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丑女逆袭的电影:经济未来之路(理论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5:28:25


 第一部分 经济与常识相背的问题集及未来构思
   一、房子的问题
    当一个社会面临很多纠结不清的经济现象时,按照当前的普通经济逻辑是不一定解释的通的。就像现在中国的经济现象,比如像房价,上海市区大约2万/平方,而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838元,对于普通一个三口之家,如果按70平米的房屋计算,普通一个家庭夫妻双方全部正常劳动,一个小孩,光房产一项就需要夫妻双方22年的全部收入,而对于人来说22年意味就下一代又可以结婚生子,也就是说,正常人光在房子上的投入就会占去他整个一生22年的收入来源,这还不包括家庭的吃、穿、医疗、养老、子女的教育和其他社会开资,因此,你如果将所有的社会正常开支全部统计入内,你会得到的结论是:在上海这样的中国城市,正常的人根本无法生存!
    而正常情况下一套70平米的房屋的建筑成本是多少呢?我们目前不考虑土地的因素,一个人自己在家里自己造,不找其他的人帮助,全部自己干,包括打基础、砌墙、扎钢筋、浇混凝土、买建筑材料、粉刷、装饰等一系列工作,在农村一个人全部自己动手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当然考虑到很多的材料是半成品、成品还有现成的电和机械等辅助工具,我们将这个时间扩大一倍,一个人自己动手一年时间可以建成70平米的房屋。按照现在的建筑成本1300元/平米,自己动手会建成跟别墅一个档次的房子。
    那么,一个用夫妻双方22年的劳动收入去交换一个人一年就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就算再加入土地使用权等其他因素,也不至于相差得如此的离谱?这种现象它打破了市场经济的几个基本原理:分工提高了效率、市场是公平公正的、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比小农经济更有效率……
    就从这样一个最普遍的经济社会现象,我们就能够看出我们的经济与我们的社会生存常识之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偏离,或者说是错误。这可能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出在经济系统,包括现有的经济制度和理论,还有就是经济实践,另外一个就是出在社会生活常识;这个很显然不是常识的问题。
    二、一对夫妻所能养育小孩个数的问题
    据考证,宋代每个家庭约有子女5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考察18世纪中后期中国家庭成年子女数量,当时一夫一妻制家庭中,平均拥有成年儿子1.74个,成年女儿1.52个,合计3.26个。中国历史上家庭规模基本上是在5至6人,基本上是5.5人; 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家庭成员为3.44人。
    就现在的实际情况,1980年以前出生的这一批人,家庭亲兄弟姐妹基本上有3到4个,5到6个的也不少见;而现在的家庭在目前年纪25岁一下的,基本上家中城市的1个,农村的1到2个。在新中国实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制。
    那么问题就是,同样是一对夫妻,为什么所能养育小孩的数量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而在生活质量上没有出现相应的提高,尤其是亲身感受的到的,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后的两批家庭的对比?
    现在社会的家庭和以前社会的家庭对比,还是为了生存在不停地打拼,而且出现现在这种一套房子就需要一对夫妻22年劳动收入总和的现象?
    是常识错了,还是经济学这一套系统错了?
    三、中朝两国的个人收入及生活质量对比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朝鲜队进入最终的32强,但是据中国媒体报道朝鲜国家队的队员的工资月薪只相当于人民币12元,年薪相当于人民币144元;当时报道出来之后,大众一致的感受是朝鲜真穷!尤其是相当于中国上海,这样人均收入为31838元的地区来说。
    不过真实情况真的如大众的感受吗?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生活确实是“衣食无忧”。在朝鲜国内,国脚的伙食还是能得到保证的,新鲜的蔬菜水果、咖啡、牛奶都有,只是肉类供应稍显紧张。在住的方面,朝鲜的住房都是由政府分配给国民,若是赢得国际荣誉,将会享受“国家英雄”的待遇,另外给与奖励。简单一点说,就是朝鲜人们有房住,没见什么地方饿死人。
    上海人均年收入是朝鲜的220倍,但是普通上海人,一对夫妻需要自己全部22年的收入才能换回一套70平米的住房,相对于朝鲜国家分配住房有房子住,没出现人员饿死的情况,真的不知道谁好谁坏?
    这其实只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对方,不管标准是不是适合对方,或者说二者具有内在本质的不同,我们通通的往上套!收入多少,一年赚多少钱,这都是欧美以及我们国家采用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于世界的评价标准,收入多就是好,收入少就是差!
    不过,结合中朝两地的实际,从真实的生活感受上真的是收入高好就好,收入低就差吗?还是我们的这套财务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有限,或者说用在有些地方就是谬论。而我们以前的基础是和朝鲜一样的,我们在1994年开始采用了这套收入评价制度。
    是常识错了,还是这套财务会计制度错了?
    四、工业文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球出现已经有46亿年,地球上动物出现的年代如下:
    地球上距今6亿~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的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
    地球上距今2.5亿~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人类出现已经有240万年的历史,而在这240万年的时间中,我们人类和自然界能够很好的和谐相处的。我们没有现在所谓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物种群危机等等其他资源和环境危机现象的出现。
    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
    人类原始社会,从距今240万年前到公元前22世纪的夏朝。
    中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起,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直至公元前475年战国时代开始结束。
    封建社会,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秦公元前221年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1912清帝退位。
    而欧洲地区,奴隶社会在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公元476年欧洲进入中世纪,即封建社会。
    大体上可以看出,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每一种社会制度,人类在其中所生存的时代越来越少,而人类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原始社会这种生产状态。
    而且以上人类的原始社会、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段时间中,人类基本上都是使用自然界和生物界的可再生资源。
    而在欧洲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进入工业发展。而在这个时间开始,到现在为止,这段时间世界基本上主要使用的是自然界和生物界的不可再生能源。
    也就是说,人类开始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也就是1760年开始到现在2011年,将近250年的历史。世界已经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的现象,包括石油、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等。
    250年的工业文明史所产生的和240万年的人类史比起来,将近万分之一;而工业文明对整个自然界的破坏远远超过前面的240万年的总和。
    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大发展对人类是福还是祸?是短期的利益,还是长期的利益,又有多少是利益,而又有多少是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使工业发展能够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是长期的利益?利润这一工业发展中的最主要动力,能不能承载工业发展与人类长期生存的一致利益。为了利润而发展的工业是不是真的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结合人类的自身发展历史和人类自身感受,能不能在类似原始社会的这种状态下,品尝到工业文明的成果,也就是在人类实践过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成果?
