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泡泡的微博:震撼·遗憾·无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4:56:30
震撼·遗憾·无憾回复 发表于:2011-11-08 09:49:35| 作者:zpk1938| 阅读:90| 回复:0|

 

震撼·遗憾·无憾

                   ——俄游杂感

       倪正茂

 

我们一行25位“古来稀”上下的九三人,从2011年9月6日至15日,在谢丽娟、张良仪同志的带领下,蜻蜓点水般地“考察”了魂牵梦萦60来年的俄罗斯。在闪电般勾起对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列宁、斯大林、伏尔加河、格鲁吉亚、契卡、集体农庄、哥萨克、《日日夜夜》、保尔·柯察金、卓娅、舒拉等等人、地、时、事、书的回忆的同时,面对所见俄罗斯大地,人人的心灵无不感受到深深震撼;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无限惊喜钦羡之际,又泛起难以驱除的种种遗憾;而冥思苦想历史的发展,对比中俄的现实与可能的未来,实应豁达大度地处之泰然,无憾无悔地奋然前行。

 

一、震撼

辽阔美丽的俄罗斯大地,宏伟壮观的城市建筑,金碧辉煌的无数教堂与宫殿,美不胜收的城市花园,浩如星海的历史文物,名垂青史的各界名人,深沉坚毅的俄罗斯男女……步履所到之处,对目力所至之物,言谈所及之事,偶或交往之人,随时随地我们都感受到而且表现出了内心深处产生的巨大震撼。

年青时代,对疆域辽阔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苏联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而“解体”后俄罗斯的领土是1700多万平方公里等等,都只是心中模糊的数字概念。此次访俄,终日在俄罗斯大地上“车轮滚滚”,才对“领土辽阔”有了真切的感受。尽管我们大多年过七旬,难免“老眼昏花”,但借助眼镜和现代望远器具,还是可以看得很远很远。澄碧的蓝天、悠悠的白云之下,到处都是一望无垠的如茵绿草直铺到远处的天边,或者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挺拔参天的白桦树林、橡树林或椴树林。夹杂其间的是时或闪过的一片片嫩黄的银杏树丛,一片片鲜艳的红枫树丛。当然可以“美不胜收”加以描绘,但不是“小家碧玉、珠光宝气”的美不胜收,不是星星点点、轻盈乖巧的美不胜收,而是前所未见地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的美不胜收,闻所未闻的浩瀚阔大、气势雄浑的美不胜收。什么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周兴嗣:《千字文》)?如何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到俄罗斯去,驱车百里、千里、万里,极目大地,极目云天,极目芳草与森林交织而成的浩淼无垠的绿海,一定会理解得更加深刻真切一些。如此美景,怎一个“美不胜收”了得?怎不令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我们是深夜抵达圣彼得格勒的。从北京时间凌晨4点起床、出发、飞赴韩国首尔略事停留、转机航抵圣彼得格勒、安排就寝,已是当地时间12点即北京时间4点了。草草打理后朦胧睡下,不久即已拂晓;而后早起、出发参观。对我们这些老头、老太来说,连续24小时的“折腾”,简直可以让人彻底“趴下”,老老实实、不折不扣地连续休息三天三夜,方能重新启动“老骨头”的运转。对于整个考察团是否可能根据既定日程活动,大家心里没底,领队也不免忧心忡忡。然而,刚刚离开下榻的波罗的海宾馆,车行伊始,所有的同志无不眼睛一亮、心头一震:这圣彼得格勒的建筑竟是如此宏伟、如此壮观!作为长期生活在上海的老人,我们都是以上海的建筑自豪的。当然我们都更青睐外滩的建筑:规整的房型,厚实的外墙,赭红、棕褐的色泽,庄重的大门,精美的雕塑,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气势,似可抗击任何级别的狂风暴雨。事实上,已历时一百五十余年的外滩建筑,确也在任何社会的、自然的风风雨雨中巍然屹立至今而完好如初。但毕竟只有短短的外滩街道方是如此。令我们深感意外的是,整个圣彼得格勒,从东到南,从西到北,无论是波光粼粼的大涅瓦河两岸,还是水流清澈的小涅瓦河左右,无论是通衢大道的两边,还是幽深小巷的四周,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如同上海外滩的建筑,厚实、庄重、规整、精美、气派!大涅瓦河边的列宾美术学院,瓦西里岛上的俄罗斯古典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冬宫广场周遭的形形色色尖顶的、圆顶的各式建筑,直教人感到如同身处天庭!而这一切,都是建筑在从前的一大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上的。沼泽者,地面水草丛生,地下泥泞湿软,人立其上都可能渐渐下沉、淹没。但这是俄罗斯濒临波罗的海的极北地区,为了开拓海洋出口,为了抗击南侵的瑞典,彼得大帝在几乎人人反对的情境下,几近“荒唐”地执意要在这荒无人烟的沼泽上创建一座坚如磐石的抗击侵略的港口城市。导游说,这一地区全属平原、沼泽,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之内没有一座大山,因而无石材可采。全城建筑的所有巨大石块,都是从千里之外运来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化的语言,是性格的积淀,是民族气度的显示,是国力强弱的表征。将上海外滩与圣彼得格勒全城的建筑作一对比,心头怎不震撼!

