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桑skyline 09款:禅门公案集锦(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6:09:17
7、虱子是什么做的?摘要: 禅师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佬,有诗云: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髒,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做个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成的,并且互相争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
  
  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禅师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禅师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佬,有诗云: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和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分,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能彼此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 8、凡夫与老师摘要: 做,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师请教道:“先生,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

   
  老师回答道:“做事,认真做事,坚持做事,就会创造奇迹。”

   
  凡夫问道:“这是为什么?”

   
  老师回答道:“你现在为我烧火煮饭,等饭煮熟了,我就告诉你为什么?”

   
  于是凡夫就为老师做饭,不久饭就煮熟了。
 
   老师问道:“你刚才是怎样煮熟饭的呢?”

   
  凡夫回答道:“我就这样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顺其自然就煮熟饭了。”

   
  老师说道:“你开始做饭的时候,是生米;你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就将生米煮成了熟饭,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凡夫感叹道:“原来创造奇迹并不神秘呀!”

   
  做,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
 9、无言之教摘要: ‘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    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有一个学僧,请示夹山善会禅师道:“从古以来,历代祖师都立下言教训示后人,禅师为什么却无言教?”
  
  善会:“三年不吃饭,目前无饥人。”

  学僧:“既是无饥人,我为什么没有开悟?”

  善会:“只为迷悟迷却了你,请听我偈:

  ‘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

   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

  学僧:“十二分教及祖师西来意,可以说都是悟法悟人,禅师为什么说没有悟法亦没有迷人?”

  善会:“那些西来意是老僧的坐垫,你问西来意,为什么不问你自己的己意?”

  学僧:“我不明己意是什么?我只问禅师究竟要以何法示人?”

  善会:“虚空无挂针之壁,子虚徒捻线之功。你为什么一定要画蛇添足呢?会吗?”

  学僧:“不会。”

  善会:“以我看维摩居士的居家梵行,释迦如来的观机说法,都是多此一举。”

  学僧:“难道圣教均一无可取吗?”

  善会:“可取的应该都不是圣教!”

  学僧:“若无言教,学僧怎能开悟呢?”

  善会:“自己的西来意,何要别人的言教?”

  学僧终于心有所悟。

  所谓禅者,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用言教说法,离禅很远。因为禅不可说,能说的都不是禅。“言语道断”,这是历代祖师的信条。所以自古以来,只要谈禅,开口便打。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但佛陀说:“我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不是说谎,这是真实的,因为既是“真理”,你说了不增,未说不减,“三年不吃,并无饥饿的人。”你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10、和尚与大师摘要:   道之道,无常道!有一天,一个和尚与一个大师个谈论人间欲望之事。

    
  和尚对大师说道:“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人如果能够消除欲望,人就可以根除痛苦。”

    
  大师说道:“人生如果没有欲望,人生也就没有快乐,人生也就毫无意义,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和尚恍然大悟道:“我悟了一辈子道,结果还是不明道呀!看来,道之道,无常道。”

   
  道之道,无常道!

 11、和尚与禅师摘要: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定能成就自己!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自己不是出家人的料,他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于是和尚便去向禅师辞行,言道:“师父,我天生愚钝,我的脑袋像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不是悟道的料,我只好下山还俗了。”

    
  禅师并未言语,而是带着他来到寺庙里面一尊佛祖像前。

    
  禅师问道:“你面前的是谁?”

    
  和尚回答道:“神圣的佛祖。”

    
  禅师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佛祖像问道:“这尊佛祖像是什么做成呢?”

    
  和尚回答道:“它是石头做成的。”

    
  禅师说道:“连石头都能开发成为神圣的佛祖,这可是天下的奇迹了。”

    
  和尚听了禅师这番话,他立即打消了下山还俗的念头,立志安心修身养性悟道。日后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师。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定能成就自己!

 12、念经与成佛摘要: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唯有明迪人生的真谛,才能发现人生的善美,才能拥有美妙的人生!一位刚入门的僧徒向一位有名的禅师请教道:“大师,念经能够成佛吗?”

   
  禅师回答道:“不能。”

   
  僧徒问道:“那么我怎样才能成佛呢?”

   
  禅师回答道:“念经呀!”

   
  僧徒困惑道:“大师,你不是说念经不能成佛吗?为何你又要我念经呢?”

