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演讲稿300字左右:老师的煎熬:我就这样输给了应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41:01
2011年11月16日 07:11:04  来源: 人民日报

宋嵩绘
【编者的话】
本版系列报道推出以来,在家长、老师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的老师,他们坦言: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升学压力之间走钢丝,感到很无奈、很困惑。今天我们特别编发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的文章,来听听这些心声。
“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
在当前高考选拔模式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如同带着镣铐跳舞。
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但受高考模式的限制,被称为“文化殿堂”的校园已异化为“文化沙漠”。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名著,家长反对,班主任老师反对,他们众口一词:“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在他们看来,“高考有用”是唯一的标准。笔者曾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原因是“没有时间”,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全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学生沉浸题海,疲惫不堪。
没法让学生接近名著,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手写我心”在考试中易被判“另类”
新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包括片段作文、命题作文、课外练笔三部分,完整地进行一次全程训练需要大量时间,而课堂上可用于作文教学的时间又太少,课外学生很难找到时间做作文,训练目标基本上难于实现。大多数训练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命题太俗,或限定太死,或与过去训练重复,教学中难于执行。一部分教师认为在现在的作文评分机制下,训练与否很难看出区别,不如抓基础实在,平时也轻视作文常规训练,直到临考之前,才突击进行审题、快速作文等非基本功训练,以适应考试需要。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创造欲望长期受到压抑,严重制约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笔者提倡学生自由练笔,但阻力重重,因为“我手写我心”的文章,极有可能在高考中被定位为“另类”。在当今高考阅卷模式下,学生的写作会永远以“稳”为主,雕章琢句的伪文化散文大行其道,“板块组合”式的议论文会得到一个“平安分数”,“个性化写作”是雷区。这样,学生硬着头皮去寻立意、明观点、找材料,形成“新式八股”的文风。司马迁、屈原、王昭君、苏轼成为高考作文中被不断大量克隆的“恒定”材料……
五花八门的考试占据太多时间
在考试的阴影下,语文教学很难呈现出本来应有的美丽。
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纠错考、单元考、全市统考、名校联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模……几乎多到无以复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他们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对将来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
面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满天飞;在这种模式下,催生出许许多多出题、讲题、押题的“名师”,催生出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低能者……
注重人文素养要担风险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老师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课堂的“文化味”上下功夫,课讲得好,学生喜欢,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一定好;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十分突出。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于是,许多满怀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残酷的应试背景下,放弃理想,屈从现实。
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调动一切审美手段,让其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接受人文熏陶,肯定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好处,但在现行考试面前必然要承担风险;对着考试教,你考我就教,不考我就不教,各考点反复训练,人人过关,自然万无一失,但又有悖教育规律,深为学生厌恶。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置身于这种夹缝之中,备受煎熬。
(文章署名为化名,本报记者赵婀娜整理)
新闻背景】
中学教师正面临“压力山大”之困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苗苗)谈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种状况在中学教师中表现更为明显。
据业内人士介绍,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教师工作更为繁重和忙碌,不但有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周练、月考、统考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二是目前一般以优秀率,升学率,高考一、二本上线率等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教师一刻都不能松劲,压力比较大。第三,教师本身也面临着升职、晋级、继续教育等自我发展的压力。
有人曾大致做过统计,从早晨6点左右早自习开始到晚上10点左右晚自习结束,一个老师在校时间大约有十二三个小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耗费时间长,几乎成为中学教师工作的普遍状态,由此也带来不少生理和心理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中学语文老师张某就是其中一例。张老师今年41岁,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神经衰弱,常常失眠,夜里多梦、盗汗。上课迟到、被领导批评、遇上听课讲课内容却完全忘记,是张老师梦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上课时也多次出现因体力不支昏厥的状况。
而32岁的中学历史老师吴某则表现出难以与同事友好相处、共同合作,有时甚至发生纠纷,对待学生也态度粗暴,时常牢骚满腹。
种种案例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有人戏言,中学教师面临“压力山大”之困,呼吁社会及有关部门给予重视。
【师说一】
无情升学关,只看成绩单
初中语文老师王鹏:李梦飞是一个帅气的大男孩。我感觉,他是我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最优秀的一个孩子:学习拔尖,文艺体育样样精通,班里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他。
进入初二,他依然是班里学习及各项活动的领军人物。运动会的跑道上,总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艺术节上,从编排到演出,他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组织的演讲赛、辩论会、篮球赛,他也无一例外取得了好成绩。那时候,全年级的老师和同学都羡慕我班有个全才。他自己收获了一堆奖杯,一大摞奖状,也给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我当时特别自信,认为自己一定会培养一个综合素质极高、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些活动占去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升入初三,他的成绩出现了滑坡。这时,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集中精力帮助他抓学习。但是由于初二的基础不够扎实,他中考时只考了班级第七名。几所知名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差一分都不录取。就这样,孩子被他理想的高中拒之门外。那时,我一时冲动,还给招生处打了电话,告知他们这是一个素质极高的孩子,希望能够破格录取。但是,这种举动似乎太幼稚了,现实很残酷。
虽然家里摆满了奖状,虽然我一再安慰家长,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但是从家长失望的眼神中我还是明白了,那张成绩单才是最重要的。
【师说二】
素质教育排头兵,我没当成
初中物理老师张峰:我是一名从教将近20年的物理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领导、家长的信任,多次获省、市级荣誉。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认为我应当走到教改的前列,做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2006年秋,我又从初二带了两个起始班,从那时起,我也开始了素质教育的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加入了学生自学、互学、亲自实验、我当小老师等活动。课下作业也改成了自我制作、网上了解相关知识等。
为了精心设计、组织一节课,我要制作教具、查阅大量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比别人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多。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觉得物理课轻松有趣,每天都很期待,我也感到很快乐。
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没做大量习题训练,答题缺乏规范,明显不到位。两个月过去,在期中考试中,我所教的学生答题因为生活性语言较多、和标准答案有差距而失分严重。在教学评估中,我的成绩也落到了中下游。班主任怀疑的眼光、领导语重心长的谈话、家长会上家长的抱怨,似乎都给我扣上了不负责任的帽子。
我困惑了,明知满堂灌、反复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可面对应试教育,我只能退缩,还是让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现在我的学生依然很累!(两文中均为化名,本报记者蒋云龙、丁汀整理)(马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