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孕人生txt百度云:[原创]《人民教育》凭什么摊派发行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23:39

《人民教育》凭什么摊派发行


许国申


 


厚厚一叠(8册)《人民教育》堆在学校房门已经好多天了,也许至今还没有人正视过它一眼。这种状况好像从去年就开始了。早年,《人民教育》是月刊,小开本,单价好像是3.5元。后来变成大开本,定价5元。再后来,月刊变成了半月刊。先前,我们学校只订一册,放在阅览室,偶尔也有人翻阅——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后来订了8册,翻的人反倒少了。延至今日,人们甚至连瞥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了。


为什么?里面的文章几乎全是“主旋律”,一派“国务院语言”,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就说最近这期(2011.21)中的《名师并不遥远——来自浙派名师的调查与研究》吧,从标题看,名师好像还未诞生,但文中却说“我们已收集了200多名以特级教师为主体的第一手的名师研究资料”——一个浙江省就有数以百计的名师,怎么还说“并不遥远”?该文中的一个小标题是“名师是可以培养的”——这是不是“主旋律”?是不是“国务院语言”?这样的“主旋律”与“国务院语言”,人们的耳朵早就听长了茧子,谁还要看?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没有人看,干嘛订这么多呀?


上面摊派的,要你订多少就得订多少,谁敢说个“不”字?


从前《人民教育》是政府办的,具有极高的权威性。那时候,《人民教育》居于中国教育类杂志金字塔的顶端。不过那时候办《人民教育》的是非赢利性的事业单位,虽然也“摊派”——要求每个学校都订一份,但赢利属于国家,单位人员没有分成。由于那是计划经济时代,杂志不做广告,也没有版面费收入。现在可不一样——现在的《人民教育》有点像国企,赢利基本上单位人自肥。说得再明白些,现在的《人民教育》是一个半官半商、借官营商的单位经营的“聚宝盆”,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中诞生的一个怪胎。这个怪胎,凭借手中的权力,以千倍的疯狂,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别的不说,单是每期封底3页广告的收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还有每期封面的特别广告——让某个地方政府或者某所名校自吹政绩的广告,更是收费不菲。——反正出钱的是政府,出名的是官员,还可以吃回扣,版面费越高回扣越多,何况这种机会很多人想出高价都不一定买得到呢。就这两笔收入,哪家学术类杂志堪与《人民教育》相比?


按说《人民教育》有了这么多的广告收入,总不该摊派发行了吧,然而欲壑难填,不摊派发行就不能满足其贪欲。而且一不作二不休,他们还索性“把摊派进行到底”。我们学校规模不大,只有24个班,约1200人,8册杂志,平均约150人一册。如果按这个数字推算,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国发行的《人民教育》有多少册?大概要压倒《人民日报》(我们学校《人民日报》只订了一份),勇夺全国第一了吧?


据说《人民教育》是“党刊”,属于“国家级出版物”,而其他学术杂志,哪怕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也不算“国家级出版物”。这是“教育界”官方的明确规定。然而谁曾料想,堂堂“国家级出版物”,竟会是今天出厂明天回收的一堆堆废纸呢。


改革开放之初,教师与科技人员每月都有报刊费,可以自主订阅自己需要的学术杂志。可是后来,报刊费被取消了,订阅杂志便成为某些人的“专利”。这样一来,“党刊”便大行其道,订量年年加码,而且年年“超额提前完成”。有心人不妨统计一下:一年之中,我国的“党刊”创造了多少GNP?近几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量是多少?


与“党刊”“蓬勃发展”的命运相反,很多学术类杂志的处境“每况愈下”,甚至不得不相继停办。如果没有专门为评职称“服务”、以赢利为目的学术类杂志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中国学术杂志市场差不多就要被“党刊”垄断了。这种局面长期发展下去,中国的学术杂志市场,总有一天会被“党刊”与为评职称“服务”的赢利性杂志“平分秋色”,到那一天,真正的纯学术杂志就可能全都“呜呼哀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