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和热巴情侣头像:蜜莲所遇见的原始佛教及人间佛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17:31


(森罗万象许峥嵘,不求他人与我同。  摄影 空海 ) 

 

 

 

 

 

 

 

 

 

 

蜜莲所遇见的原始佛教及人间佛陀

 

    在这世间,有两类老师,一类是进行填鸭式、权威式的教育,他说的你要信,要按照去做,否则他告诉你后果严重

    另一类是进行启发式、分享式的教育,他告诉你他的心得,他只是真心的与你分享这些,对他的话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对不相信的部分,你可以保留、可以存疑,如果你愿意的话,他欢迎你自己去求证出是真、是假。

    蜜莲于六年前,听闻济群大和尚讲解的《阿含经》后,即开始自己详细的研读阿含,开始了解世尊在世时生动、质朴的教法,从此与原始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原始佛法中,蜜莲遇到一个另类的“人间”佛陀:

    这个佛陀不喜欢放光动地,每天习惯自己去托钵,他和弟子们还喜欢自己缝衣穿,但据说缝衣服这样的平常事也是可以悟道的哦,嘻嘻

    他教导弟子时,或是面临挑衅时,幽默智慧的语言常令蜜莲捧腹大笑;

    他对外道六师观点的当面驳斥,逻辑严谨、清晰地又让我心服口服;

    他宁愿忍受饥荒,也不愿目犍连尊者使用神通,因为那会伤害到地下的小生物;

    他可以原谅一切人的愚蠢和不谅解,因为他爱众生如同他的独子罗睺罗

    他和舍利弗尊者常会一起照顾年老体弱的比丘,也会为生病的比丘洗涤身体;

    当僧团中的比丘全是圣人,最低也是初果圣者时,他认为比丘们不需要戒律,因而拒绝了为比丘制戒的请求;

    当凡夫僧逐渐增多,为了使比丘的修行环境减少恶缘、增加善缘,同时也减少世人对僧团误会、诽谤的机会,他增加了很多的戒律,但在涅槃前,他又告诉阿难尊者:如果僧团愿意,一些小小戒可以去掉;

    他对心志不在解脱之人提出的问题,保持圣默然,就是无论你怎么问我都不说话; 

    他对有志解脱的人说:来吧孩子,如此甚好!单凭这句话,曾感动得蜜莲想扑到佛陀的脚下,再也不离开

    当他希望你明白戒律的深意,他会说:如果有人伤害你,你会不会感到害怕?你难道喜欢这样的感觉吗?如果你不喜欢,请你不要去伤害别人;

    当他希望你用心去了解法,而不仅是记住他个人的一个观点时,他会说:这些色法是常恒不变的,还是无常变异的?如果是无常变异的,我们执着它会否引生苦?如果无常变异,且会引生苦,这其中是否有一个永恒主宰的我?

     他对因缘不具足的人,会说些对他们当下生活中有益的善法,令其法喜充满

     他对因缘具足的人,会直接做正法谈,为其示道见性,令对方纯洁如素的心中升起法眼

    当有人问他:人们礼敬如来,而如来礼敬谁?他说:如来礼敬法与那些如法修行的僧团;

    他并非日日风光,而是时常受人诬陷和冷落,然而他对一切泰然处之;

    当僧团扩大,凡夫僧增多后,开始有人不听从他的告诫,佛陀从不搬出自己的权威去压制,仅是一个人默默离开,而让弟子自己去冷静;

    当他面对提婆达多用来谋害他的醉象,他没有用神通腾空而起,他用的只是——慈心

    他从不自封为僧团的领袖,直到年迈生活不便后才有侍者,且很多人不知道——在阿难之前,他曾忍受一个不称职的侍者多年;

    他从不将自己凌驾于“法”之上,也并未创建一个叫做“佛教”的东西,他的一生只是为了和有缘人分享……

    这个令我耳目一新的佛陀,在我以往的记忆中,只在《金刚经》中见过他些许的影子

    后来,我有缘接触到南传的四念住(内观)禅法,发现它同样是一种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完全没有权威、和填鸭式的教育。即:事先没有预设立场,对所观察到的身心实相不加以道德、是非的评判,不受理论、名言的污染,完全以清净的心,客观如实的体验一切身心的状态,直到你当下获得直观的洞见。而这亦非佛陀或导师预先告诉你的,而是你自己由浅入深一步步所发现的本然实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始佛法中,没有导师认证这回事。因为佛陀虽然设施了四双八辈的“果位”,但也仅是为了修行者检测自己内心贪嗔痴净化程度的一个大致标准,并非世间论资排辈的太师椅或金银铜牌正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何况已经吃饱的人,是不需要问别人自己是否吃饱的。

    当蜜莲对于原始佛法逐渐深入,发现它的最珍贵之处是那种不迷信权威、相信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对真理勇于求真、求证的精神,正如我的置顶博文《葛拉玛经》所言的那样,这才是人间佛陀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