    人类目前已有的最好的社会构思是共产主义,最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循大道,弘大德;包括世界各地人民已经形成的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其次是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有很多具体的道德细节人类可以遵守,当然宗教中也有很多消极和迷信的东西不值得宣扬。这些东西可以为人类提供一整套从宏观到微观,乃至具体操作细节的美好的社会构思。
第二部分 荒唐及谬论的现代经济体系
  
   第一章 人类思维的漏洞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运动和变化是事务的基本属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在不断变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是在不断调整变化的。应该说这一哲学思想作用在人类身上,或者说作用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当中,也是成立的。
    在人类很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过程中,由于人类主体思维的功利性或者说思维和认识的片面性,在追求一方面利益或好处的同时,逐渐改变了事务的其他方面,在超过了一定的度之后,最终导致事务主要矛盾的改变,引起新的问题。或者说这种人类的线性思维,没有考虑到其他维度,平面维度、立体维度或时空多维维度方向的变化,最终导致在其他方面出了难以预料的问题。
    人类活动来源与人类的思维,人类活动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前看非常有利,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或数量的增加都造成了对人类自身不利的后果,有些还威胁到人类的整体生存。
    (一) 开山造田
    走进农村,我们大部分都还能够见到的山上成片的树林,或是天然生长或是人工种植,树林之下大多都是农民耕种的成片的田地,田地一般土地肥沃,风化土层深厚,水利条件便利,有河流或小溪经过。
    在当地农民的祖先进入这样一片生态环境之前,这里应该是全部为树林,农民目前耕种的田地所处的位置,以前树林会比山上的更加茂盛,树木也更加粗壮,因为田地区域的土质和水资源条件比山上要好。
    我们的祖先由于人口的增长或者说为了寻求更好的自然生存环境,迁入了这样一片乡村区域,多数会选择在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来,也就是在目前的田地区域砍掉或者火烧掉原来的树木,用人工砌起一亩亩粮田。
    在这样的田地中种植人类生存需要的粮食,繁衍生息。当这片区域再养活不了这一大群人的时候,会有部分人群逐渐的以原来的方式去周边或远方开垦新的农田,继续繁衍生息。
    这样一个在我们祖先多少代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断扩大了农田,增加了人口。我们现在看来就是破坏了我们原来的生态平衡,破坏了森林,好了我们人类的同时,却逐渐减少了我们人类朋友——动植物们的生存环境,导致了有些生物的减少和灭绝,而这些减少和灭绝的生物又会慢慢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包括食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等,这种现象在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会威胁到人类的整体或局部生存。
    
    (二) 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时代,人类从使用动物的动力时代向以机器作为源动力时代的转变,机器时代的开启,大大加快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步伐,带来了丰富的工业产品为人类服务,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伴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我们加快了对自然资源、化石能源、矿藏等资源的开采,加大了对水资源、大气资源的污染,这些因素慢慢的又影响到整个生物圈,继而又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威慑到人类的整体或局部生存。目前世界各地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紧缺的化石能源问题等,在今天逐渐变成了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危机在逐渐代替蒸汽机带给人类的好处。
    
   (三) 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转基因技术能够为社会带来很多惊喜的产品,比如抗病虫害的水稻、玉米,高产的大豆等,在给人类带来抗病虫和高产的等人类需要的东西的同时,却也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带入了整个生物界;目前导致的状况是,原生的天然大豆逐渐消失,而转基因大豆又不能繁育,导致农作物种子易被人为控制;其他一些食用安全性风险因素也在逐步显现,越来越证明会危机生态及人身的安全。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采用这个技术的时候,首先肯定是被其某一方面的优越性所吸引,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做出了相关的决定,而由于对其他方面的考虑不够彻底,而导致了很多人类智慧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 人对智力的过分看重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人必须具有更高的智力水平,对于普通人,提高智力水平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的时间,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大部分的学生会将大部分业余时间投入学习,这一方面带给了我们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技术水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的身体方面出现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精液质量逐年下降、大学生近视率逐年提高、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等等。
   这些指标在下降,而身体是智力的本钱,如果我们的身体素质进一步的下降,那么我们高智商所依存的身体基础是不是还存在?当身体基础不复存在的时候,再高的智商又将何以安放,何况身体状态好,更长的寿命,通过更长世时间的经验和实践也能增进智力。
  
   (五) 私家车与快速出行
   大部分购买私家车的人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出行、节约出行时间,在城市刚刚发展之初,道路条件允许,这都不是问题,这些最初的目标大都能够实现,而眼下北京市等一些城市,上下班高峰期,出现严重的堵车事件,开私家车在有些路段还不如骑车和走路!现在如果问在北京配合地铁的条件下,1000多万人整体考虑是:开小车快,还是开自行车快?
    
   (六) 军事实力
   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的安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军事技术和军事技能,从青铜兵器到铁质兵器,弓箭,再到火药技术,枪支弹药,火炮导弹,再到现代的原子弹氢弹等。
   在使自身拥有比对方更有技术安全保障的同时,逐渐使整个世界处于随时可能被毁灭的境地!
  
    其实,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自己身边随意找出很多件,这种由人类智慧决定了的事情来分析,我们大致都能够得出相似的结论,我们出于一很好的的目的,采用了的更好技术或手段,这些改变在为我们带来我们追去的好处的同时,都会引起事务其他方面的改变,而其他方面的改变在当时看似对问题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的加大,从量变最终会导致质变,又将出现新的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现象用哲学的观点看成是事务普遍联系的,变化的,矛盾是会互相转化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类思维的严密性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说这是由人类思维的片面性、功利性所决定的对事务认识的漏洞,在追求对人有利的方面时,没有很好的自己设定一个量,最终导致事务向相反方向发展,而在原先相反方向上很好的事务就会失去本来的面貌,这些破坏可能出现在我们曾经拥有的好的传统、我们的美德、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的身体素质等方面。
第二节  违背自然规律的经济学生产和分配理论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人类阶段性适用的经济学理论
    世界目前的运行体制(或者说是世界的生产和分配机制)主要是:资本为王,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经济学及其相关的各个学科作为这一运行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操作细节,在确保运行这一体制。这一套体制的运行目的,应该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的主题思想——国富。
    我们在前面已经在大量的实际事例中分析过,人类思维会有很多的漏洞,何况是出于自身目的——富裕,拥有大量财富这种单一取向,功利性及目的性的构思,它的思维漏洞或其他后果就会更多。其实要分析像亚当.斯密、李嘉图等所谓的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的漏洞, 是普遍存在也很简单的,而且是必然的。他们所有的思想都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不去分析他们思想或构思是不是本身有问题,只要他们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也就是逻辑学中的基础发生改变,他的上层建筑就不一定靠谱。我们所说他们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自然环境我们又可以细分为很多,比如水、大气、土地、矿产资源、能源、动植物资源等;社会人文环境又可以细分为,社会制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家庭制度(母系社会、家庭制的、种族制的)、法律制度(大陆法系、海洋法系)、道德环境(动物式、共产主义式)。
    分析他们的思维漏洞,具体一点的:比如地球上水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完全不能人类食用,人类生存遇到了危机,整个人类将不复存在,那么,那套运行体制还有用吗?