俄罗斯宫殿无数,最为知名的有冬宫、叶卡捷琳娜宫、夏宫、克里姆林宫、斯莫尔尼宫等。虽然我们行程短促,但这几个宫殿都有幸拜谒了。从外观上看,俄罗斯的百千宫殿大多金碧辉煌,或如克里姆林宫顶的五角红星,直矗苍天、摩挲白云;或如夏宫中心难以胜数的大大小小圆顶上的金色十字架,与喷泉、绿树交相掩映,与繁花、碧草争奇斗艳。而宫殿之内,则陈列了无数稀世珍宝,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流连驻足、凝神鉴赏、啧啧赞叹。梵高、提香、伦勃朗、列宾、米开朗琪罗……大师作品云集;神话、教义、史迹、名人形象为各种艺术品所描绘、表现、阐释。我国故宫也有大量的稀世珍宝,但基本上是“国粹”,而俄罗斯宫殿收藏的,则是遍及全球各国的奇珍异宝。虽然其中不乏掠夺所得,但主要是俄罗斯精英的收藏,这当然令人深深震撼。

俄罗斯大地有如巨大的花园,而在其上,城乡各地又有如花园中的花园,如果不亲历其境,是难以想象其惊人美艳的。圣彼得格勒郊外的夏宫,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在距夏宫约1公里处下车。沿林荫道前行时,以为这就是夏宫的花园了,因为前后左右都是看不到尽头的绿茵茵草地和一排排参天大树。不时地,还会遇到由高约3米、厚约1米,修建得极为齐整的树樯。这些树樯往往是纵深上百米、横断数十米地把萋萋芳草分隔成大大小小的一片一片,组成望不到头的一个又一个小花园。此时,我们已经恍如置身仙境。然而,这只是夏宫的外围,直到走过一道门,才知夏宫原来隐处这绿海的中心。抬头,金碧辉煌的9个洋葱头圆顶  直薄云天。其下,是高达19米的大喷泉。飞流直下的喷泉,倾注在黄金铸成的擒蛇力士身上,寓意俄罗斯人民威武神勇、不畏强暴、力克顽敌,更显气势磅礴!大喷泉的周围,则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喷泉。微风拂动,水珠四溅,雾气弥漫。骄阳之下,竟若隐若显地搭起了一道如影如幻、绚丽夺目的彩虹。从夏宫中心往四方走去,每一处都是各式各样的精美雕塑群与大批喷泉构成的花园。据介绍,夏宫中的大小喷泉,竟数达2000多个。除这些著名的花园外,圣彼得堡、莫斯科的许多街区,都有大大小小的路边花园;甚至许多居民楼的中央,也是规模不小的花园绿地。对这些,赞叹、艳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震撼”二字方可表达我们当时的心绪。

纵贯圣彼得堡的大涅瓦河畔,停泊着一艘巨舰,这就是发出了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圣彼得堡的起义工人、士兵猛攻冬宫之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水兵也宣布起义了。导游说,他们向冬宫发射了一发“闷炮”,但正是这一枚不会爆炸的炮弹,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龟缩在冬宫的敌人吓坏了,于是打出白旗,宣布投降。真是兵败如山倒啊!曾几何时,俄国的沙皇何等权势赫赫!何等威风凛凛!何等飞扬跋扈!然而,当广大民众久怀不满、愤恨入骨之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战友们的一声号令,看似平静的整个社会就如干柴烈火霍地燃烧、轰然爆炸了!