   
  禅师说道:“如果你一生都只知道念经,你永远也无法成佛,然而念经是成佛的必由之路,你只有反复不断地念经,反复不断地钻研经学,反复不断地悟经求道,明了佛经的真谛,发现佛经的奥秘与美妙,你才能得道成佛。”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唯有明迪人生的真谛,才能发现人生的善美,才能拥有美妙的人生!
 13、何法示人?摘要: 禅者好问,因为他们对人生,佛道、禅心,充满疑问,但另一方面的回答,往往又答非所问,看起来答问没有关连,但实际上丝丝入扣,紧密相连。所谓真理,有时同中有异,有时异中有同,其实同异皆一如,动静皆一如,东西 ...  临济禅师与凤林禅师交往时,有一次凤林禅师问道:“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不知您愿不愿意回答?”
  
  临济禅师回答道:“谁不知道凤林上人是位大诗人,我可不要挖自己的肉作疮!不过我倒很好奇您的问题是什么?”

  凤林:“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

  临济:“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

  凤林:“观风看浪起,翫水野帆飘。”

  临济:“孤轮独照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

  凤林:“任将三寸辉天地,一句临机试道看。”

  临济:“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凤林至此已无话可说,于是临济禅师乃吟颂着:

  “大道绝同,任向西东;

  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后来沩山禅师看到这句颂词,就问仰山禅师道:“其速度之快,既然连石头的火花都追不上,甚至连闪电的光线也都达不到,那么古圣先贤又用什么方法来教导后学呢?”

  仰山:“老师您的意思呢?”

  沩山:“只要是能言说的,皆无实义。”

  仰山:“我并不以为然。”

  沩山:“为什么呢?”

  仰山:“凡所言说,皆是佛法;凡所佛法,皆在心源;心念一动,遍十方界,石头之火,雷电之光,均不及心快。”

  沩山:“确实不错,海月也好,游鱼也好,风浪也好,帆船也好,寂静的江山,萧条的秋天,诗人剑客,天地机遇,总在心中,何关迷悟?何关迟速?”

  禅者好问,因为他们对人生,佛道、禅心,充满疑问,但另一方面的回答,往往又答非所问,看起来答问没有关连,但实际上丝丝入扣,紧密相连。所谓真理,有时同中有异,有时异中有同,其实同异皆一如,动静皆一如,东西皆一如,空有皆一如,迷悟皆一如。   14、进入深山 摘要: 这里所说的深山,应该是指我们身体的五蕴山,我们怎样才会进入这座山的?当然不是从某一条路进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该是业缘进入这五蕴山的!不过,深山好修道,藉着我们这座五蕴山,所谓“借假修真”,怎 ... 洞山禅师去访问龙山禅师,龙山禅师问道:“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你是从哪里里来的呢?”
  
  洞山禅师道:“这座山有没有路,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里进入这座山的呢?”

  龙山禅师道:“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

  洞山禅师道:“请问老师!自从你住进这座山以来,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年了?”

  龙山禅师回答说:“山中无甲子,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

  洞山禅师道:“那我再请问老师,是你先住在这里呢?还是这座山先住在这里呢?”

  龙山禅师道:“不知道!”

  洞山禅师不解地追问道:“为什么不知道呢?”

  龙山禅师回答道:“我既不是凡尘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洞山禅师道:“你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难道你已经成佛了?”

  龙山禅师道:“不是佛!”

  洞山禅师:“那似什么?”

  龙山禅师道:“说似一物即不中!”

  洞山禅师终于提出他的主题问道:“你是什么缘故才住进这座深山呢?”

  龙山禅师也就着主题回答道:“因为我以前曾看见有两头泥牛在打斗,一边斗一边竟坠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见牛的踪影。”

  洞山禅师一听这话,不由得肃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对龙山禅师膜拜。

  这里所说的深山,应该是指我们身体的五蕴山,我们怎样才会进入这座山的?当然不是从某一条路进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该是业缘进入这五蕴山的!不过,深山好修道,藉着我们这座五蕴山,所谓“借假修真”,怎能不值得恭敬膜拜呢?   15、宛尔不同 摘要:   临济叫侍者倒给华严的一杯茶,华严不肯回敬临济,这不是看不起临济禅师,因为自己有的,已不需要别人的赐与,自己圆满清净的自性,所谓自家宝藏,何必在乎别人的一杯茶? 临济禅师有一次到襄阳去参访华严禅师,碰巧华严禅师正倚着拄杖在打瞌睡,临济禅师就轻轻地摇醒他,并婉言问道:“禅堂僧众大家莫不精进修持,老禅师为什么有空在这里打瞌睡?”
  
