。

  病愈之后,天琦禅师即前往蜀中,参礼楚山绍琦禅师。  

  行脚途中,一天,天琦禅师偶然听到山鹿的鸣叫,当下便会得“日用之中无有不是底道理”。

  礼拜了楚山禅师,天琦禅师问道:“某甲闲时看来,了然明白,及至临机,因何茫然?”

  楚山禅师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天琦禅师于是便留在楚山禅师座下。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天琦禅师又前往金陵行脚。

  一日,天琦禅师正在途中行走,忽然如梦初觉,从前参学所得,涣然冰消。于是他便当即前往南京高峰,礼谒宝峰智瑄禅师,请求印证。

  智瑄禅师一见天琦禅师,便问:“甚处来?”

  天琦禅师道:“北京。”

  智瑄禅师又问:“只在北京,为复别有去处?”

  天琦禅师道:“随方潇洒。”

  智瑄禅师道:“曾到四川么?”

  天琦禅师道:“曾到。”

  智瑄禅师道:“四川境界与此间如何?”

  天琦禅师道:“江山虽异,云月一般。”

  智瑄禅师于是举起拳头,问道:“四川还有者(这)个么?”

  天琦禅师道:“无。”

  智瑄禅师道:“因甚却无?”

  天琦禅师道:“非我境界。”

  智瑄禅师道:“如何是汝境界?”

  天琦禅师道:“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安名?”

  智瑄禅师道:“汝岂不是著空?”

  天琦禅师道:“终不向鬼窟里作活计。”

  智瑄禅师道:“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汝是第一。”

  天琦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去。

  智瑄禅师一见天琦禅师脚跟已稳,不受人瞒,非常高兴,于是授予他法衣和拂子,并说偈云:

  “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

   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

  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夫,天琦禅师曾结合自己的参学体会,作过一段极为精彩的开示。此开示堪作我们后代禅人用功的指南——

  “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无别法。若向者(这)里知个落处,定也有分,慧也有分,宗也有分,教也有分,佛法世法无可无不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甚或不然,定也不是,慧也不是,宗也不是,教也不是。盖为不识本心,名为狂妄。经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诸佛诸祖,惟传一心,不传别法。汝等不达本心,便向外求,于妄心中,妄起功用,所谓‘如邀空华,欲结空果,纵经尘劫,只名有为’。须知见性成佛,性乃不是见他人之性,佛乃不是成他人之佛,决定是汝诸人本有之性,与十方法界,秋毫不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向二六时中,一一之处,回光返照,看是阿谁?不得执定只在一处,须是于一切处,大起疑情,将高就下,将错就错,一丝一毫,毋令放过。行时便看者(这)行底是谁?住时便看者住底是谁?坐时便看坐底是谁?卧时便看者卧底是谁?见色时便看者见底是谁?闻声时便看者闻底是谁?觉一触时便看者觉底是谁?知一法时便看者知底是谁?乃至语默动静,回头转脑,屙屎放尿,著衣吃饭,迎宾待客,周旋往返,一一返看,昼夜无疲。倘若一念忘了,便看者忘了底是谁?妄想起时,便看者妄想底是谁?你道不会,只者不会底又是谁?现今疑虑,你看者疑虑底又是阿谁?如是看来看去,不妨头头独露,法法全彰,万境不能侵,诸缘不能入,得失是非都无缝隙,法法全彰,万境不能侵,诸缘不能入,得失是非都无缝隙,明暗色空了无彼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尽圣尽凡,都卢(全部、都)只是一个谁字,更无别念。上下无路,进退无门,山穷水尽,悄消见绝,豁然爆地一声,方知非假他求。不是一番寒彻骨,争(怎)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