我们登上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先是在舰体上踏着甲板走了一圈,然后步入机舱细细观赏,最后来到舰首的巨炮之前参观。硕大颀长的炮筒斜指蓝天,炮口直径约40公分。游客们纷纷扶着炮筒留影。舰外的涅瓦河面上,海燕欢叫着追逐浪花展翅飞翔。当时真希望看到平静的涅瓦河突然恶浪翻腾而天空则乌云滚滚、暴雨倾盆,好让我们如同身历其境,体会一下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夕发表的《海燕》,是以怎样高昂激奋的文字,极大地鼓舞了战斗的民众。高尔基以如椽大笔呼吁“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震撼心灵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惊天号角,震撼大地的阿芙乐尔号炮声,千千万万民众奋不顾身猛攻冬宫的怒吼,终于摧毁了俄罗斯的专制政府,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今天,静静的涅瓦河,沉默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连同无语的巨炮,仍然强烈地震撼着所有的人的心灵。哦,我说的是“所有的人”——民众,还有统治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愿平静的涅瓦河永远平静;但愿无语的大炮永远无语;但愿沉默的民众永远欢欣。但这只是“但愿”,虽然美好却也主观的“但愿”。一切取决于掌握政权者。倒行逆施而又不思悔改甚至变本加厉,“但愿”便会骤变为“弹愿”。其结果,就会如同沙皇,如同齐奥塞斯库,如同萨达姆,如同卡扎菲了。怎能仍然醉生梦死于强势特权?怎能仍然麻木冷酷于民众疾苦?

 

二、遗憾

诚然,事物的发展总是复杂曲折的,走弯路甚至暂时的倒退往往也在所难免;但是,发生在俄罗斯的不少事,毕竟让人太难理解、太过悲戚以至愤怒。

我们参观的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它的宏伟建筑举世赞叹。巨大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上。我们通过曲折的地下墓道,瞻仰了列宁的遗容。饱满宽阔的天庭,让我瞬间忆起读过的《列宁全集》。其中的哲学论文,大多读过三遍,对列宁精心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唯物论与辩证法,此生坚信不疑。列宁也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坚持走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殚精竭虑、奋斗终生。虽然为此牺牲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但怒目苍天、扼腕长叹,不是要放弃这种理想,而是表达了对有限生命——暂时未了艰辛事业的无奈。怒目、扼腕也提请未亡人,必须坚持这个理想。然而,斯大林却违背了列宁的遗愿。正因如此,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披露了他的罪行,于是,与列宁同室共寝的斯大林遗体,被移置于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的一片墓地上。从墓碑上可知,这里还埋葬着“契卡”的掌门人捷尔任斯基以及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纷纷细雨中,我在这些墓碑前踯躅徘徊,在斯大林墓前伫立良久。斯大林的遗体与我只有1-2公尺之距。一系列数字倏地涌现脑海:斯大林蛮横地动用政治权力发动集体化运动,导致至少1000万农民和300万儿童直接死于饥荒;仅1934年,1700万匹以上的马、7000万头牛、2600万头猪以及14600万只羊中的三分之二都死亡了。这还不算,列宁最后一次出席的党代会,27名中央委员中的20名被枪杀了;列宁去世后的第一次党代会的7名政治局委员,除斯大林本人外,其余全部被杀;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15名人民委员中,除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等5人因病过世外,其余9名全部被枪杀;苏共17大1966名代表中有1108人被捕,139名中央委员中的110名被处决或自杀;在布哈林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层被清洗的同时,以“红色拿破仑”、苏联国防人民委部第一副人民委员、杰出的战略军事家米·图恰切夫斯基元帅,红军政治部主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加马尔尼克元帅,红军总参谋长、副国防人民委员亚·伊·叶戈罗夫元帅,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布留赫尔元帅,副国防人民委员、列宁格勒卫戍区司令雅基尔元帅为首的红军将帅和卫国战争英雄被大批地处决了,他们包括:陆军4名一级指挥员中的3名、16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5名、12名一级集团军司令中的12名、57名军长中的50名、28名军政委中的25名、64名师长的全部、97名师政委中的79名、397名旅长中的220名、456名团长中的401名,以及几乎全部海军最高指挥员共35000多名红军高级指挥员。

遗憾!真是极端的遗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带给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饱受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多少期盼?“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成了当时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热切的愿望。然而,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方各国人民热切奔走在“苏联道路”上时,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却发生了如此惨绝人寰的杀戮!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其时的希特勒德国正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必欲置苏联于其魔掌之下而后快。希特勒的高参曾提醒他不要进攻苏联,但希特勒回答说:苏联高级军事干部中最优秀的部分已经在1937年被斯大林消灭了。后来的情况,简单说来就是:希特勒德国闪击苏联,苏联以牺牲2000万人的代价保卫了国家的独立。

旅途中,我们发现俄罗斯男男女女大多表情漠然,几近“冷若冰霜”,便问导游:“为什么俄罗斯人好像都很严肃,一点也不热情?”导游的答案中竟包括:“二战”前政治太残酷,人人自危;“二战”中牺牲的人太多太多,2000万,大多是优秀的男青年;“二战”后苏联的政治斗争也相当残酷……

