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结婚图片:用创新思维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26:32
当前,我国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新兴媒体的勃兴,使传媒业空前繁荣,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体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迅速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从党报自身来说,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工作,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新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用创新思维全面实践“三贴近”。

   创新新闻工作思维,是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由之路

   从党报的性质和肩负的政治任务看,党报必须进行创新思维。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政治使命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然而作为传媒的一个类别,党报同样存在一个被读者认可和市场接受的过程。只有内容做得入耳、入脑、入心,才能有效吸引受众,才能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才能有效影响社会。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有机统一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作为第一目标和办好报纸的第一信号。党报有责任通过新闻的创新实践,有效引导群众,使新闻舆论场与群众的口头舆论场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合。

   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看,党报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工业化的科技时代,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就是创新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都在创新,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崭新的变化。主流媒体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否则就会被读者抛弃,被时代抛弃,被市场抛弃。

   从传媒竞争的需要看,党报必须不断增强不可替代性,不断创新独家优势。随着传播手段多样化,媒体之间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同一条信息可能会被多家媒体、多种媒体同时报道,而且会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方式。作为主流媒体,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的有利条件下充分利用这种独家优势,比其它媒体做出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新闻解读;另一方面,要开辟新的竞争渠道,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独家新闻较难获得的情况下,要努力追求新闻报道的独家视角、独家事实、独家细节、独家观点、独家图片、独家背景、独家写法,以及版面上的独家编排。

   从党报的目标读者群的变化看,党报必须不断创新思维。表面上看,党报的目标读者群仍然是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公务员等高端读者,但是如今这类高端读者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知识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对信息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涉及面越来越广。与此同时,对新闻的价值评判标准、选择标准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就要求党报不断研究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和对信息的需求,用创新思维深化新闻改革。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政治需求,让所有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创新新闻工作思维方式,就是要把思想和观念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个目标,真正把“人”放在新闻工作的第一位,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大胆进行创新性新闻实践,深入而客观地反映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所希望的、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所重视的内容。

   创新新闻工作思维,党报必须在弘扬权威优势、全面实践“三贴近”方面不断探索

   坚持以人为本,新闻媒体必须用创新思维在新闻理念、操作模式、报道内容、表现形式、选择标准等方面重新进行思考,要勇敢抛弃那些过时的、不为读者所喜爱、不被市场所接受的做法,大胆创新。自2005年初改扩版以来,河南日报在用创新思维实践“三贴近”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大事大处理。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政策等,是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报在激烈的竞争中的优势。同样的新闻,党报要以高人一筹的报道体现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对重大报道,党报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不惜版面,多角度、多侧面完整、深入地报道新闻,努力营造舆论强势,形成社会舆论热点。

   2005年12月初河南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我们用了9个整版,创造性地将该建议的内容从群众普遍关心的角度、从领导机关需要解疑释惑的角度,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解读,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受到中宣部的好评,也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是一版头题多元化。一版头题是编辑部思想、立场、观念的集中体现。如何选择,如何编排,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把握大局、敏锐发现最有价值新闻能力的最突出体现。长期以来,党报一版头题一直在会议、领导活动、领导讲话之间转圈圈。《河南日报》努力推动头题的多元化,让真正有重大新闻价值、体现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稿件上一版头题。

   2006年7月,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为抢救落水少年,主动放下话筒去做人工呼吸。我们认为,曹爱文没有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记者,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在职业要求和生存选择之间,她选择了尊重生命。这一举动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所以,《河南日报》迅速撰写评论,在一版头题配图片刊发,同时用一个整版刊发了互联网上的评论。实践证明,这个举措是非常正确的,次日,网上的跟帖就达到了几万,网友称赞曹爱文是“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学习的榜样。

   三是增强服务性。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增强报纸的服务性,让读者感到这张报纸可读、有用。河南日报叫响一句口号,叫“有用,有用,再有用,有用才有影响力”。要求每一个编辑、记者心中都要时刻装着读者,每篇稿件、每张图片、每个标题、每个版面,都要首先确定告诉读者什么、读者是否需要等等。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所发的稿件,要给读者以方便,给读者以震撼,给读者以启迪,使读者豁然开朗。

   与此同时,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我们强调增加与新闻事件相关联的背景资料的链接、专业术语的解释等,满足读者的深层次需求。河南日报提出,要力求在有限的版面内尽可能多发新闻,在有限的新闻条数中尽可能多发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在有限的新闻篇幅中尽可能多透露信息,在有限的信息中尽可能多透露高质量的、高品位的信息。通过这些做法,既满足了大众的普遍需求,又满足了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四是创造性使用通讯社稿件和其他新闻资源。通讯社稿件等是我们国内、国际新闻的重要来源,以什么标准选择新闻、如何创造性地从大量的新闻稿件中选择读者关注的新闻,需要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读者需求的高度去选择、去表现、去创新。2005年8月22日《河南日报》一版刊发的《我国青少年体质20年持续下降》一稿,在新华社来稿中实际上是一个图表。按过去的选稿标准可能发在健康版,甚至不发。但这条新闻提示的问题非常重大:既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又事关千家万户。于是我们又从其他渠道搜集很多相关的文稿在一版刊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是要有全球化思维。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省报的读者不仅对省内、国内新闻有巨大的需求,对国际新闻也有巨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关注国外媒体对国内重大新闻的评价。顺应读者的需求,《河南日报》重新定位了国际新闻的栏目设置和刊发要求,对重大国际新闻,能做大则做大,能放一版的就在一版突出处理。2006年8月23日莫斯科一个市场发生爆炸,我们果断地放在一版中心位置刊发。因为莫斯科这个市场中很多商户都是中国人,爆炸虽然远在莫斯科,但牵动着中国千家万户的心。