  华严禅师丝毫不觉惊讶,好像无动于衷地回答道:“一个真正有修持的人,其作风与行为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你可不能随便拿我比人!”

  临济禅师好像抓住了华严禅师的把柄,立即说道:“这么说您对待不同的参学者,其摄受的方式也就不能千篇一律了!”说着便回头寻找侍者,大声呼唤着:“哪里一位是侍者呀?哪里一位是侍者呀?请给这位真正有修持的华严禅师一杯茶!”

  华严禅师对临济禅师如此命令自己侍者奉茶并不以为忤,反而非常愉快地吩咐维那道:“维那!请你把这位远来的学僧,好好地安顿在禅堂里,他能呼唤天下的禅僧!”

  临济禅师对华严禅师如此安排,不但不欢喜感谢,反而拂袖而去!走到门口,回头对华严禅师说道:“你是有资格打瞌睡的,天下的禅僧没有人像你会接待禅者了。”

  华严禅师听后反而生气说道:“你走吧!你叫侍者倒给我的一杯茶,我才不喝哩!”

  禅门对临济禅师一向赞美他善于摄化,所谓“临济儿孙满天下”,其实临济禅师也非常受教,在他眼中“善知识也是满天下”。

  临济叫侍者倒给华严的一杯茶,华严不肯回敬临济,这不是看不起临济禅师,因为自己有的,已不需要别人的赐与,自己圆满清净的自性,所谓自家宝藏,何必在乎别人的一杯茶?   

 16、缘起性空 摘要:  弥兰陀王悟了什么?“缘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万有,那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没有因缘,就没有一切!世间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假因缘而生,一切是自性空。缘起性空,应该就是禅! 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弥兰陀王再问:“耳朵是你吗?”

  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鼻子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那么‘意’,是真正的你?”

  “也不是!”

  弥兰陀王经过这些问答,最后问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你在哪里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道:“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勉强回答:“不是!”

  “门是房子吗?”

  “不是!”

  “砖、瓦是房子吗?”

  “不是!”

  “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吗?”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里?”

  弥兰陀王恍然大悟!

  弥兰陀王悟了什么?“缘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万有,那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没有因缘,就没有一切!世间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假因缘而生,一切是自性空。缘起性空,应该就是禅!   

 17、哭笑无常 摘要: 这一段禅门有名的公案,实在寓有深长的意义。当然这不能用常理去推敲,这必得用禅心去体会。 自古以来,“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是禅门两大功臣。
  
  一天,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在散步,忽见一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百丈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一群野鸭子!”

  马祖禅师问:“飞到哪里里去了?”

  百丈禅师答:“飞过去了!”

  马祖用力捏了一下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大叫!马祖便指着百丈的鼻子问:“不是在这里吗?你怎可说飞过去了?”

  百丈听后,廓然大悟!但他一句话也不说,却回到房里痛哭,禅友问他为什么要哭?他照实告诉大家说马祖老师捏痛了他的鼻子。

  禅友们不解似地问道:“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百丈禅师回答道:“你们可以去问问老师!”

  禅友们问马祖大师,马祖说百丈自己知道,禅友们再回头来问百丈,百丈却哈哈大笑,禅友们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以前哭,现在又笑呢?

  百丈禅师回答道:“我就是以前哭,现在笑!”

  上面这一段禅门有名的公案,实在寓有深长的意义。当然这不能用常理去推敲,这必得用禅心去体会。

  马祖禅师问那是什么东西,百丈禅师回答说是野鸭子飞过去了,百丈是在时空上犯了错误,禅,怎可说什么这里那里?过去现在?马祖的这一捏,把时空的分界当下粉碎,百丈就悟了。百丈回答禅友说“以前哭,现在笑”,这是说,时空观念一变,永恒的本体现前,我与世界都不一样了,这就是当下认识了自我!      18、参禅法器 摘要: 看今日学者青年,名曰参学,若食住待遇不好,则急急忙忙他去;若人情礼貌不够,则愤愤恨恨离开,比之法远禅师良可慨也。 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地方归省禅师有高风,同往叩参。适逢冬寒,大雪纷飞。同参共有八人来到归省禅师处,归省禅师一见即呵骂驱逐,众人不愿离开,归省禅师以水泼之,衣褥皆湿。其它六人不能忍受,皆忿怒离去,唯有法远与义怀整衣敷具,长跪祈请不退。

  不久,归省禅师又喝斥道:“你们还不他去,难道待我棒打你们?”