俄罗斯地处寒带,圣彼得格勒一带的冬天,上午10时才见天晓,下午3时又天黑了;而且极度寒冷,从11月至次年4月底都是下雪天,大半年的时间里是冰天雪地……但自然条件下的冷酷,并不被导游谈及。我不知道他的回答是否正确,但至少部分地是可以认同的。压抑、苦闷、恐惧,长达数代人的悲惨命运,不可能不给俄罗斯人民的心灵以巨大的创伤,也不可能不反映在性格和行为举止上。

去谢尔盖耶夫小镇的路上,我见到八、九个俄罗斯青年男女围在一起谈话。其中一人对我点了点头,罕见地给了我一个主动打招呼的机会,我立即笑着向他们招手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товарищ!”没想到那八、九个人竟满脸笑容地一齐喊叫了一声“乌哇!”而且表现出挺想与我交谈什么的样子来。原来他们的内心还是火热的啊!

我注意到,这群人中,有3个女青年手指上夹着香烟,4个男青年手里提着啤酒瓶。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和金环线上的各个村镇,到处都可看到抽烟、喝酒的男女青年。地面是非常清洁的,极少看到纸屑、果皮和其他垃圾,但可随处发现空酒瓶、烟蒂。我们问导游这是为什么,导游回答的是2个字:“苦闷。”导致青年“苦闷”的,是对前途的迷茫。在俄罗斯,贫富分化已到了离谱的尖锐程度。贪污腐败是否到了中国这样普遍、严重、令人发指的程度不得而知。但是,贪污腐败与贫富分化同样地都令中俄人民深深遗憾,是不必怀疑的。

至今,辽阔美丽的俄罗斯大地上,最优秀、最宏伟的建筑,仍旧是十月革命前数百年遗留下来的。斯大林时期除重工业有所发展外,农业与轻工业都相当落后。一直到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甚至一直到10年以前,苏联、俄罗斯都没有走出“食难果腹”的困境。60、70年代,苏联还在进口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面粉,从西欧国家进口黄油,从美国进口大豆和小麦。赫鲁晓夫向苏联人民描绘的共产主义“美好远景”是人人可以享有“土豆烧牛肉的一盘餐”。经济上的这种捉襟见肘状况,当然也会在建筑上反映出来。圣彼得堡城中建筑基本上都是十月革命前遗留的;斯大林时期少有所成;赫鲁晓夫开始关注民生,在近郊造了一些民房,就是在中国城市中到处可见的旧式“公房”——火柴盒似的毫无特色、令人生厌的“筒子楼”。从圣彼得堡去夏宫的路上,导游指给我们看近郊的许多陈旧破败的房子,大多是破产了的国营工厂,断瓦残垣、锈迹斑斑、杂草丛生。入夜,这些地方一定可用“万户萧疏鬼唱歌”来形容。

一个建立在普遍真理之上与寄托了亿万人民世世代代美丽梦想、热切期盼的社会制度,却收获了如此芜杂的成果!遗憾!真是遗憾到了极点!难道这是“命中注定”不可预知的么?“早知如今,何必当初”,先烈们为何要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牺牲?

