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妆化妆步骤视频:谈校长管理中的角色“错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8:19
谈校长管理中的角色“错位”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中心/周如俊
摘自:《青年教师》
“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在管理学校中要因事、因人、因环境而变换角色,也只有变换角色,与教师同甘共苦,才能取得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因此,如何发挥校长多元角色的真正作用,关键是校长要克服学校管理中的角色“错位”。
一、“老板”错位
现在许多学校,教师乃至中层干部都把校长称作“老板”,而教代会只是流于形式,学校内部的矛盾、问题一大堆。这些“老板式”“校长负责制”严重扭曲了教师管理的“促进、改善、提高”的性质。其实校长是学校的法人,全权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主人”与“法人”是什么关系?依笔者看来,校长应是教师权益的“代言人”。换言之,校长应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行使权力时,严格遵守工作程序,根据条例、制度的规定办事,并接受教代会负责对自己拟定的条件、计划及重大事项进行质疑、审议和民主评议,使职工通过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的过程制度化、程序化。
二、“管家”错位
不少学校校长权力过于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未明确授权参与何种决策,教职工无权过问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等。其实,“校长负责制”应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长在全权负责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全体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作用。也只有全体教职工参与认同的决策,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护,才能调动教职工执行决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监工”错位
现在不少校长把教师仅当作管理对象、把自己变成监工,动辄使“下岗”“解聘”的“大棒”在教师头上飞舞,简单压服,让教师处于“为保住饭碗而工作”的低境界,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责任感,甚至扼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事实上,校长应把教师真正看作为学校的主人、学校事业的根本。也只有在校长视教师为朋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它真正的效能。
四、“解聘”错位
近几年,不少沿海城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学校到外地师范院校引进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但使用不久,校长稍发现这些学生在教育教学方面不“行”或逊色,便来个辞退了之。其实,这种教师在大学毕业一年因工作不力被“解聘”的现象很普遍对绝大部分新教师而言,他们的教育教学状态还处于“哺乳期”,其教育教学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校长对待刚毕业的教师,不能像某些经验要求不高重复劳动的行业那样,片面强调竞争,过分注重教师工作的短期行为,破坏教师工作的连续性。关键看教师的潜力和对他的培养。去年,大师级人物----霍金来到中国,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但是我们可知道霍金取得科学成就的动力之源在哪里?因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硬化症”,霍金多岁就半身不遂,而且失语,然而霍金所在的英国剑桥大学不但为其提供了一份不薄的研究奖学金,应用数学和物理系甚至为霍金的轮椅行走方便,特意修了一段斜坡。剑桥大学之所以是名校,不仅仅是因为有拥有霍金这样的天才,更是由于它们拥有包容个性、自由甚至缺点的品质。回望我们的中小学校,校长对新教师聘用,缺乏的不正是这种宽容的品质。为此校长要学会对新教师的成长磨合期的状态的宽容和“赏识管理”!对待新教师是不是应确定这样的一个信条:不要动不动解聘,关键要多一点培养、多一点信任,给新教师多一些宽松成长的环境。
五、“裁判”错位
目前,校长对教师教育教学结果评价大多实行的方式是“绩效考核”,即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对教师所规定的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检查。其评价与考核着眼点是教师工作的“过去”、着重点是管理者单向判断、考核结果是注重奖励和惩罚、管理角色是裁判长、问题解决方式是评后发现问题、管理形式上是专制管理。给教师总的感觉就是“秋后算总账”,有时很难避免教师的抵触情绪。因此校长要学会过程动态管理艺术,在整个教师绩效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校管理者为教师服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要从教师成长过程来看待评价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成长阶段和尚需努力的方向。
六、“硬件”错位
目前,教育现代化成了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办学追求的“时髦”目标和重点校评估的条件之重。这些学校不顾本地经济相对薄弱、财力紧张的实情,动辄征地几百亩,造楼幢幢,同时不惜代价大规模添置各种教学设施,各学科实验室设备买来了,塑胶跑道修好了,藏书量也达标了,可是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仍然不高。不能否认这些学校校长教育现代化办学的热情,但是这种“硬件”现代化、办学水平“低层次”化,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校长教育思想本身。我们知道,战争年代的延安“红军大学”,没有书本、没有教室,也没有课桌椅,然而其教育却生机盎然,为解放区培养了大批人才。而现在不少学校“校”砌好了,“教育”却不灵了。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内涵:一是教育教学思想现代化,二是教育教学内容现代化,三是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四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五是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上述五个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而展开的,其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因此当前中小学校建设,最缺的不是“楼房”,而是“名师”“大师”建设。我们要把有限的人力、财力放在落实教师队伍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现代化工作上:培养具备丰富知识的“名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富于创造性思想的“大师”,培养创造性的学生。
