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门电影美国:如何教好《岳阳楼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1:49

如何教好《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知州任上,写出了《岳阳楼记》。这篇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成了有志之士的最高精神追求。在这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在封建君权与神权的精神围剿中彷徨矛盾,困惑犹疑。范仲淹让他们摆脱了到底为什么的艰难抉择,摆脱了封建伦理的桎梏与藩篱,走出了一条属于知识分子自己的路。在教学该文时,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文在中国文学与思想领域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呢?我想,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资料的收集和补充工作。

  首先,了解范仲淹的生平,让学生看到这颗万人仰望的北斗,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其母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一户姓朱的人家。十三岁时,范仲淹就有了不做良相就做良医的思想。良医与良相性质不同,但为百姓造福却是相同的。职位低,为百姓造福,是个好医生;职位高,为百姓造福,是个好宰相。这种思想一直主导着他的人生历程,而生命里的艰难坎坷、忧愁灾患磨砺着他的意志。寒冬腊月,读书倦了,他就用冷水浇浇脸再读。在长白山的醴泉寺,每天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进士及第后,他无论官职多小,都表现出一种参决朝政的渴望,不断向当权者上书,热切地关注着国计、世道和民生。庆历三年官拜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范仲淹迫不急待地开始“庆历新政”,期望改革朝政,重整河山。学生如果在理解课文时能知悉范仲淹一生孤苦执着的奋斗经历,就比较容易深入思考有大志向、大胸怀、大自信的人,才会思奋发,思进取,才会吃得了苦。

  其次,了解“庆历新政”的基本政治主张,让学生看到这场夭折的革新运动,原来是一个充满忧患的灵魂,在那个颂歌迭起的时代里,在那个日趋衰败赢弱的王朝里发出的呼号。北宋到仁宗庆历年间,西北边患不断,朝廷软弱,积贫累弱的衰败之相已经呈现。范仲淹的改革主张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改革官制,进用贤能,以求吏制整肃;第二,严肃纲纪,修明法令,以责官员实效;第三,宽民富国,修武强兵,以使国家安定。范仲淹看出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是朝廷的软弱和国运的江河日下,“庆历新政”的改革主张是他忧国忧民之情的集中体现。早在天圣五年的时候,范仲淹就曾经向宰相《上执政书》,谈论国家大事。他说:“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不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人,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不用则武备不坚,士曾不教则贤才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希望宰相们要有危机感,要有忧患意识,甚至还为朝廷开出了一剂药方: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了解了范仲淹改革的主张和目的,学生就能明白他一生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孜孜勉勉,求治国平天。下,求与天下同其安乐,“进亦忧,退亦忧”,也自然就能明了他在《岳阳楼记》中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了。

  再次,了解范仲淹被一贬再贬的灰暗官途,原来是一个一路拼拼杀杀,一路锋芒毕露的勇士,在试图走出那个时代的重围,走出那个谗言和媚语泛滥的朝堂的阴影。天圣七年,被贬的范仲淹在晏殊的举荐下做了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接近皇帝的位子。重回朝廷的他本应该小心翼翼,极力给皇帝留下好印象,以求谋得一个好职位。可他却上书说皇帝不该率文武百官为垂帘听政的太后朝拜贺寿,被逐出京城,贬为河中通判。景祐三年,范仲淹知开封府。宰相吕夷简瞒上欺下、收恩避怨、网络门徒,一时间权倾朝野,可唯独范仲淹不买账,向皇帝进《百官图》,提醒皇帝警惕相权膨胀的危害,结果再次被逐出京师。范仲淹始终没有从贬谪中吸取教训,他的处世哲学是贬谪不要紧,打击不要紧,挫折不要紧,个人事小,国家事大,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操守。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进去,体会他默默忍受着践踏和侮辱,矢志不渝地追求和奋斗着,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坦坦荡荡,以高洁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为千秋万代的读书人留下了精神遗产。

  以上材料的补充,为学生呈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范仲淹,《岳阳楼记》正是在他生命的滋润下,在他血泪的浇灌下,携着胸中的至刚之气凝结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