参观克里姆林宫时,思绪飞向了求解这个问题一边。

导游指给我们看一处楼宇,说那是当今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办公的地方。“那么,斯大林当时在哪里办公呢?”导游又指了指另一处。“哦!在那儿!”我们大家都若有所思。红场、克里姆林宫其实不如摄影作品显示的那么宽阔宏大。斯大林也不会一年到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红场上,必有斯大林步履所至,也可能正与我们的足迹重合。冷风拂面,我浮想联翩。其中,就跳出了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35年6月23日至7月21日,他偕夫人访问苏联,受到了苏联人民的极其隆重、热烈的欢迎。罗曼·罗兰住在高尔基家里,两次受斯大林接见并做了较长时的交谈。他几乎每天都记了日记。在返回隐居地(瑞士日内瓦附近的维勒纳沃)后的8月,他对日记做了修改和补充,亲自打印,装订成册,题名《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但罗曼·罗兰在此书标题页上题有以下几行字:“未经我特别允许,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允许出版任何片段。”直至50年期满而他也逝世后,此书才得以出版。浏览全书,知道罗曼·罗兰不到1个月的苏联之行,已使他多少了解了当时苏联社会现实的恐怖性、虚伪性。高规格的接待,使他可以见到当时的许多政要和文艺界的名人,但由于极细微的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罗曼·罗兰访苏期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连高尔基也打听不到他们的下落。抵苏后的第4天,他就在日记中写道:“把过大的权力交给个别人是不明智的。当一个人的权力完全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权力时,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争吵和角逐,就会开始你死我活的斗争。”6月28日,斯大林第一次接见他。交谈中,他对斯大林说:“不久前,在你们国家颁布了关于惩处自12岁起的儿童的法律。……如果我理解得不错,儿童面临死刑的威胁。……法律已经生效,而儿童可能成为城市当局滥用法律的牺牲品,城市当局会随心所欲地处置他们的生命。”斯大林作了辩解。“关于惩处未成年罪犯的法律,他说,是的!这在西方不可能解释。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周围的资本主义地区的敌人不知疲倦。他们到处渗透,把自己的奸细派入家庭和教堂藏身,把仇恨传播给妇女和儿童。儿童的情况更糟糕。到处出现15人左右的地下少年匪帮;他们联合起来,用刀子作武器,为的是杀死‘先进分子’——优秀的男孩和女孩。”“要彻底铲除这些匪徒,我们需要两三年时间。我们一定能达到目的。但为此必须使人畏惧。我们应该通过这项镇压性的法律,以死刑威吓自12岁起的儿童犯罪,尤其是他们的教唆者。”6月30日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无法在两个斯大林之间找到共同点——前天在克里姆林宫与我交谈的斯大林,以及象罗马皇帝一样花了6个小时欣赏自己的封神仪式的斯大林。一排又一排巨大的斯大林肖像在人们的头顶浮动。飞机在空中画出领袖姓名的第一个字母。人数很多的群众角色在皇帝包厢前唱起颂扬斯大林的赞歌。人们在行进时,目不转睛地看着举起一只弯着胳膊的手站在那儿的他。斯大林似乎感到腼腆、拘束、不好意思见人,但同时又在展示自己。”7月10日的日记,他写到与苏联政治保安局首脑亚戈达的交谈,结论是“(亚戈达)对苏联法学缺乏报复思想感到气愤,并谈到他本人所显示的对囚犯卫生的关心。他还谈到莫斯科附近的集中营,那儿关押着20万(!)囚犯,但没有一个病例记录在案。可是,看到他认为,从列宁格勒驱逐人是合乎情理的。”罗曼·罗兰也明显地感到了高尔基对现实的不满,但高尔基隐忍着,“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和软弱的人;他正在违背自己的天性行事,为了不去谴责自己的强有力的政治朋友们的错误,他正在作很大的努力。在他的内心,正在进行激烈的斗争,任何人都对这种斗争一无所知。”次年,高尔基逝去了,带着他的不满和恩赐给他的空前巨大的荣誉逝世了。罗曼·罗兰对高尔基的危险处境表示了理解,为了保护高尔基,他才决定将日记封存50年。但当时,他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斯大林独裁的危机。他在附记中写道,在斯大林看来,“精心选择的政党对千百万非党人士的不屈不挠的专政是需要的。非党人士或许比敌人更危险,因为不能确定他们的准确人数(关于这一点我问过布哈林,但他的回答虽然是乐观的,却是含糊的)。专政依然存在,但企图伪装起来(想方设法不让我见到它),并许诺在更自由的新宪法条件下,将变得更温和。”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尖锐地、十分愤怒而又清醒地写道:“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住房、食物、交通工具等)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除了他们,不受任何良心谴责的人又有多少!有谁会把普遍困难中的享受机会作为自己的过错?!这太‘合乎人性’了!”“对享有特权的政党来说,这种危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党获得了最高权力集团的权力。而且,对党自身来说,可能不知不觉地形成由久经考验的领导人、忠于党的技术工作者、各种先进生产者、以及工人大军、集体农庄庄员大军和士兵大军的精英人物组成的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

一个外国人,一个只在苏联访问不满一个月的外国人,居然能够写出上面这些文字来,居然能够那么明确、尖锐地指出问题所在,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苏联人民却只能在暴政下成百万、成千万地被折磨致死!恶劣制度的无理、残忍及其可怕恶果,一片大好河山被推入血海深渊,怎不令人无限遗憾!

同行者们忙着用相机记录在红场、克里姆林宫见到的一切。我无心摄影,思绪飞向了故乡,飞向了“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不幸被押往夹边沟劳改的3000余“右派”,大多饿死、冻死、累死在那里了,而且“死无葬身之地”,多半被草草掩埋在荒沙之下,遗体甚至还裸露出脚趾和头颅,而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知识精英。不幸为人为的饥荒袭击而流为饿殍的中国农民,数达三、四千万,至今仍不知确切的数字。作为国务院农村调查组的成员,我曾于80年代到过许多地方。太和县的领导告诉我,当时该县的许多农村都死绝了!不幸卷入“文革”而惨死的,更有自平民到国家主席的不知多少无辜生命。我在苏州大学演讲后的一件事,倏地闪现脑际。一位听讲者告诉我,他的家乡邵阳某乡,曾在一个夜里把所有的“五类分子”老老少少全部乱棍打死、丢入河中,河水为之全部染红!这岂止是“12岁以上的儿童”,又哪里有什么“法律规定”啊?苏联、中国走过的弯路,何其相似!“残酷”、“血腥”、“悲惨”等等字眼又怎能稍可用来表达我们的无比遗憾!!