    佛陀曾经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仅在刹那间思维“无常”,这种功德将远远超过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整个圣者僧团的功德

    这段经文感动过佛使尊者,也曾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曾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在人间的佛陀面前,蜜莲就是那个被七擒七纵的孟获!我愿意追随人间佛陀的足迹,去学习着做一个真正的“真人”    

 

 

 

 

空海师其人

     

   

    师父在幼年时,就能体会到世间的疾苦,立志长大后做拯救众生的工作。在学生时期开始寻求生命的意义,对心理学、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多有涉猎及研究,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积极服务人群,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去体会名和利的腐蚀性。

    大专毕业后,他仍不忘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感到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应该与探索真理、造福世间的方向相一致,于是拜师马光亚先生学习中医,为了专攻中医学,曾在佛寺住了三年。在此期间,师父看到佛教界令人遗憾的现状,与他在佛经中所了解的菩萨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并为之深感心痛,决心有朝一日要找出佛陀的本怀及佛法的精髓。

    四年后,师父通过中医师特考,工作期间常参加义工、义诊,在行医济世的过程中,看到众生内心为心结所缚,而轮转苦海的境遇,深感医术能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类心灵的苦闷。因此,他开始在北投农禅寺,修学禅及净土。两年后放下一切工作,前往南投净律佛学院深入经藏与专修。下半年,转往台南开元禅学院研究部,专心觅道、求道、修道。

    在此期间,他深入印度佛教史、西域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希望对于佛教上、中、下游的成因溯本探源,找出中国佛教现状与真正菩萨道精神之落差的成因。在此过程中,受到明复老法师、会清法师、印顺长老,及杨郁文教授的指导,至此发现《阿含》之珍贵,遂以四部《阿含》为主攻方向。

    完成研究所学业后,师只身前往佛使比丘及阿姜查的道场参访、修学,并在此后的数年内多次参加内观禅修。后师于1999年,辞去医生工作,前往台南慈莲寺两次专修。台湾的一场九二一大地震让他看到了活生生的佛法,因而卸下所有的傲慢和疑惑,而得安心自在

    2000年,师父继续在慈莲寺专修,并编写《阿含解脱道次第》。次年,开始与有志于解脱的众生互动结缘。此后,师父因看到佛教界一些人,不能够恭敬听闻在家人说法,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原始佛法的甘露,为了最大范围的利益世间,师父慈悲显现出家相,开始以出家人的身份弘扬原始佛法。

    法师弘扬原始佛法,实为回归佛陀本怀——使解脱道与菩萨道在人世间并行无碍。力图融合南北传二者之优点,即:南传四念住(内观)禅法对般若智慧的直观性开发,与北传经典中对般若智慧高屋建瓴的彻底阐扬。同时,摒弃北传方面学术化、鬼神化、功利化佛法之弊端,亦摒弃南传方面因过于拘谨之学风,而不能将生命意义完全发挥出来的缺陷。

    以我对师父的了解,他应该没有否定中、后期佛经的意思,相反,他在历次禅修中,多次详细讲解《金刚经》、《六祖坛经》、及《阿弥陀经》,师讲解这些经典时,往往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直指人心的点出其中深意,力图阐发经文背后活生生的“法”,使之与我们当下的生命状态相契合、起共鸣,从而提升生命品质,并非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感受和学术的探究上。

    我接触师父的教法时间不久,大约三四年吧,但因缘非常殊胜。对师父本人,我从怀疑到发自内心的尊敬,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里不详述了。师父的言传身教曾数次的感动我,使原本非常傲慢的蜜莲下定决心:宁要真的丑,不要假的美;也令我对何谓“真人”越来越有着深刻的理解

    师父平时的教学幽默、生动,在严肃的时候,又显示出大禅师的风范。如果学生已经准备好挑战内心深层的“自我”,则师父对他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干脆利落,一针见血的,直指他内心深处最不愿意看到的自我阴影

    日常生活中,师父像一个天真的孩童,也有人说他像一个纯朴的农夫。他总是随缘与众生分享内心最单纯的喜悦,时时用一颗真心去温暖人,打动人,而不用师父的威严和资历去压别人。师父其实有着非常深厚的禅定基础,但他总提醒我们不应关心世间的神通,而应多关心出世间的智慧。

    在生活方面,他从不要求我们供养他,内心也不会抓取弟子。弟子们的法号,都是自己愿意叫什么就叫什么,有位同学喜欢看天空中的云彩,因此自取法号“空云”,您是否感到有些忤逆?嘿嘿,不过师父听后直说没关系的,没关系的。