七、“借鉴”错位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近年来,各地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标以“教育”等教学模式的呼声此起彼伏。因此不少校长去参观课改先进学校课改模式教学之后,为了“短、平、快”,大都将别校课改成功经验拿到自己学校强化推广,有的竟号召各班严格实施“模式工程”:要求备课、上课、教法、思路等环节全都“学”来,并且科科“学”、堂堂“学”、班班“学”、校校“学”,搞得好不热闹。其实,这种把别校的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化”推广,与过去“大炼钢铁”时代的浮夸风有何不同先进的课改模式,有的东西都是人家学校的独创,成功的因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在他校适用,到你这里也许就不行。如果亦步亦趋,一成不变地死搬硬套,那就失去课改模式应有的价值,出现“东施效颦”的后果也在所难免。因此科学的态度,校长就是采取辩证法的“扬弃”原理,即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观点对待教学模式,学会“拿来”:吸取先进的课改模式的本质,并与本校教育教学现状、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学”和“创”。
八、“规定”错位
现在的学校都在要求老师写随笔,或者说叫做教学札记,但在一些学校这个本来很好的理念却又成为教师发牢骚的新话题,或者攻击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问题出在了哪?问题出在校长生硬的“逼”。“教学反思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发表还是不发表作品,那是教师的自由”。如果校长强行规定教学反思字数,并且课课都要有反思。这种不看具体情况的僵化要求,无异于逼鸡下蛋。这种硬性的、过高的、机械的、僵化的管理对于那些立志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也许还能够适应,但对教师这样一个大群体来说,只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虽然他们敢怒不敢言,但那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决定了反思的效果不会起真正的作用。因此校长更要引领着教师队伍走向专业化,学会教学反思,让教师将教学反思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平台,变“苦差”为个人成长的“追求”。笔者认为校长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校长要将教学反思习惯深化到教师的心灵;二是校长要将教学反思意识深化到教师的心灵;三、校长要将教学反思方式深化到教师的心灵;四、校长要将教学反思策略深化到教师的心灵。
九、“恐惧”错位
近年来,中小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活动中因意外受到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家长把学校告上法庭,师生对簿公堂,学校被迫支付高额赔偿,相关学校领导和教师受到处分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很多学校和老师有了一两次这样的“教训”之后,成了“惊弓之鸟”,“安全第一”多成为校长管理工作中的挡箭牌,导致学校很多日常教育功能发生了扭曲。由此,很多学校为此殚精竭虑,甚至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将责任分解到老师头上……一些可笑的“安全禁令”油然而生。
正因为安全“恐惧症”,导致目前一些教师正当教育学生权利和一些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权利的缺失。学校安全,谁也没说它不重要,但安全绝不等于封闭或“禁动”。学校不能因为学生在校园内活动或走出校门开展活动有风险就因噎废食。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在学校这种“圈养”的环境中成了“温室中的花朵”,见不了世面,也经不住风雨,时间一长,就会囿于学校小天地,脱离社会实践,致使“营养不良”。事实证明,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保险箱”中的做法,实际上是最不保险的人生成长中的“安全隐患”,这样培养出来的“书呆子”,往往不为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这才是真正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警醒的“安全问题”。因此,校长要走出安全“恐惧症”。笔者认为有三点要把握:一是校长从思想上要重视安全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首先从学校本身下手,认真地把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纳入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之中。二是校长在措施上要预防安全问题。学校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安全,自己爱惜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一般常识,让学生在学校里安全。三是校长在程序上要依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目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和社会保护学生的责任感,有利于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合法权益。因此学校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要敢于组织正当的课外活动,放开手让学生多接触自然、社会,不要因噎废食,让学生失去实践的机会。