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小闲御神录有肉片:高人:民生三事四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2:00:28
 高人:民生三事四议作者:高人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11-14
  一

  地沟油,听着都让人恶心,想起来就吃不下饭,也是国人因之被世人看不起的原因之一——它既反映出人性丑恶的一面,也反映了社会监管的不力,令崛起的中国赧颜。

  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实未必——卫生部的专家就坦承,还没找到有效检测地沟油的简便办法。

  但民间的“偏方”倒是不少。

  昨天,有人发给我“检测是否地沟油的最简单方法”说,在热油锅里放瓣蒜,颜色变红就是地沟油,而白色不是——因为蒜对黄曲霉素反应敏锐;或是买来油先在冰箱里放上两小时,若呈白色泡沫状,便是地沟油无疑。

  这俩办法我在网上见过,告知我的人或许实证过?

  顶多只是“证白”吧,若要“证红”,那就真得拿地沟油做实验——莫说买地沟油也得“有路子”了,真要是炸出红色,那么,炒勺连同铲子就都得给扔了。

  所以,只能姑妄听之,宁信其是了。

  我从来都是只去大型超市购物,如今又是只买小瓶装的食油了,还在第一次使用时用蒜以“证白”,并且尽量不到外面吃饭,也不再买速冻包子饺子馄饨这些方便食品。

  活得虽然累,但累点放心,能聊以自慰。

  二

  但有些东西,譬如空气,明知污染并且严重,却无法防范——地沟油有办法不吃,但气儿却不能不喘。

  面对北京严重的雾霾,北京市环保局尽管还在津津乐道着“奥运后北京空气质量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有所改善”云云,但终于表示“有必要公布PM2.5数据”,并且“北京目前在硬件上已基本做好了准备”了——有望与美国驻北京使馆的监测一致起来。

  倘若实施,可谓是又一次的WTO,但这只是空气质量“发布标准”的“入世”,而通过治污“达标”则是任重道远。目前,还只能像《环球时报》文章说的那样,要么“不得不忍受”,要么走人——“如果北京空气质量差能‘吓跑’一些人,就让它发生好了”。

  但愿,也相信,压力能够变成动力,秋高气爽的艳阳天常驻北京。

  三

  空气质量毕竟有仪器可测,但专家对气候变化的解释却不尽如人意。

  11月11日,气象局和社科院联合发布了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其中回应“三峡诱发干旱论”称——

  1.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范围不超过20公里;

   2.三峡库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索马里和中国南海及青藏高原的输送,库区水汽内循环不足5%;

  3.水库蓄水虽使附近水汽的内循环有一定变化,但相对于外循环微不足道,不能导致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区域性旱涝灾害的发生;

   4.20世纪80年代前后,长江流域经历了一个多雨的时期,从1999年开始转为少雨期,此后十几年,其年降水量减少了10%—12%,干旱正是在这种大的少雨气候背景下发生。

  上述解释,还是我在《果真截断了云雨?》一文中所反驳的东西,强调的还是所谓“世界(局部地区)风云变幻”,以及长江流域进入干旱期的“大气候”——这些,公众无从实证,只能相信“科学”,姑妄听专家的一面之词并存疑了。

  问题是,当初湖泊干涸见底、有些河段断流的景象还历历在目,专家关于三峡对气候影响不超过10公里的断言还言犹在耳,刚过了几个月便又改成20公里,这就难免让人觉着信口开河,没个准谱——而缺乏理论和论据的泛泛而说,就更给人无稽之谈的印象。

  退言之,即便“20公里”之说成立,那么,长江乃是东西纵贯6000多公里、其干流和支流流经11省、不可阻断的大动脉,怎可仅仅孤立地考虑三峡库区影响所及的“20公里”?

  进言之,既然能影响库区周边的20公里,那么,即使是逐渐衰减,其对中下游的“蝴蝶效应”能忽略不计么?

  况且,只谈“截断巫山云雨”的天象,不谈“截流”的水文,显然有失片面——水少,水缓,蒸腾就少,云雨无从凝结,这是小学生都懂的常识。

  口说无凭不行,专家理应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和证据。

  四

  保障食品的卫生与安全,减排治污改善空气质量,因应天文地理变化以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是事关国民健康福祉的民生大事。

  不怕问题,就怕敷衍,苟且,尤其是文过饰非。

  这就又涉及了“文化”问题。

  优秀文化,不在于姓“社”姓“资”,要在“真善美”——“真”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讲究科学;“善”是符合人性,善待国民;“美”即“好”,“好”则“美”。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尤其是前者,唯“真”,即“善”,才“美”——不虚言,不溢美,不隐恶,说真话,办实事,才是“文化人”的嘉言懿行善举,具有良知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