 

三、无憾

人是不能活在震撼与遗憾里的。调整心态,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今后应当规避的错误来,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今后应当遵循的规律来,这才是正道,也才是共产主义者应有的胸怀和人生态度 。于是,俄游期间,在震撼与遗憾之外,我不断地思索俄罗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发展问题。“悟已往知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我看到了俄罗斯人民败而无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浸润在俄罗斯人的血液之中。而其最为集中的表现,我以为是在俄罗斯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俄罗斯文化里。

20世纪50年代就学的我们,当时被迫学习的俄语,现在已基本“还”给老师了。幸而当时年青,如今还依稀记得星星点点。我们就用这可怜兮兮的点滴俄语帮衬“欲穿”的“望眼”,去探求与我们同时代的俄罗斯人及其后代的精神面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推翻沙皇统治、浴血抗击纳粹法西斯的老一代俄罗斯人的坚毅面容与精神风采,依然闪烁眼前。这当然令我们由衷地感到无限喜悦与兴奋!

导游用近1天的时间安排我们去参观拉多加湖。这是圣彼得堡连接波罗的海的浩淼无垠的大淡水湖,是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人民连续900多个日日夜夜与德国侵略者作殊死抗争时唯一的弹药给养运输通道。年轻时读过《日日夜夜》,写的是当时的列宁格勒人民对德国鬼子的惨烈战斗。不仅青年男女都上了前线,而且连大学的老教授也扛起了枪杆、跑进了战壕。德国法西斯挟其闪击北欧、西欧而大获全胜的凶焰,大举进军列宁格勒,苏联人民则逐街逐屋地与之展开白刃肉搏战。被铁桶似地包围起来的列宁格勒,只剩下了拉多加湖这唯一的通道。夏天,水上补给;冬天结冰则冰上补给。冬天,冰上补给线常被德军飞机炸开一个个很大的口子,运输船沉没。于是,勇敢的圣彼得堡青年通过冰上滑雪,点点滴滴地运送枪弹。敌军的飞机随时都会炸出一个豁口,许多人也就此滑入深深的冰渊。但这唯一的补给线始终保持着,一寸一寸、一片一片地保持着。从湖中上岸的给养,要运往城里,前行每一步同样都要通过战斗。车行之处,我们看到每隔1公里都有一条标志线,默默地诉说当时每寸土地上的血腥残杀和英勇抗击。我们看到拉多加湖畔的一座无名烈士墓。由于战斗的惨烈,已根本没法厘清什么什么部队、谁谁谁参加了战斗以及牺牲于此了。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前早已放着一束束鲜红玫瑰或嫩黄菊花编成的悼念花园。不时地,会开过来一辆辆大客车,走下车来的不少是俄罗斯老汉和大娘,身躯伟岸但步履颤危,大多是战斗当年的同时代人。没有叹息,没有眼泪,他们默默地望望墓地,献上花圈,深深鞠躬,一言不发地默默离去。从圣彼得格勒到拉多加湖,车程约2个半小时,这些老人不计劳累、远道前来凭吊,与我们这些来自兄弟中国的老人似有一种共同的缅怀先烈的默契。鲜血染红了当年的拉多加湖,时移世易的如今,先烈的精神还在大伙的身躯、眉宇、眼神中保存着。俄罗斯兄弟的这种精神,同样深深地令我们心头震撼!

拉多加湖边多的是无名烈士墓。更多的是遍布俄罗斯大地那无边无际白桦林间的小小的有名或无名烈士墓。他们是历次革命、暴动、起义或“群体事件”中的牺牲者。不少牺牲者没有留下名字。也许有不少牺牲者不为其时的统治者所承认。但历史记住了他们,即使无名无姓,但孤独的或成群的墓碑告诉后人,这些先人曾为俄罗斯的振兴洒尽了鲜血。游人是不太注意隐藏在白桦林中的这些烈士墓的,何况车子总是开得飞快。作为有心人的我,默默注视着林丛间一闪而过的那些墓碑,不禁泪花闪烁,激情汹涌。千百年来,多少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其中有多少人如行尸走肉,又有多少人浑浑噩噩,虽非如“狂虏灰飞烟灭”或竟遗臭万年,但也脱不了白活一场的追悔。

俄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去拜谒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拜谒者络绎不绝,大多为俄罗斯各地的民众,少数是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