    矿产资源如果都没有了或者说开采完毕,那么我们用什么去发展我们现在的工业?那套建立在资源无限假设基础之上的经济学构思是不是还成立,所谓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是不是还起作用?
    如果我们现在生存的社会是奴隶社会,我们有必要按经济规律去办事吗,我们的奴隶是不需要分配给他们财富的,只要养活就可以,我要去跟人家按市场规律竞争吗?我强大,我抢来就可以,有必要辛辛苦苦一年一年积攒吗?
    再比如,极端一点的,我们将这套制度放在月球上,到底他适用不适用呢?真理还是完全的谬论?
    那么我们回到我们的现实状态。
    要知道,经济学的产生还不满250年,经济学时代更不过才持续40年,而人类在非洲成型后,进入亚欧大陆已经是10万年前的事情了,进入农业社会也有1万余年,我们的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超过5000年。然而,即便在如此短的历史中,经济学的负面意义,经济学时代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愈发明显,目前最明显的压力就是我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大,我们的地球各项不可再生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个具体矛盾。我们按照经济学计算出的GDP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我们财富的载体,自然资源、环境资源、道德文化资源等却都在不堪重负,灭绝的灭绝,污染的污染,沦丧的沦丧。但是我们按照经济学动力机制,利润等指标的要求,我们的GDP等指标还必须不断扩大。
    250年的经济学历史,相当于中华文明超过5000年的历史,只是1/20,相对于人类进入欧亚大陆10万年的历史,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长的历史当中,人与自然都能够很好的相处,为何这短短的250年,自然就不堪重负了呢?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从猿猴等进化而来,那么我们来看看猿猴们遇到这种情况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人在学会农业耕种之前,主要以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我们设想一对猿猴夫妻来到一片未曾开发的海岛森林,里面果实充沛,每天的工作就是吃果实,看好这片森林不被火烧等灾害毁灭,承担正常的运行维护工作,维持生存,由于果实很多吃不完,就会生下许多的后代,直到不够吃为止,要么有些人离开去其他地方觅食,要么生存竞争、斗争维持种群数量大致平衡。(这根据现有的动物种群生存习惯就能看到)
    猿猴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慢慢的具有了智慧。人由于具有智慧,学会了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创造财富。那么上面这片海岛森林里的人群,会开始创造其他财富,我们简单把它处理成将原来不是果树的森林改成果园,栽种能结果实的树,那么此劳动的后果就是水果供应量的增加,对应就会是种群人口的增加。当人口数量与食物量达到一定的平衡之后,还是会产生上述现象:要么有些人离开去其他地方觅食,要么生存竞争、斗争维持种群数量大致平衡。
    接下来,海岛上所有能种植果树的地方都种了果树之后,我们的突破点就不能只是种果树,让猿猴从我们人类现在的智慧中采集杂交改良品种的方式,当然也还是能够提高很大一部分的水果供应量,对应的能够增加不少的人口。当人口数量与食物量达到一定的平衡之后,还是会产生上述现象:要么有些人离开去其他地方觅食,要么生存竞争、斗争维持种群数量大致平衡。
   当然,我们可能还有很多的办法提高我们的水果产量,过程也只不过是上面的重复。
   如果不超出海岛范围,我们的水果产量最终必然有一个极限,按照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超过海岛所接受的太阳能能量所折算下来的水果产量。当然,我们还可以开采地下资源,但是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这些一次性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能持续不断供应的。最终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会达到种群数量与可持续供给水果量的一个平衡。
   放大一点,在地球这个目前人类能够生存的唯一星球上,也会出现上述各种情况。最终的问题,应该还是会达到人口数量与地球的可持续供给能力的一个平衡。
   而目前我们的经济学社会运行机制,却是在鼓励大家追求更多的利润,更大的GDP。当然,它也就会带来我们现在的各种资源环境等约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我们不否认经济学带给我们的社会财富,和目前的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将经济学放在上面海岛发展的历程当中,我们发现只能用在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当达到或超过资源承受范围时,最终必然会导致自然回调或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包括人类整体毁灭。
   第三节 社会的动力机制(贪婪、爱、暴力等);其中各种动力机制的优缺点。
    社会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什么是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什么东西一直在推动着人不断的在工作,劳动,生产?
    一窝的蜜蜂,每到春暖花开,我们就会看到蜜蜂们到处勤劳的采蜜,编制蜂房的在编制蜂房,护卫的在护卫,蜂王不停的忙活着产卵,整个一个就像现代企业的流水线,我们的企业流水线是为了生产出我们需要的产品,那么这一窝的蜜蜂又为的是什么呢?对于大多数生命周期只有几十天的蜜蜂而言,是什么使他们天生的各司其职,辛勤的劳作?是生存本能,种族繁衍需要。
    蚂蚁族群跟蜜蜂族群类似。
    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族群。小斑马刚生下来基本就会吃奶,母斑马也就会为其喂奶和对其进行保护,小斑马会随着母亲和族群慢慢成长、吃食、奔跑,慢慢长大,成熟后,它也会进行求偶、繁殖等,对族群中的弱小者进行必要的保护,特殊季节的参加草原大迁徙;斑马生存过程中间我们也会感受到动物的智慧,比如生存斗争时与猎手的搏斗、奔跑与摆脱?这所有的一起活动是生存本能,种族繁衍需要?
    肉食动物中的狮群也具有上述的特点。狮群中的成员会自发的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职责。
    动物是生存本能,为了种族繁衍需要。这些是使动物辛勤劳作的根源,或者说是动物完成其本质职责的动力源泉。
    那么,人类呢?