  法远禅师诚恳地回答道:“我二人千里来此参学,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就是用棒责打,我们也不愿离开。”

  归省禅师不得已似地道:“既是真来参禅,那就去挂单吧!”

  法远禅师挂单后,曾任典座(煮饭)之职,有一次未曾禀告,即取油面作五味粥供养大众。

  当这件事被归省禅师知道后,就非常生气地训斥道:“盗用常住之物,私供大众,除依清规责打外,并应依值偿还!”说后,打了法远禅师三十香板,将其衣物 具估价后,悉数偿还已毕,就将法远赶出寺院。

  法远禅师虽被驱逐山门,但仍不肯离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卧。归省禅师知道后,又呵斥道:“这是院门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为何在此行卧?请将房租钱算给常住!”说后,就叫人追算房钱,法远禅师毫无难色,遂持 到市街为人诵经,以化缘所得偿还。

  事后不久,归省禅师对众教示道:“法远是真正参禅的法器!”并叫侍者请法远禅师进堂,当众付给法衣,号圆监禅师!

  浮山法远禅师一生得力之处就是“为法忍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经得起考验。归省禅师不接受他挂单,骂他、打他、用水泼他,甚至罚他变卖衣单,补偿公款,即使睡在走廊檐下,也要房租,这一切都无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心愿,难怪最后连归省禅师都赞他是法器了。

  看今日学者青年,名曰参学,若食住待遇不好,则急急忙忙他去;若人情礼貌不够,则愤愤恨恨离开,比之法远禅师良可慨也。   19、国师与皇帝 摘要: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哪里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位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使是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20、用会作么? 摘要: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景岑禅师有偈云: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有一学僧问道:“学僧该向什么处去?”

  景岑禅师以偈答道:“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学僧又问道:“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景岑禅师回答道:“朗州山, 洲水。”

  学僧:“弟子不会。”

  景岑:“四海五湖王化里。”

  学僧:“如何是学人心?”

  景岑:“十方世界是汝心。”

  学僧:“恁么,则学人无着身处。”

  景岑:“处着身处才是汝着身处。”

  学僧:“如何是能着身处?”

  景岑:“大海水,深又深。”

  学僧:“不会。”

  景岑:“鱼龙出入任升沉。”

  学僧:“承老师言,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学人如何会得?”

  景岑:“用会作么?”

  景岑禅师和学僧的问答,可以看出老师的慈悲开示,一直明明白白的指导,“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朗州山,沣洲水”,普天之下,哪里一处不可给你跨前一步?你如果懂得,五湖四海内何处不能遨游呢?你如果懂得,十方世界都在心中,怎能说身无着落处呢?

  学僧问如何会得?景岑禅师反问用会作什么?禅不是会不会,禅是悟,世界都是你的,何用更进一步?   21、一得一失 摘要: 南泉禅师的学僧,是入门的学僧,侍者是门外的侍者,俗语说:“行家前面一开口,就知有没有。”如这两个学僧和侍者,禅语的深浅,从回答的言论中一听即知了。 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学僧道:“夜来好风?”
  
  学僧:“夜来好风。”

  南泉:“吹折门前一颗松。”

  学僧:“吹折门前一颗松。”

  南泉禅师转身又问旁边站立的侍者道:“夜来好风。”

  侍者:“是什么风?”

  南泉:“吹折门前一颗松。”

  侍者:“是什么松?”

  南泉普愿禅师听后,深有感触,不禁就慨叹道:“一得一失!”

  南泉禅师说后,又再重问学僧道:“你将来要做什么?”

  学僧:“不做什么!”

  南泉:“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学僧:“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又再转身问身旁的侍者道:“你将来要做什么?”

  侍者:“要做像老师您这样的人物!”

  南泉:“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侍者:“为什么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看看二人,放大声音仍然慨叹道:“一得一失!”

  南泉禅师的学僧,是入门的学僧,侍者是门外的侍者,俗语说:“行家前面一开口,就知有没有。”如这两个学僧和侍者,禅语的深浅,从回答的言论中一听即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