新圣女公墓1524年原建在新圣女修道院内,用作教会上层人士和贵族的墓地。到19世纪,新圣女公墓成为俄罗斯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该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2万6千多位俄罗斯近代的名人,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赫鲁晓夫、米高扬、葛罗米柯、波德戈尔内等等都葬在这里。女英雄卓娅的墓碑形象感人至深,弟弟舒拉的墓地在她的对面。

步入新圣女公墓、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叶利钦墓。占地约40平方公尺,卧地的巨石上涂饰的是俄罗斯三色国旗,这标示当代俄罗斯人对叶利钦的崇高的敬意。迄今为止,对叶利钦的评价仍是仁智互见的,但坚决反对专制独裁的人们,坚信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的人们,决不会向诋毁叶利钦的逆流泼上污水。

我没有完全跟随同团的九三朋友去听导游的介绍,不时地兀自寻访、拜谒少年时代以来久久崇拜的英雄、文豪。26000位名人啊,真是目不暇接!

那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墓。雕像上的他,年青,刚毅,英气勃勃,似正援笔疾书歌颂新生活的壮丽诗篇。他的诗作不多,但在十月革命刚刚成功、白俄联合外国侵略者疯狂绞杀新生政权的艰苦日子里,他把自己的全部热情与才华,都用诗歌倾泻到劳动人民的共同事业和远大理想上来了。

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墓基上方是他的全身雕塑像。钢铁炼成的高昂头颅上的坚毅脸庞,炯炯有神的深邃目光,鳞伤遍体却又顽强挺立略微前倾的身躯以及脚下的旗帜、钢铲、巨笔,使我想起“保尔·柯察金”这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个人的历史已经定格在他的全身雕塑上,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永远不会就此结束。

那是卓娅的墓。雕像上的她,左胸袒露着,充满着青春的血性与豪气。当年被德国鬼子抓住而坚拒诱降时,鬼子残忍地割下了她的左胸乳房,然后杀死了她。为此,斯大林愤怒到了极点,下令击溃德寇之后,把杀死卓娅的那个师一个不留地枪毙。卓娅墓的斜对面,是她的兄弟舒拉的墓,刚开始步入人生,还未及留下更多的资料,他的清秀面容只在一张照片上有所反映。    

那是果戈里的墓。鲁迅先生曾将他的名著《死魂灵》译介给中国读者。他的《钦差大臣》、《狂人日记》、《外套》等名著也为中国读者熟知。作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的一生贫病交加、十分悲惨。他终生未娶,当然也不会留下子嗣,但他教育、影响的俄罗斯文学巨匠却包括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赫尔岑、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的墓身是黑色大理石砌成的,墓中埋葬的只是他的身躯。据导游介绍,他死之后,头颅被一个极为崇拜他的朋友悄悄藏了起来。几经动员,在他交出之后却又被一个意大利人窃走,从此下落不明。但是这个无头之墓仍然引来无比崇敬他的游客,纷纷奉上鲜花,虔诚凭吊这位以毕生精力锻铸俄罗斯灵魂的伟大作家。

那是契诃夫的墓。契诃夫,医师出身,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名篇,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认为他的艺术技巧远远高于自己。而高尔基则盛赞他是“一个独特的天才”。契诃夫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幽默讽刺大师,其尖刻的笔触刺穿了俄罗斯旧时代的一切虚伪外衣,为唤起俄罗斯人民奋起推翻旧制度吹响了号角。

还有赫鲁晓夫墓、乌兰诺娃墓……赫鲁晓夫,五、六十年代曾任苏共总书记,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人们褒贬不一。他的墓碑由一黑一白两大块大理石分列而合成,中间夹着他的头部雕像。黑、白两色,寓意功过皆有而口碑相悖。乌兰诺娃,是苏联女舞蹈家,芭蕾舞大师,直到80岁还活跃在舞蹈事业中,不仅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众口一辞地赞许。乌兰诺娃的墓碑是通体雪白的大理石雕像,舞姿翩翩,栩栩如生,展现了她生前的优美形象。

……

这是俄罗斯精英的大聚会。生前,他们不可能都在一起;死后,他们集合在了同一个空间。可惜的是,还有一些俄罗斯精英未能到此集合。高尔基的墓在列宁墓的后面,虽然他本人希望埋在母亲墓畔,为母亲作陪。大画家列宾、文豪托尔斯泰的墓各自建在自己的庄园里。……但是,一个大墓地,有26000多俄罗斯名人埋葬着,已是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了。