    就总体而言,也跳不出生物圈的规律,生存本能,种族繁衍需要。
    上述动物现象,用我们人类的情感来分类一点点的解释可以用爱(比如抚养小生命、外部攻击时成年成员保护老幼成员)、同种族动物暴力(交配权的争斗、争抢食物)、贪婪(一只或几只雄性强占一个种群的雌性,抢夺食物等)、友谊(猩猩之间的抓虱子等)、保护自身生命(受到攻击时的还击和逃跑)等动力源来解释上述动物活动。也即是说所有的动物活动都有一定的动机,不管是动物出于贪婪、爱、友谊、暴力威胁、保护自身生命还是其他动机,都能促使动物完成它在种群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管人乐不乐意承认,上述的这些动物动机所对应的情感或动作——贪婪、爱、友谊、暴力威胁、保护自身生命、信仰、还是其他动机也可以驱使大部分人类从事很多的工作,包括我们更高层次的爱——觉悟。
   当今的经济社会,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其目的大致可以认为是,为了报酬,也就是为了钱。钱应该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的基本驱动力,当然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驱使大家也从事了一部分的工作。但是这些驱动人类劳动的东西也无非就是上面几种,钱可以等同于贪婪、其他的还有爱、友谊、暴力威胁、信仰和我们的觉悟。
    这些驱动力都能促使人类去从事特定的工作,也就是从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活动。但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只有以钱,或者说是以贪婪为驱动力的一整套社会生产、分配、中间环节的统计、分配、奖罚等的细节制度:包括我们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财务制度、税务制度、保障制度等等一系列。其他的驱动力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可以在社会整体推行的社会各方面细节制度。比如,我们以爱或者说更主要是以觉悟为驱动力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缺少了很多与社会主义制度配套的细节制度,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借鉴了历史自然遗留经济制度和其他一些细节制度,而这些借鉴过来的制度必然导致整体运行出现问题,要不就是细节制度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变质,要么就运行不畅。
    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的构思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消灭货币,社会按需分配,不需要在用货币进行调节分配,以爱或者说觉悟作为社会生产的源动力。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的习惯、觉悟水平等,或者说是制度设计者考虑问题严谨性不够,经验的缺乏,在很多细节方面出了的漏洞,与之配套的很多操作制度细节没有形成,导致目前这套机制还不能在社会中推行。
    具体我们分析一下,以贪婪驱动的社会,也就是现代的金钱或者说货币为驱动因素社会体系的优缺点。
    货币在教科书上的定义是:交换的媒介。天生是金银。货币本质应该是一种极强的诱惑力,诱惑广大人民向给定的目标前行。它是在利用人类的贪婪,当然贪婪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好的方面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自发的克服人性中的一些不积极的方面;坏的方面就会是战争、暴力、抢劫、欺骗、破坏传统美德等,贪婪过了就会成为罪恶。所有形式的货币,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取决于控制(或能够随意制造)它的控制者的道德和觉悟水准, 他的取向决定社会的方向(好或坏、利己还是利人)……。
   暴力威胁驱动的社会,应该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类似奴隶社会,优缺点可以从历史中考证,基本上这种社会体系是违背人性的,毁坏了人类的道德伦理体系,也无所谓公平不公平、法律不法律,道德不道德,就是一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动物法则。历史最终选择了这种制度的灭亡。
    以爱或者说觉悟为驱动力的社会。这种社会公平、正义、道德文明水平高、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但是反过来需要参与者的觉悟足够的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需要从头开始,同时社会大众的觉悟水平离推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还相差得很远,对人类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
 第四节 公有制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区别
   思考一个问题,国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表现在老百姓身上的差距,或者说不同?我们去除掉现有的社会公认的经济方面的评价标准,更何况这些标准本身对于评价自己不可能起作用。公有制中,所有的企业行业都是全体公民的财产。在公有制中,我们打个比方,一个人从宁波去北京,坐飞机过去,记住飞机是你的,你用以前的劳动成果购买的,现在发费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飞机飞行所需的消耗)支付此次飞机飞行的费用;结果是不是意味着飞机票越低,老百姓财富越大,因为总体消耗值最小:飞机购买价加相关配套费用(表现为机票)总和?
    表现在公有制企业上就是:企业所需运行财富越低,社会财富越大(当然有前提条件:一是产品和服务只对国内公民,对外国出口当然是越高越好,因为外国人在企业最初的投入方面没有投入;二是企业的革新技术改造还是以国有性质注入);如果是跟非公有制的外资在中国竞争,在自己国内利润应该是越低越好。
    公有制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追求在相同投入下的社会平均每个公民可调动的社会财富的最大值!或者说社会整体的财富最大值。
    因此,我的结论是:公有制下的物价越低(这里的物价我们不要用我们现在的纯信用条件下的货币数量来理解。而是要以相对物价相对于与社会平均收入,或者就是以投入的费用折算成当下,劳动者正常工作情况下所需劳动投入的劳动最少;比如物价为50元,相对于你是半天的工资,如果这五十元只相当于你三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工资,代表的份额越少,那么就代表我们的整体财富越大),整个国家的财富越大,公民的财富越大!当然,对于进入公有制国家的外国公民(主要指非公有制国家公民,当然也包括非对等条件下的其他公有制公民)得加另外的准入费,不然,按照现有的外汇机制就是拿国内居民的财富补贴外国公民和企业(因为他们的财富分配方式和与上述飞机类似的财产为别人所有,资本家和企业主,他们的劳动成果主要以高收入的形式返回给劳动者了,而公有制国家却不一样,劳动者的很大一部分财富以公有制的形似组成了大家的国有和社会公共资产)。
    因此说公有制和私有制在体制本质上具有很大的区别。按照财富越来越公有的特点,马克思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共产主义社会是不需要货币的,大家按需分配,不需要货币,你机票这一部分费用也由于我们在驾驶员、飞机油等方面也是大家的投入而不再需要收取。当然这是极限情况,对于目前的社会形式,主要是大众的道德觉悟水平还不能达到那样社会的要求,只能说一步一步前进,一步一步的去适应,一步一步的去摸索。
    而在公有制国家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相当于是让公有制与私有制在一个体制内互搏,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第一市场经济的一整套运行方式,是在以私有制为根基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封建机制国家发展形成,这套机制运行的好,必然是为私有制经济基础服务。市场经济的本质驱动力应该是贪婪,钱。第二已有的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做废掉公有经济与终止市场经济机制之间的二选一。如果最终选定按照目前的世界现行财务制度、经济规则走市场经济,最终的结果就是将公有制下全体老百姓创造的财富或企业等败光之后,开始走私有制!当然如果只是一个封闭或与外界交流很少的国家,不管你每个产品的价格与实际的价值相差多大,整个财富都还是在自己的经济体内,问题不会太大,可以利用在某些部位集聚的财富再推动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而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按照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使公有制国家与外面的私有制国家在价格上接近,那就会出现非常巨大的问题。
    我们已经分析过,公有制国家体内,价格越低,公民的社会财富越大,伴随着外面的财富向内流,当然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没有一个资本家会不要利润或免费送给公有制国家人民使用;相反方向,公有制国家内部价格越高,就是公民的社会总财富越小,公有制国家内部的财富向外流,伴随着的就是原来公有制体制下打下的财富基础为公民的服务比重越来越低,因为外贸拿走了很大一部分,将原来的服务对象扩大到了所有对外贸易覆盖的区域。因此公有制国家与私有制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最好是采用物物交易;或者在采用私有制国家价格作为交易结算对象的基础上(就像现在的国际贸易美元结算),并且公有制国家应采用高额关税恢复产品的对外价格,让公有制国家的产品价格回到私有制环境下相同的水平。简单一点就是应该把公有制国家看作是私有制国家的一个竞争体,它里面的所有价格需要通过高额的关税恢复到私有制国家的价格水平,才能进行市场交易。
    如果要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或者说局部事例,就相当于你对家庭内部成员的投入或付出与你对家庭外人员的投入或付出不能一事同行一样,谁都不可能长久的对家庭外人员像家庭内成员一样的投入,这些投入包括所有的生存、成长等各方面必需用品。
    原苏联和中国都面临相似的情况,和相同的决策环境,以及相同的问题走向。
    中国国内现在面对的情况是:外资在中国做对外贸易,大量财富低价出口的同时,作用在中国体内就是各种泡沫丛生,物价飞涨,尤其房价和股市.以及各种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上涨,按照前面的理论会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各种物价的上涨中国公民的总社会财富在减少,而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一是外贸廉价送给外国人享受我们的财富,另外就是在中国国内的外资占有!
