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有什么副作用: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58:37

家庭教育

 


21世纪的家长是最难当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仅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了多元化、全方位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培养,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自己锻造成教育、心理、艺术、启发思维、开发智力方面的专家。但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家长普遍存在着“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刻不容缓。

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了新世纪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具体行动是:“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保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

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通过调查发现:

(1)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85.95%)、做人(83.67%)、健体(41.35%)

(2)家长最忽视的前三位是: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

(3)家长最困惑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道德失范,诚信缺欠,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丑恶现象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贫富差距拉大,冲击思想道德防线,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渗透进来,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教育的不可控制因素增多,增大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2、家庭教育的误区

独生子女教育成为我们教育探索的重大课题,今天的独生子女是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今天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很难理解今天的孩子。家庭教育出现盲目溺爱、眼界狭隘,要求片面的误区。

3、学校教育的盲区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和实施上的盲点,主要表现在:

(1)教育课程过于知识化、理论化,教育实施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

(2)道德教育存在“人为化、浅表化、孤立化、”倾向;

(3)教育方式集体说教多,个体选择教育少,惩罚多,引导少;

(4)道德教育僵化,缺乏活力和魅力,实效性不够,德育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有助于人的生命发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5)“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导致学生知行脱节,教育陷入“反复抓,抓反复‘的怪圈。

4、当前学生(独生子女)的特征:

在家里表现是: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 在学校表现是:①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已不克制,对事不努力;②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知接受爱,不知爱别人;③缺乏刻苦精神、独立精神,缺少责任心、义务感。

二、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1、思想上的误区

家长希望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社会地位相对高点,经济收入相对多点,千方百计让子女出人头地,而不想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建设者。

家长的心理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人人都只想索取,不想奉献,而且不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那这种思想就潜在着严重的危机了。

2、认识上的误区

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家长们,把考名中学、名大学作为惟一的教育目标,尚未真正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综合的能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而实践才是教育和学习的最终目标,创新才是孩子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审美才是社会文明和谐、人生幸福快乐的关键。

3、行动上的误区

目前,家长们普遍舍得智力投资,重视子女学习,这是好事。但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把孩子禁锢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孩子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能动性,不仅不利孩子多方面地获取知识,锻炼思维,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且就学习课本知识本身也是低效的,因为这种疲劳战术很容易使孩子身心疲惫不堪,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产生逆反、恐惧心理。所以家长应该少一份强制,多一份引导激励;少一份限制,多一份宽松自由,给孩子一个主动成长、自我教育的空间。

三、家庭教育中必须解决的四对矛盾

1、高期望与低实现的矛盾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充分了解孩子,为其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梯度,可望而且可及,正如俗话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如果目标偏大、偏远,就会使孩子望而止步。加之家长的跟踪检查、唠叨,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便形成了孩子觉得家长给自己出难题,家长觉得孩子不努力,辜负自己苦心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提出家庭教育避免“高、大、空、远”,力求“近、小、实、亲”的主张。

2、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的矛盾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家长们对自己惟一的孩子在物质上投入越来越大,情感上的关怀越来越多。但同时,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任务过重,要求过严,很多情况下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使孩子感受不到这种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所以,家长不仅要拥有爱孩子的感情,而且还要讲究爱孩子的方法,变疼爱、溺爱为关爱、巧爱。我们始终主张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让孩子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

3、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矛盾

家长习惯于做纵向比较,往往用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教育子女,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年轻时如何好学上进,吃苦耐劳,条件如何艰苦,自己如何懂事,进而责备孩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不体会父母”等。而孩子则习惯于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做横向比较,如追名牌、高消费、高享受等,部分孩子甚至会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少能耐。鉴于此,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择其善者而引导激励,尽量少用时过境迁的道理和事例。

4、家长知识观念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和程度的提高,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而家长由于工作负担、家庭生活压力、固有模式惯性等因素而远远落后于孩子。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还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老想教导、教诲他们,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孩子,把自己的知识方法传授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过于保守、落后、陈腐,束缚自己的发展,老想摆脱父母约束,自由地生活与发展。这种情况往往会令家长束手无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面子”,又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从而更加激化了亲子矛盾。所以父母必须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虚心学习孩子的优点,与孩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四、一位中学生给父母的十二条建议

1、不要我要什么就满足我什么。其实有时我只是想知道我能得寸进尺到什么程度。

2、不要对我大喊大叫。你对我喊叫只会减少我对你的尊敬,同时也教会了我喊叫。

3、不要总是发号施令。假如你向我提出请求,而非发出命令,我会更心甘情愿地去做事。

4、请履行诺言。

5、不要拿我和任何人比较,如果你认为我好于他人,有人会难过;如果你觉得我不如他人,难过的会是我。

6、不要一会儿让我做这,一会儿让我做那,使我无所适从。

7、请让我自力更生,如果万事皆由你替我完成,那么我将来永远也学不会做事。

8、不要在我面前说谎,也别要我为了你而说谎,这样会使我不再相信你的话。

9、当你犯了错,请承认错误。你的行为也会教导我承认自己的错误。

10、当我向你讲述我的问题时,请试着理解并帮助我,爱我就要告诉我。

11、请象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我,虽然我们是一家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成为朋友。

12、不要让我去做你自己不做的事。我永远不会做你让我做而自己却不做的事情。

五、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

要教育好子女,必须先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密切配合学校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

俗话说:“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管”与“不管”,关心呵护与严格要求,都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因材施教,客观对待,适应要求,即不可放任,也不可苛求,尤其不能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该管就管,该放就放;管时会管,放时会放;第三,要立足于孩子的实际,以孩子的成长为着眼点,把别人的经验,书本知识作为参考借鉴,千万不可套用别人的教子经验生硬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同时,家长还要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并将这些观念和方法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具体行为实践,让孩子们真正受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点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学观等新观念,应该平等地对待子女,尊重子女,并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教育他们。例如:要多“塑造”,少“改造”;要民主也要权威;要言教、身教、境教相结合;要竞争不要攀比;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要分数,更要数里的含金量;要培养“主体型”人才等。家庭教育总的着眼点是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事,从而使孩子全面、和谐、充分、健康地发展。

六、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21世纪对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十条:

1.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

2.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4.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5.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6.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7.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8.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9.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10.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七、家庭教育子女的经典语录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和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诚实。

八、五句良言赠家长

第一句话:对孩子永远要鼓励多于责备;

第二句话:调整好心态,想出最适合的家教方法,影响和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

第三句话:多一点耐心,多听孩子说话;

第四句话: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句话:注意培养孩子的品格,终身幸福才是目的。

总之,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子女,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因为不同成长背景带来的各异人生,他们有属于这个群体的游戏与“游戏规则”。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了解与理解他们的指路人,需要成长的陪伴者、同行人。居高临下的教育都是无效的,不试图走进心灵的陪伴都是无用的。

因为懂得,才能拥有;因为懂得,才能给予;只有懂得孩子,才能拥有他们的爱;只有懂得孩子,才能给予他们需要的教育与陪伴。

做个好家长并不难,只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行了(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多沟通、多鼓励)。我给你推荐下面短文,很有参考价值。

“其实家长不需要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心理专家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在李子勋遇到的很多个案中,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关系非常糟糕,其中一些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行。“正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