中国现在也到处搞“名人公墓”,公认的和自吹的“名人”,身价千万、亿万的大老板,权倾当地、势掠一时的各色人等,混居一起。新圣女公墓不以权、以势、以钱为“标的”。凡进新圣女公墓的,必须经全国性的评审机构严格审查、评定、表决通过。而且,墓碑的雕塑作者,一般由墓主(死亡者)生前选定。因此,新圣女公墓的26000多个墓碑,个个不同,各具特色。也许,这些并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从新圣女公墓可以看到,俄罗斯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的高度尊崇;可以看到,俄罗斯民族精神在新圣女公墓得到了高度的张扬。文化岂止是民族的血脉?应当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立国的根本!国人正痛心疾首于传统文化在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迅疾消失、变态。“娱乐至死”正扼杀着伟大祖国的生机!而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俄罗斯民族,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在离开新圣女公墓之后,思绪片刻不停地转动在共产主义事业的前景问题上。最先想到的是160年前拉雪兹公墓中巴黎公社社员们的殊死搏斗。起义失败的巴黎公社社员退无可退、转战到了此地,谁都知道死亡近在眼前。但是没有人投降,甚至没有人喊叫、呻吟。就是在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搏斗中,鲍狄埃在拉雪兹公墓写下了感天地、泣鬼神、值得永远传唱的《国际歌》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旅游车轮滚滚,经过之处市声嘈杂,但脑海、耳畔响起的只有激越高昂的“英特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俄游的第二天我就发现,俄罗斯街头巷尾没有乞丐的踪影,于是有意关注起来。其结果是,无论在圣彼得堡还是在莫斯科,无论在繁华闹市还是在僻静小巷,无论在交通枢纽还是在游人如织的广场,我都没有发现乞丐,当然更没有国内多见的那些穷追不舍、死乞白赖的乞丐。也许,在去谢尔盖耶夫小镇路上遇到的一位卖唱老人庶几相近。他虽坐在小椅之上,但看得出身躯壮硕伟岸,脸庞红润,浓眉大眼,目光如炬,给人以一种豪爽、坚毅、达观、英气逼人的感觉。他自如地边拉手风琴,边兀自高歌,偶或对走过的游客点头致意。唯一可疑迹近乞讨的,是他身边的那只小狗。牠对舍下卢布而走开的人用前肢合十礼谢,而对佯装不见不肯施舍的人则连吠不已。充其量,这老人只能算是卖唱。但我想,应誉其为“街头艺人”。他的嗓子实在太好了,雄浑而有质感,豪放而带磁性。我被深深吸引,让夫人丢给小狗一些卢布后,有意哼起依稀记得的俄罗斯著名歌曲《如果在节日里》。谁料,老人朝我睒睒眼,随即调整音阶,双手十指轻抚重捻、急拨缓弹,同时放开嗓子歌唱起来。他用俄语唱,我情不自禁地用汉语陪唱:“如果在节日里,有几个好朋友,同我们欢聚一起,让我们回忆起,最珍贵的一切,唱起那愉快的歌……”一曲歌罢,我不禁热泪盈眶。俄罗斯人,哪怕如这位老人,年届七旬,身无长技,或许还是个残疾人,但只要能够自立,就要乐观、就要奋斗,就要回忆并继续搏取“最珍贵的一切”!

是啊!“最珍贵的一切”似已消逝,又似在眼前。俄罗斯人民为争自由、争民主、争幸福而开展的解放事业,为壮丽的共产主义理想进行的惨烈斗争,成功过,又失败了。革命,确如列宁所说,“不像涅瓦大街那样笔直平坦”,如今仅留下对“最珍贵的一切”的“回忆”了。但如鲁迅所说,“石在,火种在”。对古往今来的一切,如果心灵还会震撼,就有希望!如果从痛切追悔、深深遗憾中总结出教训,掩埋好战友的尸首,揩干净身上的血迹,继续探索、战斗,就总会有最后成功的一天!

人类社会的历史,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历经这二、三百万年的前进与倒退,时而是铺天盖地的鲜花,时而也会有臭气冲天的污秽,但不管牺牲如何惨重、道路多么曲折,世世代代的牺牲者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共产主义事业仅仅处于它的起步阶段,由于多种原因可说离它的最后成功还十分遥远。但是,一个民族,只要精神不死,灵魂不灭,理想不弃,斗争不止,总会有成功之日。我坚信,像俄罗斯人民那样,把民族的文化精英的英灵聚合在一起,把民族的文化精神继承下来,必能胜利!为此而面对曲折甚至失败,又何憾之有?

与二、三百万年相比,仅仅历经一二百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时间是太短太短了。经验与教训都告诉我们,要继续前进,敌人如何强大并不足虑,正确选定前进的方向,正确选择革命队伍的领导者,才是最为重要的。无憾、乐观、坚定地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前进,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