    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大多数行业存在产能过剩,表现为产品销售不出去,而另外一方面却是中国国内老百姓有强大的需求,但是却没有钱来购买,这是非常病态的社会形态,违背了自己的发展必须为自己服务这样一个原则,以前叫为人民服务。因此,这种现象是由于我们的分配机制出了问题(或者说是现代以货币作为分配手段的货币机制出了问题).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却不能消费,只能廉价的送给外国人消费,而国内呢?一方面人民需要,另一方面却是人民根本买不起,同时又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外贸赢余带来的美圆强制兑换成人民币,货币投放增加,再加上房地产按揭贷款、其他信贷等一系列信用增加所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在实物方面由于出口没有及时的从国外采购实物回补国内,导致实物越来越少,货币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账上财富增长不可能跟的上这个步伐,相当于分配财富的认购权跟不上财富增长,相对就是财富减少),人民更加买不起!原因还是上面的整体社会财富的最大值没有了,由于物价和其他通涨因素,其实是导致了整个社会纸币对应的社会总的可兑现财富的减少!如果问题在进一步的恶化,会激起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那么到时候政府必须出手强制干预.如果是经济手段干预和调节,必须是调用以有的公有资产去对抗,对抗的结果如果是按照现有的那套财务会计制度去评价,那么就必然会造成公有经济体的资产收益率或利润率降低,或者亏损,因此呢?按照现有的会计和银行转帐以及国际间的对私有制国家和个体评价的标准来评价,必然是参战的公有资产逐渐的损失,当然政府可以补贴,但是其他方面可用的政府财富就少了,整体还是亏损!
    所以,如果公有制国家国内一直采用的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银行转帐方式、财务和金融制度,必然最后就是走向私有制!
    当然,对于公有制这种出现时间不长的所有制体制来说,最最重要的是与其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环境的缺失。公有制没有针对公有制特点的,自己的财务评价体系、金融体系、文化体系、道德环境体系等.
    简单一点说,就是公有制这种是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动力机制和私有制这种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动力机制的,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第三章 现行经济体系中的谬论
  第一节 骗局式的现代金融银行业货币发行机制
   货币来源于人类的历史进程当中银行家与大众的选择。最初是物物交易,中间没有任何中间货币媒介,比如:5只鸡=1只羊;等式的两边都是真实的劳动产品,都有人类劳动的内在支撑。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中间媒介物,贝壳、白银、黄金等等,最后选定黄金白银为中间媒介,上述交易等式就变为:5只鸡=1两白银=0.1两黄金=1只羊;等式的中间的所有物品还都是劳动产品,都有人类劳动的内在支持,没有任何在当时能够随意得到的东西加入这个交易等式。再后来也就是银行家出现的岁月里,出现了黄金的收据,等式变为:5只鸡=1两白银=0.1两黄金=0.1两黄金收据=1只羊,中间出现了人类不需要劳动就能简单得到的东西黄金收据,不过他又一个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接受黄金收据随时兑黄金的需求,如果不能兑换银行家就得破产,尽管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银行家在这个过程中发行了大量多于他黄金拥有量的收据进入交易市场,相当于是什么:他用他的毫无价值的纸张换了我们大众的劳动成果,而且银行家独享了这份权力;这种收据就是当时各国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等。发展到现在就是大型的银行集团出现,为了摆脱唯一的制约黄金兑换收据的约束,各国有一个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发纸币,实际上中央银行也是由下面的的各家银行按比例控股,类似于整体是一家大的,各家银行把纸币当黄金用,自己在小金额现金交易时用纸币,大交易还是用收据(支票、汇票等等),上述等式就变为:5只鸡=10美元(纸币)=10美元(收据)=1只羊;等式的中间就出现了无需劳动的纸币和收据与大众的劳动成果相交换,而且这种发币权为银行集团独享。
  
   从上述简单的交易等式中,我们发现有很大的问题,明显的在社会交易的过程中,老百姓的财富被银行家的无需劳动的纸张所稀释!这其实就是世界财富黑洞的根源!但是大众为什么就看不出来呢?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家集体失聪,看不到问题的真面目:
  
   一、狡诈的银行会计帐目——银行资产负债表
  
   我们翻开每家银行的会计帐目,大致都会看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存款大致等于贷款”这两个数据。存款大致等于贷款,是不是意味着:别人的劳动成果放在银行里面,与银行贷出去给借款人的钱大致相等啊?如果你认为是这样,那就被骗了,这是银行家聪明与狡猾的的集合点,其实这是银行家借大笔的钱给别人,而别人又将钱存入他的银行,而得到的结果,在这个借款以前,银行其实没有一分钱,但是他给别人一借钱他就变出了别人欠他的钱。你会说,要是这个借款人把这笔钱用掉,支付给另外一个人,怎么办?不是没钱了吗?要解释这个问题,请看第二条。
  
   二、银行体系与货币乘数     
   我们现在的世界银行体系是:中央银行,下面带许多的商业银行。然后世界围绕在这个银行体系之外运行。这个银行体系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老爸带着多个儿子,老爸是中央银行,各个儿子代表各家商业银行,但是他们总体上是一家子。现在是儿子(商业银行)是老子(中央银行)的股东。你游戏不管怎么玩都在他们家里。     
   一中的那个问题,他凭空借给别人钱之后,如何应对别的银行?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到“物物”交易的起点,简化过程;世界刚刚出现银行,中间的过程我们就不说了,人民突然接受了:5只鸡=10美元(纸币)=10美元(收据)=1只羊的模式;也就是说凭空出来的纸币和收据可以和大众的劳动成果进行交换了,他拥有空气换财富的权力。中央银行他印刷一亿美元的纸币,按照我们现行的货币乘数,商业银行能够变出大致十倍的收据,也就是价值十亿美元,大家都不需要任何劳动。那他又是怎样让这些商业银行在帐目上互相平衡的呢?     
