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演讲稿最短:孟子的“性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4:35:55
孟子的“性善论”

2008-10-05 19:17:50|  分类: 儒家文化 阅读575 评论0   字号: 订阅

  

关键词: 孟子、性善论、四心、四端、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

 

性善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恶论”相对,由孟子首先提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仁义礼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天赋给人的本性。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性善论” 作为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一、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大体包括以下这样的内容:

 

1、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就说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每个人生来都有“善端”,应该每个人生来都是善的,为何却有人是“不善”(恶)的呢?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善性,都能使自己道德的发展,顺乎人性的本然。其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他举例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如用水拍水,可使水跳过额角;激水倒流,可以使水上山.难道这是水的本性吗?不是,是外力的影响。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持和发展,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一整套唯心主义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因为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会使人失去善性。

 

2、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相异的地方很少,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谈的人性,主要是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讲的。他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就是人作为“类”而与其他“类”的本质区别所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即在人的意识中,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这是人之异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例如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即将落井的危险时刻,出于一种“怵惕恻隐之心”,会立刻去挽救这孩子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他行为的动机不是因为和这孩子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只是出于一种天然的、纯粹的“不忍人之心”,即对别人痛苦、危难的同情心。这“恻隐之心”(或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只是四类“善端”中最根本的一种。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义礼智之心。身与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对于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物质欲求,孟子淡然视之,认为这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凭此并不能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它们使人真正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所以,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思是说,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义礼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温润清和,表现在颜面,显露于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动作,不待用言语说明,人们一看便知道了。这表明,孟子所讲的性善是就人的本质属性而言的。具体地说.性善的内容就是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这四“心”,四“心”是性善的根本标志。

 

3、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四端”“扩而充之”以至性善臻于完备。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他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豚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要想成为尧舜那样充分实现性善的人并不困难,只要愿意“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即只要能以尧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行动的准则努力实践,就“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有了向善的主观愿望之后,必须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求放大了的善心。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其次,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客观环境的影响。“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氵孛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告子上》)少年子弟的懒惰与横暴,并非天生本性如此,而是使人心堕落的环境造成的。这就如同种麦,客观环境的好坏只能影响收成好坏,而不会种麦而得豆。因此,要想使人性得到完善与发展,客观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关键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

 

 

二、孟子“性善论”的性质

 

从孟子“性善论”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论”包括生而固有的“四端”,这是说明“性善”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包括后天的“扩充”才能使“性善”完备,他看到了后天的外部环境对人性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种认识显然有接近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在当时历史发展的条件下孟子能看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孟子是在人性先天而善的前提下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保持良善的本性主要取决于“求”。表明孟子强调“思”、“求”对于保持“固有”之“本心”的决定作用,即强调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在人性的保持发展中的作用。孟子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但强调的仍然是主观思想意识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对孟子“性善论”的性质做一个简短的结论:孟子虽然承认了后天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唯物倾向;但是,他的“性善论”的理论前提是性善先天固有,并强调主观意识在人性发展和保持中的决定作用,这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而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据此,孟子“性善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三、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学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会有极大的价值。

 

首先,它发掘了人性之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反映了社会道德归向,激发着人们对理想道德的重视与追求。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让人们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善人,这其中包含着一种鼓舞人们追求理想人格,教人充满自信的精神,提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完善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树立提供了人性论方面的可能。性善论也强调了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性,今天的我们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财富的创造,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要求,就赋予“求善”以更广泛的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色彩,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讲求实效。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也渗透着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成分,不是科学的道德人性理论,但是其中包含的这种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寡欲”、“养心”的道德修养方法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充分使之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并使之成为大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