    师父从不搞一言堂,也没有大师心态和山头主义,所有的学生思想自由、来去自由。对他的教学,人人都可以质疑,持保留意见。

    他希望我们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外在的大师、学说、宗教、宗派上,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能,要有大丈夫的但当,不要甘当二等公民,只是停留在相信与祈求。为此师父曾说:如果对我本人的话不求证立即相信,这就是“迷信”;如果有一天你们通过自身的探索、求证,发现空海这个人说的不是真相、是假话,你大可立即走人,不必顾及我的感受。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空海师父,他是一个独特的僧人。

     

 

 

 

  

对于香象过河博友存疑的两条解释

 

    解释本身也许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仅是一种交流和分享,不当之处,请见谅

 

    关于三八五条,空海师是在重复佛陀的原话,原经为《杂阿含经》(六○八):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在其他经文中,佛陀进一步明确指出:三世诸佛,也是因立心正住于“四念住”,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原经为中阿含》因品 念处经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在南传《大般涅盘经》中,佛陀说弟子们应以戒为师,以四念住为依止。此三处经文可以做一个互相的佐证。

 

    另:北传的《大般若经》也有多处表明“四念处”的重要性,仅摘录其一:

    大乘相者。谓四念住。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菩萨于内身如是差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间贪忧故。于外身住循身观。亦复如是。于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随其所应。皆应广说。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关于286条:北传四念住的普遍修法的确如此——预设立场,师父只是在陈述这样一个事实。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师父能够把“大乘的四念住”改为“北传的四念住”,这样表达似乎更妥当一些。因为“大乘”和“北传”不能够完全划等号。

    法师说明此二种四念处修法的不同,本意不是在否定后期佛典,而是慈悲指出我们后人对于经典的错会,希望使修行回到经典的真意上来。

    此处说句题外话:单就我个人对《大般若经》的浅显了解,也认为北传的四念住修法远未得其真意,不过我只是感到如此修好像与般若系经典的精神不相符,但究竟应如何契合般若智慧去实修四念住,自己当时也拿不出主意,直到遇到原始佛法的四念住(内观)禅法。

    很多学生有北传的背景,那么在实际的内观练习中,到底是保留预设答案的习惯?还是不带预设的如实正观?这恰是四念住内观禅法的精髓与神韵所在(我个人认为也正是般若智慧的精髓所在),因此,师父在这里必须为大家做一个明确的分判。这句话单独提出来有些突兀,但放到完整的四念住课程中,不过是对弟子微细心行的一个适当点拨和启发式的教学。

       

    

世俗教团的不同判教

 

    您在评论中谈到南北传不同的判教观。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历史问题。蜜莲的想法是这样:真正的圣者超越文字与四相,我们对佛法的追求,从最初对文字境界的好感和宗教的情操,应逐步升华到对终极真理的体证上,这才契合佛陀出世的本怀。

    北传的般若思想对佛法的智慧,固然有着高屋建瓴、酣畅淋漓的阐扬,但我们如何达到这样的境地,才是最关键的。我们一般以为,南传否定后期佛经,是因他们根基差、发心小,而不能够体会此中深意。如果我们发现:南传的四念住(内观)禅法正是直达空性智慧的实际有效方法,且传承极为完整,则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纠结就会慢慢的释怀。随着我们内心对“法”的体会逐步加深,将能逐渐分辨出“佛教”和“佛法”的区别、以及“文字”和“实相”的区别

    真正的南传大师们对般若经典常常有着很高的评价。比如:泰国的阿姜查和佛使尊者,佛使尊者本人甚至还翻译了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但这些通达空性智慧的圣者认为:这些经典固然高深,但偏重对胜义谛的诠释,如果现量的体证没到这个地方,是用思维去想的,则容易被文字所困。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当下的任务应是按照有效的方法、步骤,不瞻前、不顾后,一步一脚印的去学习如实正观,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南传的经典虽没有系统阐扬“般若空性”的义理,但在实际的禅法上,却是对其深刻而有效的实践,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

    事实上,南传说后期佛经非佛说,源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北传始终不能放弃某些后期经典中,对于声闻圣者否定和污蔑性的字句。如果这些经文仅是对某些修行者方向偏差问题的否定和点拨,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它否定的是:世尊在世时的整个圣者僧团及释迦佛在人间的一代言教,则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边说着不能够自赞毁他,一边却一直沿用这样一种不平等、不客观的观点去分判对方,又岂能怪别人的回敬呢?

    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世俗教团之间的世俗事务,在蜜莲心中,“佛教”和“佛法”这两个概念有少部分的交集,但绝大部分都不相交。其实整个佛教的流变过程,也恰恰符合了佛法中的无常、缘起、无我之自然法则,再正常不过了。

    若一直停留于外在的研究和分判上,或理论的比对和构建上,将和一切世俗事务一样,没完没了,这就是“世间法”的性质;如果深入实修,证量具足以后,了知佛法之真精神,则可以善巧运用这些方便,去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

    因此,对这些分判,蜜莲仅是随缘去了解、内心做到了知,有必要,也有因缘的时候,也会有选择的说,但我内心明白这些只是世间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