   还记得世界都围绕他们家转吗!中央银行发一亿的美元,下面的各家商业银行发十亿,基本上就是,各家商业银行在同时自己印收据,而且都借给别人。每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平衡的,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那么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如何平衡呢?已经说过了,他们是一家,你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整体,相当于就一家银行向所有的人贷款,照样是平衡的。出现的在各家银行之间暂时的不平衡,你只需要内部拆借就能解决,挂挂帐而已。总体还是他们家向社会提供了不需劳动就能得到的10亿美元,来分享大众财富。何况在实际企业与企业和个人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要远远大于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具体点的理解就是银行外发生10亿美元的转帐支付业务,由于各家银行都有往来,实际在银行之间的拆借可能1/10都不到;类似于以中央银行为圆心的圆,中间不动,越往外感觉钱的流通幅度越大!而且目前的银行支付方式,以及财务会计制度已经从制度上限制死了对现金的使用范围,大额的必须是银行间直接转帐,支票支付,企业不能大量长时间持有现金,其实从这些细小的方面,用制度保证了目前这套银行体系的运行。当然还有很多,包括保险机构的多重意义,他们一手设计的各种期货交易机构等等,都是为了保证他们家的财富在世界自由运转。……
   为什么会有世界范围内的银行破产呢?这就是因为,你还不是他们家的人!这是一个无本万利的项目,参与的人多了,一方面秘密不容易保守,另外就是你来分,我就分得少。所以会有约束机制,这个机制就在他们老爸——中央银行手里,纸币发行权!现在大家都在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银行大量破产,其实不管他倒了多少,他都是采用大的银行收购小的银行解决方式,再破产再继续,极限情况就是只剩下一家银行,你认为他还会破产吗?不会,他可以无穷多的印钱,当然,他可能到了几家之后就不会破了,因为全是他们家的。中国现在的银行受到外面的强加之罪--坏帐太多,其实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别人想通过银行控制中国这笔巨额财富的借口,如果大家都一样查,那么外国的金融机构问题更加严重。    
   既然银行家拥有如此能力,那必然拥有无穷的社会财富,那么他们在什么地方呢?一、控制着世界大量的关键企业、能源、物质财富、土地资源等等;二、全世界的现金和欠帐;三、其他各种财富。    
   表面看只拥有银行机构的银行家,如何拥有上面这么多的财富的呢?凭空变出来的纸币和收据,他必须贷给人,他会大量的贷给自己的家族成员,就像中国国家的银行贷给中国国有企业一样,无本万利,再由这些人或企业带着现金去世界范围内收购,办企业,控制资源等等。一般普通人在他们那边借贷还不起债务的时候,企业也是银行家的,其实他根本就没有付出任何一点劳动,就是造假的一份借贷合同,和凭空而来的纸币和收据。用空气换取世界的各种财富,他们独享了这份权力,本来这些财富应该属于世界人民的,这就是世界上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的主要原因。对于世界上科技和财富的真正创造者,由于必须跟纸币和收据打交道,只要你在经营中或危机中稍有不慎,多年的企业和科技成果就变为银行家集团所有。银行中的坏帐,就是银行通往拥有世界财富的一条通道。    
   目前的企业都是以利润为企业的目标,人以钱为自己人生的目标。而钱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企业之间交易和流通都不会增加或减少(丢了的很少),就算是再加上政府机构和其他一些非银行机构的所有活动一起也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只会是同样多,那么,现在的企业和个人要追求利润,利润从何而来?我们的利润应该是企业或评价主体的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当然这里有个大家不借贷的前提条件)。要产生整体利润,要么外面来,要么就是自己的体系内印,在世界这个范围内考察还是每年只有银行系统多印了多少纸币和借给别人的空头收据,社会的总体利润才会到来。那么从总体上看,现在在银行系统内的所有账上资金的总和就是银行印出来稀释大家财富的,是银行所有的历史印纸币和借给别人空头收据的总和,这些代表着银行向社会系统所稀释过去的财富。“物物”交易中,掺水的部分。社会系统为了追求生存的利润,集体患上了银行印纸币和收据依赖症,不这么作由于银行必须收取利息,每时每刻对帐面资金都会整体收缩,社会的利润率就会下涨,产生收缩型的经济危机。在这个作用机制下,银行系统每年坐收当年印纸币和收据的实物收入和以前年度形成债务未尝还清楚的和今年刚印出去的纸币和收据所带来的利息实物收入。而且只要制度还在每年源源不断,私有银行系统不用劳动,坐收世界人民财富的人头税。现有银行系统总的货币量M3就是历史中他们免费享受了社会大众的财富总量(通货膨胀我们在这里不说了,加上购买力更大),而且不包括已经被偿还了而销毁掉的债务货币量。     
   现有的私人银行体系就是一套骗人的把戏,从人一生下来就在骗,祖祖辈辈多少代都在这套骗人的把戏中生存!被骗已经成为了习惯,进入了人的灵魂!
   如果考察历史,目前这套银行制度应该是在17世纪中业逐渐从荷兰开始形成的这一套把戏,几个世纪,多少代人的使用和遵守,世界上的人大都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全体变成了银行系统所创造出来的所谓钱的奴隶。当然中国在宋朝也尝试过最早的纸币交子,最终破产收场;而且由于中国人不擅长于整体的逻辑思维,没有形成具体的操作细节,没有一整套的制度产生出来去迫害后人,只是被外国人学了去,做的更细,更隐蔽,更完善,所以他的 欺骗更加久远,对普通大众的危害也更加深远。     
   现有的国家税务系统对各行各业征收税,但是他们就是没有征收私有银行家印纸币和收据的暴力税!或者说就应该收归国有。因为按照现行的税收政策要么按营业税征收,要么按利润征收所得税,还有增值税等等,但是就是银行征税是按照贷款与存款的利息差来进行的,由于发币这一块它在帐目设计的隐蔽和聪明上,政府一直拿银行系统没有办法,或者看不明白。或者说银行一直让他的主要利润表现为世界借他们的债务,而这些在银行会计账目上表现的不是他们的利润!让世界上最大的不劳而获者逍遥快乐。就像当初物物交易的黄金发现一样,必须向政府缴税,现在的纸币和收据印刷却没有缴税机制……            
   未来基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发展?