   六是从会议中寻求新闻“亮点”。改扩版以后,《河南日报》对会议报道进行了全面革新,注意挖掘深藏在会议当中的有价值的重大新闻,实现了从报道领导讲话到报道有用信息的转变。在2005年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年度会议上,我们把《没有一位省领导出席部门会议》这一“会议主题新闻之外的新闻”在版面上突出处理。在河南省委七届十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徐光春四次痛斥跑官、要官现象,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抓取了《干部是干出来的,不是跑出来、说出来的》这一独家新闻。这篇报道后来被国内许多媒体、网站转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七是强化评论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报纸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认为,报纸不仅是新闻纸、信息纸,还是思想纸、观点纸。任何东西都能克隆,但高端的思想和观点不能克隆。党报要做权威大报,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自己的声音,有独特的思维,要拿出最新颖、最准确、最可读的作品来。

   我们的评论力求清新活泼,犀利尖锐,观点明确。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亮明报纸的思想和观点,告诉读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及时地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这两年,《河南日报》刊发的重大新闻都配有新闻评论,很多评论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省委领导的表扬。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新闻是采访而来的,评论也是采访而来。看看书,抄抄这家观点那家观点,这是无生命的评论,是空喊的评论。

   八是加强新闻策划。河南日报已初步形成了以编委会策划为中心、发挥部门策划的主力军作用、调动编采人员个人策划积极性的三级策划体系,充分挖掘了新闻资源,形成了周周有策划、月月出精品的新闻创新体系。比如针对河南形象问题,2005年和2006年,《河南日报》策划刊发了“在沪创业的河南人”和“在京创业的河南人”两组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尤其是“在京创业的河南人”系列报道,由记者与清华大学学生合作采写,并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点评,在采访形式、报道形式、稿件文风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突破性的创新。

   九是创新与新媒体的合作方式,报网互动,实现双赢。2005年《河南日报》大胆尝试,开全国党报先河,每周拿出两个版办《焦点网谈》。把互联网上讨论的热点问题,加上我们的分析和引导,在报纸上刊发。专家认为这个做法“主动扩大了党的舆论阵地,提高了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2005年1月栏目正式开办后,报道了大批受到读者欢迎的新闻。比如“芙蓉姐姐”,一个时期曾居各大论坛人气榜之首,网上帖子连篇累牍。我们及时综合了网友的观点,在报纸上刊发报道《网友呼吁: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发出了党报的声音,及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引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宣部主要领导对报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在舆论导向上,观点最为鲜明,引导最为有力。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焦点网谈》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这是互联网接入中国后网络界获得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十是突出并重新审视人在新闻报道中的核心地位。人是新闻的主体,任何新闻都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需要、思想等才具有新闻价值的,所以说“新闻因人而生动”。

   改扩版后,《河南日报》加强了典型人物报道,在人的报道中强调抓细节、找情节、讲故事,特别要求展示出“这一个”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时代内涵。尤其要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用平民视线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突出人在新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我们在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时,不要就事论事,而要一滴水见太阳,善于通过人的命运变化来反映大题材,衬托大背景,揭示时代主题。2005年12月《固始让人看到了河南的希望》的报道,通过一个个普通固始人在外打工创业、致富后又返回家乡投资进而带动一方致富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劳务输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一重大新闻事实,深刻反映了河南如何把庞大的人口资源转变成有巨大潜力的人力资源这一重大内涵。

   创新新闻工作思维,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一年多的新闻创新实践,我们的体会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工作全局,决不是一句大话、空话,而是新时期做好新闻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用创新思维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全面实践“三贴近”,新闻宣传工作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从表现形式上看,以人为本创新新闻工作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创新思维的内容和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不同地区的党报,由于读者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媒体竞争环境不同等等,创新思维的思路和表现形式会有很大差异。譬如,同样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城市和乡村的表现方式就有很大差异,在东部和南方就与西部和北方不同。因此,以人为本创新新闻工作思维,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就当前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来看,主要是无事实支撑的概念陈列过多、无过程展示的结论表述过滥、无社会感动的典型宣传频繁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缺乏深刻了解,创新意识不强,虽然具有权威性,但没有有效转化为社会影响力;忧患意识不强,虽然具有新闻资源优势,但没有有效转化为自身竞争力,缺乏社会感动。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不断创新新闻思维方式,才能确保党报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越来越强。

   在目前报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报纸的改革措施和做法很容易被同行克隆、模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处于“一直被模仿,从不被超越”的领跑地位。为此,河南日报2006年又提出了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求质量、勇创新、戒浮躁、出精品、抓事件、抢时效、重民生、增信息,要通过这种持续创新,不断增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形成党报更多的竞争优势,开辟党报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报道创新是探索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成功与风险共存。我们认为,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只要坚持党和国家利益第一,与党想到一起,与人民想到一起,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知晓人民的疾苦,做到了这五条,就会把党的新闻工作做得更好,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得更好,把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满足得更好。▲

   (作者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