   我相信银行家们不会放弃这么好的东西。当然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最好是动用国家法律或武力收回整个世界的银行,银行统一收归各个国家的国有,全民所有;但是我们中国现在是反过来,不知是谁,以什么动机在做这个事?其次是,修改银行财务会计制度中的收入部分,让每家银行印钱的部分都变成利润,对这部分政府占用或征收高额的暴利税,当然这比上面收归国有差,而且后续问题会很多。
  
   目前的世界大众估计都相信一个事实,钱是有政府印制的,政府是我们大家的,但是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其实政府印刷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这些银行机构通过所谓的贷款创造的。如果这些银行是公有的,那么问题不大,如果是私有,那么就是他们拿走了绝大部分。
    当然,这是一整套的东西,包括发币机制在内的东西都需要调整,调整到真正为大众带来利益的方向,让大众的劳动为大众服务。这些,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上的各种货币及造假现象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交易媒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从最初的劳动产品、到贝壳、铜铁、黄金、白银、玉石等各种奇珍异宝、也有使用特有石头作为货币的种族社会、战争时期使用香烟作为交易媒介、清代发行的纸币有官钞和私钞、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我们新中国建国初期作为交易媒介的布票、粮票等,还有就是纸币和现代的电子等纯信用货币。总之,用作交易媒介的东西各种各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形式。
   一、中国历史中的货币及其发展过程
   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几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或劳动产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牛羊等劳动产品是最初的交易媒介物,而且当时交易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生产。贝壳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之一,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二 历史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货币
   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大家熟悉的黄金、白银、其他一些劳动产品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非常具有地域和时代特性的货币。
   在所罗门群岛上的雅蒲岛上,你会发现世界上最怪异的货币——莱石。莱石是一个个中央带洞的石灰石圆盘,直径可达3.5米,重8吨. 由于雅浦岛上缺少用于制造莱石的石灰石,岛上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划着独木舟飘洋过海来到帕劳群岛。在这个群岛,他们从山腰处开凿巨大的石灰石,而后将它们运回雅浦岛。莱石的部分价值虽体现在巨大的体积上,但它们的真正价值却源于运送石灰石所付出的代价。为了将它们运回雅浦岛,很多人丢掉了性命。 作为一种货币,莱石并不像其它货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而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属于它们的地方,只是主人发生了变化。莱石一旦运至指定位置,这些石头便不再被移动,但岛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它们的主人是谁。莱石所有权的转让会在一场公共仪式上进行。
   中世纪的俄国采用松鼠皮作为交易的货币。除了松鼠皮,动物鼻子、爪子、耳朵等都扮演过货币的角色。
   中世纪的盐是撒哈拉沙漠最主要的货币,被广泛应用于整个东非,人们在使用之前用舌头添一下盐块,以检验其真实性,再将其分割成小块进行交易。另外可食用的reng、可可豆、帕尔马干酪等也曾经作为货币在世界很多地区使用过。 Reng是用椰子纤维包裹的纱球状姜黄,曾被所罗门群岛用作货币。
   木质钞票。木质钞票可能会让携带者饱受痛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重塑德国经济,木质钞票却是德国政府最富创造力的措施之一。残酷的战争让德国的经济陷入泥潭,当地政府纷纷印制应急货币充当支付工具,木头、铝箔、丝麻乃至扑克牌均成为印制钞票的材料。
   Siamese 赌博币在1820年便成为了赌局上的统一货币。这些东西在酒吧里可以轻松的花掉,直到1875年他们才被政府取缔。它可以和银币交换,并且印上图案的Siamese 赌博币更有折扣功能。在那个时候成为了某些地下现金流的主要等价物。
   因此,纵观古今中外,世界货币没有恒古不变的统一的格式和形式,只要当时的人能够接受,什么东西都可以变成货币。
   这么多的货币种类,当然用的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这些货币当中有多少可以伪造,这些造假的方法又有那些,历史上哪些人又因此暴富?
   黄金、白银造假。最常见的,也是历史上常发生的就是将份量变得不足,或慢慢将原来足额的改轻,含金银的含量减少,面额还与原来同大小,为保证通行,不被人们怀疑,还加设了官印。像古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帝国后期政府财政紧张,银币的成色也不能保持稳定。公元前211年发行第一枚第纳尔(denarius)银币,这种银币作为罗马的主币从共和时代一直延续到帝国时代中期公元200多年,其银币接近足额。到公元200年左右,含银已经不足40%,瓦勒良(公元253-260年)早期的安东尼安银币含量为20%,为了应付与萨珊的战争支出,几年后就降为只含4%的银了,这种低含量安东尼安银币被后人称为洗银币。
   中国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钱币造假便势不可挡地出现了。那么,古代造假第一人是谁?是王莽,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篡位皇帝。有意思的是,王莽造假可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公然大肆作假疯狂敛财。一文钱当五十文钱使用,一个刀币稍微镀点金就当五千来用……西汉王莽当政后,不断进行货币改革,钱的面值也越来越大。“其实他是变相敛财。”指着一枚名为“大泉五十”的钱币,“大泉五十”就是把一个大钱当五十文来用,而实际上铸造这些钱所用的青铜压根不值这么多钱,分量也不足。再比方说,一个非常普通的刀币,刻上“一刀”的字样,再把两个字用金镀上,就摇身一变成了“金错刀”,在市面上就有了高达五千文的“身价”。当然,这种钱币的黄金含量远远不如五千文铜钱的价值。靠着发行这种“不足值”的货币,王莽疯狂掠夺民间财富,最终拥有了篡位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确是他这种疯狂的敛财行为却导致社会混乱,为改朝易代创造了社会条件。
   那么本身没有价值含量的纸币呢?造假方式也是层出不穷,最明显的就是多印。像宋朝时期的“交子”、元代纸币、明代纸币,还有民国时期国民党退出大陆前夕大量发行的金圆券,从1948年8月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却超过二万倍。
   那么,在这个造假的过程中谁能够捞到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够改变重量、能够作假、发行纸币、制造信用的机构或个人。
   记住这些机构或个人。他们的徒弟在现代许多国家,携带着他们的私有银行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只是他们又拜了另外一个师傅,那就是魔术师。魔术我们知道都是假的,但是看过的人,如果不去深深的思考分析,只是凭借眼见为实,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就是那么回事。赌博知道吗?真正的高手他不是赌,他已经脱离了运气定输赢的阶段,达到了想要什么要什么的阶段,那也是一种魔术,你拥有什么好东西,如果想跟他赌,如果他真的想要,那就相当于白送。
第三节 银行业的历史
   银行一词最早见于意大利语“BANCO”,意为椅子,因为过去在意大利的港口城市,货币兑换商是坐在这种长凳子上为来来往往的商人进行钱币兑换的。英语将这个词转化为“BANK”,原意为储钱柜。在中国,由于以“银”为通用货币,经商的店铺又称“行”,故译为“银行”。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当时的货币主要为金银。
    几千年前寺庙里和摆摊桌上最早的古代银行。人类最早办理存贷活动是从寺庙里开始的。古代人没有坚固的房屋、结实的柜子,人们便把财物存放在寺院里。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宗教,认为寺庙是不可侵犯之地,在这里盗取财物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二是寺庙实力雄厚,可以信赖,不会拖欠不还;三是寺庙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存取财物十分方便,尤其是对于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之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古代各处的庙宇大都成了钱物的存放所和出借所。寺庙起初只存放财产,财产原封不动地长期存放在那里。后来,寺庙里的教士们把财物借出去,到期后收取更多的物品作为补偿。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寺庙也开始存放钱币。对于保管的钱币,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便可以把一定份额的闲散钱币贷放出去。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王国的巴比伦寺庙开始经营钱币兑换,后来又同时经营钱币保管业务。在保管的初期,寺庙不仅不给保管人支付利息,还要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和手续费。当寺庙积攒了一定量的货币后,就开始从事贷放业务。放款利息大约为20%,并以复利计算。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的寺庙也开始经营钱币兑换、保管和贷放业务,其中保管业务特别发达。雅典当时的货币兑换和贷放业务最为发达,已经有了近代银行的一些特征。
    古希腊时期:“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 公元前6世纪,伴随着金属货币的出现,流通货币变得多样化,古希腊的每个商业城市和圣殿都开始铸造钱币,一些金银器商、财物保管商、收税人开始尝试成为职业的钱币兑换商。由于当时很多城邦规定借贷活动不许收取利息,而雅典城邦的索隆法律对利息的限制比较少,于是这些商人就选择雅典这座重要的商业城市定居下来,专门从事货币借贷活动。开始时,这些兑换商仅仅是在古希腊广场或市场上摆放一张桌子来摆摊营业,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后来,一些兑换商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于是他们逐渐选择固定场所开设钱币兑换店铺、柜台,有个别兑换商人在当时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古罗马时期的“钱庄”和“包税者”。 古罗马人英勇好战,军事征服欲强,尤其以古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为典范。奥古斯都一生致力于扩建罗马,开拓疆土使得古罗马人与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的居民加强了接触。对外接触激发了他们对外通商的欲望。但通商就不得不考虑不同国家的居民之间如何进行货币兑换、怎样征收税款、怎样满足军队的后勤供给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个互助信用社所能解决的。于是古罗马人便以古希腊银行为模式,建立了私人银行和公共银行。私人银行都设立在古罗马城市广场周边的店铺里,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这些私人银行通常被称为“钱庄”,与中国古代的“钱庄”大致相同。公共银行则都分散在外地,在古罗马城设有一个中央银行。虽然在古罗马借贷利息受到限制,但在外地却是自由确定的。
  

作者:rodbin2009 回复日期:2011-03-14 19:49:46 
回复 
  以上为古代世界各地的银行模式,而到了17世纪初由于航海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渐出现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型银行集团。
    成立于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的威瑟尔银行,最初是为了解决商家在荷兰遇到的多种货币流通的实际问题而设立,由于当时荷兰是世界贸易中心,许多地方的商人都来荷兰做生意,但是由于各地货币制造厂家、形式不同和多个国家货币汇聚于此,汇兑不方便。威瑟尔银行首创了一种快捷的结算方式,允许商家自行选定一种标准货币的账户,利用支票账户和直接转账或过户。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交易,不需要涉及现实的有形货币。一个商人要付款给另一位商人,只需要安排他在银行的账户进行扣款并相应地记入对方的账户。但是这个银行出现了支票这一新东西,在前面我们分析过支票本身是不需要劳动就能产生的,只有支票所对应的黄金白银货币才是劳动果实,支票如果不进入交易系统与大众的劳动成果进行交换它还不是货币,但是由于支票携带方便,逐渐成为了支付的主要方式。当然,在当时大家包括银行家自己也没有发现这一可以利用的系统漏洞。这个系统的限制只是要求威瑟尔银行保持存款与贵金属、货币储备的比率接近百分之百。直到1760年,该银行的存款余额不到1 900万弗洛林金币,而其金属货币储备超过1 600万。因此,当时发生银行挤兑是不可能的。
   但是,1656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的瑞典央行,也是为了方便贸易支付,但是它在开他的银行系统支票时却打破了支票数量与贵金属货币储备的比率接近百分之百的界限,让超过其持有贵金属货币面额总量的支票进入了流通系统,准确的说是让非劳动成果的支票进入了大众劳动成果的交易世界,那就类似于抢劫或欺骗;但是,后来社会发展了,却把超过贵金属货币拥有量部分而发行的支票或收据称作存款准备金率;尽管货币多发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说明社会发展需要这部分东西,但是你不能私有的银行系统据为己有!?
   到1694年伦敦建立了英格兰银行,它为了摆脱超发支票无贵金属货币为锚的困境,引入了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利用政府强大的军事和信用权利作为保障,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也就是在当时条件下与黄金等贵金属在老百姓心中地位相等的银行支票或收据。按理说政府发行债券银行购买,其实实际情况如果采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支付手段,而不加入支票或收据,当时应该是政府也没有钱,银行也没有钱。但是英格兰银行它在支票和收据这一套机制作用下,采用国债作抵押银行购买的方式,政府和银行同时变出了钱,合伙唱了一出双簧。不过按照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后果就是政府拿去了基础货币这一部分的财富,而银行系统却拿走了我们常说的货币乘数变现出来的这个大部分的财富。当然,在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央行储备还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只是后来逐渐加入了国债。
   1939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为了走出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发布行政命令宣布:为了稳定经济,停止银行的黄金兑换。在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停止银行黄金兑换就意味着,以前以劳动成果为等价贸易交换法则的破产,代之以在交易中大量使用银行支票和黄金收据(也就是当时各国的货币)这种不需要付出劳动的东西进入了世界的交换市场。当然,这从积极方面来讲可以摆脱对贵金属的依赖,可以大大促进当时的工业发展。但是反过来说,在当时银行业全部私有的条件下,这种货币乘数凭空变出来的货币都进入私有银行系统的腰包。我们看到政府发行或者说叫印刷最初的美元货币,这部分是政府拿走去干公共事业了,但是在这部分基础货币上膨胀出的绝大部分以信贷形式出现的货币量却进入了私有银行集团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